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命运
2020-11-24叙事散文野猪皮
一獐仰起头,望着大雪笼罩下的山峰,目光茫然。它在山谷里徘徊很久,也没找到一颗草。显然,这是个缺乏食物的冬天。獐沉思着,伫立不动。森林中不时发出树枝被雪压断的吱嘎声,迟疑地,缓慢地,打破山谷的寂静。飘落的大雪,成功阻挡了獐的视线。四周都是灰
一
獐仰起头,望着大雪笼罩下的山峰,目光茫然。它在山谷里徘徊很久,也没找到一颗草。显然,这是个缺乏食物的冬天。獐沉思着,伫立不动。森林中不时发出树枝被雪压断的吱嘎声,迟疑地,缓慢地,打破山谷的寂静。
飘落的大雪,成功阻挡了獐的视线。四周都是灰蒙蒙的山峦和天空,涧壑里的溪水,在雪的反衬下,变成幽黑的小潭,又像神秘的陷阱,等候对象误入圈套。此刻,它不感觉渴,饥饿以及为了摆脱饥饿而长时间的奔走,已使它有些疲惫。獐回身望望,背后的一串脚印细碎、密集、小心翼翼。新的大雪正逐渐遮盖浅浅的蹄窝。獐眨眨睫毛,卧下去,在雪地趴了一会。但它知道,在这里趴到天黑,也没有可供的食物,它稍稍休息便站起身。犹疑片刻,迈步朝更深的森林走去。 一路上,它没碰到一个伙伴,这使它内心悲恸,沉浸在孤独之中。它知道,同伴们在这片区域消失了,再也不可能回来。獐怀着绝望的忧伤,继续漫无目的地在雪地奔走,它四蹄酸软,而食物还在未知的某个地方,一想到这,獐强打精神,艰难地翻越一座座山峰。 多年前的那天晚上,我母亲在厨房做饭,15瓦的电灯泡在热蒸气中像一只萤火虫,躲躲闪闪的。我压完一缸井水,蹲在灶边帮母亲烧火。我拿着烧火棍,拔拉燃烧的柴禾,让火苗更旺一些。这时候,房门开了,我父亲从外面进来,同时带进屋一股冷飕飕地凉气。他到地当央,咕咚一声扔下肩上的重物。父亲用力过猛,15瓦的电灯泡震得跟着摇晃。 我不知道那重物是什么,凑上去看它-----一个陌生的动物。它长着圆而尖的耳朵,黄色的皮毛结着雪块,像鹿。但父亲说,这东西是獐。脑袋伸进套子,勒死了。我仔细打量它的脖子,果然有一圈铁丝镶在柔软的绒毛里头。父亲说,这东西的肉卖好价钱。有了钱,我们就可以买花生白面大米,过个富足年。 那天晚上父亲连夜剥了獐的皮,我目睹了剥皮的全部过程。但是尽管如此现在我还是无法完整描述。或者说我描述的不准确。我记得我父亲在磨石上磨了很长时间的刀,父亲不时用手指肚试刀刃,看是否符合他要求的那样锋利。父亲一试刀,我就暗暗担心,担心刀上会留下血迹。我害怕血。 但是父亲用刀尖划破獐的皮毛时,我全然忘记了害怕。我被那种方式惊呆了。父亲先从下颚开始,一刀切下去,几乎没听到声音,刀尖就已经没入其中。我觉得,父亲像拉一件衣服的拉锁一样,轻松打开了獐的腹部,尾部。接下来,他一手扯着皮,拿刀的手配合,一点点将皮肉分离。直到这个时候,我还没有看到大量的血。逐步露出的肌肉紧绷,弹性,它吸引了我。我想到煮熟后的香气,并觉得就在屋子里弥漫着,激起我强烈的食欲。 獐的胸膛打开,父亲和母亲面面相觑。父母的表情再次让我惊呆,我不懂他们做出的表情什么意思。然后我听父亲说道,这东西是带崽子的。母亲回应父亲的话说,怪可怜。拌药的饼子还没消化呢。怀孕的獐在15瓦的灯光下,在父亲的刀子下袒露着,胸腔、乳房、生殖器,分不清形状的血团,我想就应当是它未出生,永远也出生不了的孩子吧。 父亲手里的刀子滴答着獐的鲜血,渗入泥土,洇出一片湿淋淋的黑红。獐在父亲的动作中割裂,四肢,小腿,头,以及肋骨,一块一块,拴上麻绳,母亲给送到仓房,吊在老鼠够不到地方冷冻。用不了多久,新鲜的肉就变成母亲兜里的钱,变成我们家的年货。 獐完美而优雅的身体分解了,最后,剩下一张完整的,摊开的皮。上面残留着血迹。它的,它孩子的。父亲的工作并没到此结束,他找来几块木板,拼在一起,把獐的皮最大限度抻开,用钉子固定在上面。父亲说,不能让皮干,干了再弄,会收缩。一张制作精心的獐皮,卖十几块钱呢。我看着木板上的獐,觉得怪异,似是而非。在此之前,它是獐,但此时,谁还能说它是獐呢? 我父亲不是个出色的猎手,这一辈子,他统共猎获了一只獐,其他一无所获。他把唯一的胜利品-------那只獐的拐骨送给我,以示纪念。我不喜欢獐拐骨的雪白,太刺眼。我弄来颜料,不费什么劲给染成红色。可是又太红,艳的像血。我又给加点染料,涂成绿色。我觉得这下好了,有了森林的味道,时刻闻到青草的气息。 獐拐骨我一直玩到十六岁,十六岁以后被我弄丢了。什么时候丢的,丢在哪,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自从我父亲猎获那只獐以后,村里再没有人猎杀过。直到现在我才确信,我父亲猎杀的,是我们这一地区最后一只獐。 二 越来越缩小的活动范围,使虎不得不把希望投放到远处。它沿着长白山脉的峰脊,一路向西。但它本着求生的欲望犯了致命的错误,如果它是地理学家,就不会不知道,西侧是长白山脉的尾部,况且森林已遭到破坏性砍伐,环境日益恶化。不管怎么说,三百多年之后,虎到底还是来了。 长途跋涉的虎饥肠辘辘,它急于想找到食物补充体能。它孓立在冷峭的风中,举目是光秃秃的崇山峻岭,少部分的森林稀疏,残败,藏身尚且困难,裹腹将愈加艰辛。虎意识到,此处不宜久留。它很快做出决断,尽早离开这险恶的地方。 虎像超级侦探,四处搜索,一天过去,只捕猎到一只野兔。野兔太小了,虎的热量消耗太大,饥饿仍然侵扰着它。这样,虎不得不冒险,慢慢靠近村庄。还好,第二天虎发现野猪的行踪。野猪的踪迹多而凌乱,新鲜的粪便说明它常在周围出现。虎耐心的等待着,在实施下一步计划之前,它有足够的时间。 第二天虎在饥饿中熬过。但它信心十足,甚至在饥饿中保持着高度的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似乎很久没有了,随着生存的艰难,长时间地消失。但现在,虎再次感觉到了,以至让它难以抑止的激动。 黑夜来临,虎趴在一块石头上,静静地等待星星点亮天空。深夜、凌晨、黎明,天在虎焦急的梦中,终于拉开幕布,太阳一下子跳出来,虎苏醒了。这时候,距离它被俘还剩三个小时。虎抻抻腰,试着跺几下脚。它没有发出像祖先那样的长啸。这对它是绝对危险的。如今,虎的霸王地位彻底丧失,长啸不蒂一声忧郁的叹息。如果遭来更为凶残的异类,后悔都来不及。 但是谨慎并没阻止虎在这里的悲剧,它无意中发现那只鸡的时候,忘记了一切。它猛扑过去,左脚被夹子毫不客气地死死夹住。当所有的挣扎确认为徒劳之后,虎,沉默了。左脚在剧疼,尤为可恨的是,拴在夹子后面的那根巨大木头,让它无可奈何。 我在二十世纪末的某一个春节将至时,得到虎在附近被误伤的消息。那个地方,离我仅二十分钟的路途。起因是两个农民上山捡柴,听到虎痛楚的叫声。紧接着,保护部门开始出动人力,上山搜寻虎的行迹。据说,他们都看到了虎,看到了虎流在雪地的血。可是没有人敢靠近它,怕它狂怒之下咬牙切齿的攻击。 一拨一拨的人从县城赶到村庄,再到山上。媒体的记者不知从哪个角度还拍摄虎的好多照片,如何施救,则众说纷纭。我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用麻醉枪,先将虎麻醉,再装铁笼子用人力抬下山。 但县城没有特制的麻醉枪,必须到外地去借,或者买。还有,即使搞到麻醉枪,谁去给虎注射呢?远距离肯定不起作用,近距离谁敢靠前?还有人说,必先取下那根拌住虎的木头,减轻它的痛苦。可是,,连出这个主意的人也没有胆量,去排除那根木头对虎的威胁。如此等等。 为此,县里专门成立救虎临时办公室,媒体专门成立报导组,围绕着虎做文章,做计划,做报导。那些天,我几乎天天看报纸,电视新闻,以做到最快时间内了解虎的情况。我还知道,许多的人,城里,乡下,都在关注着虎。或者说,关注如何营救虎。 如果我没记错,救虎行动从腊月二十九,一直计划到正月十五。毫无疑问,虎死了。成了当天最有价值的一条新闻线索,反复在电视播出。报纸的一版头条是这么写的:神秘东北虎今日死亡。用的是黑体,大块字。像吊唁函。 虎死了,事情还在继续。因为虎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比方说,虎的胡须不见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专家学者、各路媒体还没撤,传出去丢脸-----很显然,只有参与运送虎的人,才有这样的机会。而能运送虎的,都是警察和官员。总不能说,这些人偷盗了虎的胡须吧? 还有虎的尸体,应该如何处理?围绕着这个问题,争论很久之后,上边终于同意把虎留在我们地区。而把虎安放在哪里又成了新一轮的焦点。县城还建不起一个虎陈列馆,虽然县城十分想给虎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救虎临时办公室研究决定,把它放在旅游区最合适。让更多的人看到虎,热爱虎,关心虎,是放在那里的宗旨。 运下山的虎被专家精心制成标本,在橱窗里向游人展出。2004年,我见到了传说中的虎。它保持迈步的姿态,气宇轩昂。身后是秋天的白桦树,层叠的山峰。虎的身体过于臃肿,那样的体态绝不适于灵活跳跃,闪展腾挪。我想,是里面的填充物过多造成的。我还想到的一点就是,虎这么肥胖,用得着满山遍野的长途辛劳?这么胖的虎,大概是不必担忧生存危机的。 这个时候,一个小女孩问她妈妈,虎怎么不长胡子呀?她妈妈楞了楞,说,她是母老虎。小女孩问,母老虎就不长胡子吗?她妈妈说,是啊。女孩不依不饶地问,那它还是真正的老虎吗?她妈妈心虚地回答,是虎。我听了母女对话,立时疑惑起来,我心想,这虎还是虎吗?其实,我们谁也没见过真的虎。 三 獾善于挖洞,速度奇快,每分钟一英尺。獾把洞挖得蜿蜒曲折,往往一个入口进去,内部四通八达。以至你很难判断,到底哪个是它的藏身之所。獾选择挖洞地点是经过周密勘查的,它喜欢借乱石堆、岩石缝的掩护,来躲避敌人对它的侵犯。因为这样会给那些居心叵测的人造成挖掘上的困难,从而自动放弃捕获獾的可能。 獾行动敏捷,反应灵敏。这种聪明的动物,通常把洞开掘出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已经发现的它的洞口,你丝毫看不到浮土和碎石子。那么的多土哪里去了?难道不翼而飞了吗?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动物学家来解释。 大雪飞扬的冬天,旷野奇寒。河流与树木冻僵了,以各自的姿势固定不动。空虚的山谷只听见冷风在吼叫。鸟儿们----在过去的季节中侥幸逃脱农药毒害的乌鸦,蹲在大杨树上,瞪圆眼睛四处打探。它现在不奢望一块儿火腿或面包屑,一颗草粒对于它就足够了。然而獾不存在觅食上的忧虑。獾在天气变冷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天气一变,它立即钻进洞里,舒舒服服的呆在里面,直到大地回春,冰雪融化,獾才在大梦中苏醒。抖抖皮毛,大摇大摆出来晒太阳。 獾这种古老的动物,像人一人喜欢群居。它们合力打造一个精美的地洞,共同住进去。这样既增加了安全感,也为相互取暖带来好处。但是,生活总是多面性的,利弊同在。这似乎是一个通用理论,有多少安全,就有多少危险。獾因为群居,遇上灭顶之灾的时候也不少。 在乡下,有獾活动的地方,冬天是擒获它的最好时机。这时候是农闲,具有挖獾经验的人,基本都选在这时动手。据说,挖獾是个繁琐而枯燥的过程。挖獾的人必须发扬团队精神,单打独斗,想靠一个人的力量捕获獾,绝对不可能。 挖獾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是要踩好地点,判断出獾洞的真伪。要知道獾为了迷惑敌人,常在周围制造些假相,以保证自己的安全。由于伪装的成功,獾洞极难辨认,这项工作,通常要耗去几个人三五天的时间。采集好地点,剩下就是怎么挖的事情了。接下来,几个人带上工具,火柴,袋子,来到做了记号的地方,开始动手。 这项工作也不是容易干的。冬天的土地硬邦邦,獾的洞口又设在乱糟糟的石堆里,给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但挖獾的人,他们很有办法,遵循有入必有出原则,他们先拢一堆火,烤软入口处。然后分头行动,留下一个人堵住出口,以防獾从后面逃跑。其余的人轮番挖掘,向前挺进。 在艰苦的环境中,挖獾的人忍耐着劳累,不知不觉干了一天。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他们干的热汗淋漓。紧接着,萧瑟的风钻进身体,他们感觉到冷,后背发凉。但他们不能停下来,天黑之前,估计就能挖掘到獾的藏身地。希望近在咫尺。 他们又一次在洞口点火,柴禾冒出的浓烟,纷纷向洞里涌去-----挖到尽头了,獾极有可能藏在里面。但獾的洞狭窄,人钻不进,烟熏是最好的办法。他们不停的扇风,滚滚浓烟络绎不绝,獾醒了,呛得发出声音。小家伙们惊惶失措,在洞中乱窜。猛然间,年长的獾想起另一个出口。它发出指令,自己在前面领路,朝另外的出口逃之夭夭。 这时,多数挖獾的人已经转移战线,集中力量在后面恭候落网之獾。果然,年老的獾在柴禾发出的光亮中,第一个被抓获。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八只,一个洞里的獾全部被擒了。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吃过獾的肉。据说,獾的肉很香,含着泥土的味道。我的一个同事,他告诉我,獾最好吃的部分是爪子。他形容那小爪子说,特别像小孩子的手!我立即恐怖,脑子里满是一只只稚嫩的孩童的手,盛装在盘子里,又在笑声中被拿起来,放在嘴边撕咬、切割、咀嚼、搅拌,通过咽喉,滑进胃肠,在胃肠中蠕动着。我被吓坏了,我看到那些人嘴角流出的血,是小爪子的血,小孩子的血。我紧紧闭上眼睛。 一群獾毁灭了。光滑黝黑的毛皮被卖掉,肉被吃掉。獾的油熬炼成奶质的白,拿到我们当地市场,以三百元一斤的价格出售。也是我的那位同事,他送我一盒,他说我身体虚弱,獾油是大补。可我一直搁在柜子里没吃。我害怕那里说不定什么时候,伸出一只灵巧的小爪子,趁我不备,抠掉我的心。
獐仰起头,望着大雪笼罩下的山峰,目光茫然。它在山谷里徘徊很久,也没找到一颗草。显然,这是个缺乏食物的冬天。獐沉思着,伫立不动。森林中不时发出树枝被雪压断的吱嘎声,迟疑地,缓慢地,打破山谷的寂静。
飘落的大雪,成功阻挡了獐的视线。四周都是灰蒙蒙的山峦和天空,涧壑里的溪水,在雪的反衬下,变成幽黑的小潭,又像神秘的陷阱,等候对象误入圈套。此刻,它不感觉渴,饥饿以及为了摆脱饥饿而长时间的奔走,已使它有些疲惫。獐回身望望,背后的一串脚印细碎、密集、小心翼翼。新的大雪正逐渐遮盖浅浅的蹄窝。獐眨眨睫毛,卧下去,在雪地趴了一会。但它知道,在这里趴到天黑,也没有可供的食物,它稍稍休息便站起身。犹疑片刻,迈步朝更深的森林走去。 一路上,它没碰到一个伙伴,这使它内心悲恸,沉浸在孤独之中。它知道,同伴们在这片区域消失了,再也不可能回来。獐怀着绝望的忧伤,继续漫无目的地在雪地奔走,它四蹄酸软,而食物还在未知的某个地方,一想到这,獐强打精神,艰难地翻越一座座山峰。 多年前的那天晚上,我母亲在厨房做饭,15瓦的电灯泡在热蒸气中像一只萤火虫,躲躲闪闪的。我压完一缸井水,蹲在灶边帮母亲烧火。我拿着烧火棍,拔拉燃烧的柴禾,让火苗更旺一些。这时候,房门开了,我父亲从外面进来,同时带进屋一股冷飕飕地凉气。他到地当央,咕咚一声扔下肩上的重物。父亲用力过猛,15瓦的电灯泡震得跟着摇晃。 我不知道那重物是什么,凑上去看它-----一个陌生的动物。它长着圆而尖的耳朵,黄色的皮毛结着雪块,像鹿。但父亲说,这东西是獐。脑袋伸进套子,勒死了。我仔细打量它的脖子,果然有一圈铁丝镶在柔软的绒毛里头。父亲说,这东西的肉卖好价钱。有了钱,我们就可以买花生白面大米,过个富足年。 那天晚上父亲连夜剥了獐的皮,我目睹了剥皮的全部过程。但是尽管如此现在我还是无法完整描述。或者说我描述的不准确。我记得我父亲在磨石上磨了很长时间的刀,父亲不时用手指肚试刀刃,看是否符合他要求的那样锋利。父亲一试刀,我就暗暗担心,担心刀上会留下血迹。我害怕血。 但是父亲用刀尖划破獐的皮毛时,我全然忘记了害怕。我被那种方式惊呆了。父亲先从下颚开始,一刀切下去,几乎没听到声音,刀尖就已经没入其中。我觉得,父亲像拉一件衣服的拉锁一样,轻松打开了獐的腹部,尾部。接下来,他一手扯着皮,拿刀的手配合,一点点将皮肉分离。直到这个时候,我还没有看到大量的血。逐步露出的肌肉紧绷,弹性,它吸引了我。我想到煮熟后的香气,并觉得就在屋子里弥漫着,激起我强烈的食欲。 獐的胸膛打开,父亲和母亲面面相觑。父母的表情再次让我惊呆,我不懂他们做出的表情什么意思。然后我听父亲说道,这东西是带崽子的。母亲回应父亲的话说,怪可怜。拌药的饼子还没消化呢。怀孕的獐在15瓦的灯光下,在父亲的刀子下袒露着,胸腔、乳房、生殖器,分不清形状的血团,我想就应当是它未出生,永远也出生不了的孩子吧。 父亲手里的刀子滴答着獐的鲜血,渗入泥土,洇出一片湿淋淋的黑红。獐在父亲的动作中割裂,四肢,小腿,头,以及肋骨,一块一块,拴上麻绳,母亲给送到仓房,吊在老鼠够不到地方冷冻。用不了多久,新鲜的肉就变成母亲兜里的钱,变成我们家的年货。 獐完美而优雅的身体分解了,最后,剩下一张完整的,摊开的皮。上面残留着血迹。它的,它孩子的。父亲的工作并没到此结束,他找来几块木板,拼在一起,把獐的皮最大限度抻开,用钉子固定在上面。父亲说,不能让皮干,干了再弄,会收缩。一张制作精心的獐皮,卖十几块钱呢。我看着木板上的獐,觉得怪异,似是而非。在此之前,它是獐,但此时,谁还能说它是獐呢? 我父亲不是个出色的猎手,这一辈子,他统共猎获了一只獐,其他一无所获。他把唯一的胜利品-------那只獐的拐骨送给我,以示纪念。我不喜欢獐拐骨的雪白,太刺眼。我弄来颜料,不费什么劲给染成红色。可是又太红,艳的像血。我又给加点染料,涂成绿色。我觉得这下好了,有了森林的味道,时刻闻到青草的气息。 獐拐骨我一直玩到十六岁,十六岁以后被我弄丢了。什么时候丢的,丢在哪,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自从我父亲猎获那只獐以后,村里再没有人猎杀过。直到现在我才确信,我父亲猎杀的,是我们这一地区最后一只獐。 二 越来越缩小的活动范围,使虎不得不把希望投放到远处。它沿着长白山脉的峰脊,一路向西。但它本着求生的欲望犯了致命的错误,如果它是地理学家,就不会不知道,西侧是长白山脉的尾部,况且森林已遭到破坏性砍伐,环境日益恶化。不管怎么说,三百多年之后,虎到底还是来了。 长途跋涉的虎饥肠辘辘,它急于想找到食物补充体能。它孓立在冷峭的风中,举目是光秃秃的崇山峻岭,少部分的森林稀疏,残败,藏身尚且困难,裹腹将愈加艰辛。虎意识到,此处不宜久留。它很快做出决断,尽早离开这险恶的地方。 虎像超级侦探,四处搜索,一天过去,只捕猎到一只野兔。野兔太小了,虎的热量消耗太大,饥饿仍然侵扰着它。这样,虎不得不冒险,慢慢靠近村庄。还好,第二天虎发现野猪的行踪。野猪的踪迹多而凌乱,新鲜的粪便说明它常在周围出现。虎耐心的等待着,在实施下一步计划之前,它有足够的时间。 第二天虎在饥饿中熬过。但它信心十足,甚至在饥饿中保持着高度的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似乎很久没有了,随着生存的艰难,长时间地消失。但现在,虎再次感觉到了,以至让它难以抑止的激动。 黑夜来临,虎趴在一块石头上,静静地等待星星点亮天空。深夜、凌晨、黎明,天在虎焦急的梦中,终于拉开幕布,太阳一下子跳出来,虎苏醒了。这时候,距离它被俘还剩三个小时。虎抻抻腰,试着跺几下脚。它没有发出像祖先那样的长啸。这对它是绝对危险的。如今,虎的霸王地位彻底丧失,长啸不蒂一声忧郁的叹息。如果遭来更为凶残的异类,后悔都来不及。 但是谨慎并没阻止虎在这里的悲剧,它无意中发现那只鸡的时候,忘记了一切。它猛扑过去,左脚被夹子毫不客气地死死夹住。当所有的挣扎确认为徒劳之后,虎,沉默了。左脚在剧疼,尤为可恨的是,拴在夹子后面的那根巨大木头,让它无可奈何。 我在二十世纪末的某一个春节将至时,得到虎在附近被误伤的消息。那个地方,离我仅二十分钟的路途。起因是两个农民上山捡柴,听到虎痛楚的叫声。紧接着,保护部门开始出动人力,上山搜寻虎的行迹。据说,他们都看到了虎,看到了虎流在雪地的血。可是没有人敢靠近它,怕它狂怒之下咬牙切齿的攻击。 一拨一拨的人从县城赶到村庄,再到山上。媒体的记者不知从哪个角度还拍摄虎的好多照片,如何施救,则众说纷纭。我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用麻醉枪,先将虎麻醉,再装铁笼子用人力抬下山。 但县城没有特制的麻醉枪,必须到外地去借,或者买。还有,即使搞到麻醉枪,谁去给虎注射呢?远距离肯定不起作用,近距离谁敢靠前?还有人说,必先取下那根拌住虎的木头,减轻它的痛苦。可是,,连出这个主意的人也没有胆量,去排除那根木头对虎的威胁。如此等等。 为此,县里专门成立救虎临时办公室,媒体专门成立报导组,围绕着虎做文章,做计划,做报导。那些天,我几乎天天看报纸,电视新闻,以做到最快时间内了解虎的情况。我还知道,许多的人,城里,乡下,都在关注着虎。或者说,关注如何营救虎。 如果我没记错,救虎行动从腊月二十九,一直计划到正月十五。毫无疑问,虎死了。成了当天最有价值的一条新闻线索,反复在电视播出。报纸的一版头条是这么写的:神秘东北虎今日死亡。用的是黑体,大块字。像吊唁函。 虎死了,事情还在继续。因为虎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比方说,虎的胡须不见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专家学者、各路媒体还没撤,传出去丢脸-----很显然,只有参与运送虎的人,才有这样的机会。而能运送虎的,都是警察和官员。总不能说,这些人偷盗了虎的胡须吧? 还有虎的尸体,应该如何处理?围绕着这个问题,争论很久之后,上边终于同意把虎留在我们地区。而把虎安放在哪里又成了新一轮的焦点。县城还建不起一个虎陈列馆,虽然县城十分想给虎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救虎临时办公室研究决定,把它放在旅游区最合适。让更多的人看到虎,热爱虎,关心虎,是放在那里的宗旨。 运下山的虎被专家精心制成标本,在橱窗里向游人展出。2004年,我见到了传说中的虎。它保持迈步的姿态,气宇轩昂。身后是秋天的白桦树,层叠的山峰。虎的身体过于臃肿,那样的体态绝不适于灵活跳跃,闪展腾挪。我想,是里面的填充物过多造成的。我还想到的一点就是,虎这么肥胖,用得着满山遍野的长途辛劳?这么胖的虎,大概是不必担忧生存危机的。 这个时候,一个小女孩问她妈妈,虎怎么不长胡子呀?她妈妈楞了楞,说,她是母老虎。小女孩问,母老虎就不长胡子吗?她妈妈说,是啊。女孩不依不饶地问,那它还是真正的老虎吗?她妈妈心虚地回答,是虎。我听了母女对话,立时疑惑起来,我心想,这虎还是虎吗?其实,我们谁也没见过真的虎。 三 獾善于挖洞,速度奇快,每分钟一英尺。獾把洞挖得蜿蜒曲折,往往一个入口进去,内部四通八达。以至你很难判断,到底哪个是它的藏身之所。獾选择挖洞地点是经过周密勘查的,它喜欢借乱石堆、岩石缝的掩护,来躲避敌人对它的侵犯。因为这样会给那些居心叵测的人造成挖掘上的困难,从而自动放弃捕获獾的可能。 獾行动敏捷,反应灵敏。这种聪明的动物,通常把洞开掘出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已经发现的它的洞口,你丝毫看不到浮土和碎石子。那么的多土哪里去了?难道不翼而飞了吗?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动物学家来解释。 大雪飞扬的冬天,旷野奇寒。河流与树木冻僵了,以各自的姿势固定不动。空虚的山谷只听见冷风在吼叫。鸟儿们----在过去的季节中侥幸逃脱农药毒害的乌鸦,蹲在大杨树上,瞪圆眼睛四处打探。它现在不奢望一块儿火腿或面包屑,一颗草粒对于它就足够了。然而獾不存在觅食上的忧虑。獾在天气变冷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天气一变,它立即钻进洞里,舒舒服服的呆在里面,直到大地回春,冰雪融化,獾才在大梦中苏醒。抖抖皮毛,大摇大摆出来晒太阳。 獾这种古老的动物,像人一人喜欢群居。它们合力打造一个精美的地洞,共同住进去。这样既增加了安全感,也为相互取暖带来好处。但是,生活总是多面性的,利弊同在。这似乎是一个通用理论,有多少安全,就有多少危险。獾因为群居,遇上灭顶之灾的时候也不少。 在乡下,有獾活动的地方,冬天是擒获它的最好时机。这时候是农闲,具有挖獾经验的人,基本都选在这时动手。据说,挖獾是个繁琐而枯燥的过程。挖獾的人必须发扬团队精神,单打独斗,想靠一个人的力量捕获獾,绝对不可能。 挖獾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是要踩好地点,判断出獾洞的真伪。要知道獾为了迷惑敌人,常在周围制造些假相,以保证自己的安全。由于伪装的成功,獾洞极难辨认,这项工作,通常要耗去几个人三五天的时间。采集好地点,剩下就是怎么挖的事情了。接下来,几个人带上工具,火柴,袋子,来到做了记号的地方,开始动手。 这项工作也不是容易干的。冬天的土地硬邦邦,獾的洞口又设在乱糟糟的石堆里,给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但挖獾的人,他们很有办法,遵循有入必有出原则,他们先拢一堆火,烤软入口处。然后分头行动,留下一个人堵住出口,以防獾从后面逃跑。其余的人轮番挖掘,向前挺进。 在艰苦的环境中,挖獾的人忍耐着劳累,不知不觉干了一天。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他们干的热汗淋漓。紧接着,萧瑟的风钻进身体,他们感觉到冷,后背发凉。但他们不能停下来,天黑之前,估计就能挖掘到獾的藏身地。希望近在咫尺。 他们又一次在洞口点火,柴禾冒出的浓烟,纷纷向洞里涌去-----挖到尽头了,獾极有可能藏在里面。但獾的洞狭窄,人钻不进,烟熏是最好的办法。他们不停的扇风,滚滚浓烟络绎不绝,獾醒了,呛得发出声音。小家伙们惊惶失措,在洞中乱窜。猛然间,年长的獾想起另一个出口。它发出指令,自己在前面领路,朝另外的出口逃之夭夭。 这时,多数挖獾的人已经转移战线,集中力量在后面恭候落网之獾。果然,年老的獾在柴禾发出的光亮中,第一个被抓获。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八只,一个洞里的獾全部被擒了。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吃过獾的肉。据说,獾的肉很香,含着泥土的味道。我的一个同事,他告诉我,獾最好吃的部分是爪子。他形容那小爪子说,特别像小孩子的手!我立即恐怖,脑子里满是一只只稚嫩的孩童的手,盛装在盘子里,又在笑声中被拿起来,放在嘴边撕咬、切割、咀嚼、搅拌,通过咽喉,滑进胃肠,在胃肠中蠕动着。我被吓坏了,我看到那些人嘴角流出的血,是小爪子的血,小孩子的血。我紧紧闭上眼睛。 一群獾毁灭了。光滑黝黑的毛皮被卖掉,肉被吃掉。獾的油熬炼成奶质的白,拿到我们当地市场,以三百元一斤的价格出售。也是我的那位同事,他送我一盒,他说我身体虚弱,獾油是大补。可我一直搁在柜子里没吃。我害怕那里说不定什么时候,伸出一只灵巧的小爪子,趁我不备,抠掉我的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