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之士孙中山
2020-09-17叙事散文五令书生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县,原名孙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孙中山从小非常好学,七岁上私的时候,一天,老师指定了一篇课文,让同学们背诵,孙中山朗诵了几遍后,合上书,来到老师面前,非常流利地就把那篇课文背下来了。老师听后,赞许地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县,原名孙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孙中山从小非常好学,七岁上私的时候,一天,老师指定了一篇课文,让同学们背诵,孙中山朗诵了几遍后,合上书,来到老师面前,非常流利地就把那篇课文背下来了。老师听后,赞许地点了点头。回到座位上的孙中山,心想,老师只让我们背诵课文,却又不讲其中的道理,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呢?
“老师,请问,我刚才背诵的那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孙中山壮着胆子,站了起来,向老师问道。
他这一举动,把同学们吓坏了,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因为,大家从来没有这样问过老师。
果然,老师拿着戒尺,来到了孙中身的座位前,说:“你们现在只需要能够背诵出来就可以了,等你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孙中山说:“可是,我们现在能够背诵出来,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有什么用呢?”
听到孙中山这样问老师,同学们更吓得不轻了。大家都觉得,孙中山一定会挨老师的惩罚的。然而没想到,老师把戒尺收了起来,用手轻轻地抚了抚孙中山的肩膀,说:“孙文,你坐下吧。既然你们现在想知道书中的道理,那我就讲讲吧。”
老师把刚才孙中山背诵的那篇课文中的道理讲得很仔细,大家都认真地听着。后来,同学问孙中山:“你这么大胆,向老师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算挨打也值得。”
学堂前面有一棵大榕树,那棵大榕树下面经常坐着一个白发老人,那个老人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孙中山喜欢听他讲太平军抗清的故事。因为,孙中山从小经常看到清朝官兵欺压老百姓、官府对人民强征苛捐杂税、地主残酷毒打奴婢、女子从小被强迫缠足。所以,人民群起反抗的事在孙中山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他也萌发了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同时,他也萌生了改变中国贫苦落后现状的志向。
孙中山一直都保持好学的心态,他非常喜欢读书。他在留学英国期间,生活非常艰苦,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他的几个同在英国留学的朋友给他凑了40英镑的生活费。几天后,朋友们再去看他,他们敲了半天的门,却没有人回应。
“先生可能没有在家吧。要不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朋友说。
“你等一下,我来敲看看。”另一个朋友说完,握起拳头重重地敲起了门。
终于,门打开了。
“先生,我们还以为你没有在家呢,怎么敲那么久的门,你都没有开呢?是不是在睡觉呢?”一个朋友笑着问。
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请原谅,我正在看书,刚才没听到敲门声。快请进。”
朋友们走进孙中山的房间里,看到了桌子上有很多新书,大家计算了一下,这些新书大约需要30英镑。
一个朋友问:“先生你现在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怎么还有钱买书呢?”
“我用你们送我的那40英镑买的,花了30英镑,我还剩有10英镑呢。”孙中山说。
朋友关心地说道:“先生还是应该多买一些吃的东西。”
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留学回国的孙中山,看到的还是积贫积弱的中国,看到的还是腐败的政府,于是,他想向朝廷大臣提改革主张。有一次,孙中山经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江总督张之洞,便写了一张纸条,让守门人传了进去。张之洞接过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
张之洞便问守门人:“来者是什么人?”
守门人回答:“一个书生。”
张之洞一听,便有些不高兴了。提笔在纸条上写道:“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人把张之洞写的纸条传给了孙中山,他一看,心里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他也在纸条上写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候。”
当守门人再次把孙中山写的纸条传给张之洞时,张之洞一看,便知来者非等闲之辈,连忙说:“快请他进来。”
孙中山见到张之洞后,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张之洞听后,连连赞许,他说:“真是后生可畏。你所提的这些改革主张于国于民,都有非常有益的。我非常赞同。不过,改革之事,最好从上往下执行。”孙中山明白张之洞的意思。只有朝廷下达实施改革命令才行。
后来,孙中山向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自己的改革主张,但是却未被采纳。因此,他对清朝政府彻底失望了。1895年,孙中山等人在香港创建了“兴中会”,创会的意义为“振兴中华”。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
1907年12月1日深夜,同盟会会员、镇南关一带的游击队首领黄明堂奉命率领革命军100多人,携带快枪、短枪、大刀等武器,潜袭镇南关。起义军披蒙茸,拨钩藤,跨越断涧危崖,直取了镇南关的第三炮台。而后,次日黎明,革命军从小路出发,奇袭了镇南关的右辅山炮台。清军节节溃败,有的响应起义,有的举手投降,有的狼狈逃窜。革命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了镇北、镇中、镇南的炮台。听到革命军攻取了镇南关炮台的消息后,受压迫的农民群众纷纷投入到革命军中来。革命军的队伍一下子壮大到了500余人。
收到镇南关大捷的喜报时,孙中山非常高兴,当即便带领着同盟会的同志黄兴、胡汉民、胡毅生和外国友人等一行人来到镇南关犒赏起义部队。孙中山亲自讲话,阐述革命的宗旨。全军听后,大受鼓舞。
然而,清军很快进行了反扑。战斗打得很激烈,孙中山亲自指挥,镇守镇北炮台。
“先生,这里太危险了,你还是离开这里吧。”
孙中山一边为受伤的革命军包扎伤口,一边说:“干革命是不惧牺牲的。我要与大家一起战斗。”
军士们见状,士气高涨。清军像密密麻麻的蚂蚁一样涌了过来,孙中山来到炮台前,亲自点燃炮筒引线,只听“轰”的一声,对面的清军倒了一大片。孙中山激奋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自发炮击清军耳!”这场战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起义。镇南关起义,给了清政府沉重的打击,从而,也激起了全国受压迫的人民的反清斗志。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经历过无数次的起义,又经历过无数次的起义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振兴中国的志向。终于在1911年,同盟会武昌起义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17个省代表的选票中,孙中山以16个选票当选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总统。然而,次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逼孙中辞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总统之职。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二任总统后,开起了历史的倒车,企图恢复帝制。于是,为了保护革命果实,孙中山发动了武力讨伐袁世凯的革命运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孙中山逝世的前夕,立下《国事遗嘱》,在《国事遗嘱》中,他说:“中国要想获得革命的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对待我们的民族,共同奋斗。目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终身,至死不渝。孙中山的报国之志,至死不渝。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