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腾冲(外二章)
2020-12-05叙事散文苏慧芝
“最近的路程是天涯,最远的归途是故乡”。这句话,源于好友寒焰忆念故乡腾冲的散文集《朝雨轻尘》注1,第一次看到它,便被内中蕴涵着的浓浓乡愁深深打动,自然而然的,这句话成了我去腾冲最初的缘由。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没有其他旅伴,除了寒焰的那本
“最近的路程是天涯,最远的归途是故乡”。这句话,源于好友寒焰忆念故乡腾冲的散文集《朝雨轻尘》注1,第一次看到它,便被内中蕴涵着的浓浓乡愁深深打动,自然而然的,这句话成了我去腾冲最初的缘由。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没有其他旅伴,除了寒焰的那本《朝雨轻尘》,陪伴我的只有虚无的烟雨,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腾冲是一个宁静的地方,是一个经历了太多的疮痛与别离之后沉静下来的家园,我希望自己走过时,像一颗清澈的雨滴,只留下诗意,不留下喧嚷。
腾冲的美早在我的预料之中,但真正面对它时,还是给了我不小的震撼。车窗外,飘着轻柔如烟的雨丝,伸手出去,掌心里撞入星星点点的清凉,腾冲的清奇灵秀仿佛一下子就被我握在手中了。那些玲珑别致的小山,全都是能掐得出水的青葱碧绿,仿佛不经雕琢的璞玉,静卧在柔软湿润的雾岚中。这样好的山,少不了有好水。路旁的小河,清可见底,潺潺而流,河面上架着小巧的石桥,桥边,是苍劲的古树,树旁,是更加古老的村庄,顺着河的流向,是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这样的风景,使我想起一些古典的诗句,诸如“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没有直逼云宵的烟囱,没有冷硬的水泥楼,所有的村落都是白墙黑瓦,朱红板壁,亲切自然得像自己的老家。这或许正是腾冲的迷人之处。透过行进着的车窗,所有的景物恍然一幅幅写意的淡彩卷轴,在朦胧的烟雨中,动静相叠,虚实相映,说不尽的美好。
正沉醉于腾冲的烟雨画廊,忽然听邻座的男子问我,你是到腾冲旅游吗?我点点头。他说,可惜了,这样的雨天。我摇头说没关系,去和顺的百年老宅里听一听檐滴也是件美丽的事情。他的眸子里浮起一些轻柔的感动,他说,你是个很有诗意的人。
云 峰 山 行 吟
早晨醒来,发现天空湛蓝,云朵雪白,决定先去云峰山。看惯了风景区里游人如织,以为云峰山免不了也是热热闹闹闹,去到之后才发现,到云峰山的游人很少,大概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下雨的缘故。上云峰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坐缆车,一种是步行,两种方式都不容错过。我决定先坐缆车上山,然后步行下山。
云峰山巍峨峭拔,云雾缭绕,所以叫做“云峰山”。云峰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是腾冲人的心目中的仙山,峰顶之上建有气势恢宏的道贯,传说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我不懂佛学,真正吸引我的是云峰山明静秀丽的景色。
暖暖的阳光在青翠稠密的山林间起伏荡漾,如清澈的流水。起了微风,我感觉自己像一朵被风轻轻托举的白云,在千万株不知名的树木间穿行,有时迎面碰上结着细致红果的树枝,让人有一种想亲近它的欲望,手伸出去,却忽然地做了停顿,生怕惊扰了它们,只好自己傻乎乎地笑了。有时越过碧水潺潺的山涧,左顾右盼就是看不到流水,满眼都是繁茂的绿色,只听见山泉在缆车下叮咚不止。还有那些清亮婉转的鸟鸣,和我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全藏在树叶的浓荫里,像怕羞的少女躲在背光处轻唱着好听的情歌。最让我惊奇的是寄生兰,全长在那些虬劲古朴的树干上,叶肥根壮,密密匝匝,像一串串活泼伶俐的风铃。虽然正值秋天,我仍然看到了正在开放的兰花,零星的几朵,花瓣很小,素白。倘若是在春天,满山满树的兰花开得姹紫嫣红,馨香迷漫,真会让人误以为是登临仙境了。山无语。水无语。湿润的空气里时时轻溅起幽兰的清香,刚蹙了鼻尖想抓住它,又忽然地没有了。山间是明媚清爽的晴朗,峰顶上却仍有飘渺的云雾在悠然自得的漫游。“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用它来形容云峰山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下了缆车,攀过一段陡峭的“天梯”,终于到达峰顶。在灵宫殿,看到一个青衣白衫的小道姑在做针线,眸子水一样清纯,看起来不过十六、七岁,正是别的女孩子在校园里写诗作画的年龄,而她却要守一盏孤灯,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我忍不住问她:
师父,你在缝什么?
——纽扣。
在这儿抽签灵吗?
——心诚则灵。
你还不满十八吧?
——出家人不记年龄。
语调恬然。表情淡漠。依旧低垂着睫毛穿针引线。我不敢再冒昧打听。出得门来,看到门前的圆柱上悬着一幅烫金对联:“云路天阶通观万象,松涛雾海洗净七情”,对一个洗净红尘俗念的人来说,芸芸众生不过是身后浮云。
站在云峰山最高处,云雾在脚下游走,蓝天触手可及,神思恍惚间便也羽化成仙了。就在满腔激情无处诉说的时候,我遇到了同样做自助旅游的玲,决定结伴而行。用过午餐,我们沿着蜿蜒幽深的台阶一路走下去,慢慢潜入了山的内核。光线暗了,空气湿了,树叶绿得深沉,感觉有一点阴冷。头顶是遮天蔽日古树,看不到太阳,连鸟儿的啁啾也似乎越来越遥远了。万赖俱静。偶尔,在水绿鲜嫩的地衣上面长了三、两朵红艳的蘑菇,童话一般打破了山峦的严肃,还有满地散落的细致而小巧的栗子,坚硬的外壳闪着淡雅的光泽,引诱两个童心未泯的女人宝贝一样捡进背包里,我剥了一颗品尝:淡淡的苦带和着淡淡的甜。应该是松鼠最喜欢的味道了。
从山顶回到山脚,不知走了多少台阶,少说也有千数了吧,脚后跟起了血泡,小腿疼痛难忍,正应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正如我品尝过的栗子的味道:淡淡的苦带和着淡淡的甜,我永不会忘怀。
和 顺 散 章
在我看过的关于和顺的文章里,几乎全都飘着细腻无痕的雨丝,我时常想,如果有一天我走在和顺长长的小巷上,那定是个飘扬着柔美雨丝的淡淡清秋,就像戴望舒曾经写过的雨巷。去和顺那天,连绵不断的雨丝却忽然停了,就像被一把大剪刀齐刷刷地拦腰剪断,天蓝得像一块干净的镜子,阳光比云朵还要柔和温暖,檐下听雨的意境是不会有了,我的情绪却没受影响,因为对和顺这样的江南水乡来说,别样的天气自然有别样的景观。
走过古老的石桥,抬眼就望见著名的和顺图书馆。精美的飞檐,西式的照壁,火山石铺就的天井里种植着幽兰萱草,古朴气派的院落层层第进,给人的感觉似乎走进了晚唐或者明清时的某一户书香世家。如果不是馆里随处可见的名人题词(如胡适先生的“文化之津”,熊庆来先生的“民智泉源”),我很难相信这就是藏书达6万余册全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正置清晨,村子里的人都忙着收稻谷去了,游人很少,图书馆里非常安静。在几张旧书桌上,摆放着近期的各类报纸,翻了翻,竟看到自己的一篇小文,不禁微笑。感谢这个远离喧嚣与浮燥的静雅之地,在接纳我诗情画意的同时也接纳我满是尘埃的脚印。
从图书馆里出来,顺着河的流向进人村庄。村子里巷道幽深,蜿蜒曲折,走很远不见有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巷道入口处古朴简约的巷额,上面镌以“景物和煦”、“说礼敦诗”、“淳风美俗”等辞书,文风儒雅,笔墨酣畅,透露出的温谦敦厚的江南文化和宁静祥和生活气息。不同的巷道有着不同的名称,如“李家巷”“尹家巷”,多以居住在巷道两边的族姓命名。在小巷深处,一幢后墙壁呈弯形的楼房扑面而来,心里砰然一动,知道是“弯楼子”到了。
“弯楼子”的主人是腾冲著名的侨商李德爵三兄弟。在腾冲的商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董、西董、弯楼子是富家”。“东董”即“洪盛祥”,“西董”即“茂恒”,“弯楼子”即“永茂和”,在当时,这是腾冲最著名的三家商行。关于“弯楼子”,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令我感动:在建造这幢楼时,按照李家当时的财力和势力,本来可以不必建成弯形,但是为了让出足够村民行走的巷道,李家还是将这幢楼房改成了弯的,想不到这样一改反而成了美谈,从此“弯楼子”便成了李家的指代。
“弯楼子”的建筑格局是“一进三院”式,刚进院子,只看到四合式的正房。堂屋里高悬着年代久远的照片和匾额,梁柱上是彩绘的花草,院子里摆放花盆的是石雕的莲座,所有的木椅靠背上都凿写了诗词,整个院子显得庄重而又严谨。穿过厢房,与正房并排而建的,是另一个同样古色古香的院子,第三院则藏于第二院的正后方,一脚跨进去,展现在你面前的,竟是满院繁茂的花草。工作人员指着最为精美的那座楼说,这就是小姐楼了。庭院深深,花窗空寂,在这个早已沉寂的花园小院里,不知可曾演绎过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
在和顺,像“弯楼子”这样古朴气派的深宅大院还有很多,全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状态,瓦楞上长着荒草,天井的石板上附生着苔藓,格局是老格局,家具是老家具,一旦你走进去就沦陷在里面了,很难再走出来。
在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先生的故居里,看到一张艾思奇先生小时候的照片,大约五、六岁的样子,西装领带黑皮鞋,标准的西式打扮,坐在长长的藤椅上,满脸淘气的神情,显得聪明而又可爱。这张充满童真的照片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也使得这古堡似的老宅子变得生动起来。
和顺有很多特色风物,比如说小桥、流水、宗祠、贞节牌坊、洗衣亭等等,其中最美好最有人情味的便是洗衣亭。腾冲多雨,为使女人们在洗衣时免受淋雨之苦,和顺人在河边修建了许多亭子,这样一来,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还不耽误洗东西,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想象,在某个清冷的早晨,隔着一河初上的霭烟,洗衣亭里女人单薄的身影,令一个远途归来的商人心中蓦然酸楚。这样的情节,像一枚箭镞直射我温柔的内心,不忍想象,这看似清纯的流水中掺入了多少咸涩的泪滴和相思的血色,而这暗藏于流水中的沧桑,并不是我们这些行迹匆匆的旅客能轻易读懂的。
远山和近水,过去和将来,聚了散了,停了走了,哭过的和笑过的,爱过的和恨过的,该等的就等着,该忘的都忘了。如今的和顺人,仍在洗衣亭里洗衣,只是我,再难从这清波中看到古典的红唇了。
注1:寒焰,原名杨明菊,云南腾冲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云南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朝雨轻尘》为作者第一部散文集。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没有其他旅伴,除了寒焰的那本《朝雨轻尘》,陪伴我的只有虚无的烟雨,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腾冲是一个宁静的地方,是一个经历了太多的疮痛与别离之后沉静下来的家园,我希望自己走过时,像一颗清澈的雨滴,只留下诗意,不留下喧嚷。
腾冲的美早在我的预料之中,但真正面对它时,还是给了我不小的震撼。车窗外,飘着轻柔如烟的雨丝,伸手出去,掌心里撞入星星点点的清凉,腾冲的清奇灵秀仿佛一下子就被我握在手中了。那些玲珑别致的小山,全都是能掐得出水的青葱碧绿,仿佛不经雕琢的璞玉,静卧在柔软湿润的雾岚中。这样好的山,少不了有好水。路旁的小河,清可见底,潺潺而流,河面上架着小巧的石桥,桥边,是苍劲的古树,树旁,是更加古老的村庄,顺着河的流向,是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这样的风景,使我想起一些古典的诗句,诸如“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没有直逼云宵的烟囱,没有冷硬的水泥楼,所有的村落都是白墙黑瓦,朱红板壁,亲切自然得像自己的老家。这或许正是腾冲的迷人之处。透过行进着的车窗,所有的景物恍然一幅幅写意的淡彩卷轴,在朦胧的烟雨中,动静相叠,虚实相映,说不尽的美好。
正沉醉于腾冲的烟雨画廊,忽然听邻座的男子问我,你是到腾冲旅游吗?我点点头。他说,可惜了,这样的雨天。我摇头说没关系,去和顺的百年老宅里听一听檐滴也是件美丽的事情。他的眸子里浮起一些轻柔的感动,他说,你是个很有诗意的人。
云 峰 山 行 吟
早晨醒来,发现天空湛蓝,云朵雪白,决定先去云峰山。看惯了风景区里游人如织,以为云峰山免不了也是热热闹闹闹,去到之后才发现,到云峰山的游人很少,大概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下雨的缘故。上云峰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坐缆车,一种是步行,两种方式都不容错过。我决定先坐缆车上山,然后步行下山。
云峰山巍峨峭拔,云雾缭绕,所以叫做“云峰山”。云峰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是腾冲人的心目中的仙山,峰顶之上建有气势恢宏的道贯,传说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我不懂佛学,真正吸引我的是云峰山明静秀丽的景色。
暖暖的阳光在青翠稠密的山林间起伏荡漾,如清澈的流水。起了微风,我感觉自己像一朵被风轻轻托举的白云,在千万株不知名的树木间穿行,有时迎面碰上结着细致红果的树枝,让人有一种想亲近它的欲望,手伸出去,却忽然地做了停顿,生怕惊扰了它们,只好自己傻乎乎地笑了。有时越过碧水潺潺的山涧,左顾右盼就是看不到流水,满眼都是繁茂的绿色,只听见山泉在缆车下叮咚不止。还有那些清亮婉转的鸟鸣,和我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全藏在树叶的浓荫里,像怕羞的少女躲在背光处轻唱着好听的情歌。最让我惊奇的是寄生兰,全长在那些虬劲古朴的树干上,叶肥根壮,密密匝匝,像一串串活泼伶俐的风铃。虽然正值秋天,我仍然看到了正在开放的兰花,零星的几朵,花瓣很小,素白。倘若是在春天,满山满树的兰花开得姹紫嫣红,馨香迷漫,真会让人误以为是登临仙境了。山无语。水无语。湿润的空气里时时轻溅起幽兰的清香,刚蹙了鼻尖想抓住它,又忽然地没有了。山间是明媚清爽的晴朗,峰顶上却仍有飘渺的云雾在悠然自得的漫游。“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用它来形容云峰山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下了缆车,攀过一段陡峭的“天梯”,终于到达峰顶。在灵宫殿,看到一个青衣白衫的小道姑在做针线,眸子水一样清纯,看起来不过十六、七岁,正是别的女孩子在校园里写诗作画的年龄,而她却要守一盏孤灯,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我忍不住问她:
师父,你在缝什么?
——纽扣。
在这儿抽签灵吗?
——心诚则灵。
你还不满十八吧?
——出家人不记年龄。
语调恬然。表情淡漠。依旧低垂着睫毛穿针引线。我不敢再冒昧打听。出得门来,看到门前的圆柱上悬着一幅烫金对联:“云路天阶通观万象,松涛雾海洗净七情”,对一个洗净红尘俗念的人来说,芸芸众生不过是身后浮云。
站在云峰山最高处,云雾在脚下游走,蓝天触手可及,神思恍惚间便也羽化成仙了。就在满腔激情无处诉说的时候,我遇到了同样做自助旅游的玲,决定结伴而行。用过午餐,我们沿着蜿蜒幽深的台阶一路走下去,慢慢潜入了山的内核。光线暗了,空气湿了,树叶绿得深沉,感觉有一点阴冷。头顶是遮天蔽日古树,看不到太阳,连鸟儿的啁啾也似乎越来越遥远了。万赖俱静。偶尔,在水绿鲜嫩的地衣上面长了三、两朵红艳的蘑菇,童话一般打破了山峦的严肃,还有满地散落的细致而小巧的栗子,坚硬的外壳闪着淡雅的光泽,引诱两个童心未泯的女人宝贝一样捡进背包里,我剥了一颗品尝:淡淡的苦带和着淡淡的甜。应该是松鼠最喜欢的味道了。
从山顶回到山脚,不知走了多少台阶,少说也有千数了吧,脚后跟起了血泡,小腿疼痛难忍,正应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正如我品尝过的栗子的味道:淡淡的苦带和着淡淡的甜,我永不会忘怀。
和 顺 散 章
在我看过的关于和顺的文章里,几乎全都飘着细腻无痕的雨丝,我时常想,如果有一天我走在和顺长长的小巷上,那定是个飘扬着柔美雨丝的淡淡清秋,就像戴望舒曾经写过的雨巷。去和顺那天,连绵不断的雨丝却忽然停了,就像被一把大剪刀齐刷刷地拦腰剪断,天蓝得像一块干净的镜子,阳光比云朵还要柔和温暖,檐下听雨的意境是不会有了,我的情绪却没受影响,因为对和顺这样的江南水乡来说,别样的天气自然有别样的景观。
走过古老的石桥,抬眼就望见著名的和顺图书馆。精美的飞檐,西式的照壁,火山石铺就的天井里种植着幽兰萱草,古朴气派的院落层层第进,给人的感觉似乎走进了晚唐或者明清时的某一户书香世家。如果不是馆里随处可见的名人题词(如胡适先生的“文化之津”,熊庆来先生的“民智泉源”),我很难相信这就是藏书达6万余册全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正置清晨,村子里的人都忙着收稻谷去了,游人很少,图书馆里非常安静。在几张旧书桌上,摆放着近期的各类报纸,翻了翻,竟看到自己的一篇小文,不禁微笑。感谢这个远离喧嚣与浮燥的静雅之地,在接纳我诗情画意的同时也接纳我满是尘埃的脚印。
从图书馆里出来,顺着河的流向进人村庄。村子里巷道幽深,蜿蜒曲折,走很远不见有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巷道入口处古朴简约的巷额,上面镌以“景物和煦”、“说礼敦诗”、“淳风美俗”等辞书,文风儒雅,笔墨酣畅,透露出的温谦敦厚的江南文化和宁静祥和生活气息。不同的巷道有着不同的名称,如“李家巷”“尹家巷”,多以居住在巷道两边的族姓命名。在小巷深处,一幢后墙壁呈弯形的楼房扑面而来,心里砰然一动,知道是“弯楼子”到了。
“弯楼子”的主人是腾冲著名的侨商李德爵三兄弟。在腾冲的商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董、西董、弯楼子是富家”。“东董”即“洪盛祥”,“西董”即“茂恒”,“弯楼子”即“永茂和”,在当时,这是腾冲最著名的三家商行。关于“弯楼子”,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令我感动:在建造这幢楼时,按照李家当时的财力和势力,本来可以不必建成弯形,但是为了让出足够村民行走的巷道,李家还是将这幢楼房改成了弯的,想不到这样一改反而成了美谈,从此“弯楼子”便成了李家的指代。
“弯楼子”的建筑格局是“一进三院”式,刚进院子,只看到四合式的正房。堂屋里高悬着年代久远的照片和匾额,梁柱上是彩绘的花草,院子里摆放花盆的是石雕的莲座,所有的木椅靠背上都凿写了诗词,整个院子显得庄重而又严谨。穿过厢房,与正房并排而建的,是另一个同样古色古香的院子,第三院则藏于第二院的正后方,一脚跨进去,展现在你面前的,竟是满院繁茂的花草。工作人员指着最为精美的那座楼说,这就是小姐楼了。庭院深深,花窗空寂,在这个早已沉寂的花园小院里,不知可曾演绎过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
在和顺,像“弯楼子”这样古朴气派的深宅大院还有很多,全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状态,瓦楞上长着荒草,天井的石板上附生着苔藓,格局是老格局,家具是老家具,一旦你走进去就沦陷在里面了,很难再走出来。
在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先生的故居里,看到一张艾思奇先生小时候的照片,大约五、六岁的样子,西装领带黑皮鞋,标准的西式打扮,坐在长长的藤椅上,满脸淘气的神情,显得聪明而又可爱。这张充满童真的照片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也使得这古堡似的老宅子变得生动起来。
和顺有很多特色风物,比如说小桥、流水、宗祠、贞节牌坊、洗衣亭等等,其中最美好最有人情味的便是洗衣亭。腾冲多雨,为使女人们在洗衣时免受淋雨之苦,和顺人在河边修建了许多亭子,这样一来,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还不耽误洗东西,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想象,在某个清冷的早晨,隔着一河初上的霭烟,洗衣亭里女人单薄的身影,令一个远途归来的商人心中蓦然酸楚。这样的情节,像一枚箭镞直射我温柔的内心,不忍想象,这看似清纯的流水中掺入了多少咸涩的泪滴和相思的血色,而这暗藏于流水中的沧桑,并不是我们这些行迹匆匆的旅客能轻易读懂的。
远山和近水,过去和将来,聚了散了,停了走了,哭过的和笑过的,爱过的和恨过的,该等的就等着,该忘的都忘了。如今的和顺人,仍在洗衣亭里洗衣,只是我,再难从这清波中看到古典的红唇了。
注1:寒焰,原名杨明菊,云南腾冲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云南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朝雨轻尘》为作者第一部散文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