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轻飘飘的旧时光

2020-12-09叙事散文李云

轻飘飘的旧时光
文/李云
0轻飘飘的旧时光……,我迷恋这样的歌词,如同迷恋我永不再来的青春。多年以后我茫然地站在中年的驿站,内心凄苦迷离而又满怀期待,仿佛一回头,便能抓住身后一段闪光的日子。对我而言,许多美好的旧时光正在飞速地逝去,我所能
轻飘飘的旧时光 文/李云 0   轻飘飘的旧时光……,我迷恋这样的歌词,如同迷恋我永不再来的青春。多年以后我茫然地站在中年的驿站,内心凄苦迷离而又满怀期待,仿佛一回头,便能抓住身后一段闪光的日子。对我而言,许多美好的旧时光正在飞速地逝去,我所能记下的只是一鳞半爪的像梦一样飘散的碎片。 1·电影院   电影院作为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出现在小镇人们的生活史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此之前,电影走进小镇的方式是裸露的(露天里观看)吝啬的(几个月看不到一次)神秘的(惟其看得少才显神秘)。   那年夏天,我从外地读书回家,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欣喜若狂,一个漫长的暑假因此多了几分浪漫。我的内心不再躁动不安,无聊的夏夜有了打发时间的最佳去处。那个时代的电影院是属于年轻人的,它还属于爱情。   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表,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它是古镇历史上较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它看起来像十九世纪的欧洲城堡,哥特似的建筑风格,有着像教堂一样高高耸立的塔尖。三层楼房,最底层是宽敞的放映大厅,有七百多个座位。足够容纳小镇上喜欢观看电影的人群。它的外表显得很古朴,贴着深灰色的水磨石方砖,给人以斑驳凝重的感觉。电影院前面是一个宽阔的院子,每当电影开场之前总有卖瓜子花生或是卖汽水的老太太候在那里,满含期待的神情。电影院前面的墙壁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巨幅电影宣传画,漂亮的女演员,英俊的男主角,煽情的剧情介绍,极富诱惑之能事。白天总能看到一些少男少女站在那里观看,或是打听新来了什么片子。放电影的小伙子经常被镇上的少女围着索要免费门票。售电影票的窗口,仅可容一个人的脑袋通过。对于镇上的个别青年来说,这个窗口行同虚设,因为他们从不卖票,因此打架斗殴的事件经常发生。印象中较深的一次是,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两个年轻人在看电影的时候发生了冲突,扭打着冲出门外,人们也跟着跑去看热闹。两个人都动了刀子,谁也不服谁,派出所的王所长朝天鸣了一枪才制止了一场血斗。武打片经常激起人们好斗的天性,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惜头破血流。   除了武打片,人们喜欢看的还有战争片和爱情故事片。放《红高粱》的时候,很不多人都不喜欢,觉得故事情节不精彩。大家认为要像《大决战》那样的片子才精彩,打得过瘾。不过人们第二天很快就学会了《红高粱》的主题曲,有事没事都要哼上一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海誓山盟》,印度电影,我一连看了三遍,主要是冲着它的片名,因为我那时正和镇上一个姑娘谈着海誓山盟般的恋爱。后来才证明这其实是一场倒死不活的爱情,一个美丽的错误。   电影院也许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浪漫场所,那个时候正在恋爱着的人们有几人没在电影院里那昏暗的场所卿卿我我过呢?最早认识的时候是在电影院,彼此增加感情的地方多半也是在电影院。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更新鲜别致的约会场所。可以说电影院见证了人们爱情的发展过程。想想看吧,在昏暗的光线下,两个人坐在那里,彼此能听见对方的心跳,身体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再加上影片中缠绵的镜头,是不是更能激起少男少女们心中旖旎的情怀。
那个暑假我几乎天天晚上泡在电影院里。一吃过晚饭,到老街后面的河里洗个冷水澡,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就往电影院里跑。不光是我,镇上差不多所有的年轻人都集中在那里。也不一定非要看电影,大家图的是那种气氛。在众多看电影的人群中总有你心仪的某个女子,为了接近她谁都不愿意放过这种公开而又隐秘的场所。可惜的是每晚最多放两部电影,大都感觉意犹未尽,久久不愿散去。令人惊奇的是那个时候夜猫子之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就像是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镇,到处都是患失眠症的人,而且白天还个个精神抖擞。喝酒,大声吵闹,把小镇的夜晚撕得支离破碎。性,青春的煎熬,让镇上的年轻人变着法子寻找刺激。   电影院作为给人们提供欢乐的主要场所,偶尔也会客串一下其他的角色,比如全镇群众集会,选举镇人民代表,或是召开批斗大会,还有就是租给外地来的杂技团演出。我回镇上教书的时候,多次带着学生到这里接受生动的法制教育。高高的台子上,被绳子绑得严严实实的罪犯,一字排开,低着脑袋,脖子上挂着写满黑字的牌子,上面写着诸如强奸犯,盗窃犯,杀人犯之类的字迹。批斗结束后,他们被威严的武警战士像抓小鸡一样提上绿色的军用卡车,嘟嘟嘟开往县城。那场面对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总是显得有些恐惧。我生性胆小,尤其怕看枪毙犯人的场面,荷枪实弹的警察,尖锐的警笛,呼啸而过的军用卡车,总是让我不寒而栗。当我看到那些犯人被推推搡搡押上台子的时候,常常产生一种幻觉,疑心站在那里的正是我自己。经常做恶梦,梦见警察拿枪顶着我的脑袋,醒来惊出一身冷汗。我认为这样的场面的确对老百姓具有警示作用,要不上面为什么总是喜欢不失时机地开这样的公审大会呢?我一般不喜欢给学生布置写观后感之类的作文,教育担负着拒绝培养看客的责任。这些年这样的批斗会好像少了,也算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明证。   外地的杂技团歌舞团来了,开着插着彩旗的车子,车子两边或是前面写着×××歌舞团来贵地演出,欢迎光临的字样。而演出的地点无一例外都是电影院。他们敲锣打鼓,车上放着流行歌曲。从镇东头走到西头,然后又从西头回到东头。把整个小镇搅得沸腾起来。女人,尤其是那些外来的女人更能吸引镇上年轻人的眼球,他们装出见过见过世面,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跟在那些女人身后,吹着口哨,说一些不堪入耳的下流话。之所以敢这样誓无忌惮地欺负外地人,是因为他们相信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古训。看戏的时候,要么故意找茬,要么就是大声起哄,让演出不能顺利进行。但遇上有真本事的人,他们往往就屁都不敢放一个。比如有一次,一个武生当着他们的面,表演了空手劈砖头的绝活,他们一个个噤若寒蝉,变得规规矩矩。好出风头,喜欢人来疯,是小镇人的一大特点。   电影院在我的记忆中,便是这样一个驳杂充满乐趣的所在。   可惜的是电影院在小镇的历史中仅仅维持了十多年的时间,就销声匿迹了,它原来的地址上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建筑。当家家户户都装上闭路电视的时候,谁还在乎它的存在呢?时间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忽略了。但是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电影频道的时候,总会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对于镇上的后代来说,再也没有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机会,是不是也是成长中的一点缺失呢?我不知道,只是越来越怀念那些飘在电影院上空的青春岁月。
2·粮站   大门两旁,隔着一道又宽又高的铁门,分列着两棵千年古树,像两个巨人日夜把守着大门。那两棵树是桢楠树,西南有名的一种珍贵树种。高高的树干笔直地刺向苍天,向四方八面尽力伸展开来的树枝像两把巨大的华盖伞将足下的土地罩在其中。它们在半空中紧紧靠在一起宛如一对亲密的恋人。对于粮站这样重要的地方来说,两棵古树无疑极好地充当了警卫的角色,让人敬畏。四周是一人多高的围墙,上面布满了尖锐的玻璃碎片。大门里侧的柱子上栓着两条凶狠的大狼狗,不怀好意地盯着过往的行人。这样的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粮站是全镇人民的胃,它的安全关系着大家的肚子问题。在我的印象中好象没有发生过一起偷盗事件,即使是在最饥饿的年代也是如此。   我对粮站的印象已有些模糊。只记得一进大门,有一个宽大的院子,左右两边,一格一格的厢房,里面分门别类堆放着一麻袋一麻袋的大米、面粉、花生、大豆,挂面等粮食。菜油放在另一个地方,一个外表酷似锅炉的容器盛着,工作人员轻轻拎开阀门便流出股股暗黄色的油来,像神话中的宝瓶总也流不完。院子中间有一棵枝叶茂盛的核桃树,在等待称米的间隙,人们喜欢坐在树下休息。男人吸着烟,和旁边的女人打情骂俏,小孩在光洁的石板地上追来追去,说不出的兴奋。   在粮站工作的姑娘,有几个长得很是漂亮,眼高于顶,对乡下人态度粗暴,正眼也不瞧一下。买米的人一多,她们往往就很不耐烦,动不动就大声呵斥,横挑鼻子竖挑眼,你还得小心翼翼陪着笑脸。谁叫人家掌握着这么重要的物质呢。在吃计划供应粮的那些年代,一个在粮站工作的职工顶得上一个在乡政府工作的人,人们对他们的羡慕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从10岁起便经常跟着母亲去买米,一月一次。我家吃的是商品粮,全家8个人的口粮加起来大约200斤。我父亲是个病人,动不了力气,这两百来斤的粮食要靠我和母亲一背一背背回去。家在离镇几十里的山上,没有车子,只能靠肩膀。像我这样大的孩子都会被父母逼着去背米。我们那里是大集体,用的是同一张粮折子,买米的时候需要大家一起去。事先统计好你家买多少,他家买多少,写在一张单子上,由一个人统一去开票,开好票便等着称米,由于人很多,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称完。然后大人招呼各家的孩子,用绳子背着属于自家的粮食浩浩荡荡向山上进发。开始的时候还觉得很有趣,时间长了,背上的东西越背越沉,加上山路崎岖,就想耍赖,把米放在地上不走了。母亲会耐心地等着我,不住地开导,有米背就不错了,你还嫌什么。你看,那些农民想背还找不到地方背呢?想想也是,我们毕竟比那些一年辛苦种地的农民好多了,他们种的粮食不够吃,却还要上缴公粮给国家。不管母亲怎样说,我还是抱怨出身在那么一个鬼地方。我多么羡慕那些生活在粮站附近的人家,不必像我们一样辛辛苦苦驮着粮食在山道上艰难地行走。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读书离开这个地方。后来我上师范出去以后,我的粮食关系相应转到学校,背米的任务就留给了三个幼小的妹妹。   在进出粮站的日子里,我一天天长大,它里面卖出的东西喂养着我的童年和青春的同时,有许多阴暗的东西也在我的心头潜滋暗长了,我开始意识到生活中一些坚硬的部分,它在我心头刻下一道深深的伤痕。   大约80年代末,粮站彻底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只有那两棵古树还在,依旧枝繁叶茂,居高临下,俯视一切。它不知道已全然换了人间。后来粮站被新修的镇政府取而代之。
3·供销社   她高高地站在柜台后面,像一尊美丽的女神,在一个乡下孩子的眼中,她简直就是女神的化身。她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梳着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发式。漂亮的脸庞,雪白的脖颈,胸前高高隆起的小丘,纤细的腰肢,活脱脱的美人形象。她身后的墙壁上就挂着许多美人的图画,古代的。那是用来出售的美人画,两毛多钱一张。西施,貂禅,杨贵妃,赵飞燕,一个也不曾缺席。我曾经拥有一套,贴在我睡觉的房间里,夜夜在她们的注视下入睡。她们是古代的美女,早已风流云散,无从想象。而她却是现代的美女,活灵活现。她的存在,不断强化着我对古代美女们的想象,要是活着,也不过似她这般模样。不,也许还没有她长的美,一个小孩子的审美就是如此固执。不过,这更能准确反映出她在我心目中所占的分量。   她身后的货架上还摆着诸如:铅笔,小刀子,作业本,文具盒,洗脸盆,毛巾,花伞……之类的物品。一面嵌着玻璃的柜子里放着许多印刷精美的连环画,《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三国》《水浒》……它们几乎是我们当时惟一的精神食量。放学后,我和小福子,小松子,背着书包就往这里跑。我们用一个星期积攒下来的午饭钱,从那个美丽的姑娘手中喜滋滋地接过崭新的连环画书,然后三个人交换着看。   供销社内部是一个巨大的厅堂,类似人民大礼堂,从这头走到那头,要依次经过农药化肥门市,百货布匹门市,文具书籍门市,五金电器门市,糖果糕点门市,烟酒门市,锅碗瓢盆门市。凡是能进到这里来的物品,总有办法将它们归入其中的一类。这里面好象什么都不缺,又好象什么都缺。这需要因人而已,因为好多东西都要计划供应。比如烟酒之类的东西,就显得非常的金贵。记得有一次,我爷爷看上了柜台上的一瓶酒,足足和供销社的主任软磨硬泡了三天才搞到手,爷爷怀揣着那瓶酒,一路走一路闻,脸上洋溢着酒鬼的幸福表情。   我迷恋供销社内部的气味,各种物体混合在一起发散出来的气味。无论是汽油煤油还是豆油盐巴,甚至是农药化肥的气味,我都喜欢。我一走进去,便看到那个身材高挑的姑娘站在那里,她说话的声音优美动听,身上有着淡淡的雪花糕的香味。我几乎一眼就喜欢上了她。那年我12岁,她18岁。我一生中喜欢过无数的女人,一厢情愿的喜欢。她和后来的许多女人一样,无一例外地教我明白了什么是自惭形秽这个词。我像丑陋的敲钟人爱着爱斯梅拉达一样爱着她们。   供销社留给我的记忆甜蜜而伤感,我寻找各种机会往这里跑,目的只是看看那个姑娘站在柜台上的样子。这个画面构成我对那个时代供销社的全部印象,有许多的人和事在我心里早已风干,惟有那个姑娘站在那里,楚楚动人的表情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最后一次到供销社购物,是读师范那年。母亲手头开始有了一点积蓄,我缠着她买了一部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长虹牌的,价值300多元。那年除夕,吃过年夜饭后,第一次收看到了中央台的春节年欢晚会。当我毕业后回到镇上,供销社的功能已被许多的个体商贩所取代,那个美丽的姑娘也不知去向何方。
  李云
  四川洪雅县高庙中学
  邮编:620365
  邮箱:gmzxliyun@163.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