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匆匆五台山

2020-11-30抒情散文薛林荣
匆匆五台山(约2000字)薛林荣从大同云岗石窟赶赴五台山,有三个小时的车程,路线如下:沿大运高速南行,过应县,入繁峙县,经砂河镇,扶摇而上者,即为“华北屋脊”五台山。如果说云岗石窟和五台山代表着佛在山西的两张面孔,那么,前者是端坐威仪的佛,
  匆匆五台山   (约2000字)   薛林荣   从大同云岗石窟赶赴五台山,有三个小时的车程,路线如下:沿大运高速南行,过应县,入繁峙县,经砂河镇,扶摇而上者,即为“华北屋脊”五台山。   如果说云岗石窟和五台山代表着佛在山西的两张面孔,那么,前者是端坐威仪的佛,后者是拈花微笑的佛。从前者走向后者,就像从佛的左手走到佛的右手,就像从沉默寡言的佛走向笑语缤纷的佛。   比之以云岗石窟的清静苦寂,五台山更像一个度化众生的道场。五台山古称清凉山,《清凉山志》载:“清凉山者,乃文殊大士之化宇也。”——果然,它正是文殊菩萨的演教之区。   文殊主智慧,它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文殊的五台山,一如宗喀巴的塔儿寺。文殊在五台山骑青牛而说法,则如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骑青牛而口授《道德经》。   我去五台山朝文殊,匆匆一面,缘悭三分,但我显然因此多了一份智慧之气。   《清凉山志》称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土,故曰五台。”过砂河镇进山,气候渐冷,衣不蔽寒,五台山以殊异山外的气候等待我们,看见“清凉”二字,全身便在秋老虎的尾巴上突突打一个冷颤。是夜宿山脚龙泉宾馆,掌灯时分,远远望一望嘉木森森的远山,心想这就是帝王崇建、高僧懿行的五台山了,却并没有听到寺中的暮鼓,于是算计着与五台山的距离,酣然一梦,早起也没有听到晨钟。五台山外诸般物事,与五台山无关,不入其门便不得其法。   第二在匆匆上了山,山中众生喧哗,街衢车水马龙,各类宾馆饭店罗列如林,原来五台山竟如此繁华,繁华着也肤浅着,看上去仿佛了无秩序。穿梭或静坐在五台山各大庙宇院落中的,是身穿或红或黄或青或灰各种颜色的僧人,有的满口“阿弥陀佛”,有的闭目冥思,有的三步一磕头,衣衫褴缕,额头上沾满灰土。一群从西藏来的僧人正围坐在塔院寺高声颂经,声如洪钟,另一群则在磕等身长头,身下的木板锃亮如镜。五台山的建筑也很不统一,菩萨顶的建筑是红墙黄顶,称作黄庙,显通寺的建筑则是青砖青瓦,谓之青庙。看得出来,五台山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同舟共济之地,这里的和尚不是来自同一个门派,却相处无事,文殊的道场在了无秩序中寻得了一种大秩序。   到处是膜拜的身影,一个不怎么信佛的人来到五台山,也会自觉沉寂一些,反省自己的言行,回到自己的内心。我在大显通寺一排僧舍外看到一个写有“自恣”二字的木牌,“自恣”不是放纵自己,而是忏悔反省之意。佛教有一个盂兰盆节,又称僧自恣日、佛欢喜日,僧众在这一天都要反归自己的内心,作些忏悔活动。以我的理解,自恣类似于自我批评。与此同时,我在大显通寺看到一群和尚分列两行,各持一柄木剑,低眉垂首环游寺院,剑刃上写有两个字:“监香”,那么,“监香”则是对佛事活动的监督与批评了。   大塔院寺中的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西藏的僧众正是奔着它而来修行。看到这座塔,方觉得到了五台山。据说它建于汉明帝之前,佛中藏有阿育王铸的慈寿塔,内有佛舍利,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仰望此塔,如帽如笠,鸟雀围翔,风铃成韵。古人对它的描述是:“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我在五台山匆匆一两个时辰,回想起来,许多寺院的行状在脑中漫漶不清,唯有大白塔及其院中高声颂经磕头的西藏僧人印象如烙。同时,此处的方丈院曾是毛泽东前往西柏坡时的路宿处,现辟为路居旧址。   毛在五台山的短暂停留成就了一段佳话。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从陕北进发河北西柏坡,夜宿五台山方丈院。方丈意外发现毛泽东案头有一本翻开的佛经,就问:“怎么,贵人也读佛经?”毛答:“随便看看,我是无神论者,不信神佛的。”方丈笑答:“贵人信佛佛在,贵人不信佛佛自在。”方丈的回答,大有沙门智慧,可见其精通佛理,穗行高照,其虚怀若谷令人倍加向往。倒是毛在方丈的胸怀面前,显得狭隘了些。   在五台山看到的并不全是佛家的清静与修为,也有世俗的伎俩与聪明。这里有数目不详的假和尚,以招徕钱财为要务。我的同事在大显通寺遇到一青衣僧人,该僧人指导他依次向四方进香后,索取三十元服务费,让我们大为惊诧。佛家化缘,规定弟子不起分别心,乞士所讲究的随缘、平等,使其自有一种乞食的威仪,哪里还敢讨价还价呢?《金刚经》中讲化缘吃午饭的事时是这么写的:“于其城中,次弟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讲的就是化缘的威仪,真正的修行者是懂这一点的。不是真正的修行者,“和尚”只是他谋生的一种手段,和木匠、铁匠、清洁工、公务员等世俗职业没有什么区别。   下山的时候,我在路上碰到一个磕等身长头的和尚,他提着竹篮,竹篮中有矿泉水、烟火等物,衣服补丁累累,光脚,脚趾已磨破,缠着纱布。他每走三步磕一个等身长头,起身时,额头和鼻子上的灰尘便扑簌簌往下掉,旁边商店的人喊:这是个苦行僧,请供养他!和尚说,谢谢,不要,不要。路人听了,益发起恭敬心,纷纷给他竹篮中投币。、   他是我在五台山见到的最后一个僧人,是匆匆五台山之行的完美无比的句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