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影像2006

2020-11-25抒情散文薛林荣
影像2006(约2500字)文图/薛林荣2006年是农历丙戌年。年终收官,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政府关注GDP,公务员述职,农民计算人均纯收入并目测仓廪深度,各行各业在总结经验。这一年,我有意无意地拍到了一些吸引了我目光的人、物和事,年关翻检
  影像2006   (约2500字)   文图/薛林荣   2006年是农历丙戌年。年终收官,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政府关注GDP,公务员述职,农民计算人均纯收入并目测仓廪深度,各行各业在总结经验。这一年,我有意无意地拍到了一些吸引了我目光的人、物和事,年关翻检,细加盘点,此景此情,犹在昨日。   1、2006年1月27日,阳光照耀老窗子。   这一天是腊月二十八,秦安县某村一位九十一岁的老人在午后的阳光斜照下坐在自家土炕上抽老旱烟,他的目光祥和、通达。窗外的墙壁被经年的炕烟熏黑了,扫帚、窗棂格、竹篮在窗下无心排列。画面之外的远处,两只大黄鸡在刨土觅食。更远处,冬阳晒在草垛上,晒在碾盘上,晒在犁铧上,晒在耕牛的背上,就如同晒在这面安着老窗子的土墙上一样恬静。   2、2006年2月5日,雪落西关。   雪是前一夜飘洒而下的。站在西湖嘴的高处望西关,漫天风雪中人家屋中逸出的星星点点的亮光,如同不小心说出的一个温暖的秘密。这是难得的一场雪,四合院中一位穿大红棉袄的女士急忙堆了雪人,并拿出摄像机给女儿拍镜头。这一天,去玉泉观朝观的人,因为这场雪的降临,看上去更加热火朝天。   3、2006年2月13日,上元会的供品。   始自于公元1483年的太昊伏羲祭典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迎礼,二大典,三送礼,民间上元会的祭祀把一种礼仪烈烈的气氛演绎得隆重而神圣。当供猪的一腔热血泼洒在伏羲的庭院时,手持纸币前去抢蘸的人们一定领受到了上元会的吉祥和瑞气。   4、2006年3月30日,新华路上的民工。   他们是城市的候鸟,分布在任何一个需要出苦力的地方等待活计。他们和架子车相依为命,每天把自己的力气现炒现卖:搬一袋沙石到五楼一元,拉一张桌子走四里路三元,使多少力气获多少报酬是有比例的,也是可以量化的。无活可干的时候,他们注视着来往的行人,不知道行人是否也注视着他们。   5、2006年4月2日,叶堡的老人和狗。   叶堡在葫芦河的北岸。叶堡街头,一位戴老花镜的老人,兜里插着旱烟锅,坐在矮凳上闭目澄心。他的脚下卧着一只黄狗,狗是土狗,四处张望,却并无警惕之色。我趋步上前拍照,央老人将旱烟锅衔于嘴上,让烟雾腾起如太白驾临,而黄狗竟人坐于地,双耳支棱,摇尾环伺左右,忠实可鉴。   6、2006年5月4日,俯瞰一切的佛。   一佛出世,千佛扶持。自南北朝以降,隋、唐、五代、宋各朝的七千余尊雕塑在麦积山次第开放,分布在一百九十四个洞窟中。那是佛从西域走向中原的一个巨大脚印,也是中原本土文化吸收并消融西来文化的佐证。一千六百年后的今天,我看那青云之半,峭壁之间,万龛千室,镌石成佛,便看到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透过世间繁华,如此澄清、洁净、通透。俯瞰一切的巨大的佛,海风山谷,何等体面!   7、2006年6月22日,大佛手指上的鸟。   中午,一只鸟落在甘谷大像山大佛右手的食指上,鸟与佛相安无事。抬头望去,佛手壁立千仞,手指依稀可辨鸟迹。“佛头着粪”是禅林用语,宋人笔记中说,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生态的自然平衡本身具有佛性。   8、2006年7月4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亮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是2006年天水市最有文化份量的展览。所谓非物质,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只有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社会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传承才有出路。   9、2006年8月13日,朱漆大门前的童年。   20世纪初,奥地利有一名军官,叫卡卜斯,他写诗,最大的苦恼是寂寞,于是他给诗人里尔克写了十封信,里尔克回写了《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他说,人应当转向自己的内心,要甘于忍受寂寞和人生艰难的考验。人要回到内心甚至是回到童年。伏羲庙前戏嬉的孩子,他们在这里度过的童年,美丽得像人生的童话。   10、2006年8月14日,聋哑姑娘临摹壁画。   这位汉唐陶艺公司的聋哑姑娘在一门心思临摹麦积山壁画,对前去参观的人置之不理,我由此想象她的精神世界该有多么的强大与纯粹。她很美,她笔下的壁画亦很美,人与壁画于是相映生辉。是不是那些部分地丧失了身体机能的人才能更加接近艺术的本真?她的身旁还有一大批麦积山133窟小沙弥的复制品,于是她看起来就如同一位守护着小沙弥的红衣使者。   11、2006年9月21日,南山耕地的农民。   这是丙戌年闰七月的最后一天,明日秋分,秋分昼夜平,即白天和黑夜将一样长。“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农谚口口相传,如同注释着农民的劳作。   12、2006年10月6日,台湾小姑娘背《周易•系辞》   第四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期间,台湾新党前召集人谢启大演讲时,邀请6岁的台湾小姑娘郑璧薰背诵孔子的《周易•系辞》。这位穿着民族传统服饰的小姑娘朗朗而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一时举座皆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再造一个文化中国,正是谢女士演讲的主题。   13、2006年11月3日,步行街上卖红薯。   春天卖杏花,夏天摆西瓜,秋天炒粟子,冬天烤红薯——这是我认识的一个生意人一年四季的营生。他和他的家人就像一个季节的指针,用摆在摊位上的西瓜、栗子和红薯,告诉人们季节的变迁,他多像《诗经》中那只趋暖避寒迁徙、随机出现在某一温度水平线上的蟋蟀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4、2006年12月5日,程沟村上课的孩子们。   清水县白沙乡程沟村,一群孩子正在上课。随便拍一张照片,都有希望工程标志“大眼睛”的味道。有疤痕的课桌、带擦皮的铅笔、清泉一般的眼神,红通通的双颊……他们的身上有我们童年的影子。   15、2006年12月23日,一位诗人母亲的三年纸。   诗人的母亲三年前去世,诗人自撰墓联,横额为“与山同静”。诗人为母亲烧三年纸,请儿时好友主持,请教授同事致悼词,还请另一位信仰宗教的同事在墓地作演讲。这是诗人烧给老人的最后一张纸。墓在一大片桃树中,冬至已过,树梢隐约可见花蕾。假以三月以后,墓地四周将是一片灿若织锦的花海。   (因上传不便,图片此处略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