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吾师兰花
2020-12-09抒情散文zhaoyanq
吾师兰花自在学校的讲堂上初次认识兰花开始,近而接触兰花、学养兰花到痴迷兰花,算来不过二十多年,本没有什么资格说兰花的,但自己终觉得在兰花上认识和领悟点什么想说出来。一、文化兰花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可以说认识兰花不算晚。初认兰花有些神交,是在课
吾师兰花
自在学校的讲堂上初次认识兰花开始,近而接触兰花、学养兰花到痴迷兰花,算来不过二十多年,本没有什么资格说兰花的,但自己终觉得在兰花上认识和领悟点什么想说出来。
一、文化兰花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可以说认识兰花不算晚。初认兰花有些神交,是在课堂上听老教授讲屈原的骚体诗。
那是学先秦文学的时候。讲课的是一位满头银灰的老教授。由“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他以司马迁《史记》的这句话开场,其中讲到屈子以兰花比兴自己及自己的品德志向的言语,至今萦绕在耳际。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的屈原,在政治上怀才不遇,被楚顷襄王长期流放于沅湘,作《离骚》、《九章》、《天问》等千古流传的诗歌,将自己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起情,索物寄志。在众多的比兴素材中,他特别选取了兰蕙。通过写自已滋兰、培兰、纫兰、搴兰、刈兰,对兰蕙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洁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屈原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将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化身。
说到兰花,老教授看似有些虚弱的身子来了精神,一些与兰花有关的典故文辞如数家珍,出口连珠,什么孔子咏兰,赞兰,作《猗兰操》;什么勾践植兰,志在复国;什么徐渭、郑板桥画兰以自喻、自励;王羲子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兰叶那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婀娜多姿的神韵启发了他,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也使用权初次解读兰文化符号的我,一接触就对兰花有些心驰神往,在心中暗暗思揣老教授是不是养兰爱好者的同时,惊叹中华兰文化的悠远和厚重。
兰花,这个原本与其它地球上的万物并无二致的小生灵,一旦走出深山老林、石丛荆棘,现身于世人面前,她清新高雅,超凡脱俗,香气幽玄,令人魂牵梦绕的气质和形象,从春秋战国开始,绵延至今,在倍受人们推崇和喜爱的同时,成为了文化人和各阶层人士的老师。在爱兰、养兰、赏兰、颂兰、画兰、写兰、说兰的兰文化符号解读中,诗人以兰抒情,画家以兰达意,哲人以兰修身,借兰花比拟、自喻、呼唤或歌颂品德超群,志趣高雅,有骨气的人和美好崇高的事物。形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数千年兰文化史,何等壮观。
这就是我从书本上、文学作品中所认识的兰花,被兴誉为“王者香”、“香祖”、“花中君子”,的兰花。不仅包容了牡丹、梅花和荷花的美,它还包容了水仙花的清韵秀丽,菊花的高洁脱俗的中国兰花!中国兰花作为一具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在中国文化中她被作为一切高雅清纯、美仑美奂的人、事和物的代名词。写得好的文章称为兰章,纯洁朴实、友谊长存的交往称为兰交,品质高尚的行为称为兰心蕙质,以芝兰玉树比喻美好的婚姻……等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人品和道德修养的民族。数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莘莘学子和有志之士前赴后继的轨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则是这条轨道上的一个个驿站。因此,翻开一部中国历史,在我们能够读到的有记载的那些人和事中,常常看到因为求取功名失意或难以施展政治抱负,有人闭门谢客,专心读书;有人沉湎酒色,装疯卖傻;有人结庐山野,闲云野鹤;有人云游四方,拜师访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啸傲江湖,怨天尤人,郁郁终身;也还有人豪饮清谈,放荡不羁,留下无数言志的诗文,这一切,正好与兰花居深山而不馁,处明堂而不媚,聚百花之香而不骄,高洁脱俗,芳馨不绝的高尚品质一拍即合。怪不得为后世尊崇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对兰花倍生龙虎敬意,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说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的结论,以兰花为师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几千年来,使“芝兰之室”一词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兰花风骨成为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楷模。大自然的精致造化成为志向高远者们的先师。
这就是我从书本上和文学作品中初次认识的兰花。
二、小镇兰花
师专毕业,同期分回县内的几个同学都分回到了县城,自己被分到了一个山区的完中。这里,土地贫脊,一年四季连饮水都十分困难,文化生活更是十分枯燥。作为满怀希望从校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内心不免有些失落和不安,。
然而,正是小镇的兰花,这个第一次见面的小生灵,使我必变了心绪。
小镇四面的山坡上却生长着不少的野生兰花,主要品种有“火烧兰”、“朵朵香”、“豆瓣兰”、“绿兰”和一些很难细分出品名来的莲瓣兰,其中尤以一种叫做火烧兰的夏蕙为多,是“火烧兰”的故乡。这种蕙兰叶片肥厚挺拔,花葶粗壮,带有火烧过似的灰晕,俗称为“火烧兰”。长年在这里执教的老教师们大都在宿舍里和窗台上有种植。逢冬末春初的周末,往往还会邀约几个伙伴,到山坡上充分享受一番凌寒竞放的野生兰花的俏姿的幽香,末了,选含苞待放的采挖几株,回来栽在瓦盆中,尽情地享受一个花期。
在一次与老教师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他喜欢“火烧兰”的原因。原来,在这里,正是这兰花不择环境,凌寒开放,飘然送香的品质激发了他的生活情趣和工作热情。许是看出了我的心思,他送给我一盆“火烧兰”,作为我备课改本疲倦后的伙伴,作为我挑灯夜读的添香兰袖,也坚定了我立足本职,搞好工作的决心,于我,兰花实实在在作了我的导师,对此,我还有了一些感触,写了一篇题为《火烧兰》的散文,在《大理报》的“洱海”副刊发表,也算有些受益了。 后来,对兰花真正有了点儿兴趣,逐渐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兰花的知识,知道了豆瓣兰与莲瓣兰的区分,大体明确了春兰、寒兰、夏蕙和秋芝的概念,对莲瓣兰中的诸若“朵朵香“双飞燕”、“绿杆绿”、“白杆白”等也有了感性的认识。尽管她们与我头脑中已经生下根来的文化兰花还不能完全挂起钩来,但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故吧,有了兰花作为行为修养的先师这一理念,对兰花的感情真的与日俱增起来了,终于决定也要亲自上山去采挖一次兰花了。 寒假的一天,向老教师借了工具,带了点止渴充饥的东西,兴致勃勃地上了南山。 深冬的山区草枯水冷,然仍是青山蓝天,空气清新。山间青松毛的香味夹杂着淡淡的泥土清香,阵阵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油然对大自然的宽厚无私产生感激。深入山林,但闻农闲到山中积肥砍柴的农妇们的此起彼复山歌声,或打情骂俏,或自娱自乐,给寂静群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且听且寻,原来兰花并不像想象中的多,也不是一走进山中就有兰花的幽香扑鼻。还是在一位大婶的帮助下,才寻着时继时续的兰香,在荆棘丛中找到了一丛“朵朵香”。又是她热情地替我砍开了荆棘,小心翼翼地挖出了兰花。 回忆这次采挖兰花,我不禁相起了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常画的峤壁兰、棘刺丛兰:兰生峤壁,茎叶四张,临空当风,如虬龙勃怒,显示出无限活力;兰丛旁则荆棘丛生,为之护驾,使之在远离尘世间纷争扰乱的同时,避免各种野兽、鸟类和人类的侵害;这些兰画中,难道不是寄托了画家万难不屈,敢于攀登的心愿? 与后来因为名贵稀少,为养植培育者移栽在造型别致、漂亮美观的各种花盆中,放置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暖房中的同类名品比起来,“朵朵香”就犹如一个普通百姓,与世无争、怡然自得,有滋有味。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是美的,他们用自己飘逸的身姿,洁净的花朵,清纯的香味告诉人们什么是美,怎么样创造美。难怪书圣王羲子要以兰花为老师,创造了至今还作为人们摹习范例的行书和草书,把兰花的美进一步升华成为书法艺术的美了! 三、盆栽兰花 曾经在互联网看到这么一个资料,说明末有一个终身专心于种植兰花的人叫范与兰,他痴情于种兰花,从年轻时候起到七十三岁高龄,种有兰蕙三十多盆,大的如簸箕。他天天坚持不懈地地伺候好它们。夏天,早上把花搬进屋内,晚上搬出屋外,冬天,早上搬出去,晚上搬进来。年年如此,乐此不疲。由于他的精心培植,兰丛茂密,兰花盛开,每遇花开,幽香馥郁,一里路之外即可闻到。客人在家中坐一会儿,就会“香袭衣裙三五日不散”。自己邀请朋友们一同来观赏兰花,白天黑夜不睡觉。兰花开谢落地了,他也舍不得丢弃,用一个撮箕收起来,打算加工了吃。 我不知道这个范与兰种植兰蕙是不是单纯为了赏玩嗅芳,但于自己,才刚刚认识兰花竟成了人生道路上第一个不直接上讲堂的老师,注定是与兰花有些缘份了,率兴也摸索着养植起兰花来。自己采挖的,跟同事要的,再加上集市上买的,凡是兰蕙就栽到盆里。
从小镇调回县城工作时,大大小小已经栽了二十余盆,近十余个不同的品种。有了这些兰蕙,工作之余浇水施肥、分盆换土,无花时注目兰株的优美姿态,陶醉于她优雅、俊秀,疏密有致,气宇轩昂,临风摇曳的体态,品味清代名家郑板桥“秀叶疏花显姿致”的诗句勾勒出的动人美感,领略兰花的神韵。待到兰花开时,斗室盈香,全身心被浸泡在兰花独具的幽雅、温和、纯正的幽香中,酣畅淋漓地享受那沁人心脾的香气带来的清纯幽远的特别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往往忘记了生活中的烦心事,丢掉了工作上的患得患失而心态平和,怡然自得,一日不看看兰花,反倒似有所失。 养兰多年,心得体会不少,首要的一点,养兰花教会了我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兰需要掌握好适当的水分、肥料和温度,平心静气慢慢来,绝不能想像一个月发新苗,两个月成株,三个月开花,否则,不是烂根就是烧尖,自酿“一年赏花,两年看叶,三年光盆”的苦酒。同时,兰花叶型同中有异,或宽或窄,或肥或瘦,或挺或柔,有尖有圆,叶艺纷呈;瓣型色彩也是五彩缤纷,有梅、有荷、有素,还有有蝶瓣莲瓣水仙瓣,各领风骚,如果不现蕾挂花,非行家难已辨别其优劣高低,即使偶有变异的梦花立葶,也不一定稳定,因此,他无言地告诫养花人,决不能轻易地以貌取花。——兰花本身是很低调的。无论是野生在山岭、崖间、箐边或是荆棘丛中,还是移栽于金碧辉煌的深宫大宅,也无论在往来无白丁的陋室,还是在竹篱茅舍的瓦盆里,他决不会挑三捡四,侍香争宠。浏览兰花发展的有关历史资料,虽然不甚了了,但却有这么一个线索: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为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所规模种植, 春秋时代(公元前四世纪)越王勾践在渚山种兰,乃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种兰第一人。为纪念勾践,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种植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唐代,兰蕙种植发展为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宋代是中国兰花史的鼎盛时期,明清两面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想必像范与兰一样的兰痴也不会少。 四、商品兰花 盛世玩兰。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走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已经端倪凸现,下海经商之风已经在党政部门和国家机关吹拂。由于受世界兰花趋势和国内春兰市场的影响,兰花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兰文化再度升温,从国家级的兰博会到地方的兰展此起彼伏,为兰界所认可的寒兰莲瓣,以其独有的风姿,显示出了其无以伦比的市场前景,为兰界和全国各地的兰花爱好者所看好,寒兰莲瓣中的新奇名品身价倍增,原来规模养植兰花的大户和爱好者们适时将自己养在深闺的爱兰流向市场,换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 随着这股跨世纪的“兰热”方兴未艾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潜在的区大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看好,原本养在深闺的兰花这个“原来王榭堂前燕”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笔者工作生活的小县城,“兰花”成为人们口头上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不管是熟人相见或是朋友往来,少不了要问,“有多少兰花?”“赚了多少?”“现在价格怎么样,是升了还是降了?”“某某品种最走俏?”等等,若是几个人小聚,更少不了要大谈特谈,相互“批发”一些当天或者最近发生在兰花市场上的新闻、趣事。每到县城的街天,诺大的兰花交易市场上人头攒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除了买卖兰花的,还有看热闹的,不仅有深谙此道的老手,也有看看行情准备入道的“替补队员”,不仅有当地人,也还有不少的外地人。 随着县城兰市的日益火爆,各乡镇的集市上,兰花交易也稍稍地兴旺了起来,从几十盆到几百盆、上千盆……不知不觉间,小城成为了滇西北重要的商品兰花集散地,吸收了大量的省内外兰花爱好者和客商,形成了浓厚的兰文化氛围! 也许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的缘故吧,即使面对大把金钱的诱惑,自己虽有心动,但终是疙疙瘩瘩的,一直被认为是圣洁高尚的“君子之花”,怎么能够被铜臭玷污呢? 然而,终于抵御不住兰市的滚滚洪流,把自己养了几十年的兰花卖给他人十几株,换回了相当于自己当时五年的工资收入。当用这些钱买回了几个新的品种,购回了一大堆高级兰花植料、药品和养植兰花的工具时,自己似乎才恍然大悟——因为有了兰花作为商品的交易,这些新奇名贵的品种才能够得以尽快的推广、扩繁、普及,只有兰花种植的普及提高,才会有兰花文化的普及提高。 的确,任何物品的收藏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化传承形式得以体现,但却可以通过经济价值得到最具体和最通俗的体现。在文化被作为产业加以发展,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的今天,直接通过价格杠杆,让兰花潜在的经济价值变为价格,兑现为钞票来拉动兰花产业,又通过兰花产业来普及兰文化,发展兰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不正是集兰文化几千年发展之大成且事半功倍的壮举吗? 兰花自身不可能天生而伴随有什么功利目的,是文化发展的不阶段所赋于它的。 想想当年第一个在渚山种植兰花的越王践,他的行为其实就是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的。勾践作为有史载的兰花种植第一人,对兰花的人工规模养植功不可没,但究其实质,他是为了向吴王夫差进献,供其把玩,使其沉湎于声色犬马,为自己“卧薪尝胆”光复越国赢得更充分的准备时间。严格地说,这样做,已经玷污了“君子之花”的圣洁了。然而,他的这一创举,无疑开创了中国人规模种植兰花的先河,不知道遴选和保护了多少至今流传的名兰品种。 兰花本是大自然的宠儿,是造物主恩赐给人类的无数礼物中的一分子,原本就不应当只是宫廷和书斋中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们把玩的专利,更何况他起先就可能是由普通百姓引种到民间的呢?这样说来,兰花通过市场的大流动,潜在经济价值的大暴光,极大地促进了名品、新品的大发展和传统品种在全社会的大普及。还许,这正是兰市热潮汹涌的本意所在吧!而今现在眼目下,不正有一大批住着安装了养兰艺兰先进设备的别墅,开着真正的香车宝马,慢慢地咀嚼着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全新境界,滋补着兰文化的营养,开拓着自己崭新人生的朝代弄潮儿吗? 吾师兰花!愿我心间的兰花长开不败!
在一次与老教师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他喜欢“火烧兰”的原因。原来,在这里,正是这兰花不择环境,凌寒开放,飘然送香的品质激发了他的生活情趣和工作热情。许是看出了我的心思,他送给我一盆“火烧兰”,作为我备课改本疲倦后的伙伴,作为我挑灯夜读的添香兰袖,也坚定了我立足本职,搞好工作的决心,于我,兰花实实在在作了我的导师,对此,我还有了一些感触,写了一篇题为《火烧兰》的散文,在《大理报》的“洱海”副刊发表,也算有些受益了。 后来,对兰花真正有了点儿兴趣,逐渐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兰花的知识,知道了豆瓣兰与莲瓣兰的区分,大体明确了春兰、寒兰、夏蕙和秋芝的概念,对莲瓣兰中的诸若“朵朵香“双飞燕”、“绿杆绿”、“白杆白”等也有了感性的认识。尽管她们与我头脑中已经生下根来的文化兰花还不能完全挂起钩来,但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故吧,有了兰花作为行为修养的先师这一理念,对兰花的感情真的与日俱增起来了,终于决定也要亲自上山去采挖一次兰花了。 寒假的一天,向老教师借了工具,带了点止渴充饥的东西,兴致勃勃地上了南山。 深冬的山区草枯水冷,然仍是青山蓝天,空气清新。山间青松毛的香味夹杂着淡淡的泥土清香,阵阵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油然对大自然的宽厚无私产生感激。深入山林,但闻农闲到山中积肥砍柴的农妇们的此起彼复山歌声,或打情骂俏,或自娱自乐,给寂静群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且听且寻,原来兰花并不像想象中的多,也不是一走进山中就有兰花的幽香扑鼻。还是在一位大婶的帮助下,才寻着时继时续的兰香,在荆棘丛中找到了一丛“朵朵香”。又是她热情地替我砍开了荆棘,小心翼翼地挖出了兰花。 回忆这次采挖兰花,我不禁相起了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常画的峤壁兰、棘刺丛兰:兰生峤壁,茎叶四张,临空当风,如虬龙勃怒,显示出无限活力;兰丛旁则荆棘丛生,为之护驾,使之在远离尘世间纷争扰乱的同时,避免各种野兽、鸟类和人类的侵害;这些兰画中,难道不是寄托了画家万难不屈,敢于攀登的心愿? 与后来因为名贵稀少,为养植培育者移栽在造型别致、漂亮美观的各种花盆中,放置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暖房中的同类名品比起来,“朵朵香”就犹如一个普通百姓,与世无争、怡然自得,有滋有味。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是美的,他们用自己飘逸的身姿,洁净的花朵,清纯的香味告诉人们什么是美,怎么样创造美。难怪书圣王羲子要以兰花为老师,创造了至今还作为人们摹习范例的行书和草书,把兰花的美进一步升华成为书法艺术的美了! 三、盆栽兰花 曾经在互联网看到这么一个资料,说明末有一个终身专心于种植兰花的人叫范与兰,他痴情于种兰花,从年轻时候起到七十三岁高龄,种有兰蕙三十多盆,大的如簸箕。他天天坚持不懈地地伺候好它们。夏天,早上把花搬进屋内,晚上搬出屋外,冬天,早上搬出去,晚上搬进来。年年如此,乐此不疲。由于他的精心培植,兰丛茂密,兰花盛开,每遇花开,幽香馥郁,一里路之外即可闻到。客人在家中坐一会儿,就会“香袭衣裙三五日不散”。自己邀请朋友们一同来观赏兰花,白天黑夜不睡觉。兰花开谢落地了,他也舍不得丢弃,用一个撮箕收起来,打算加工了吃。 我不知道这个范与兰种植兰蕙是不是单纯为了赏玩嗅芳,但于自己,才刚刚认识兰花竟成了人生道路上第一个不直接上讲堂的老师,注定是与兰花有些缘份了,率兴也摸索着养植起兰花来。自己采挖的,跟同事要的,再加上集市上买的,凡是兰蕙就栽到盆里。
从小镇调回县城工作时,大大小小已经栽了二十余盆,近十余个不同的品种。有了这些兰蕙,工作之余浇水施肥、分盆换土,无花时注目兰株的优美姿态,陶醉于她优雅、俊秀,疏密有致,气宇轩昂,临风摇曳的体态,品味清代名家郑板桥“秀叶疏花显姿致”的诗句勾勒出的动人美感,领略兰花的神韵。待到兰花开时,斗室盈香,全身心被浸泡在兰花独具的幽雅、温和、纯正的幽香中,酣畅淋漓地享受那沁人心脾的香气带来的清纯幽远的特别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往往忘记了生活中的烦心事,丢掉了工作上的患得患失而心态平和,怡然自得,一日不看看兰花,反倒似有所失。 养兰多年,心得体会不少,首要的一点,养兰花教会了我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兰需要掌握好适当的水分、肥料和温度,平心静气慢慢来,绝不能想像一个月发新苗,两个月成株,三个月开花,否则,不是烂根就是烧尖,自酿“一年赏花,两年看叶,三年光盆”的苦酒。同时,兰花叶型同中有异,或宽或窄,或肥或瘦,或挺或柔,有尖有圆,叶艺纷呈;瓣型色彩也是五彩缤纷,有梅、有荷、有素,还有有蝶瓣莲瓣水仙瓣,各领风骚,如果不现蕾挂花,非行家难已辨别其优劣高低,即使偶有变异的梦花立葶,也不一定稳定,因此,他无言地告诫养花人,决不能轻易地以貌取花。——兰花本身是很低调的。无论是野生在山岭、崖间、箐边或是荆棘丛中,还是移栽于金碧辉煌的深宫大宅,也无论在往来无白丁的陋室,还是在竹篱茅舍的瓦盆里,他决不会挑三捡四,侍香争宠。浏览兰花发展的有关历史资料,虽然不甚了了,但却有这么一个线索: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为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所规模种植, 春秋时代(公元前四世纪)越王勾践在渚山种兰,乃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种兰第一人。为纪念勾践,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种植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唐代,兰蕙种植发展为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宋代是中国兰花史的鼎盛时期,明清两面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想必像范与兰一样的兰痴也不会少。 四、商品兰花 盛世玩兰。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走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已经端倪凸现,下海经商之风已经在党政部门和国家机关吹拂。由于受世界兰花趋势和国内春兰市场的影响,兰花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兰文化再度升温,从国家级的兰博会到地方的兰展此起彼伏,为兰界所认可的寒兰莲瓣,以其独有的风姿,显示出了其无以伦比的市场前景,为兰界和全国各地的兰花爱好者所看好,寒兰莲瓣中的新奇名品身价倍增,原来规模养植兰花的大户和爱好者们适时将自己养在深闺的爱兰流向市场,换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 随着这股跨世纪的“兰热”方兴未艾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潜在的区大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看好,原本养在深闺的兰花这个“原来王榭堂前燕”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笔者工作生活的小县城,“兰花”成为人们口头上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不管是熟人相见或是朋友往来,少不了要问,“有多少兰花?”“赚了多少?”“现在价格怎么样,是升了还是降了?”“某某品种最走俏?”等等,若是几个人小聚,更少不了要大谈特谈,相互“批发”一些当天或者最近发生在兰花市场上的新闻、趣事。每到县城的街天,诺大的兰花交易市场上人头攒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除了买卖兰花的,还有看热闹的,不仅有深谙此道的老手,也有看看行情准备入道的“替补队员”,不仅有当地人,也还有不少的外地人。 随着县城兰市的日益火爆,各乡镇的集市上,兰花交易也稍稍地兴旺了起来,从几十盆到几百盆、上千盆……不知不觉间,小城成为了滇西北重要的商品兰花集散地,吸收了大量的省内外兰花爱好者和客商,形成了浓厚的兰文化氛围! 也许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的缘故吧,即使面对大把金钱的诱惑,自己虽有心动,但终是疙疙瘩瘩的,一直被认为是圣洁高尚的“君子之花”,怎么能够被铜臭玷污呢? 然而,终于抵御不住兰市的滚滚洪流,把自己养了几十年的兰花卖给他人十几株,换回了相当于自己当时五年的工资收入。当用这些钱买回了几个新的品种,购回了一大堆高级兰花植料、药品和养植兰花的工具时,自己似乎才恍然大悟——因为有了兰花作为商品的交易,这些新奇名贵的品种才能够得以尽快的推广、扩繁、普及,只有兰花种植的普及提高,才会有兰花文化的普及提高。 的确,任何物品的收藏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化传承形式得以体现,但却可以通过经济价值得到最具体和最通俗的体现。在文化被作为产业加以发展,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的今天,直接通过价格杠杆,让兰花潜在的经济价值变为价格,兑现为钞票来拉动兰花产业,又通过兰花产业来普及兰文化,发展兰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不正是集兰文化几千年发展之大成且事半功倍的壮举吗? 兰花自身不可能天生而伴随有什么功利目的,是文化发展的不阶段所赋于它的。 想想当年第一个在渚山种植兰花的越王践,他的行为其实就是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的。勾践作为有史载的兰花种植第一人,对兰花的人工规模养植功不可没,但究其实质,他是为了向吴王夫差进献,供其把玩,使其沉湎于声色犬马,为自己“卧薪尝胆”光复越国赢得更充分的准备时间。严格地说,这样做,已经玷污了“君子之花”的圣洁了。然而,他的这一创举,无疑开创了中国人规模种植兰花的先河,不知道遴选和保护了多少至今流传的名兰品种。 兰花本是大自然的宠儿,是造物主恩赐给人类的无数礼物中的一分子,原本就不应当只是宫廷和书斋中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们把玩的专利,更何况他起先就可能是由普通百姓引种到民间的呢?这样说来,兰花通过市场的大流动,潜在经济价值的大暴光,极大地促进了名品、新品的大发展和传统品种在全社会的大普及。还许,这正是兰市热潮汹涌的本意所在吧!而今现在眼目下,不正有一大批住着安装了养兰艺兰先进设备的别墅,开着真正的香车宝马,慢慢地咀嚼着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全新境界,滋补着兰文化的营养,开拓着自己崭新人生的朝代弄潮儿吗? 吾师兰花!愿我心间的兰花长开不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