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收音
2020-11-27叙事散文汪彤
第一次听收音机是什么时候,我已记不清楚了。只知道我生活中收音的纪录没有中断过。记得很小的时候,或许我还没有上学,那时候,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耳朵分辨喜欢的声音。于是我家房背后小山上的两只大喇叭里,时常有我喜欢的东西流进我的耳朵。那时每天中午,矿
第一次听收音机是什么时候,我已记不清楚了。只知道我生活中收音的纪录没有中断过。记得很小的时候,或许我还没有上学,那时候,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耳朵分辨喜欢的声音。于是我家房背后小山上的两只大喇叭里,时常有我喜欢的东西流进我的耳朵。
那时每天中午,矿区的播音室里都会转播新闻,之后会播放一些老歌曲,是用转动着塑料盘片的留声机放出来的。
我喜欢中午吃过饭,或者索性吃饭的时候端着碗,站在院子里,一边用筷子夹长面条往嘴里添,一边竖起耳朵听从空中飘来的声音。
钻进我的耳朵里的声音大多是叮叮当当有节奏的音乐,至于新闻播报之类的讲话的声音,好像从来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过。播新闻的时候,我就看院子里的鸡跑来跑去的啄食吃。这是上小学以前我最早收听广播的事情。
大一些,上了学,功课忙了起来,一起玩的小朋友也多了。中午、晚饭后急急草草的往外跑去玩耍。从山上的大喇叭里出来绕着整个矿区的那些声音,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我的耳朵自此好像失灵了,很少有声音再听进去。只有几次,快考试的时候,找地方背书,害怕考试的我仿佛背了沉重的包袱,爬到半山腰上,来到两根粗木杆支起的大喇叭下边,听着刺耳的声音,想让自己忘记即将面临考试的负担,这时,耳朵里充满的东西,把耳朵振得生疼,再也没有那么轻松悦耳。有过一两次这样的收听,就再也不敢在播音的时间上山靠近那两只大喇叭了。
真正喜欢听收音机的时候是从上初中的假期里开始的。
乡下的奶奶家,有一只塑料外壳红白相间,比鞋盒子还小一些的收音机。那个收音机里出来的声音好像不是人为操作的,而是程序化的。每天的节目内容丰富的不会重样,然而播放的栏目却是固定的。一天十几个小时,只要推动收音机上滚动收音的小轱辘,就能搜索到自己喜欢听的节目内容,比小时候听的那两只大喇叭里出来的东西有意思的多。 于是在奶奶家,没事可作的时候,我总抱着收音机。特别是冬天,坐在奶奶烧热的炕头上,用手戳破糊着红窗花的纸窗户,耳朵听着收音机里的节目,眼睛从纸窗户的小洞里偷偷看积雪的院子。那里有几只在我设的埋伏圈旁边蹦来跳去,徘徊不前的麻雀。下雪的冬天,每当有麻雀被我扣在设了陷阱的竹筐里时,收音机也仿佛听到了我的乐趣,高兴的放一段音乐来庆贺。
有一段时间,那个收音机仿佛是我随身的附带品,就像我必须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它。
上厕所的时候,把它放在厕所的矮土墙上。我在厕所里的时间很长。农村的厕所大多是敞着口没有屋顶的,没有那么多难闻的味道。夏天我家的厕所在一棵花椒树的阴凉下,很多小花散漫的在厕所附近的空地上开着,蜜蜂也常到这里来嗡嗡。在厕所里听收音机,大多是我干了什么坏事情,逃避奶奶当面教训的模样和声音。我躲在厕所里听收音机,长时间不出来,奶奶只好站在院子里骂。收音机播音的声音和奶奶骂人的声音混杂在我的耳朵里,我有意把骂声忽略不听,我的耳朵里只有收音机里出来的那些别人说出来的悦耳的话。奶奶没办法就去教训自己的儿子,爸爸只有我一个女孩,他纵容我,只是对奶奶笑笑。于是我在厕所听收音机逃避生活烦恼成了理所应然的常事。
我常常带收音机在家里很多地方乱窜。厨房里洗锅的时候,我一边洗一边听,洗锅就不再是一件讨厌的事情了;做寒暑假作业的时候,爸爸不再,我也偷偷拧开听音乐,虽然满篇都是错题,但我还是很开心,不再觉得做作业是一件枯燥的事了;看爷爷在炉子上倒灌灌茶,我也打开收音机,爷爷仿佛被收音机里说话的声音指挥了一样,他像演节目一样有节奏的把茶罐里的茶水倒来倒去。我觉得那个时候,爷爷也彷佛很喜欢收音机里的声音,可他的耳朵早就背了,给他安顿事情要在耳朵上使劲喊才行。
带收音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被窝。乡村的晚上,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有黑白电视的时候,信号还很差,只能收看一个地方台的节目。新闻联播看完,动画片看完就是连续剧。而连续剧里的内容,大多一家三代人是看不到一起的,偶然有男女主角亲热的动作,老人就开始伸长长的懒腰,打出有声音的哈欠,小孩子用留出很大缝隙的手故意捂住眼睛,媳妇和儿子也会觉的很别扭。而在我家,除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爸爸从来都不看电视剧,他的兴趣在那些我看不懂的厚书上。而爷爷奶奶睡的很早,一家三代睡在一个大炕上,我们早早就拉灯休息了。
这时,当爸爸的呼噜声响起的时候,我把早早藏好的收音机拿过来,把头和收音机一起捂进被子里,偷偷的打开听。收音机的声音很小,只有我自己能听见。有时放大一些也没关系,爷爷奶奶的耳朵背听不到,而爸爸振天的呼噜声却吵的我听不清楚。
我收听最多的节目,开始是中央广播电台的少儿节目。每天早上十点钟,准时会有一串悦耳的音乐响起,接着就是一句好听的问候:“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这时,收音机里播放的是我们喜欢的许多童话故事,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舒克和贝塔”,还有“小猴子捞月亮”,还有很多。每天盼望“小喇叭”的生活,让我的童年不再感到孤单。这样的习惯,致使长大后的我,每次寂寞的时候就想听“小喇叭”。
收听的其他节目,最多的要属音乐频道了。夏天坐在院子里剪麦穗的时候,我过上一阵阵就会把收音机抱过来调频,查找有音乐的电台。我感觉只有在音乐里干着活才不觉的累。
晚上在被子里,可以选择听的节目最多。有时候还有外国电台。记得最清楚的是几声清脆的钟响后,一个不太流利的缓慢的女声:“莫斯科广播电台”,那声音彷佛从遥远的红场上空隔山隔水飘荡过来的。而最爱听的,不知是什么电台每天固定播出的外国文艺节目。里面很多电影的录音剪辑,实在是太好听了。我每天晚上把头捂在被子里,听的最多的就是那些滑稽的有趣的动听声音,那些录音剪辑的电影,我从来都没有看过,我只有在那些对话声音的鼓动下,靠丰富的想向,让那些虚构的电影镜头在我的脑海里上演。那些躲在被窝里听录音剪辑的快乐,延续到我后来的生活中,只要有录音剪辑里听过的电影上演,我总会坐在电影院里,把自己脑子里演过的和银屏上正在上演的对照比较,而那些我熟习的声音又回荡在我的左右;那些躲在被窝里听录音剪辑的快乐,还让我长大一些,无论走到哪一家音像店里,总要买一两盘录音剪辑来听。而我珍藏最多的版本,是我在被子里听到的《音乐之声》的录音剪辑。如今,每当阴雨天我还是依旧在被子里,只是不在把头捂起来,我的耳边又回响起“如果有什么惹了我,让我不开心,我就会想一些美妙的事情” “什么样的事情?”(童声) “嗯……满天的星星、小猫的胡须、雨后的玫瑰……”。
收音机给我带来的乐趣太多了。甚至从开始听收音机之后,我就依赖上了收音机里的节目。上大学时爸爸给我选择的礼物是一款微型的收音机,我喜欢听保定经济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那里面有很多世界名曲介绍,如《绿袖子》《维也纳森林》《天鹅湖》《啤酒波尔卡》,还有很多,那些音乐活跃了我身体的感觉细胞,丰富了我的喜怒哀乐。
现在,收音机依然天天陪伴着我。偶然聚会喝酒时,装酒瓶子的盒子里居然有一宽MP3大小的收音机藏在里边,那是我偶然得到的生日礼物。这样的一份礼物,从此天天随身跟了我。上下班的路上有音乐,中午有同步的午间新闻,晚上还有很多小说剧广播。而我最喜欢的是耳朵里有声音的感觉,那些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动听,而我的耳朵喜欢的就是那些有动感的快乐。
我喜欢中午吃过饭,或者索性吃饭的时候端着碗,站在院子里,一边用筷子夹长面条往嘴里添,一边竖起耳朵听从空中飘来的声音。
钻进我的耳朵里的声音大多是叮叮当当有节奏的音乐,至于新闻播报之类的讲话的声音,好像从来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过。播新闻的时候,我就看院子里的鸡跑来跑去的啄食吃。这是上小学以前我最早收听广播的事情。
大一些,上了学,功课忙了起来,一起玩的小朋友也多了。中午、晚饭后急急草草的往外跑去玩耍。从山上的大喇叭里出来绕着整个矿区的那些声音,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我的耳朵自此好像失灵了,很少有声音再听进去。只有几次,快考试的时候,找地方背书,害怕考试的我仿佛背了沉重的包袱,爬到半山腰上,来到两根粗木杆支起的大喇叭下边,听着刺耳的声音,想让自己忘记即将面临考试的负担,这时,耳朵里充满的东西,把耳朵振得生疼,再也没有那么轻松悦耳。有过一两次这样的收听,就再也不敢在播音的时间上山靠近那两只大喇叭了。
真正喜欢听收音机的时候是从上初中的假期里开始的。
乡下的奶奶家,有一只塑料外壳红白相间,比鞋盒子还小一些的收音机。那个收音机里出来的声音好像不是人为操作的,而是程序化的。每天的节目内容丰富的不会重样,然而播放的栏目却是固定的。一天十几个小时,只要推动收音机上滚动收音的小轱辘,就能搜索到自己喜欢听的节目内容,比小时候听的那两只大喇叭里出来的东西有意思的多。 于是在奶奶家,没事可作的时候,我总抱着收音机。特别是冬天,坐在奶奶烧热的炕头上,用手戳破糊着红窗花的纸窗户,耳朵听着收音机里的节目,眼睛从纸窗户的小洞里偷偷看积雪的院子。那里有几只在我设的埋伏圈旁边蹦来跳去,徘徊不前的麻雀。下雪的冬天,每当有麻雀被我扣在设了陷阱的竹筐里时,收音机也仿佛听到了我的乐趣,高兴的放一段音乐来庆贺。
有一段时间,那个收音机仿佛是我随身的附带品,就像我必须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它。
上厕所的时候,把它放在厕所的矮土墙上。我在厕所里的时间很长。农村的厕所大多是敞着口没有屋顶的,没有那么多难闻的味道。夏天我家的厕所在一棵花椒树的阴凉下,很多小花散漫的在厕所附近的空地上开着,蜜蜂也常到这里来嗡嗡。在厕所里听收音机,大多是我干了什么坏事情,逃避奶奶当面教训的模样和声音。我躲在厕所里听收音机,长时间不出来,奶奶只好站在院子里骂。收音机播音的声音和奶奶骂人的声音混杂在我的耳朵里,我有意把骂声忽略不听,我的耳朵里只有收音机里出来的那些别人说出来的悦耳的话。奶奶没办法就去教训自己的儿子,爸爸只有我一个女孩,他纵容我,只是对奶奶笑笑。于是我在厕所听收音机逃避生活烦恼成了理所应然的常事。
我常常带收音机在家里很多地方乱窜。厨房里洗锅的时候,我一边洗一边听,洗锅就不再是一件讨厌的事情了;做寒暑假作业的时候,爸爸不再,我也偷偷拧开听音乐,虽然满篇都是错题,但我还是很开心,不再觉得做作业是一件枯燥的事了;看爷爷在炉子上倒灌灌茶,我也打开收音机,爷爷仿佛被收音机里说话的声音指挥了一样,他像演节目一样有节奏的把茶罐里的茶水倒来倒去。我觉得那个时候,爷爷也彷佛很喜欢收音机里的声音,可他的耳朵早就背了,给他安顿事情要在耳朵上使劲喊才行。
带收音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被窝。乡村的晚上,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有黑白电视的时候,信号还很差,只能收看一个地方台的节目。新闻联播看完,动画片看完就是连续剧。而连续剧里的内容,大多一家三代人是看不到一起的,偶然有男女主角亲热的动作,老人就开始伸长长的懒腰,打出有声音的哈欠,小孩子用留出很大缝隙的手故意捂住眼睛,媳妇和儿子也会觉的很别扭。而在我家,除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爸爸从来都不看电视剧,他的兴趣在那些我看不懂的厚书上。而爷爷奶奶睡的很早,一家三代睡在一个大炕上,我们早早就拉灯休息了。
这时,当爸爸的呼噜声响起的时候,我把早早藏好的收音机拿过来,把头和收音机一起捂进被子里,偷偷的打开听。收音机的声音很小,只有我自己能听见。有时放大一些也没关系,爷爷奶奶的耳朵背听不到,而爸爸振天的呼噜声却吵的我听不清楚。
我收听最多的节目,开始是中央广播电台的少儿节目。每天早上十点钟,准时会有一串悦耳的音乐响起,接着就是一句好听的问候:“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这时,收音机里播放的是我们喜欢的许多童话故事,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舒克和贝塔”,还有“小猴子捞月亮”,还有很多。每天盼望“小喇叭”的生活,让我的童年不再感到孤单。这样的习惯,致使长大后的我,每次寂寞的时候就想听“小喇叭”。
收听的其他节目,最多的要属音乐频道了。夏天坐在院子里剪麦穗的时候,我过上一阵阵就会把收音机抱过来调频,查找有音乐的电台。我感觉只有在音乐里干着活才不觉的累。
晚上在被子里,可以选择听的节目最多。有时候还有外国电台。记得最清楚的是几声清脆的钟响后,一个不太流利的缓慢的女声:“莫斯科广播电台”,那声音彷佛从遥远的红场上空隔山隔水飘荡过来的。而最爱听的,不知是什么电台每天固定播出的外国文艺节目。里面很多电影的录音剪辑,实在是太好听了。我每天晚上把头捂在被子里,听的最多的就是那些滑稽的有趣的动听声音,那些录音剪辑的电影,我从来都没有看过,我只有在那些对话声音的鼓动下,靠丰富的想向,让那些虚构的电影镜头在我的脑海里上演。那些躲在被窝里听录音剪辑的快乐,延续到我后来的生活中,只要有录音剪辑里听过的电影上演,我总会坐在电影院里,把自己脑子里演过的和银屏上正在上演的对照比较,而那些我熟习的声音又回荡在我的左右;那些躲在被窝里听录音剪辑的快乐,还让我长大一些,无论走到哪一家音像店里,总要买一两盘录音剪辑来听。而我珍藏最多的版本,是我在被子里听到的《音乐之声》的录音剪辑。如今,每当阴雨天我还是依旧在被子里,只是不在把头捂起来,我的耳边又回响起“如果有什么惹了我,让我不开心,我就会想一些美妙的事情” “什么样的事情?”(童声) “嗯……满天的星星、小猫的胡须、雨后的玫瑰……”。
收音机给我带来的乐趣太多了。甚至从开始听收音机之后,我就依赖上了收音机里的节目。上大学时爸爸给我选择的礼物是一款微型的收音机,我喜欢听保定经济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那里面有很多世界名曲介绍,如《绿袖子》《维也纳森林》《天鹅湖》《啤酒波尔卡》,还有很多,那些音乐活跃了我身体的感觉细胞,丰富了我的喜怒哀乐。
现在,收音机依然天天陪伴着我。偶然聚会喝酒时,装酒瓶子的盒子里居然有一宽MP3大小的收音机藏在里边,那是我偶然得到的生日礼物。这样的一份礼物,从此天天随身跟了我。上下班的路上有音乐,中午有同步的午间新闻,晚上还有很多小说剧广播。而我最喜欢的是耳朵里有声音的感觉,那些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动听,而我的耳朵喜欢的就是那些有动感的快乐。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