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去王家庄
2020-12-13叙事散文段成仁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32 编辑
去王家庄文/段成仁我们去王家庄的时候,太阳就要从江顶寺的山上落下去了。我的同事告诉我,他一个人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要我和他一起
去王家庄文/段成仁我们去王家庄的时候,太阳就要从江顶寺的山上落下去了。我的同事告诉我,他一个人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要我和他一起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32 编辑 <br /><br /> 去王家庄
文/段成仁
我们去王家庄的时候,太阳就要从江顶寺的山上落下去了。我的同事告诉我,他一个人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要我和他一起去。我犹豫了一会,他又说,你知道吗,像我朋友家那样的百岁老人,大理州才有九个,现在只剩八个了。我看着西边天空上那一片血红的彩霞,脑海里浮起了一个仙境似的地方,不知想起了些什么,就和他去了。
中午,天阴了下来,接着下了会儿雨,雨点大,但时间短,只在灰土路面上打了些小坑,像月球的环形山,有飘飘悠悠的蒲公英的伞朵竟恰巧落在里面,找到它想去的地方了。春天来了,油菜,麦子把地方让了出来,秧苗和夏天的潦草将当仁不让地占据田野。阵雨过后,太阳又把它攒了一个冬天的热都放了出来,一个下午,一些草就从田埂上冒了出来。这些草,一生下来就经历了小坝子的无常,到了傍晚,小坝子又干燥得让人怀念起雨的样子来了。暮色里,头裹着花毛巾的妇女将已经割倒晒干的油菜树堆成一堆,又在田中间铺一块用来接菜籽的油纸,用她们粗糙的手将菜籽揉下来,又在风中扬着油菜杆碎末,白色的油菜杆碎末斜斜地飘开,顷刻,田里像下了一层薄雪。坝子边上漫山遍野的紫茎泽兰花,远远望去,也像雪,被活过来的太阳烤出一股难闻的气味,飨给了傍晚出来劳作的妇女(春天刚来,小坝子就成了蒸笼了,人们在活儿不多的时候,到傍晚热浪退减些才出来劳动),也飨给了我。那是一种暖暖的却很剌鼻的味道,在今晚,还多了些死亡的气味。路上有些胶鞋鞋底印,踏平了环形山,白白地,很清晰,旁边撒有些油菜籽,谁家运菜籽的时候袋口松了,部分菜籽就与被压榨,被加热,被食用的经历无缘了,它们在又一个春天里将会继续生存下去,这让我想到了今晚我们将要去的这个老人家里披着麻的,戴着孝的儿子,孙子及重孙(她一定有重孙了),他们在一个个春天里,在老人的眼睛中,像这油菜籽一样发芽,长大,收割,或散落在路边,等着春雨到来,或被野鸽子啄食。春天就是这样一个季节,它的萌发,它向上,它热闹,让人花三个季节来等它,它在万物死寂的冬天后面,积蓄的希望在冬天里被寒冷所压缩,寒气一过去,像是打开了红热的爆米花机,花和愉快心情就白花花地四散开来,只是,人往往有想不到的事,有让春天都减了颜色的事,比如今晚。
澜沧江边的春天来得早,才从小河口下去,春天的气息渐渐浓了起来。下面是浅褐色的江水,唐古拉山的雪融化了,变成流体来到这儿,又从这儿流下去,到印度洋去,明年它们当中的一部分还会回来,并从这里经过,这样一圈,一圈,又一圈。绕得人神情恍惚,脚下踉跄起来,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思想走远了。要是它们有着眼睛,要是它们有着记性,去年它们过这里的时候,还应该记得有这么一位老人,一位已经活了一百零二岁的老人。当然,在永恒的流体面前,人的一生恐怕是它们无法进行测量的一个极小的刻度,又怎么会记得呢?就像脚下的小沟,一尽多宽,却连着王家庄人的心脏,有着王家庄的生命一样的颜色。沟边长着些香香草,野薄荷,癞蛤蟆草,像是沟水的衣服,微微摇晃着,只让碗口粗的沟水偶尔露出几截流动的样子,让人一下子想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当时,渔者带着好奇的目光走进了桃花源,他走进去的时候,他想的肯定跟我现在想的不一样,因为我总是想着一位老人。
王家庄也确实像一个世外桃源,它躲在悬崖峭壁后面,像待字闺中的大姑娘,躲在澜沧江峡谷边突兀出来的一个小土堆上,日日对着澜沧江梳着长长的辫发,点着拙朴清丽的妆,一点老去了的样子都没有,毫无防备之心,不知道自己已被现代文明像饿狼一样的眼睛盯住了。要不是我知道它即将沉入水底,我看到它的时候,我的内心该会是多么地惊喜,如晋代的渔人发现桃花源时的内心里的惊喜。一下子想,这会不会是一种巧合:上天没有用别的方式来说明王家庄的淹没,而是用一个百岁老人的离去作一种肯定的暗示呢?村子脚下是江水,系有四五只瓜皮船,两年后,它们将上浮六十多米——如果它们还在的话,还会有短途轮船从它们身边经过。村头上有两三条侏儒毛驴踏出来的羊肠小道,和那些毛驴一样的干瘦,牢牢地附在喀斯特地貌的悬崖旁,向山顶攀上去了。算上我们走着的这条小水沟,就是王家庄和外界联系的通道了。它们怎么接纳现代文明的猛烈撞击?现代又将用什么眼光来看待这颗不符自己的节拍的分子呢?是用一个老人离去的方式来惊醒王家庄人?我在这样想着的时候,这一小沟水就把我们冲到王家庄了。
青烟味,毛驴粪味,羊屎蛋味,干的江鱼味,走进了个院子,帮忙的人,打牌的人,喝茶的人,烤火的人,划拳的人,长金竹烟锅,倒了的酒杯,卫生筷套,骨头,野狗,白色的孝布,棺材,香火味。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走到我们面前跪了下,说你们来了,在我惊愕之际,他已经站起来了,我才想起去扶他的左臂,说,叔,你折煞人了啊,旁边一个老人说,不怕,这是习俗。一直放着的哀乐这时才被我听到,看样子是用“漫步者”播放的,乐声低沉,整个院子都在抖着。想起了还没进村时在江边听到的江水的声音,博大的,浑厚的,沉稳得让人发狂,冷静得让人嫉妒。在它面前,人小了,稍不留意,就被一个细浪卷走,被震撼淹没。平时不注意,现在想来,自然界里永恒的声音实际上可作为人的短暂一生的哀乐来听。人造的哀乐只能让人产生些肤浅的悲伤,记得在小平同志离开我们的那一年,学校里组织追悼会,当时还没听过哀乐,听着听着,就佩服起这曲子的作者来,仅仅用一种声音就堵住了所有在场的人的胸口,就让所有的人掉下眼泪来。现在想来,在这江流的呜咽面前,原来的悲伤化小了,变短了,眼前的悲伤却如这江流一样绵长,一样的深重,斩不断,阻不住,留不下,一个人活到一百零三岁,还是要走,还只得走,万古不复。
堂屋门右手边的窗子上有一大块匾,中间有一位镀金老寿星,右侧署着八个孙子的名字,大约是说,某年某月某日,孙儿们祝贺老人的百岁大寿,日期是一九九三年的某一天。眼光移到左边窗子上,上面挂有一个证书,细看,有省民政厅的印章,证书上大略是说,证明老人已活了一百岁了。刚才来磕头的老男人端来两杯茶,同事介绍说,这就是他的朋友的父亲。他穿着一身警服,理了个平头,耳朵前面的头发极短,但看得出已有些素色。同事在来的路上已同我说起,朋友的父亲在公安部门工作,是省级劳动模范,将要退休了。我忍不住直视着他,他用一种并不能算勉强的微笑跟我们说话,问我们吃饭没有,什么时候从单位出发等。他又跟我们说起明天老人上山的事,我们抱歉地说,明天单位里还有事,不能陪同老人上山了,他竟说,可惜!这样的老人,有人以能在送老人上山时抬上一段路为幸。说这些的时候,他像忘记了他是这位老人的儿子,眼里有一些遗憾,像江水一样深的遗憾,还有一种江水一静的纯朴。我看看同事,是一种感动得要掉下眼泪来的表情。农村中有一种习俗,人们以为,越长寿的老人,他们生前积的福气就越多,而这样的老人在成佛后,人们都以能在送上山时抬老人一段路为幸,能戴一顶孝为幸,还有将老了老人家里的吃饭碗偷走,寓意为希望分得老人的一些福气。朋友的父亲又说,今天为戴孝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本来只列了一百七十多的孝子孝孙,可有几个本家来人说,也要把他们的一支给列进去,如果加进去,别几家也要来要求加了,他说大略算了一下,有三百六十多个,明天上山的时辰将受影响了,几个儿子想明天将老人的坟给打好呢。我想着来的路上的一路的油菜籽,想着明天三百多人跪在路上让棺木从头上过去的壮观场面,说,叔,这是老人的福,也是你们的福啊。
我问朋友的父亲坟山远不远,他说,有点远,但是老人干瘦,棺木也轻。说到棺木,他告诉我们说,这棺木的材料是有一年发大水,从上游冲下来了根大木,竟在村子脚下停住了,被他看到,近前一看,是上好的红杉松树,他约了哥弟几个将大木解成大板(做棺木的木板的专称),给老人做了这副棺木,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所以很轻。我向四周看,四周仍是一片实在,并没有童话或神话的氛围,而朋友的父亲刚才的讲却明明是一个神话呀,原来,金箍棒成就孙悟空,宝莲灯成就了沉香,早就预示了江水能成就了一口上好的棺材,成就了一位百岁老人!眼前的白发人又说,最近几年,每年他都回来一次,带回一桶油漆,将棺木刷一次。他说,不知是老人给了红杉松的福,还是红杉松给了老人福,这是缘份吧。
我和同事喝着从江对岸的小锅酒厂运过来的用小蒸笼蒸酿的小锅酒,烤着塘火,听着一些遥远的事,想着老人得到红杉松棺木时的笑容。我破天荒地多喝了半杯酒,眼前真有了一个老人的笑容,老人得到棺木应该是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当时她肯定开心地笑了。喝多了酒的时候,耳朵会有些麻木起来,村子脚下的江涛声却时不时地挤进耳朵来。澜沧江在云贵高原一点都不安分,它下降,它咆哮,沿路的电站就是证明。但在王家庄这里,江水一下子放慢了它的脚步,我知道它并非是因为我来才显得如此的平静,它并不单只会给来客以做梦的静谧,它已经照看这个小村子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了,它在这里表现出来的与世隔绝、不懂世情及宁静,或许才能炖出王家庄人平和的性情,才能炼就一百零三岁高龄的寿仙。
明年或后年,整个王家庄的村民都要搬到县城北部的一个荒土坡上去了,完成从桃源人民到城市居民的升级,小湾电站六十多米的蓄水将把王家庄的村子藏在水里,王家庄在后来的人们的嘴里,只是一个用记忆拼拢的词,只是一个水下的梦,只是地方志里的几行字,只有在王家庄人的后代的头脑里,或在某条江鱼的浑浊的眼睛里,能依稀看得到些王家庄的影子。睡梦中,道场的锣声,鼓声,钹铙声不单是在为一个老人送行,更像是为了一个村庄,一个时代唱葬歌。悠悠忽忽,像是梦话:他们去那里能生活得好吗,能适应吗,他们能经受得住这种跳跃吗?
第二天早上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平常爱说梦话的我,可能又说梦话了,问同事,他说没听见什么,他睡得很熟。后来,这些问题都淡了下去,一个念头却直直地横在头脑里:我相信,王家庄人无论搬到哪里,生存下去已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家庄人的后代再也不会有一百零三岁的老人可以送上山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文/段成仁
我们去王家庄的时候,太阳就要从江顶寺的山上落下去了。我的同事告诉我,他一个人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要我和他一起去。我犹豫了一会,他又说,你知道吗,像我朋友家那样的百岁老人,大理州才有九个,现在只剩八个了。我看着西边天空上那一片血红的彩霞,脑海里浮起了一个仙境似的地方,不知想起了些什么,就和他去了。
中午,天阴了下来,接着下了会儿雨,雨点大,但时间短,只在灰土路面上打了些小坑,像月球的环形山,有飘飘悠悠的蒲公英的伞朵竟恰巧落在里面,找到它想去的地方了。春天来了,油菜,麦子把地方让了出来,秧苗和夏天的潦草将当仁不让地占据田野。阵雨过后,太阳又把它攒了一个冬天的热都放了出来,一个下午,一些草就从田埂上冒了出来。这些草,一生下来就经历了小坝子的无常,到了傍晚,小坝子又干燥得让人怀念起雨的样子来了。暮色里,头裹着花毛巾的妇女将已经割倒晒干的油菜树堆成一堆,又在田中间铺一块用来接菜籽的油纸,用她们粗糙的手将菜籽揉下来,又在风中扬着油菜杆碎末,白色的油菜杆碎末斜斜地飘开,顷刻,田里像下了一层薄雪。坝子边上漫山遍野的紫茎泽兰花,远远望去,也像雪,被活过来的太阳烤出一股难闻的气味,飨给了傍晚出来劳作的妇女(春天刚来,小坝子就成了蒸笼了,人们在活儿不多的时候,到傍晚热浪退减些才出来劳动),也飨给了我。那是一种暖暖的却很剌鼻的味道,在今晚,还多了些死亡的气味。路上有些胶鞋鞋底印,踏平了环形山,白白地,很清晰,旁边撒有些油菜籽,谁家运菜籽的时候袋口松了,部分菜籽就与被压榨,被加热,被食用的经历无缘了,它们在又一个春天里将会继续生存下去,这让我想到了今晚我们将要去的这个老人家里披着麻的,戴着孝的儿子,孙子及重孙(她一定有重孙了),他们在一个个春天里,在老人的眼睛中,像这油菜籽一样发芽,长大,收割,或散落在路边,等着春雨到来,或被野鸽子啄食。春天就是这样一个季节,它的萌发,它向上,它热闹,让人花三个季节来等它,它在万物死寂的冬天后面,积蓄的希望在冬天里被寒冷所压缩,寒气一过去,像是打开了红热的爆米花机,花和愉快心情就白花花地四散开来,只是,人往往有想不到的事,有让春天都减了颜色的事,比如今晚。
澜沧江边的春天来得早,才从小河口下去,春天的气息渐渐浓了起来。下面是浅褐色的江水,唐古拉山的雪融化了,变成流体来到这儿,又从这儿流下去,到印度洋去,明年它们当中的一部分还会回来,并从这里经过,这样一圈,一圈,又一圈。绕得人神情恍惚,脚下踉跄起来,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思想走远了。要是它们有着眼睛,要是它们有着记性,去年它们过这里的时候,还应该记得有这么一位老人,一位已经活了一百零二岁的老人。当然,在永恒的流体面前,人的一生恐怕是它们无法进行测量的一个极小的刻度,又怎么会记得呢?就像脚下的小沟,一尽多宽,却连着王家庄人的心脏,有着王家庄的生命一样的颜色。沟边长着些香香草,野薄荷,癞蛤蟆草,像是沟水的衣服,微微摇晃着,只让碗口粗的沟水偶尔露出几截流动的样子,让人一下子想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当时,渔者带着好奇的目光走进了桃花源,他走进去的时候,他想的肯定跟我现在想的不一样,因为我总是想着一位老人。
王家庄也确实像一个世外桃源,它躲在悬崖峭壁后面,像待字闺中的大姑娘,躲在澜沧江峡谷边突兀出来的一个小土堆上,日日对着澜沧江梳着长长的辫发,点着拙朴清丽的妆,一点老去了的样子都没有,毫无防备之心,不知道自己已被现代文明像饿狼一样的眼睛盯住了。要不是我知道它即将沉入水底,我看到它的时候,我的内心该会是多么地惊喜,如晋代的渔人发现桃花源时的内心里的惊喜。一下子想,这会不会是一种巧合:上天没有用别的方式来说明王家庄的淹没,而是用一个百岁老人的离去作一种肯定的暗示呢?村子脚下是江水,系有四五只瓜皮船,两年后,它们将上浮六十多米——如果它们还在的话,还会有短途轮船从它们身边经过。村头上有两三条侏儒毛驴踏出来的羊肠小道,和那些毛驴一样的干瘦,牢牢地附在喀斯特地貌的悬崖旁,向山顶攀上去了。算上我们走着的这条小水沟,就是王家庄和外界联系的通道了。它们怎么接纳现代文明的猛烈撞击?现代又将用什么眼光来看待这颗不符自己的节拍的分子呢?是用一个老人离去的方式来惊醒王家庄人?我在这样想着的时候,这一小沟水就把我们冲到王家庄了。
青烟味,毛驴粪味,羊屎蛋味,干的江鱼味,走进了个院子,帮忙的人,打牌的人,喝茶的人,烤火的人,划拳的人,长金竹烟锅,倒了的酒杯,卫生筷套,骨头,野狗,白色的孝布,棺材,香火味。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走到我们面前跪了下,说你们来了,在我惊愕之际,他已经站起来了,我才想起去扶他的左臂,说,叔,你折煞人了啊,旁边一个老人说,不怕,这是习俗。一直放着的哀乐这时才被我听到,看样子是用“漫步者”播放的,乐声低沉,整个院子都在抖着。想起了还没进村时在江边听到的江水的声音,博大的,浑厚的,沉稳得让人发狂,冷静得让人嫉妒。在它面前,人小了,稍不留意,就被一个细浪卷走,被震撼淹没。平时不注意,现在想来,自然界里永恒的声音实际上可作为人的短暂一生的哀乐来听。人造的哀乐只能让人产生些肤浅的悲伤,记得在小平同志离开我们的那一年,学校里组织追悼会,当时还没听过哀乐,听着听着,就佩服起这曲子的作者来,仅仅用一种声音就堵住了所有在场的人的胸口,就让所有的人掉下眼泪来。现在想来,在这江流的呜咽面前,原来的悲伤化小了,变短了,眼前的悲伤却如这江流一样绵长,一样的深重,斩不断,阻不住,留不下,一个人活到一百零三岁,还是要走,还只得走,万古不复。
堂屋门右手边的窗子上有一大块匾,中间有一位镀金老寿星,右侧署着八个孙子的名字,大约是说,某年某月某日,孙儿们祝贺老人的百岁大寿,日期是一九九三年的某一天。眼光移到左边窗子上,上面挂有一个证书,细看,有省民政厅的印章,证书上大略是说,证明老人已活了一百岁了。刚才来磕头的老男人端来两杯茶,同事介绍说,这就是他的朋友的父亲。他穿着一身警服,理了个平头,耳朵前面的头发极短,但看得出已有些素色。同事在来的路上已同我说起,朋友的父亲在公安部门工作,是省级劳动模范,将要退休了。我忍不住直视着他,他用一种并不能算勉强的微笑跟我们说话,问我们吃饭没有,什么时候从单位出发等。他又跟我们说起明天老人上山的事,我们抱歉地说,明天单位里还有事,不能陪同老人上山了,他竟说,可惜!这样的老人,有人以能在送老人上山时抬上一段路为幸。说这些的时候,他像忘记了他是这位老人的儿子,眼里有一些遗憾,像江水一样深的遗憾,还有一种江水一静的纯朴。我看看同事,是一种感动得要掉下眼泪来的表情。农村中有一种习俗,人们以为,越长寿的老人,他们生前积的福气就越多,而这样的老人在成佛后,人们都以能在送上山时抬老人一段路为幸,能戴一顶孝为幸,还有将老了老人家里的吃饭碗偷走,寓意为希望分得老人的一些福气。朋友的父亲又说,今天为戴孝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本来只列了一百七十多的孝子孝孙,可有几个本家来人说,也要把他们的一支给列进去,如果加进去,别几家也要来要求加了,他说大略算了一下,有三百六十多个,明天上山的时辰将受影响了,几个儿子想明天将老人的坟给打好呢。我想着来的路上的一路的油菜籽,想着明天三百多人跪在路上让棺木从头上过去的壮观场面,说,叔,这是老人的福,也是你们的福啊。
我问朋友的父亲坟山远不远,他说,有点远,但是老人干瘦,棺木也轻。说到棺木,他告诉我们说,这棺木的材料是有一年发大水,从上游冲下来了根大木,竟在村子脚下停住了,被他看到,近前一看,是上好的红杉松树,他约了哥弟几个将大木解成大板(做棺木的木板的专称),给老人做了这副棺木,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所以很轻。我向四周看,四周仍是一片实在,并没有童话或神话的氛围,而朋友的父亲刚才的讲却明明是一个神话呀,原来,金箍棒成就孙悟空,宝莲灯成就了沉香,早就预示了江水能成就了一口上好的棺材,成就了一位百岁老人!眼前的白发人又说,最近几年,每年他都回来一次,带回一桶油漆,将棺木刷一次。他说,不知是老人给了红杉松的福,还是红杉松给了老人福,这是缘份吧。
我和同事喝着从江对岸的小锅酒厂运过来的用小蒸笼蒸酿的小锅酒,烤着塘火,听着一些遥远的事,想着老人得到红杉松棺木时的笑容。我破天荒地多喝了半杯酒,眼前真有了一个老人的笑容,老人得到棺木应该是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当时她肯定开心地笑了。喝多了酒的时候,耳朵会有些麻木起来,村子脚下的江涛声却时不时地挤进耳朵来。澜沧江在云贵高原一点都不安分,它下降,它咆哮,沿路的电站就是证明。但在王家庄这里,江水一下子放慢了它的脚步,我知道它并非是因为我来才显得如此的平静,它并不单只会给来客以做梦的静谧,它已经照看这个小村子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了,它在这里表现出来的与世隔绝、不懂世情及宁静,或许才能炖出王家庄人平和的性情,才能炼就一百零三岁高龄的寿仙。
明年或后年,整个王家庄的村民都要搬到县城北部的一个荒土坡上去了,完成从桃源人民到城市居民的升级,小湾电站六十多米的蓄水将把王家庄的村子藏在水里,王家庄在后来的人们的嘴里,只是一个用记忆拼拢的词,只是一个水下的梦,只是地方志里的几行字,只有在王家庄人的后代的头脑里,或在某条江鱼的浑浊的眼睛里,能依稀看得到些王家庄的影子。睡梦中,道场的锣声,鼓声,钹铙声不单是在为一个老人送行,更像是为了一个村庄,一个时代唱葬歌。悠悠忽忽,像是梦话:他们去那里能生活得好吗,能适应吗,他们能经受得住这种跳跃吗?
第二天早上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平常爱说梦话的我,可能又说梦话了,问同事,他说没听见什么,他睡得很熟。后来,这些问题都淡了下去,一个念头却直直地横在头脑里:我相信,王家庄人无论搬到哪里,生存下去已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家庄人的后代再也不会有一百零三岁的老人可以送上山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