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谈笑间,水逝山青杨升庵
2020-12-02抒情散文西夏楼兰
看《三国演义》,非常欣赏杨洪基老师唱的片头曲,声音浑厚、宽广,深沉有内涵,为这部电视剧定下了基调。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慢慢记住了歌词。开始以为是现代词作家的大作,佩服得不得了。后来听说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想当然以为是罗贯中所写。暗自赞叹罗贯
看《三国演义》,非常欣赏杨洪基老师唱的片头曲,声音浑厚、宽广,深沉有内涵,为这部电视剧定下了基调。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慢慢记住了歌词。开始以为是现代词作家的大作,佩服得不得了。后来听说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想当然以为是罗贯中所写。暗自赞叹罗贯中站在高处评史论今,把三国故事统领其中。结果,我大错特错了,愧对写词人。原来这首词是杨慎所写。读了这许多年的书,居然从未听说过杨慎这个人物。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写出如此大气而超脱的词来?于是上网查找,从历史的深处,从故纸堆中,从荒郊野外挖出了一个让我心仪的历史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这就是 明代状元杨慎所写的《临江仙》词,原是其历史词话《二十一史弹词》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而把它作为小说开篇词,与《三国演义》的内容主题发生联系,成为毛氏修订《三国》的传神点睛之笔。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对经典名著的评点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密切相连的。毛宗岗以他的敏锐眼光和审美观念把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人物重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而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让这种独到的审美遗产又能在当代继续流传。 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在历史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张望,然后满怀敬意地走近。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他出身官宦之家,科第家声,盛极一时。他家从祖父起,四代出了六个进士一个状元。杨慎的家乡新都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并称。可见杨慎在当地的影响之大。生于官宦书香之家的杨慎,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少年杨慎在诗文创作上即崭露头角,曾受到当时文坛大家王廷相、李东阳的称赏。正德六年,杨慎高中状元,当时才24岁,真正是春风得意!他当时的考试卷被考官评为“海涵地负,大放厥词”,可见杨慎其人的才华与志向。 有人这样概括杨慎的一生:生于蜀,祸于京,成就于滇。他的祸就是“议大礼”事件。 据史料记载: 正德十六年,正德帝(朱厚照)驾崩,因为无子继位,首辅杨廷和议立正德的堂弟继位,即嘉靖帝。嘉靖帝即位后不久,就要追尊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帝。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不合法统,竟四次封还了皇帝的御批。嘉靖帝不得已,只好称正德之父明孝宗为“皇考”(皇帝已故的父亲),称生父兴献王为“本生兴献帝”。但也有人竭力奉承,力主称兴献帝为“皇考”。时年36岁任翰林院修撰的杨慎,鼓动朝廷229人跪伏宫门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不止,杨慎等八人为此而受杖责。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议大礼”事件,杨慎就是为此事件被充军到云南,直到71岁时去世不赦,寓居云南长达35年之久。 正是由于杨慎的坎坷经历,我们所能窥见的就是在历史的夹缝中显露出这一个传奇人物,是在他留存的诗文中复活的一个人物。在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中永远不消逝的一个人物。我知道自己眼力心力不足,不可能全面的认识这样一个人物,那么,我能在历史的夹缝中张望他就已经知足了。 ??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人生易逝,而青山不老夕阳几度红,渔樵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这就是杨慎,一个通晓古今的高士所追求的旷达超脱的人生。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被贬被充军,倒是促成了一个文人对人生及社会变迁的思考,促成了一个中国文人文化意义上的成就。柳宗元、苏轼都是在被贬之地写出了流传后世的诗文。生命的坎坷升华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坎坷使他们思考更加深入,视野也更加广阔,不再局限于书斋,而是对自然有了一份亲近,一份认同。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李白的狂放和出世之态,但是李白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济世理想和抱负。才气超越平庸的人总是寂寞的,然而他们能在精神的领域发展自己,寂寞反成就了他们做学问的机缘。就连孔子都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样的一种人生的态度与气象,心灵的品格与境界,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们从杨慎的诗文中也体悟到一个才气横溢的文人仕子的胸襟和抱负。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 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的著作,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的,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传播的呢。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媒体如此之多,条件如此之丰,却对历史有着种种的误读,对传统的文化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抵触。为什么杨慎著术如此丰富,在后代的流传却不广呢?我想,很大程度上与他作为罪犯流放有关,与云南的偏远有关,与他的学术成就过于博杂有关。 杨慎的政治生活虽然十分坎坷,但爱情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黄峨,长诗词,尤擅长散曲。婚后他们夫妇感情非常融洽,经常相互作诗酬答。 杨慎与黄峨的忠贞爱情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当杨慎因仗义执言,遣戍滇南时,黄峨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升庵从北京到云南。当杨慎行至江陵的驿站门前,他看到妻子风尘满面,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临别之际,升庵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词真情切。杨慎父亲去世,杨慎赶回新都治丧,夫妇才得短期会面。临别时,黄峨写了《罗江怨》散曲,与升庵送别。曲云:“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从中可以看出夫妻二人的诗词功力和真挚感情。 一个被流放的罪犯,一个文人,虽然倚楼人冷,但栏干热。为这份热,我自觉欣慰。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这就是 明代状元杨慎所写的《临江仙》词,原是其历史词话《二十一史弹词》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而把它作为小说开篇词,与《三国演义》的内容主题发生联系,成为毛氏修订《三国》的传神点睛之笔。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对经典名著的评点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密切相连的。毛宗岗以他的敏锐眼光和审美观念把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人物重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而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让这种独到的审美遗产又能在当代继续流传。 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在历史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张望,然后满怀敬意地走近。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他出身官宦之家,科第家声,盛极一时。他家从祖父起,四代出了六个进士一个状元。杨慎的家乡新都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并称。可见杨慎在当地的影响之大。生于官宦书香之家的杨慎,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少年杨慎在诗文创作上即崭露头角,曾受到当时文坛大家王廷相、李东阳的称赏。正德六年,杨慎高中状元,当时才24岁,真正是春风得意!他当时的考试卷被考官评为“海涵地负,大放厥词”,可见杨慎其人的才华与志向。 有人这样概括杨慎的一生:生于蜀,祸于京,成就于滇。他的祸就是“议大礼”事件。 据史料记载: 正德十六年,正德帝(朱厚照)驾崩,因为无子继位,首辅杨廷和议立正德的堂弟继位,即嘉靖帝。嘉靖帝即位后不久,就要追尊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帝。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不合法统,竟四次封还了皇帝的御批。嘉靖帝不得已,只好称正德之父明孝宗为“皇考”(皇帝已故的父亲),称生父兴献王为“本生兴献帝”。但也有人竭力奉承,力主称兴献帝为“皇考”。时年36岁任翰林院修撰的杨慎,鼓动朝廷229人跪伏宫门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不止,杨慎等八人为此而受杖责。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议大礼”事件,杨慎就是为此事件被充军到云南,直到71岁时去世不赦,寓居云南长达35年之久。 正是由于杨慎的坎坷经历,我们所能窥见的就是在历史的夹缝中显露出这一个传奇人物,是在他留存的诗文中复活的一个人物。在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中永远不消逝的一个人物。我知道自己眼力心力不足,不可能全面的认识这样一个人物,那么,我能在历史的夹缝中张望他就已经知足了。 ??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人生易逝,而青山不老夕阳几度红,渔樵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这就是杨慎,一个通晓古今的高士所追求的旷达超脱的人生。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被贬被充军,倒是促成了一个文人对人生及社会变迁的思考,促成了一个中国文人文化意义上的成就。柳宗元、苏轼都是在被贬之地写出了流传后世的诗文。生命的坎坷升华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坎坷使他们思考更加深入,视野也更加广阔,不再局限于书斋,而是对自然有了一份亲近,一份认同。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李白的狂放和出世之态,但是李白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济世理想和抱负。才气超越平庸的人总是寂寞的,然而他们能在精神的领域发展自己,寂寞反成就了他们做学问的机缘。就连孔子都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样的一种人生的态度与气象,心灵的品格与境界,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们从杨慎的诗文中也体悟到一个才气横溢的文人仕子的胸襟和抱负。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 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的著作,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的,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传播的呢。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媒体如此之多,条件如此之丰,却对历史有着种种的误读,对传统的文化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抵触。为什么杨慎著术如此丰富,在后代的流传却不广呢?我想,很大程度上与他作为罪犯流放有关,与云南的偏远有关,与他的学术成就过于博杂有关。 杨慎的政治生活虽然十分坎坷,但爱情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黄峨,长诗词,尤擅长散曲。婚后他们夫妇感情非常融洽,经常相互作诗酬答。 杨慎与黄峨的忠贞爱情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当杨慎因仗义执言,遣戍滇南时,黄峨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升庵从北京到云南。当杨慎行至江陵的驿站门前,他看到妻子风尘满面,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临别之际,升庵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词真情切。杨慎父亲去世,杨慎赶回新都治丧,夫妇才得短期会面。临别时,黄峨写了《罗江怨》散曲,与升庵送别。曲云:“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从中可以看出夫妻二人的诗词功力和真挚感情。 一个被流放的罪犯,一个文人,虽然倚楼人冷,但栏干热。为这份热,我自觉欣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