[原创] 2006的阅读
2020-11-23抒情散文言子
2006的阅读言子我们的孤独2006年末,重读了美国当代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初读是在年初,重读对这篇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那个能够开口说话但一生都不开口的哑巴辛格,还有他终身惟一的伙伴安东尼帕罗斯。对这位29
2006的阅读
言子 我们的孤独 2006年末,重读了美国当代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初读是在年初,重读对这篇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那个能够开口说话但一生都不开口的哑巴辛格,还有他终身惟一的伙伴安东尼帕罗斯。 对这位29岁瘫痪,一生坐在轮椅上写作的作家,我是敬畏的。读《心是孤独的猎手》,就是在读她的心路历程。一个坐在轮椅上写作的作家,她的视野是那么开阔,一点也不狭窄、狭隘。这让我更加坚信,行走的是一个人的心,并不仅仅是一双眼睛。有的人走了很多路,看到了很多,他的视野依然狭窄、狭隘。 这不仅仅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一本书,这还是一部关于种族、公正、正义、剥削、被掠夺的书。 对这篇小说,我将在2007年解读女作家女性系列的随笔里细说。 小镇上的人不明白哑巴辛格为什么要开枪自杀,卡森•麦卡勒斯明白,我明白。 还想读她的《忧伤咖啡馆》,去书店问了几次,都没有。这是2006年的遗憾。
残雪的精神王国
残雪,是我喜爱的一个作家,在八十年代末,读她的第一篇小说就喜欢了,被她独特的语言、叙述吸引。直到现在,依然认为残雪这样的作家在中国是独一无二。很多作家,一些写作者都可以模仿,唯有残雪不可模仿。 《艺术复仇》,让我们看到残雪这样的探索者,是怎样在精神王国及地狱里行走、穿越的。她对大师和经典与众不同的解读,是她在黑暗里的摸索,是精神世界里的灯火。残雪的世界被她自己点亮的灯火照亮,尽管她在行走时非常孤独,可能整个人都被黑暗吞噬。但那微弱的灯火依然亮着。她是个夜行者,是个在精神王国里举起火把的探索者。 《艺术复仇》2003年读过,今年重读,以后还将重读。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怎样行走、思想、探索的。
肉身与灵魂
一直在想,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里,怎么对女性有那么深刻、细腻的理解。 在这本书里,刘小枫的解读是别致的,亲切的,感性的,理智的,同时又是深刻的、犀利的、尖锐的,尤其是对女性,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女性的身体只是她生命的一种依附物,尤其是注重精神世界、有着高贵灵魂的女性,她的身体和灵魂是合为一体的,彼此不能分割。这和大多数男性不一样,男性的身体和灵魂是可以分离的,他们的身体可以游走在灵魂之外,行事可以与灵魂、心灵无关。只有极少数高贵的男人,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才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今天,已经不多了。 为此,感谢刘小枫给我们写了这样一部关于肉身和灵魂的书,感谢他对女性的理解、解读。这就注定了有着高贵灵魂的女性,她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孤独、忧伤的。
另类的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便想起了两千多年前投汨罗江的屈原。于是从书柜里找出屈原的辞赋,准备重读。是下午躺在凉椅上读的,晚上也读。读完,又读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这是读书的习惯,读一个作家的书,总是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他(她)及他(她)的作品。 再读屈原,为这个离我们已经久远的伟大诗人赞叹、折服。他的浪漫和艺术想象力,只有后来的李白才能和他媲美。无疑,李白是深受屈原的影响。像屈原这样一个浪漫、想象力丰富的诗人,当然不能长期待在宫里,也不能长期待在楚怀王身边。这样一个浪漫的诗人政治能接纳他吗?即使接纳他,也是短暂的,就像李白一样。更何况,屈原在当时,还是另类的、前卫的。 屈原的确是另类、前卫的,这在他的《离骚》里已经清清楚楚。屈原的另类并不是他要标新立异,而是他看不惯当时的时政,不与宫廷里的人同流合污,也不向世俗低头。他穿奇装异服。穿衣打扮都和世俗不一样。如果屈原像《离骚》中那样穿戴着走进今天,屈原依然是前卫、另类的。那些朋客,那些另类的少男少女们,恐怕看到屈原都觉得自己还不够朋客和另类。他们会用惊羡的目光注视屈原,对他顶礼膜拜。羞愧于自己还不够朋客和另类。屈原是朋客、另类、前卫的鼻祖,是朋客、另类、前卫的开创者。是他们的祖师爷。就象他的《离骚》一样,开一代先河。
“我偶尔度过了忧郁不堪的白日”
《卢瓦河畔的午餐》,是法国作家菲利普•勒吉尤造访老作家格拉克的随笔。他们的会面是在卢瓦河畔。走进小雅书店,这本书的标题以及它简洁的白色封面吸引了我。翻开,第一句就是:“长久以来,我梦见他如此遥远。他在他的传奇里,头带光环,不可企及。他不是人们可以随便认识的人,说些雨季和晴天,说些逝去事物的无意义。”就为了这样的语感,这本书也值得买下。 在炎热的八月,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还要读第三、第四遍。这是本没有让我失望的书,从头至尾都没让我失望。他叙述的语感、节奏我都非常喜欢。非常简洁,又意味深长,充满灵性和智慧。还有人生的感悟和哲理。他的叙述穿越时空,使一次短暂的会面不同寻常、诗一般浪漫、深邃。 一个老人,一个写作的孤独的老人,他早已领悟人生,知道该怎么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他的每一天是平常、平凡的,又是安静有活力的。内心的活力,一个思想者写作者的活力。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是在外部世界寻找慰藉,给以他安宁的是他丰富的内心。 当然,他说:“我偶尔度过了忧郁不堪的白日”。这是难免的,我们,也“偶尔度过了忧郁不堪的白日”,还偶尔度过忧郁不堪的黑夜,这并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感谢这本书的翻译吴雅凌。
琴声悠扬
《左岸琴声》是当代一个美国作家的第一本书,副标题是“在巴黎的一家钢琴铺找回消逝的热情。”这标题很好,我就是冲着它买下这本书的。我没有失望。在赛德•卡哈特平静的叙述中,我优雅地漫步了一次巴黎,并在一家老琴行倾听悠扬的钢琴曲。获得了一些钢琴知识,知道钢琴的发明在1700年左右,全是木质,不怎么结实。所以,李斯特每次上台演奏,不管走到哪儿,都要为他准备两台钢琴,他那喷涌的激情,常常在演奏时把一架钢琴敲击得不堪重负,散落成一堆碎片。钢琴从木质到刚骨,也像人类一样经历了一次工业革命。 它是一本自传体叙事散文,平静、自然、娓娓道来,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故作高深,也没去虚构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那么朴素,但一点也不枯燥乏味。那就是生活,一个作家在巴黎的生活,有激情有诗意有美好情素,却很安静。这样一本朴实的书,在中国,尤其还是第一次出书,可能很难出版。 阅读《左岸琴声》是在十月,我总是听见天空下有悠扬的琴声,像十月一样清澈、透明,又金碧辉煌。我迫不及待想听肖邦的钢琴曲,在网上搜索,打不开。 是的,肖邦的钢琴曲,更适合我的精神气质。 消逝的琴声能找回来,但有些东西,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找不回来了!
自由王国里的两个老头
李元洛,这个名字是在《百花洲》杂志上看到的。 2005年第2期第5期的《百花洲》,我的随笔和李元洛的作品发在一个栏目上。我的分别是写杜拉和伍尔夫的,是解读女作家女性系列的两篇随笔。李元洛的两篇是解读唐诗宋词里的女诗人,打的是头条。当时读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就直感叹,不知这人是谁,写出这样自由又有激情的文章,解读得也是非常别致,深刻,细腻。后来在书店发现了李元洛刚出版的三本书《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买下了前两本。拿回家,才知道李元洛已经是一个六十岁高龄的学者。一个六十岁的人写出这样激情飞扬又深厚广阔的随笔,让我由衷的敬佩。整个阅读过程都是愉悦的,是一次不平凡的精神之旅。 后来又读了《李国文说唐》,也是读书随笔。李国文的小说我以前不怎么读,但他这本书,的确是本好书。七十多岁的人了,能这样自由、风趣、洒脱地书写,诙谐地用上不少流行词语,而且有深度有历史有文化,真是难得,说明他没有僵化,不墨守成规。这才发现,李元洛和李国文的随笔有同工异曲之妙,都写得很美很自由。这两个李姓老头,在写作上,都进入了自由王国,说古论今,在历史和文字里自由穿行、驰骋。唯一的遗憾是他们在书写时议论多了一点。 希望我老了,写作也不墨守成规,不断探索,自由写作,像他们一样进入自由王国。我敬重并喜欢李元洛、李国文这样的作家。 永远的梭罗
《瓦尔登湖》有几种版本,我读的是2004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徐迟翻译的。翻译过来的书,我喜欢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我更相信徐迟对原著的解读和准确的传达。这个版本的封面是紫色,很适合书的内容和梭罗的心境,安宁、静默、简洁。 徐迟说它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的确如此。所以,这本书我读得很慢。有时是上午,有时是下午,泡一杯清茶。更多的时候是晚上,半躺在床上,享受着《瓦尔登湖》的宁静,享受着梭罗的恬淡和朴素。同时,也享受着柔和的灯光覆盖房间的温暖。读一本好书,这种感觉就是这样。尤其是通过文字你不但热爱作者,还热爱他的内心和灵魂,你觉得你在心灵上有了一个同伴,尽管他很遥远,你还是感到很温暖,一点也不孤独。我热爱《瓦尔登湖》,更热爱写作《瓦尔登湖》的梭罗。很多的作家,古典的近代的当代的,我就是这样热爱上的。我与他们,在心灵上息息相通。 梭罗说: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瓦尔登湖》是他孤独漫步时结出的果。 另一个孤独的漫步者就是写这些文字的言子,即向燕。孤独漫步时,她安静、愉快、自由。当然,偶尔也忧郁不堪。 2007年元旦
言子 我们的孤独 2006年末,重读了美国当代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初读是在年初,重读对这篇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那个能够开口说话但一生都不开口的哑巴辛格,还有他终身惟一的伙伴安东尼帕罗斯。 对这位29岁瘫痪,一生坐在轮椅上写作的作家,我是敬畏的。读《心是孤独的猎手》,就是在读她的心路历程。一个坐在轮椅上写作的作家,她的视野是那么开阔,一点也不狭窄、狭隘。这让我更加坚信,行走的是一个人的心,并不仅仅是一双眼睛。有的人走了很多路,看到了很多,他的视野依然狭窄、狭隘。 这不仅仅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一本书,这还是一部关于种族、公正、正义、剥削、被掠夺的书。 对这篇小说,我将在2007年解读女作家女性系列的随笔里细说。 小镇上的人不明白哑巴辛格为什么要开枪自杀,卡森•麦卡勒斯明白,我明白。 还想读她的《忧伤咖啡馆》,去书店问了几次,都没有。这是2006年的遗憾。
残雪的精神王国
残雪,是我喜爱的一个作家,在八十年代末,读她的第一篇小说就喜欢了,被她独特的语言、叙述吸引。直到现在,依然认为残雪这样的作家在中国是独一无二。很多作家,一些写作者都可以模仿,唯有残雪不可模仿。 《艺术复仇》,让我们看到残雪这样的探索者,是怎样在精神王国及地狱里行走、穿越的。她对大师和经典与众不同的解读,是她在黑暗里的摸索,是精神世界里的灯火。残雪的世界被她自己点亮的灯火照亮,尽管她在行走时非常孤独,可能整个人都被黑暗吞噬。但那微弱的灯火依然亮着。她是个夜行者,是个在精神王国里举起火把的探索者。 《艺术复仇》2003年读过,今年重读,以后还将重读。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怎样行走、思想、探索的。
肉身与灵魂
一直在想,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里,怎么对女性有那么深刻、细腻的理解。 在这本书里,刘小枫的解读是别致的,亲切的,感性的,理智的,同时又是深刻的、犀利的、尖锐的,尤其是对女性,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女性的身体只是她生命的一种依附物,尤其是注重精神世界、有着高贵灵魂的女性,她的身体和灵魂是合为一体的,彼此不能分割。这和大多数男性不一样,男性的身体和灵魂是可以分离的,他们的身体可以游走在灵魂之外,行事可以与灵魂、心灵无关。只有极少数高贵的男人,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才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今天,已经不多了。 为此,感谢刘小枫给我们写了这样一部关于肉身和灵魂的书,感谢他对女性的理解、解读。这就注定了有着高贵灵魂的女性,她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孤独、忧伤的。
另类的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便想起了两千多年前投汨罗江的屈原。于是从书柜里找出屈原的辞赋,准备重读。是下午躺在凉椅上读的,晚上也读。读完,又读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这是读书的习惯,读一个作家的书,总是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他(她)及他(她)的作品。 再读屈原,为这个离我们已经久远的伟大诗人赞叹、折服。他的浪漫和艺术想象力,只有后来的李白才能和他媲美。无疑,李白是深受屈原的影响。像屈原这样一个浪漫、想象力丰富的诗人,当然不能长期待在宫里,也不能长期待在楚怀王身边。这样一个浪漫的诗人政治能接纳他吗?即使接纳他,也是短暂的,就像李白一样。更何况,屈原在当时,还是另类的、前卫的。 屈原的确是另类、前卫的,这在他的《离骚》里已经清清楚楚。屈原的另类并不是他要标新立异,而是他看不惯当时的时政,不与宫廷里的人同流合污,也不向世俗低头。他穿奇装异服。穿衣打扮都和世俗不一样。如果屈原像《离骚》中那样穿戴着走进今天,屈原依然是前卫、另类的。那些朋客,那些另类的少男少女们,恐怕看到屈原都觉得自己还不够朋客和另类。他们会用惊羡的目光注视屈原,对他顶礼膜拜。羞愧于自己还不够朋客和另类。屈原是朋客、另类、前卫的鼻祖,是朋客、另类、前卫的开创者。是他们的祖师爷。就象他的《离骚》一样,开一代先河。
“我偶尔度过了忧郁不堪的白日”
《卢瓦河畔的午餐》,是法国作家菲利普•勒吉尤造访老作家格拉克的随笔。他们的会面是在卢瓦河畔。走进小雅书店,这本书的标题以及它简洁的白色封面吸引了我。翻开,第一句就是:“长久以来,我梦见他如此遥远。他在他的传奇里,头带光环,不可企及。他不是人们可以随便认识的人,说些雨季和晴天,说些逝去事物的无意义。”就为了这样的语感,这本书也值得买下。 在炎热的八月,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还要读第三、第四遍。这是本没有让我失望的书,从头至尾都没让我失望。他叙述的语感、节奏我都非常喜欢。非常简洁,又意味深长,充满灵性和智慧。还有人生的感悟和哲理。他的叙述穿越时空,使一次短暂的会面不同寻常、诗一般浪漫、深邃。 一个老人,一个写作的孤独的老人,他早已领悟人生,知道该怎么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他的每一天是平常、平凡的,又是安静有活力的。内心的活力,一个思想者写作者的活力。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是在外部世界寻找慰藉,给以他安宁的是他丰富的内心。 当然,他说:“我偶尔度过了忧郁不堪的白日”。这是难免的,我们,也“偶尔度过了忧郁不堪的白日”,还偶尔度过忧郁不堪的黑夜,这并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感谢这本书的翻译吴雅凌。
琴声悠扬
《左岸琴声》是当代一个美国作家的第一本书,副标题是“在巴黎的一家钢琴铺找回消逝的热情。”这标题很好,我就是冲着它买下这本书的。我没有失望。在赛德•卡哈特平静的叙述中,我优雅地漫步了一次巴黎,并在一家老琴行倾听悠扬的钢琴曲。获得了一些钢琴知识,知道钢琴的发明在1700年左右,全是木质,不怎么结实。所以,李斯特每次上台演奏,不管走到哪儿,都要为他准备两台钢琴,他那喷涌的激情,常常在演奏时把一架钢琴敲击得不堪重负,散落成一堆碎片。钢琴从木质到刚骨,也像人类一样经历了一次工业革命。 它是一本自传体叙事散文,平静、自然、娓娓道来,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故作高深,也没去虚构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那么朴素,但一点也不枯燥乏味。那就是生活,一个作家在巴黎的生活,有激情有诗意有美好情素,却很安静。这样一本朴实的书,在中国,尤其还是第一次出书,可能很难出版。 阅读《左岸琴声》是在十月,我总是听见天空下有悠扬的琴声,像十月一样清澈、透明,又金碧辉煌。我迫不及待想听肖邦的钢琴曲,在网上搜索,打不开。 是的,肖邦的钢琴曲,更适合我的精神气质。 消逝的琴声能找回来,但有些东西,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找不回来了!
自由王国里的两个老头
李元洛,这个名字是在《百花洲》杂志上看到的。 2005年第2期第5期的《百花洲》,我的随笔和李元洛的作品发在一个栏目上。我的分别是写杜拉和伍尔夫的,是解读女作家女性系列的两篇随笔。李元洛的两篇是解读唐诗宋词里的女诗人,打的是头条。当时读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就直感叹,不知这人是谁,写出这样自由又有激情的文章,解读得也是非常别致,深刻,细腻。后来在书店发现了李元洛刚出版的三本书《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买下了前两本。拿回家,才知道李元洛已经是一个六十岁高龄的学者。一个六十岁的人写出这样激情飞扬又深厚广阔的随笔,让我由衷的敬佩。整个阅读过程都是愉悦的,是一次不平凡的精神之旅。 后来又读了《李国文说唐》,也是读书随笔。李国文的小说我以前不怎么读,但他这本书,的确是本好书。七十多岁的人了,能这样自由、风趣、洒脱地书写,诙谐地用上不少流行词语,而且有深度有历史有文化,真是难得,说明他没有僵化,不墨守成规。这才发现,李元洛和李国文的随笔有同工异曲之妙,都写得很美很自由。这两个李姓老头,在写作上,都进入了自由王国,说古论今,在历史和文字里自由穿行、驰骋。唯一的遗憾是他们在书写时议论多了一点。 希望我老了,写作也不墨守成规,不断探索,自由写作,像他们一样进入自由王国。我敬重并喜欢李元洛、李国文这样的作家。 永远的梭罗
《瓦尔登湖》有几种版本,我读的是2004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徐迟翻译的。翻译过来的书,我喜欢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我更相信徐迟对原著的解读和准确的传达。这个版本的封面是紫色,很适合书的内容和梭罗的心境,安宁、静默、简洁。 徐迟说它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的确如此。所以,这本书我读得很慢。有时是上午,有时是下午,泡一杯清茶。更多的时候是晚上,半躺在床上,享受着《瓦尔登湖》的宁静,享受着梭罗的恬淡和朴素。同时,也享受着柔和的灯光覆盖房间的温暖。读一本好书,这种感觉就是这样。尤其是通过文字你不但热爱作者,还热爱他的内心和灵魂,你觉得你在心灵上有了一个同伴,尽管他很遥远,你还是感到很温暖,一点也不孤独。我热爱《瓦尔登湖》,更热爱写作《瓦尔登湖》的梭罗。很多的作家,古典的近代的当代的,我就是这样热爱上的。我与他们,在心灵上息息相通。 梭罗说: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瓦尔登湖》是他孤独漫步时结出的果。 另一个孤独的漫步者就是写这些文字的言子,即向燕。孤独漫步时,她安静、愉快、自由。当然,偶尔也忧郁不堪。 2007年元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