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丽江后面:“他留人”的婚姻及其他(上)[原创]

2020-12-05叙事散文木祥

木祥寻找“他留人”到了丽江,最先可以感受玉龙雪山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有土司的宫殿——木府,还有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等等最为珍贵的纳西文化。除此之外,走在温暖的石板路上,感受蓝天白云,感受小桥流水,感受从容走过的纳西族老人… …纳
木祥
寻找“他留人”   到了丽江,最先可以感受玉龙雪山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有土司的宫殿——木府,还有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等等最为珍贵的纳西文化。除此之外,走在温暖的石板路上,感受蓝天白云,感受小桥流水,感受从容走过的纳西族老人… …纳西老人缓缓的脚步以及他们望穿岁月的眼神,让人流连忘返。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丽江后面更多的民族文化。   丽江“他留人”,就是丽江后面最独特的少数民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这种少数民族,大部分生活在丽江永胜的他留山上。
他留人,又叫做远方人   在他留语中,他留人的意思是从远方迁来的人,或者说是“远方人”、“外路人”。这支号称“远方人”的他留人,他们的祖籍,一直都蒙上了一层面纱。多少年来,经过民族学家简良开在他留坟林中认真考察,才发现了碑墓上有关他留祖籍的记载:   “自洪武调卫入永,原籍湖南长沙府麻林县,世壤北胜州,属他留目民… …”   “原籍江西吉安府,迁澜仓卫(明朝,永胜县曾名澜仓卫——作者注)。自明时始祖蓝公喇太爷入永,身居北胜以来,遗流东部,迄今,于有年矣。发祯公乃十世后裔孙也… …   根据他留人的坟碑上记载,他留人是“洪武调卫”到云南永胜来的。那么,我们有必要重复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洪武调卫?
  《云南简史》记载,“公元1881年(洪武14年)农历8月,朱远东璋亲自部署,调集30万军队,以傅有德这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对云南出兵进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在云南“寓兵于农”的“洪武调卫”。据载,此后又有三次湖南江西籍军队和屯农户入征云南的活动,共有八十余万人之多,光是到达永胜的人数就有二万多人。从他留人的墓碑上的文字判断,可以肯定,他留人就是来自明洪武年间的这些“调卫”军。
历史的跨越:永胜毛氏家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   他留人的祖籍大多数是湖南,且大多数家庭都来自长沙湘潭一带。   湘潭有个韶山,韶山有个毛家湾。奇怪的事又发生了,与他留人相邻的程海边也有两个叫毛家湾的村子,而且,据考证下来,这两个村子的毛氏和韶山的毛氏同源共祖!《韶山毛氏族谱》载:毛氏始祖毛太华,原系江西吉水人氏,元末投奔朱元章的队伍,明初承随军远征云南,立有军功,任过百户长,后来又留滇“澜仓卫”军屯。《韶山毛氏族谱》还记载:毛太华到云南后,“娶王氏,生子八,以军功拨入楚省,唯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解组,侨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 …后清一清四二公卜居湘三十九都,今之七都韶山焉”。   根据《韶山毛氏族谱》的这些记载,说明:伟人毛泽东的始祖毛太华,从永胜(澜仓卫)拨入楚省时,只有带走清一、清四两个儿子,其余六子留在了永胜。毛太华的六个儿子在永胜和当地土著结合,发展成了现在永胜的毛氏家族。现在永胜共有毛氏人口3000多人,和韶山现有毛氏人口大体一至。   《韶山毛氏族谱》中说先祖毛太华从军远征,并在云南生有八子。可见,毛太华在云南的时间不短。毛太华在云南从军的地方,《韶山毛氏族谱》中说的“澜仓卫”,就是现在的永胜,这也是在云南各种版本的史志上说得非常清楚的。这就充分说明,永胜现在的毛家湾人氏,就是毛太华云南留下的后裔。   值得说明的是,“澜沧卫”并不是现在云南的澜仓拉祜族自治县,这一事实,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据《云南简史》和《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载:明王朝设立云南都指挥司和云南布政使后,于洪武二十八年九月,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澜仓卫取名的由来,是因永胜境内有澜仓山,县内的金沙江又名“东澜沧江”而得名。“澜沧卫”,只是当时的一种军队建制形式,和现在的军师旅团营是一个意思,并不特指某一个地点。   1997年,毛泽东的女儿李纳到丽江,也特地到了永胜,目的是寻根问祖。李纳也早就知道毛氏家族在永胜留有后裔,到永胜,她找了永胜县一些领导和文史人员坐谈,查看了有关资料,对韶山毛氏的族谱作了相关的介绍,增进了了解,促进了韶山和永胜之间的交流。这也更进一步增强了永胜文史工作者对永胜毛氏考查工作信心。
“青春棚”:他留人的婚姻   多年来,这些从中原“调卫”到他留山的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结合,生成了新型的民族文化。其中,他留人的婚俗最为奇特。他们婚俗的特点,不在婚后,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婚前的择偶方式——即在“青春棚”内选择对象的过程。他留山上的姑娘长大了,就要住到“青春棚”里去,在青春棚里和男子交往,选择对象。   青春棚,实际上只是搭在他们的主房旁边的一间小房子,一间让青春期姑娘住的小房子。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之为“小房子”的。这间小房子刚好可以摆一张床,一把椅子,可供三两个人活动。这间房子,平时里没有人去居住,只有等到家里的他留小姑娘长到十六七岁,大人才让其搬到小房子里面去住,自由自在地接触小伙子,自由自在地恋爱。所以,一家人的青春棚,往往要住几代人。前一辈的女子住青春棚后嫁出去了,下一代女子长大继续住。接下来,下一代的女孩再住进去,在里面找对象,谈恋爱,直到结婚为止。   在他留山上,有的人家夫妻双方不和,离婚了,妻子又可以住进青春棚去,直到重新找到意中人,重新结婚,开始新生活为止。在他留山上,一个女子,可以在青春棚里和多个男子过夜,男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不同的女子进行交往。如果双方同意,两个人可以在青春棚里住很多个夜晚,如果不愿意,第二天晚上就可以换另外的人。所以,他留山上的女子,只有在进行串棚子的过程中,找到了如意人,才开始结婚。结婚以后,婚姻相对稳定,因夫妻不和而离婚的情况不多。
他留姑娘进青春棚的过程   在他留山上,姑娘初潮以后,父母就义不容辞地把她们交给男人,把她们推向社会,让其进入青春棚,进行交朋结友。进了青春棚,不可回避地要接触异性,接触“社会”。这些姑娘,在尚幼小的时候,就跟着大姐姐们到青春棚玩耍,耳闻目睹青春棚的内容,所以,进青春棚,也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有的姑娘,发育迟,成熟晚,总是对青春棚一知半解。这样,就得有一些大姐姐帮忙带路,进行言传身教。所以,姑娘进青春棚,他留山上总是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必要的过程。   语言和服饰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个性所在。他留人进青春棚,也用服饰来作一些文章。一般来说,姑娘到了月经初来后,父母亲就让自己的女儿由穿白裙为穿黑裙,穿上黑裙,就可以进青春棚了。
  穿上黑裙,他留姑娘就开始结交男朋友,这时候,青春棚也就派上了用场。但是,在姑娘进住青春棚的第一夜,姑娘的母亲要进行一个仪式, 在进青春棚的第一天晚上,待姑娘们都到齐了,母亲拿出黑裙,请姐妹们帮忙穿上,请当地的“巫师”跳神,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和祈祷仪式完了以后,由女孩的姐姐为小姑娘梳头。头梳好以后,小姑娘的头发由一辫梳成了两辫,表示可以成双成对了。这样,母亲退出了青春棚,一切都由姑娘们自己去操持。这时,姐妹们就不断地向姑娘传授“过七关”的经验以及交男朋友的经验。
青春棚的传说   他留人用一种传说把青春棚的一种婚俗稳定下来,他们用一种传说让青春棚的婚俗更美丽、更具有传奇色彩。在这里,传说是一种婚俗的理由。或者,如果有人觉得这种婚俗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有了这个传说以后,这种婚俗就显得理直气壮,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保留下来。所以,传说往往要比现实生活丰富得多,美丽得多。有时候,我们也宁肯相信传说,而不相信现实。在他留山上,我们不能想象没有传说的日子,他留人总是希望在传说中过夜。   据考证,“他留人”属于“混血儿”,是从中原迁徙到他留山的汉族军士与当地土著人结合产生的后代。所以,他留人的婚姻,一是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要增加上许多的枷锁和桎梏,封建思想相当严重。而当地土著在婚俗上就相当开明,所以,两种婚俗难免发生观念上的碰撞。久而久之,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年轻人的婚姻大事一直为父母所左右。那时候,在他留山上,年轻人的婚姻,一定得明媒正娶,父母不同意,他留青年有多深的感情也不要想结婚。因此,他留人长期形成的自由婚姻遭到了破坏,过惯了浪漫的生活的他留人,精神生活受到了压抑。久而久之,由于受不了封建思想的约束,为了争取婚姻自由,他留青年常常选择死亡来相抗争。选择死亡的方式很多,但最多的方式是青年男女到城堡外的梅林里上吊而死。当时,他留山寨外有一个梅树林,他留青年自由恋爱不成,就双双相约到梅树下吊死。久而久之,为争取婚姻自由在梅林里徇情成了不言自明的传统,每年都有好几对青年在此殉情。   每年如此,死人的事经常发生,而且都是死在这些梅树下。死去的青年人越多,梅花就得越艳。这事将一些他留老人激怒了,就相约来砍倒这些梅树。不料,斧头到处,梅树血液飞溅,砍树人身上都是一身血。砍树人飞跑到古城堡报告,大多数他留人都认为梅树为神树,梅树流血,是神赐旨意,要让青年人自由婚姻。于是,他留人就用梅树为青年人在城堡外搭了青春棚,让他们自由恋爱,从此不再干涉他们的婚姻。   因此,他留人到现在还称青春棚为“夜各阳”,翻译成汉语,即“草棚子”、青春棚的意思。那时候的青春棚是搭在城堡外的,不能搭在城堡内。说到底,青春棚一度还是被认为是有伤大雅的。
(未完待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