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海的集市

2020-11-28抒情散文汪彤

(一)原以为去海边赶集,一定要在大海边。在绵绵一望无际的海滩上,渔民们背向海岸,面朝大海,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把刚从鱼船上卸下的新鲜活物就地堆放在海滩上,任凭那些活蹦乱跳的鱼虾身上裹满沙粒,弯曲着身子挣扎,而它们挣扎的越厉害,表明它们新鲜
(一)   原以为去海边赶集,一定要在大海边。在绵绵一望无际的海滩上,渔民们背向海岸,面朝大海,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把刚从鱼船上卸下的新鲜活物就地堆放在海滩上,任凭那些活蹦乱跳的鱼虾身上裹满沙粒,弯曲着身子挣扎,而它们挣扎的越厉害,表明它们新鲜的程度。那些买鱼货的渔民,卷着裤腿,晒着海风,守着自己身边的活物,殷勤的招呼呼吸了带着腥味潮湿空气来赶海的人。叫卖的声音和海浪翻滚的波涛声音掺杂在一起,此起彼伏。那渔民们嘴里吆喝出来的数字,也是诱惑人的天价。那些没有经过冷冻和长途运输,直接从海里拿出来就买的海鲜,让海的集市充满了鲜活。这是我,一个西北人去海边赶集的前一夜,对那集市的一次幻想。
  然而,靠海而居的人们并没有把自发的集贸市场搬到海边。他们也象内地一样,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选择几个方便来往的岔路口,把海的集市安顿在那里。给临近海边城市的居民和靠海而生的渔民们,提供一个所有衣食住行繁杂商品大融合交汇的场所。   我去赶的集,是黄海边的一个集市,在山东胶南市附近。这里的集市,也和内地一样有时间的限定,只是因了一片海域不同水域海货品种优势的原因,或许还有当地人长久保留下来习惯的原因,这里每逢阴历三、八,就自发形成一个靠北边海域的集市;每逢阴历有五的日子,南边风河入海口处就有一个集市。那些为赶集特定日子,总和皇历上出门的吉利时辰相吻合。和海打交道的人们,都有自己最的吉利时辰和方向。 (二)   站在风河的桥上,远远看着凝滞的河水,悄无声息的自西向东往大海里流淌。大海敞开了怀抱迎接它的那一刻,它投入的整个身体停滞下来,海水连接的那一瞬,风河是那么安静。而架在河上 ,大桥的那一边,路旁却熙熙攘攘异常热闹,那里就是海的集市。   紧挨着桥头的是一排白色的石磨,这个与石刻桥头相连的地方,是石磨工匠们的地盘。海的集市就从这里开始,一直从马路两边延伸到喧闹的人群流向的远方。   年少时曾经赶过草原上牧民们的集――赛马会,也赶过黄土坡上过年时买猪肉、买红头绳的乡村集,可从来没有在集市上看到过买石磨的。而就是这石磨摊点,却很特别,让赶集的人们频频驻足。   那石磨大多只有洗脸盆大小,用青石切割而成。上下两个圆盘,齿缝相对,互相吻合,圆盘中间有一圆柱形的空隙,硬物被丢进那空隙里,多坚硬都经不起那棱与角的挫磨。石磨也有更小一点的,如果不是沉重的石头,真会成为博古架上的工艺品。然而,这大大小小的石磨,即不是套了扪住眼睛的驴子架辕磨粮食的,也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为靠海而居的人们打制的,专门用来做“海水豆腐”的手磨。豆腐有用石膏、浆水点制成的,但用这特别的石磨磨制,再用海水点成,就会有海鲜的独特味道在里边。
  海边的人们,家家都有这样一个小手磨,制作手磨的石匠,成了这集市上生意最红火的摊主。可他们好像对作生意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总躲在高高架起的石磨后面,一手拿把小凿,一手拿把铁锤。铁锤落下,小凿在手里振动一会儿,磨盘就有了一道新的刻痕。凿和锤叮叮铛铛一声又一声,石磨盘上的沟壑出现一道又一道。在这热闹的集市上,那些石匠眼里彷佛只有手中打制的石磨盘,这海边的集市也彷佛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换了一处制作石磨的场所。至于石磨的买卖,像是赶集的人自己的事情,看上石磨,无需讨价还价,立在石磨纸板上的数字,早为石磨定了身价。赶集的人只需放钱在一个大一些石磨中间的空隙里,就可以拿了满意的石磨去制作自家的“海水豆腐”。   那叮叮铛铛的声音是这海的集市特别的开场白,人们在这打制石磨的声音里赶往集市的另一处。 (三)   靠海吃海,海边的人饭桌上尝不到鱼的腥味,嘴巴会觉得没有味道。就像北方的人,几天不吃面条,心里也会痒痒的难受。那么多的海鲜,还需要吃“海水豆腐”?我也常这样想。偶然听广播里这样说:“对于大海,人类是最不孝的子孙”,我想,可能人类的味觉太发达,欲望太多,需要太多,当大海无偿奉献的太累,需要休息的时候,海上就有了“禁鱼期”。禁鱼期里,饭桌上天天没有腥味,海边的人们就拿海水点了有独特海鲜味道“海水豆腐”打牙祭。而在海的集市上,唯独没有买“海水豆腐”的,这里人流两侧,大路两边延伸着摆满了海货。那些比蔬菜还便宜、肥美、鲜活的鱼虾,让所有赶集的人都眼了馋。
  最招人的是一路的螃蟹和“虾虎”的摊点,它们张牙舞爪的使劲在那里摆弄身子,伸伸胳膊,踢踢腿,彷佛在招摇自己健壮的蛋白质肌肉,惹的谁看到,都要频频上去问价钱。虾虎是虾的一类,虎头虎脑的笨,肉多汁美,十元钱三四斤,是人们隔三岔五饭桌上的家常菜。   有一种舌头鱼,样子长的象舌头,可谁的舌头也没有那么大,那么长。那鱼形象的彷佛巨人的大舌头。当地人都喜欢用舌头鱼招呼客人。当吃舌头鱼的时候,再听主人殷勤的说上几句“四、十”不分盛情的胶南话,客人嘴里的鱼和舌头搅和在一起,含糊不清的道谢,他们的舌头彷佛都变大、变长了。   还有一种鱼叫“鼓眼”,肥胖扁平的身体头部,突出鼓起两个滴溜溜的大眼睛。“鼓眼”的名字真是名副其实。那海的集市上,大多数鱼的名字都有一个写在书上的“官名”和被人们叫在嘴上的“土名”。那些鱼的土名字就像甲骨文里的文字,很形象,可能是第一次在海上看到它们的人们,觉的象什么就起个好记的名字延续下来,也不用去管它们的科目和类别。如霸鱼,它的身体棱角突出,无鳞的鱼皮下,紧紧包裹着结实的肉质,长长延伸的形体,象一把锋利的宝剑。可能它的个性也很霸道,它活动的区域,别的鱼是不敢前来造次的。   海的集市上最便宜的是红鱼。它个头不大,身上的鳞片泛着粉色的光泽,象上好的颜料染了颜色。红鱼样子好看却繁多的买不上好价钱,一斤两元,或者十元六斤。红鱼炖汤鲜而不腥,粉红的颜色,吃着看着,看着吃着,让人食欲大增,是天天可以上桌解馋的美味。海边的人们让红鱼和海鲜吃馋了嘴,这海的集市他们越吃越爱赶,越赶越爱吃。   那集上三步一堆螃蟹、五步一堆大虾,各类的鱼应有尽有。可是最有趣的要数买花蛤蛎的摊点,那里围着很多小孩子和已经是成人的大孩子,他们嘴角微笑着,眼睛紧紧盯着蛤蛎那两扇严实的关闭很久的扇形门。安静的躺在水里的蛤蛎,好像有易和人们玩游戏,当你把眼睛凑上去,扇形门突然悄悄开启一个小缝,喷射出一线水柱,喷的很高,象要攻击你偷窥的眼睛,当它们愉快的释放一次后就又紧紧关上了门,调皮的等待下一次的恶作剧。一线水柱罢了,又一线水柱升起。蛤蛎的摊点,象是海的集市上无意安装了让人们观赏的自动喷泉。   更多的海带、鱿鱼、海参、墨鱼、龙虾是海的集市上数也数不完的宝贝。它们新鲜的让你不知道闻到的是海水,还是海洋生物特别的腥味。那么多的种类,住在海边一样一样的品尝,很难把它们的品种全都尝个遍。至于味道,要有一个好的舌头和好的味觉。不经常吃海鲜的人,无论吃什么到嘴里也只有“鲜美”,而那些常和海打交道的人们,他们了解海,也了解海中生物的味道,甚至同一种类在不同海域的味道。那些海中生物的味道,象陆地上人们的性格,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特点。而这海的集市上买海鲜的渔民,也永远爽朗的咧着微笑的大嘴巴,温和的用商量口气把这片海介绍给你。 (四)   那海的集市,除了卖海鲜也卖各种名目的农副产品。胶东的大白菜,很有名气,经常出口换外汇。是鲁迅笔下在日本岛买得很贵的那种“胶白”,但现在不再绑红头绳,而是无污染绿色净菜加工。可在这个集市上,大个子白胖的“胶白”卖不上好价钱,一元钱能买好几斤。   山东人的煎饼卷大葱很有特点也别居风味。无论青年、老人、孩子去厨房里转个圈回来,都会在手里握上一根长而白胖的大葱赛在嘴里嚼。那葱真称得上是“大葱”,它彷佛人类中的欧洲人,个子高,皮肤白,体型块。那葱嚼在当地人的嘴里发出清脆的声响,诱惑的看客也会拿来一根尝尝,甜丝丝的味道,没有一丝刺眼的辛辣。海的集市有几辆大卡车上就整齐的躺着这样的大葱,那不是用来卖的,是外地的老板专门赶集来收购的,他们知道这个集对于他们的生意有赚头。   那些农副产品中,还有很多当地的水果,其中柿子在这里卖得很有趣。就如一个想要成功的人,他的身边总会有赖以依靠的物质动力或精神动力督促他、帮助他。那些买柿子的摊点上躺着一堆堆火红的柿子,柿子旁边还陪伴着一些木瓜。这些木瓜有些象用来雕刻作品的木葫芦,但没有葫芦的细腰身材,他们只有挺起的大肚子,颜色金黄,样子比柿子大许多。他们木呆呆的摆在那里,无人问津,因为不能吃,而只仅仅是陪衬柿子的附属品。可是它们却有一个高身价,比柿子贵许多倍。它们和柿子搭配在一起卖出,还没有熟透的柿子,要想成为人们嘴里的美食,就必须和这些木瓜放在一起,隔上两三天,柿子就会退去又涩又酸的味道变得软而甜。没有木瓜,柿子想要真正体现作为水果自己的价值,要经历从秋天到冬天的过程。因此,买柿子的人都会买上一两个大木瓜一起带回家,在木瓜的陪伴下,柿子熟了可以吃了,木瓜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成了垃圾。   海的集市的蔬菜品种繁多而且价格非常便宜,很多菜价是内地的一半,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海边不仅是有景致的好地方,也是真正过日子的好地方。

  海边的集市辐射的范围很大,它不仅仅是一条马路两边摆设的一长溜摊点。这集市向路两边扩充进去。在这样的集市上,别想把每一样物品都了解下来,或者货比三家后再决定去买。这个集市容纳商品数目的繁多和交易的快捷,让那些性情优柔寡断和举一反三的人常常后悔。在这里看到了自己满意的物品得赶紧拿主意买下,如果犹豫不绝,刚转个头,那一摊摊货物瞬间就交易完了。这种商品交易的快速度也是这个集市上很有特点的方面。因逢了吉利的日子,那些四面八方的农夫、渔夫都把海货和农副产品早早准备好,他们无论商品数量多少,赶集一方面是买卖,另一方面也在交换,或者还有凑一个热闹的成份。看到有些老年人,哪怕仅仅十几个鸡蛋,他们会铺开一方手帕,把鸡蛋摆在上面买卖,卖了赶个吉利。鸡蛋买了换回两个钱揣在怀里,他们不急着回家,就在暖烘烘的太阳下晒着,和陌生的人聊天交流着,侧眼看街上那些热闹的交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海的集市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市场,好像还是一个各种文化交流的场所。

  海的集市,我每天都想往去赶的集。我不爱热闹,可这熙熙攘攘,人流来往穿梭的集市,却有很多新鲜、有趣的事情等着我去看。我每天象盼望去看大海一样盼望海的集市,只是它有时间的限定,我盼望初三、初八、也盼望初五。在海边住的人,心里都盼望这个有三有五有八的日子,他们和我一样在一次次盼望中期待那个日子近些,再近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