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乡村年夜
2020-12-14叙事散文李有旺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26 编辑
乡村还是那个乡村,场景已非那个场景。妻子和儿子正在陪家人津津有味地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接毕放在寝室里的电话,透过寝室打开的窗户,感到今
乡村还是那个乡村,场景已非那个场景。妻子和儿子正在陪家人津津有味地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接毕放在寝室里的电话,透过寝室打开的窗户,感到今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26 编辑 <br /><br /> 乡村还是那个乡村,场景已非那个场景。妻子和儿子正在陪家人津津有味地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接毕放在寝室里的电话,透过寝室打开的窗户,感到今夜的乡村真是鞭炮震天,礼花璀璨。也难怪,这是年三十的晚上啊。出外工作多年的我,已经在异地组建了一个新家,曾经生我养我的家已经成为新家以外的老家了。几年年过年,常常是为了新家而顾不了老家,我快要成为老家的客人了。一晃儿子已上幼儿园,常年在城里过年的儿子今年不知被哪根神经触动,缠着一定要回老家过年。老家的召唤对我已有些失灵了,儿子突生的一个主意却让我千依百顺,我才得以回老家和望眼欲穿的家人过一个团圆年,才得以感受多年未曾亲近的乡村的年夜。
年少时,乡村的年夜与我是多么熟悉啊。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乡村,当时能有一个录音机的家庭算是很富裕了,看电视和录象还只是偶尔听到去大城市打工回来的人讲起,那个在镇政府所在地不远的我的乡村,还不通电,乡村的年夜就只有煤油灯、松明或者是火塘里的火光照明,更不能举家团坐一起看电视和录象什么的。乡村的年夜,睡觉之前去看一场露天电影那是最好消磨时间的办法。距镇政府所在地不远,就有一个露天电影场,票不贵,每当夜幕降临,可容纳千余人的电影场挤得连插针的缝都没有。当时我正读小学,过年期间常常跟着父母或者村里的亲戚们去看盼望已久的露天电影,以满足以近贫血的精神生活需求。尽管电影票不贵,但能在过年期间的夜晚去看电影,那也是十分奢侈的事情。毕竟,大人们还没有多余的钱去消费在满足视觉感官上。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年夜,每当电影散场后,进入乡村的路上,亮着手电回家的人可以排起长龙。大人们看完电影带着孩子就直接回家了,青年男女们却还要为他们想做的事而逗留途中或者是掩没在密林深处。回途中的人们,唧唧喳喳谈论不休,谈论更多的话题当然与所看的电影有关。乡村的年夜,因为露天电影的介入,平添了许多欢庆气氛。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送暖人屠苏。”过年燃放爆竹尽管历史悠久,但当时的乡村燃放爆竹的人家却寥寥无几,有的人家只是买几颗散装的爆竹回家燃放,放得较多的也只是在吃饭或者年三十凌晨一点新旧交替之时将爆竹燃响。至于烟花类的,在当时就是物以稀为贵了。更多的人家在年夜里放的是引上火药线的雷管,因为当时买炸药雷管的手续可能不太严格,很多人家以开山炸石为名都或多或少地买到并拥有一些炸药雷管。其中的雷管,一部分作正常的生产生活用,另一部分则留作年夜的“鞭炮”。每当夜里,时不时会听到“嘣”地一声巨响,有时会让坐在屋里的人吓得猛然一抖,有时会让进入梦乡的人突然惊醒,见怪不怪,这就是乡村的人在放“雷管鞭炮”呢。当时每在年夜,我的父亲都会放上一、二颗“雷管鞭炮”。父亲是在场院下面燃放的,燃放之前以免我们受响声惊吓,他总要提醒我们:“不要怕,我要放雷管了。”而后就听到一声巨响,我们就高兴地惊叫:“太响了!太响了!”待次日醒来一看,父亲燃放“雷管鞭炮”的地方,已经深深地馅进去了几个土坑,这当然是“雷管鞭炮”发威的杰作。
这样的情形几年后就日益改观了,改观的根本当然应该感谢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转变和真正地为民、便民和富民。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日益好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圆了通电梦后,电视机、录像机等等现代化设备就越来越走进更多的乡村人家了。那个一度曾人满为患的露天电影场就日益门庭冷落了,最后直至走进了历史的尽头。此时的乡村还没有通闭路电视,有电视的人家房顶都有一个接收天线的“大锅盖”,大多人家的电视还只是黑白电视,但能听到电视的声音、见到电视的图象已经是不错了。乡村的年夜里,村民们除了谈情说爱的需要赴约外,大多都不外出了,就在家里围着火炉,吃着食物,坐在沙发或者靠椅上,悠哉悠哉地享受电视节目给人所带来的愉悦。而“雷管鞭炮”已经销声匿迹了,燃放烟花爆竹成了村民们年夜的必修课。几乎家家户户在年夜里都要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响、烟花亮,点缀着乡村的年夜。
后来,我就出外参加工作了。参加工作后,起初是好奇外地的过年,也想亲身体验一番在外地过年的滋味,就很少回乡村过年了;再后来,成了家,生了子,因为家庭的原因,就直接不回乡村过年了。乡村与我已日益疏远,我对乡村年夜的感受已经久远。今夜,我在乡村里,感受着乡村的年夜,有些百感交集。爆竹声此起彼伏的乡村,绚烂的烟花笼罩的乡村,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的乡村,是否理解我的感受?
是啊,在发展这个大主题指引下的今天,城市快步,乡村小跑,城乡差距已经日益缩短了,以致我已无从看到昔日乡村年夜的场景了。我想,乡村昔日年夜的场景今后只能在我脑海的储存器中寻找了,乡村往后的年夜肯定会越来越充满韵味。
年少时,乡村的年夜与我是多么熟悉啊。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乡村,当时能有一个录音机的家庭算是很富裕了,看电视和录象还只是偶尔听到去大城市打工回来的人讲起,那个在镇政府所在地不远的我的乡村,还不通电,乡村的年夜就只有煤油灯、松明或者是火塘里的火光照明,更不能举家团坐一起看电视和录象什么的。乡村的年夜,睡觉之前去看一场露天电影那是最好消磨时间的办法。距镇政府所在地不远,就有一个露天电影场,票不贵,每当夜幕降临,可容纳千余人的电影场挤得连插针的缝都没有。当时我正读小学,过年期间常常跟着父母或者村里的亲戚们去看盼望已久的露天电影,以满足以近贫血的精神生活需求。尽管电影票不贵,但能在过年期间的夜晚去看电影,那也是十分奢侈的事情。毕竟,大人们还没有多余的钱去消费在满足视觉感官上。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年夜,每当电影散场后,进入乡村的路上,亮着手电回家的人可以排起长龙。大人们看完电影带着孩子就直接回家了,青年男女们却还要为他们想做的事而逗留途中或者是掩没在密林深处。回途中的人们,唧唧喳喳谈论不休,谈论更多的话题当然与所看的电影有关。乡村的年夜,因为露天电影的介入,平添了许多欢庆气氛。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送暖人屠苏。”过年燃放爆竹尽管历史悠久,但当时的乡村燃放爆竹的人家却寥寥无几,有的人家只是买几颗散装的爆竹回家燃放,放得较多的也只是在吃饭或者年三十凌晨一点新旧交替之时将爆竹燃响。至于烟花类的,在当时就是物以稀为贵了。更多的人家在年夜里放的是引上火药线的雷管,因为当时买炸药雷管的手续可能不太严格,很多人家以开山炸石为名都或多或少地买到并拥有一些炸药雷管。其中的雷管,一部分作正常的生产生活用,另一部分则留作年夜的“鞭炮”。每当夜里,时不时会听到“嘣”地一声巨响,有时会让坐在屋里的人吓得猛然一抖,有时会让进入梦乡的人突然惊醒,见怪不怪,这就是乡村的人在放“雷管鞭炮”呢。当时每在年夜,我的父亲都会放上一、二颗“雷管鞭炮”。父亲是在场院下面燃放的,燃放之前以免我们受响声惊吓,他总要提醒我们:“不要怕,我要放雷管了。”而后就听到一声巨响,我们就高兴地惊叫:“太响了!太响了!”待次日醒来一看,父亲燃放“雷管鞭炮”的地方,已经深深地馅进去了几个土坑,这当然是“雷管鞭炮”发威的杰作。
这样的情形几年后就日益改观了,改观的根本当然应该感谢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转变和真正地为民、便民和富民。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日益好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圆了通电梦后,电视机、录像机等等现代化设备就越来越走进更多的乡村人家了。那个一度曾人满为患的露天电影场就日益门庭冷落了,最后直至走进了历史的尽头。此时的乡村还没有通闭路电视,有电视的人家房顶都有一个接收天线的“大锅盖”,大多人家的电视还只是黑白电视,但能听到电视的声音、见到电视的图象已经是不错了。乡村的年夜里,村民们除了谈情说爱的需要赴约外,大多都不外出了,就在家里围着火炉,吃着食物,坐在沙发或者靠椅上,悠哉悠哉地享受电视节目给人所带来的愉悦。而“雷管鞭炮”已经销声匿迹了,燃放烟花爆竹成了村民们年夜的必修课。几乎家家户户在年夜里都要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响、烟花亮,点缀着乡村的年夜。
后来,我就出外参加工作了。参加工作后,起初是好奇外地的过年,也想亲身体验一番在外地过年的滋味,就很少回乡村过年了;再后来,成了家,生了子,因为家庭的原因,就直接不回乡村过年了。乡村与我已日益疏远,我对乡村年夜的感受已经久远。今夜,我在乡村里,感受着乡村的年夜,有些百感交集。爆竹声此起彼伏的乡村,绚烂的烟花笼罩的乡村,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的乡村,是否理解我的感受?
是啊,在发展这个大主题指引下的今天,城市快步,乡村小跑,城乡差距已经日益缩短了,以致我已无从看到昔日乡村年夜的场景了。我想,乡村昔日年夜的场景今后只能在我脑海的储存器中寻找了,乡村往后的年夜肯定会越来越充满韵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