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去的村庄
2020-12-14抒情散文修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16 编辑
推开那扇木柴钉成的大门,小院,依旧流淌着旧日的阳光。一只长着癞皮的黑狗懒懒的向我走来,伸出它黑黑的鼻头嗅了嗅我的手,羊皮手套有一种腥膻的“余音”。怕
推开那扇木柴钉成的大门,小院,依旧流淌着旧日的阳光。一只长着癞皮的黑狗懒懒的向我走来,伸出它黑黑的鼻头嗅了嗅我的手,羊皮手套有一种腥膻的“余音”。怕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16 编辑 <br /><br /> 推开那扇木柴钉成的大门,小院,依旧流淌着旧日的阳光。
一只长着癞皮的黑狗懒懒的向我走来,伸出它黑黑的鼻头嗅了嗅我的手,羊皮手套有一种腥膻的“余音”。怕它咬,我堆出一脸的笑容,嘴里“啧啧”两声,它便摇了摇尾巴,看样子并不讨厌我。老人出来的时候,帽子上还沾着一些稻草,一抬头,看到我,先是一愣,然后黧黑的面孔挤出细密的笑容,搓着双手,说“回来啦”,拍拍手,邀请我到屋里坐下。
还是童年的记忆,因为有时候你不能阻挡住那些飘游的思绪,被木格的窗棂、窗棂下生锈的镰刀、屋檐下像一只鹤嘴的锄头牵引着。多少年过去了,这些东西还没有被完全的丢掉,或者根本就不可能丢掉,悲哀还是幸运?我说不清楚。屋子很矮,三间,后墙没有窗,这也是我们家乡房屋的建筑特点,前后邻居,墙连着墙,院子接着院子,没有间隔,间隔就是房屋的后墙了,即使开窗,也是高高的、小小的一方,活像监狱的望风口,不通风,冬日暖和,夏天却很热。我在大门旁边的一个小矮凳上坐下,这里要亮堂一些,我用童年的熟悉黑暗的眼睛慢慢“清点”着屋内横七竖八的物件,满满当当的一屋子,一桌子,一凳子。西间养着羊,东间睡着人,中间是客厅,可还是摆了一张小床,再没空间了,如果有一点,那也让绵羊的骚味给填满了,好像守着许许多多的东西,但好像一切都是多余的,着实又没有多少东西。农家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有滋有味却又分明什么滋味都没有的过着,伴着时光渐渐老去。
这是我本家的一个二爷爷家。每年回家,我都要过去看望一下,一在于他是我们家辈分最长的,还在于我的二奶奶是个基督教徒,整个一百四十来口的村庄,她在同辈人中对生命的认识是最深刻,也最有诗意的。没有几句话,我就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了一年来他们家最主要的工作和收获:卖了五只羊,种了三亩棉花,先是年初二儿子订婚,然后是秋天的二儿子结婚,收入三千,用掉三万。儿子住进了去年新盖的带厨房院墙的红砖房,他们则用剩下的砖头瓦片垒了三间小屋,没有砖垒院墙,就用收获的玉米秆,别说,贼想跳过去还真是一个麻烦,肯定“哗哗”作响,惊动他人;没有厨房,做饭就在屋檐下,一团泥巴围城一口锅灶,一片石棉瓦遮风挡雨,诗意生存组成了简单的生命形态。最后,二奶奶用一句话道出了她对乡村的认识:“城乡差别啥时候也不可能消灭。”
岂止是城乡之间的差别,更有乡村里年轻人与老人们之间的差别,这一点,是最能刺疼人的双眼的。每次回乡,我都被这些疼痛搓揉着,疼痛来源于那些日渐华美的房屋,红红的瓦顶,斑斓的墙饰,高高的门楼,以及闪着光亮的镶着黄铜般铆钉的黑漆大门。我的疼痛不是因为嫉妒他们对于土地毫不吝啬的占据、拥有,而是因为那些大门进出的多是年轻的面孔,带着幸福与满足,牵着新婚妻子、丈夫的手,衣着光鲜,饱嗝阵阵,骄傲的来到大街的人群中,然后高声说笑。在远离街心的一角,一两间随意用砖头垒起的小房子里,一缕炊烟正从屋外一个临时搭起的窝棚内升起,腿脚蹒跚的老头或者老太太淌着被柴火熏出的眼泪,慢慢的用断柄的勺子搅着锅里简单的饭食,屋外就是原野——那是年轻人的父亲或母亲。
在老家,现在的家乡的建筑格局是这样的:老家老院是黄金宝地,院子大,人气旺,住着舒坦,几乎所有要进门的媳妇都霸道的指定自己中意的院子,谁也不敢说个“不”字,因为拒绝对于男方来说就意味着可能随之而来的女方的拒绝,那是很要命的。房子的样式要紧跟时代,别人家平房带阁楼,自己也要,别人家欧式装修,自己也必须是;新划的宅基地呢?不但面积小,而且多在村外,零零落落的排列着,透着荒凉,荒凉的土地成了老人们的自愿选择,伴随的是荒凉的生存,当然还有儿女成家立业的虚荣的满足,房子因陋就简,大半辈子都熬过来了,不差这最后几十年了。
记得有一年,还是在没有拆掉的老院子里,二奶奶偎依在厨房的柴火堆上给我讲述她骑三轮车掉进路边水沟的情景,那个时候她就绝望的感叹:“老了,没用了,不知道还能折腾几年。”可今天,她还是在颤颤巍巍的生活中坚强的行走。和那些娓娓的讲述一样,我的村庄是一篇写满了忧郁的朴实文字,由一处的土地开始,一代一代,就如此这般的从容生活。当然,我已经离开,离开后的眼睛才更真实,简单的大街排列着童年时代的记忆,那些孩子简单的眼神,那些老人细碎的念叨,就像流水晃动的影子,与我都隔了一道波纹的距离,好在,我还想念他们。
一只猫从某处的阳沟里钻进来,惊起了那只觅食的锦毛大公鸡,脖子一扬,翅膀一展,嘎嘎的飞向玉米秆组成的围墙上,腾起一阵尘土,尘土中,一个吹着鼻涕泡的小男孩蹦跳着进来,我笑一笑,摸摸孩子的头:“大叔家的孩子都长这么高了。”二爷爷点点头,“都上三年级了。”大叔是他家的大小子,说是大叔,其实还没我大,但在农村,见面时候的称呼还是辈分,不管年龄怎样的差距,这一点是不能混淆的。二奶奶拿出我带去的糖果,孩子飞快地扯开,递进嘴里,看着眼前这个孩子吮吸着糖果的幸福表情,我有一些莫名的感动,多少年前,我也曾经是这样子的站在自家的大门边,带着渴望眼巴巴的盯着客人带来的包裹的。二十个多个春夏秋冬的变换,一瞬间回到眼前,只是背景不同,心境也不同了。
孩子的父亲去了城市,农忙的时候回来几天,收获结束马上赶回,就连过年,也是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了,都很忙。他们像一团团嗡嗡飞翔的蜜蜂,叮在城市这朵花的边缘,华美的房屋只留下他们生活的一个空壳:老人、妇女和孩子。当人们对于土地失去热情的时候,人心也成了一匹驰骋的烈马,野了起来,他们的狂野使得城市这朵花变得血液饱满,鲜美异常,而乡村,我的曾经的乡村,却随着土地的闲置而日渐萎缩,像是一道道刻满忧伤的皱纹,我的村庄正在老去。
一个下午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等到夜色蒙住小院、鸡们开始回巢的时候,父亲寻我吃晚饭。二奶奶依旧带着和善的样子:“在家能住几天?”我略微愣了一下“十天左右吧。”
“走后又要等过年再回了?”
我一愣,“过年再回”,是否,我也在渐渐淡漠一个村庄的梦,不愿再看它苍老的容颜,这些子孙,是否有些不孝呢?
一只长着癞皮的黑狗懒懒的向我走来,伸出它黑黑的鼻头嗅了嗅我的手,羊皮手套有一种腥膻的“余音”。怕它咬,我堆出一脸的笑容,嘴里“啧啧”两声,它便摇了摇尾巴,看样子并不讨厌我。老人出来的时候,帽子上还沾着一些稻草,一抬头,看到我,先是一愣,然后黧黑的面孔挤出细密的笑容,搓着双手,说“回来啦”,拍拍手,邀请我到屋里坐下。
还是童年的记忆,因为有时候你不能阻挡住那些飘游的思绪,被木格的窗棂、窗棂下生锈的镰刀、屋檐下像一只鹤嘴的锄头牵引着。多少年过去了,这些东西还没有被完全的丢掉,或者根本就不可能丢掉,悲哀还是幸运?我说不清楚。屋子很矮,三间,后墙没有窗,这也是我们家乡房屋的建筑特点,前后邻居,墙连着墙,院子接着院子,没有间隔,间隔就是房屋的后墙了,即使开窗,也是高高的、小小的一方,活像监狱的望风口,不通风,冬日暖和,夏天却很热。我在大门旁边的一个小矮凳上坐下,这里要亮堂一些,我用童年的熟悉黑暗的眼睛慢慢“清点”着屋内横七竖八的物件,满满当当的一屋子,一桌子,一凳子。西间养着羊,东间睡着人,中间是客厅,可还是摆了一张小床,再没空间了,如果有一点,那也让绵羊的骚味给填满了,好像守着许许多多的东西,但好像一切都是多余的,着实又没有多少东西。农家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有滋有味却又分明什么滋味都没有的过着,伴着时光渐渐老去。
这是我本家的一个二爷爷家。每年回家,我都要过去看望一下,一在于他是我们家辈分最长的,还在于我的二奶奶是个基督教徒,整个一百四十来口的村庄,她在同辈人中对生命的认识是最深刻,也最有诗意的。没有几句话,我就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了一年来他们家最主要的工作和收获:卖了五只羊,种了三亩棉花,先是年初二儿子订婚,然后是秋天的二儿子结婚,收入三千,用掉三万。儿子住进了去年新盖的带厨房院墙的红砖房,他们则用剩下的砖头瓦片垒了三间小屋,没有砖垒院墙,就用收获的玉米秆,别说,贼想跳过去还真是一个麻烦,肯定“哗哗”作响,惊动他人;没有厨房,做饭就在屋檐下,一团泥巴围城一口锅灶,一片石棉瓦遮风挡雨,诗意生存组成了简单的生命形态。最后,二奶奶用一句话道出了她对乡村的认识:“城乡差别啥时候也不可能消灭。”
岂止是城乡之间的差别,更有乡村里年轻人与老人们之间的差别,这一点,是最能刺疼人的双眼的。每次回乡,我都被这些疼痛搓揉着,疼痛来源于那些日渐华美的房屋,红红的瓦顶,斑斓的墙饰,高高的门楼,以及闪着光亮的镶着黄铜般铆钉的黑漆大门。我的疼痛不是因为嫉妒他们对于土地毫不吝啬的占据、拥有,而是因为那些大门进出的多是年轻的面孔,带着幸福与满足,牵着新婚妻子、丈夫的手,衣着光鲜,饱嗝阵阵,骄傲的来到大街的人群中,然后高声说笑。在远离街心的一角,一两间随意用砖头垒起的小房子里,一缕炊烟正从屋外一个临时搭起的窝棚内升起,腿脚蹒跚的老头或者老太太淌着被柴火熏出的眼泪,慢慢的用断柄的勺子搅着锅里简单的饭食,屋外就是原野——那是年轻人的父亲或母亲。
在老家,现在的家乡的建筑格局是这样的:老家老院是黄金宝地,院子大,人气旺,住着舒坦,几乎所有要进门的媳妇都霸道的指定自己中意的院子,谁也不敢说个“不”字,因为拒绝对于男方来说就意味着可能随之而来的女方的拒绝,那是很要命的。房子的样式要紧跟时代,别人家平房带阁楼,自己也要,别人家欧式装修,自己也必须是;新划的宅基地呢?不但面积小,而且多在村外,零零落落的排列着,透着荒凉,荒凉的土地成了老人们的自愿选择,伴随的是荒凉的生存,当然还有儿女成家立业的虚荣的满足,房子因陋就简,大半辈子都熬过来了,不差这最后几十年了。
记得有一年,还是在没有拆掉的老院子里,二奶奶偎依在厨房的柴火堆上给我讲述她骑三轮车掉进路边水沟的情景,那个时候她就绝望的感叹:“老了,没用了,不知道还能折腾几年。”可今天,她还是在颤颤巍巍的生活中坚强的行走。和那些娓娓的讲述一样,我的村庄是一篇写满了忧郁的朴实文字,由一处的土地开始,一代一代,就如此这般的从容生活。当然,我已经离开,离开后的眼睛才更真实,简单的大街排列着童年时代的记忆,那些孩子简单的眼神,那些老人细碎的念叨,就像流水晃动的影子,与我都隔了一道波纹的距离,好在,我还想念他们。
一只猫从某处的阳沟里钻进来,惊起了那只觅食的锦毛大公鸡,脖子一扬,翅膀一展,嘎嘎的飞向玉米秆组成的围墙上,腾起一阵尘土,尘土中,一个吹着鼻涕泡的小男孩蹦跳着进来,我笑一笑,摸摸孩子的头:“大叔家的孩子都长这么高了。”二爷爷点点头,“都上三年级了。”大叔是他家的大小子,说是大叔,其实还没我大,但在农村,见面时候的称呼还是辈分,不管年龄怎样的差距,这一点是不能混淆的。二奶奶拿出我带去的糖果,孩子飞快地扯开,递进嘴里,看着眼前这个孩子吮吸着糖果的幸福表情,我有一些莫名的感动,多少年前,我也曾经是这样子的站在自家的大门边,带着渴望眼巴巴的盯着客人带来的包裹的。二十个多个春夏秋冬的变换,一瞬间回到眼前,只是背景不同,心境也不同了。
孩子的父亲去了城市,农忙的时候回来几天,收获结束马上赶回,就连过年,也是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了,都很忙。他们像一团团嗡嗡飞翔的蜜蜂,叮在城市这朵花的边缘,华美的房屋只留下他们生活的一个空壳:老人、妇女和孩子。当人们对于土地失去热情的时候,人心也成了一匹驰骋的烈马,野了起来,他们的狂野使得城市这朵花变得血液饱满,鲜美异常,而乡村,我的曾经的乡村,却随着土地的闲置而日渐萎缩,像是一道道刻满忧伤的皱纹,我的村庄正在老去。
一个下午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等到夜色蒙住小院、鸡们开始回巢的时候,父亲寻我吃晚饭。二奶奶依旧带着和善的样子:“在家能住几天?”我略微愣了一下“十天左右吧。”
“走后又要等过年再回了?”
我一愣,“过年再回”,是否,我也在渐渐淡漠一个村庄的梦,不愿再看它苍老的容颜,这些子孙,是否有些不孝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