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秘境探踪之八:嫁女回家过节来
2020-11-27抒情散文李有旺
随着采访时间的推移,转瞬间,俐侎人的火把节就来临了。到乌木龙乡俐侎山寨天生桥采访的那天,正好就赶上了俐侎人的火把节。沿途中,我看到不少背着黑色布包的俐侎妇女正往天生桥走去。一问,才知道她们的娘家在天生桥,她们是要回娘家过节的。同行的向导罗正
随着采访时间的推移,转瞬间,俐侎人的火把节就来临了。到乌木龙乡俐侎山寨天生桥采访的那天,正好就赶上了俐侎人的火把节。沿途中,我看到不少背着黑色布包的俐侎妇女正往天生桥走去。一问,才知道她们的娘家在天生桥,她们是要回娘家过节的。
同行的向导罗正昌是地地道道的俐侎人,他告诉我,火把节是俐侎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俐侎人的火把节过得很隆重。这隆重,一方面是要完成一些传统的礼俗,要到田里祭田公田母,要到地里祭地公地母,要祭祖神台,晚上要撒火把,要打歌,要吹芦笙;另一方面体现在吃上,这一天吃是不能马虎的。生活宽余的人家要宰羊、杀猪;生活贫困些的人家,也会杀鸡,或买几斤猪肉;再一方面,要把本家里面出嫁的女人请回来一起过节。俐侎人会在火把节前几天,安排家人,专门到女人婆家里,邀请自家出嫁的女人回娘家过火把节。出嫁的女人在火把节这天,都会准时回家过节。如果出嫁的女人过世了,娘家人也会去通知女方的亲戚,以示对嫁女的尊重和怀念。婆家就会安排一个代表,到媳妇的娘家过节。俐侎人将这种方式称为“喜纳吾”,汉语意思就是“接亲”。而接亲的对象就是出嫁的女儿,这在一年四季的节日中仅此一次。因此,火把节还被俐侎人称作“接姑娘节”。
接嫁女回家过火把节,是俐侎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风俗。如果火把节前,娘家人不去“请”姑娘回家,就会被女婿家嘲笑,认为娘家无能和不懂礼俗;火把节这天,如果姑娘不回家过节,娘家人也会感到没面子和不愉快。出嫁的姑娘回家过节时,会捎带礼物就便探望父母和亲人。当然,空手而回也不为怪。毕竟,娘家人图的不是要姑娘带东西回家,图的是姑娘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当我们走进寨子,就看到很多出嫁的姑娘陆续地走进娘家。娘家人自然非常高兴,赶忙出外迎接,嘘寒问暖,甚为怜爱。我们到天生桥采访的目的是要到曹福昌家过节,从中了解俐侎人过火把节的情况。曹福昌家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出嫁的女儿。但有一个姐姐出嫁在外,尽管已经过世了,但在几天前,曹福昌就安排儿子去“请”姐夫回家过节。当我们在他的家里落座后,他的姐夫就背着一个黑色布包,笑眯眯地走进了曹福昌家。
火把节为什么要接出嫁的姑娘回家过节呢?非常熟悉俐侎人历史渊源的曹福昌,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典故:远古时代,俐侎人和外族人发生了战争,战争一直持续了十二年。由于战乱,一些女人远嫁他乡。后来,俐侎人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确切日子就是古历六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为了共同庆祝战争的胜利,俐侎头人就作出一个决定,派各家去邀请远嫁他乡的女子回来和亲人团聚,共同庆祝战争的胜利。等出嫁的女人们回来后,取得战争胜利的俐侎人就在这一天燃起篝火,共同唱歌跳舞,互相丢执火把,共同欢庆安定和美好日子的来临。久而久之,古历六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就成为了俐侎人的火把节,接出嫁的姑娘回家过节的风俗也延续至今……
晚上,我们在曹福昌家吃晚饭。荤菜、素菜上了满满一桌子,荤菜中有鸡肉,有鱼肉,有猪肉,还有粉蒸。粉蒸是俐侎人逢年过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佳肴,是用糯包谷粉拌和猪肉在木蒸子里蒸出来的,味道鲜美、清香。席间,曹福昌和家人不停地为我和他的姐夫夹菜、劝酒。品着纯正的包谷酒,尝着丰盛的佳肴,说着有共同趣味的话题,融融的气氛在升温。
在曹福昌家用过晚餐,我决定到嫁出的女儿较多的人家,去领略一番滋味。曹福昌的邻居是一户张姓人家,有四个出嫁的女儿回来过节,我们就走进了这户人家。走进他们家的时候,堂屋中有满满的两大桌人正在用餐。见我们到来,张姓人家的人显得很是高兴,不管我们是否用过餐,吃多吃少一定要让我们吃一点。盛情难却,我们就只好顺从地在桌边坐下。饭菜依然很丰盛,满桌菜中,自然有鱼有肉有粉蒸。男的因为要喝酒,就单独坐一桌,女的也单独坐一桌,两桌人紧紧相邻。席间,娘家人不停地劝出嫁的女儿们要多吃点,并不停地给女儿们夹菜。出嫁的女儿们,也将好吃的菜不停地夹到老人和孩子碗里。满屋子的亲情,满屋子的欢乐,弥漫着。
饭后,出嫁的女儿就帮忙着家人涮碗洗筷。结束后,就围坐在父母身边,说着亲情话。呆了许久,夜已经深了,婆家在娘家附近的一个女儿就辞别亲人回家了,娘家就安排一个半大小子送其回家;婆家距娘家较远的,还继续留在娘家,要在娘家留宿一宿,第二天又才回婆家去。据说,回家过节的女儿晚上一般是和母亲或嫂子同住,相互间亲亲热热唠叨个半宿。
嫁出去的姑娘,并非是泼出去的水。在俐侎部落,这有火把节为媒,有火把节为证。火把节,嫁女回家过节来,亲情就象熊熊的火,在燃烧,在释放……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