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回望《大刀记》
2020-12-02叙事散文高迎春
在我的案头上,摆放着当代著名作家郭澄清的三卷《大刀记》。扉页上写着:清福同志指正,存念。郭澄清。清福,我的岳父。曾任宁津县道口乡党委书记、宁津县财政局长、宁津县政府财办主任。退休时,他把自己收藏的近千册书籍,悉数赠予了爱“学习”的我。郭澄清
在我的案头上,摆放着当代著名作家郭澄清的三卷《大刀记》。扉页上写着:清福同志指正,存念。郭澄清。
清福,我的岳父。曾任宁津县道口乡党委书记、宁津县财政局长、宁津县政府财办主任。退休时,他把自己收藏的近千册书籍,悉数赠予了爱“学习”的我。郭澄清亲笔题赠的长篇小说《大刀记》,也珍贵在其中。
不久前,郭澄清文学创作全国研讨会在德州召开。这在德州历史上,是首次专门为一位作家召开全国性创作研讨会。会议评价郭澄清是人民作家,是与冯德英、刘知侠齐名的抗战小说作家,也是继赵树理、孙犁之后又一位杰出作家。我欣喜地关注着这件德州文坛上的盛事,重新从书橱中找出《大刀记》。手扶巨著,思绪又回到三十年前。
一九七四年七月,我从德州市第六中学高中毕业。经在宁津县税务局上班的叔叔的介绍推荐,于一九七五年元月来宁津县工商局报到上班,做了一位农民合同制工作人员(一九八四年转为正式工)。爱好文学的我,在校时曾获得德州市广播通讯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写了《园丁》、《夏收风雨》、《女饲养员》、《特别采访》等习作,投往当时的《山东文艺》和宁津县文化馆。
当时的文化馆长是孙世逊,工作认真,待人热情。对我的习作,每次都认真批阅,提出修改意见。通过他的介绍,我得知时任山东省创作办公室主任的郭澄清,正在自己的家乡郭杲村,创作长篇小说《大刀记》。因出版《武区长》、《社谜传》两部中篇小说,《社谜》、《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三本短篇小说集而走向省城济南的郭澄清,在宁津有很高的知名度,更是业余作者们心中仰慕的作家。
《大刀记》,在一九七五年七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适逢十年“文革”进入残局,绝大多数作家及作品尚未解禁,《大刀记》的发行,仿佛为中国文坛注入一缕清风,顿时在全国激起一股阅读高潮。在德州及宁津,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它极大地激发了业余作者们的创作热情,带动了宁津县的文化建设。例如张长森的《长征路上》在《人民文学》发表,俊君的《这是谁家的山羊》被拍成儿童动画片等等。当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介绍了宁津县群众文学创作的经验。于是,宁津县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表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决定分别为宁津县业余作者出版短篇小说集。一九七六年九月十日,在宁津县文化馆抽调的三十多名业余作者创作队伍中,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参加创作学习班的业余作者,被文化馆安排食宿在宁津县招待所中。当时,电影《大刀记》正在紧锣密鼓的筹拍中,《大刀记》电影剧组的导演汤化达、王秀文,电影员杨在葆、潘军、仲星火、陈述、卢桂春、郭凯敏等也住在宁津县招待所中。
宁津县破天荒来了《大刀记》电影拍摄剧组,人们关注的强烈可想而知,拍摄中的花絮传播得飞快。演员们体验生活,被安排在有五百多年习武历史的谢集村。县乡领导在谢集小学校园,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村中武术队上场表演了精湛的武艺。欢迎仪式结束后,群众围住了电影演员们,没有人想到让他们签名、合影,只问些他们演过的电影里的事情。在《渡江侦察记》中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有个镜头是坐三轮摩托车撞在树上,村民就问他会不会开摩托车,他说不会,我演当官的,只管坐摩托,人们听罢哈哈大笑。仲星火在电影《李双双》中扮演孙喜旺,有位大娘问他,怎么没见李双双过来,仲星火说他是我电影中的媳妇,不能哪去都捎着,众人听了又是一阵大笑。
演员们被分开住进农户中,时间长了,村里人对他们不再感到好奇,发现他们衣着朴素,长像也与普通人差不多。演员们则虚心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体会《大刀记》剧本中的情节内容。再就是武术师傅要教他们一些大刀武术套路,就这样一住就是三十多天。村中有二十多名武术队员,被选为拍摄《大刀记》的群众演员。
《大刀记》的拍摄地点,选在宁津县的黄家镇。这个镇西边为黄河故道,现在叫漳卫新河。黄家镇在旧时宁津、吴桥二县杂技兴盛之时,已有专门买卖杂技和戏剧道具的行业古会而名闻全国。电影开拍那天,几十里外的人们都赶去观看,真是人山人海,村里动用了基干民兵持枪维持秩序。黄家镇村里家家住满了沾亲带故的亲戚,人们兴奋得象过年一样。拍摄宁安寨下大雨发大水的镜头,是用几辆消防车同时向天空喷水,由螺旋桨制造狂风效果,再把提前蓄好水的宁南河闸门打开,镜头就拍成了。放水时,把一个扮演灾区群众的临时演员冲出了二十多米,呛了几口水,差点光荣了。等大伙七手八脚捞上他来时,他问的第一句话是:拍好了吗,还要不要重来一次。可把导演汤化达给感动了,没想到一个群众演员,不顾自身安危,一心想着拍好电影,难得有这么高的责任心。
我回老家时,沿漳卫新河大堤骑行,顺便去过黄家镇《大刀记》拍摄现场。发现远看非常逼真的塔,是用描画好的木板搭建的。村西枣林中,搭建了一处民宅,院墙上爬满南瓜蔓,墙跟处用绿漆喷过,象长了苔藓。北房却没有后墙面,猜想是便于拍摄屋内剧情而故意这样搭建的。
一九七七年《大刀记》电影拍成时,在宁津放映时引起轰动。剧情是:民国初年,佃户梁宝成遭到迫害,儿子梁永生被迫流浪他乡,铁匠门大海将其收养,并送他一把太平天国英雄传下来的宝刀。梁永生立志为天下的穷人报仇。20年后,梁永生回到家乡宁安寨,成立大刀队,同日寇展开夺粮斗争。他带领运粮队三闯龙潭,活捉马铁德,开仓放粮,伏击日寇汽艇,取得大胜。《大刀记》以鲁北平原为广阔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争取翻身解放的斗争画面。
《大刀记》电影在全国上映,另外还被改编成长篇评书在广播电台播放,改编成连环画册在新华书店发行,这使郭澄清名扬全国,很快调任中国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由于夜以继日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的郭澄清于一九七六年突患脑血栓,年仅46岁的他从此留下了身体偏瘫后遗症。虽又抱病整理出版了长篇小说《龙潭记》、《决斗》和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却没能完成创作长篇小说《千秋业》的宏愿,一九八九年,61岁的郭澄清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回望历史天空中的《大刀记》,心中生发无限感慨。在德州宁津这片热土上,郭澄清无疑是一株参天的文学大树,而我们这些曾经崇拜他、追随他搞文学创作的业余作者,都是这株大树下的小草。记得袁枚在《苔》诗中这样说:“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既然自己注定开不成牡丹,那就开一朵小小的苔花吧。这样想着的我,就又有了在文学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我翻开留有郭澄清墨宝的《大刀记》,再次品读书中奇巧多变的故事构思;品读书中淋漓尽致的抒怀写景;品读书中质朴浓厚的乡土气息;沉浸在波澜壮阔的情节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