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外二章)[原创]
2020-12-14叙事散文丛桦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51 编辑
节日即将来临,步行街提前进入角色,仿佛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彩排,虽然看起来一切都似乎是次等电影里的道具,但行人总会迅速被剧情感染。圣诞节来了,玻璃门上
节日即将来临,步行街提前进入角色,仿佛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彩排,虽然看起来一切都似乎是次等电影里的道具,但行人总会迅速被剧情感染。圣诞节来了,玻璃门上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51 编辑 <br /><br /> 节日即将来临,步行街提前进入角色,仿佛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彩排,虽然看起来一切都似乎是次等电影里的道具,但行人总会迅速被剧情感染。圣诞节来了,玻璃门上就全是白胡子老头和塑料圣诞树,而年关既近,就一夜之间全换了大红灯笼和瓜皮帽的童男童女拱手拜年,情人节的玫瑰刚刚粉墨登场,下次该是母亲节的康乃馨了。
步行街是善变的,它在不停地变换着花样。只要能吸引眼球,只要能聚集人气,步行街不管什么日子都热情洋溢,趋之若鹜。如果你喟叹,说明你慢了。
每隔一段时间,我必定要逛逛步行街,来检验一下我对时尚的接受能力,因为这里就是时尚发布场所。箭头鞋、吊带衫、超短裙以及有着许多口袋的裤子等等总是从步行街开始向市区扩散。就连《2002年的第一场雪》和《吉祥三宝》也是从这里开始流行。时尚是新鲜的,这新鲜对我来说魅力巨大。
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一个缝纫摊。因为缝纫摊的对面是音像摊,在缝纫摊逗留的时候可以知道最新的流行歌曲。缝纫摊是一个50岁左右的女人,干活相当麻利。她接过我的裤子,量了尺码,就开始动刀动剪穿针引线踩缝纫机。音像摊主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他向她放歌“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迷人……”,不停的放。等到他又开始唱“别以为地下恋情密不透风 ,我说算你狠,善用无辜的眼神……”我的裤脚就改完了,修裤脚的女人抬起头来,向着那歌声来的方向“噗!”地吐出黑色的线头,说:“三块。”
我给她五块,她拿过一个药瓶,往我的手心里倒了两片一元的硬币。
我以为她要给我药吃,我松了一口气。
市井总是深不可测。
更多的时候,我和女伴小青一起溜达。上了街,我们就雪崩似的讲话,没有什么中心。记得那是秋天,身后全是落叶,我们一边徘徊,一边举着手里的冰糖对两旁的时装指指点点,兴致高的时候,我们就试穿,砍价,成交的次数几乎没有。
在这街上溜达的时候,小青常常邂逅她的同学。比如在一个大型商场附近,我们先是看到一条斑点狗。向上,看到一双牛仔裤的长腿,再向上,看到一个女人的胸脯,最后,看到一个女人。她超过1.8米,高领套头衫,外罩白风衣,手里牵着那狗,戴着绿眼镜,俯视众生。小青尖叫一声,我就知道,我们又碰到她的同学了。小青的同学遍布在这条街上,他们搞抽纱,开网吧,卖服装,开饭店,烤面包……我有时怀疑那些擦皮鞋的、烤地瓜的,可能也有她的同学,这就使我觉得,她占据着整个城市,而我只是个旁观者。
步行街两边栽着白色的玉兰花形路灯,铺着美丽的绿色方砖,地面嵌着彩色小灯,一到晚上就射出五彩的光,仿佛人正踩在星空上。后来,这些灯不亮了,都被跺烂了。我也尝试了一下,没有跺烂,玻璃很结实,只有借助工具才能奏效。再后来,路灯也被砸碎几个,幸存的灯盏残照着,步行街依旧喧哗,打折、甩卖、清仓、换季,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息。
步行街是一个城市的商标,它装点生活,粉饰市民,使我不止一次地重复王尔德的一句话:什么东西我都能抵抗,除了诱惑。
美食街
经由味蕾的提醒,人们会在同一时刻汇集在美食街。
美食街多是烧烤店,这些烧烤店多以烧烤者的姓氏做为店名。比如“老于烧烤”、“老陈烧烤”等等,这样,就算陌生人,也能一进店就像老熟人一样的吆喝:“于老板,来个腰子!”
美食街是火热的。
尤其是傍晚时分,夕阳收回目光,美食街两旁的食肆就冒烟了。门头、门口以及门前的彩色道板砖都被染成煤黑,哪家最黑,哪家的生意就最好。
当夏季来临,白色的塑料圆桌、椅子在路两旁一字摆开,似乎天下总有不散的筵席。狼烟四起,酒瓶如林,觥筹交错,人声鼎沸。黑色的木炭盛在一个长长的铁槽子里,像通了电,发着红光,烧烤师傅把一串一串的猪肉片、猪腰子、猪脆骨板、鸡头、鸡胗、鸡翅膀摆放在铁槽子上,立刻就滴油了,立刻就冒烟了,他拿一把毛刷子,蘸着这样油刷刷,蘸着那样油刷刷,然后又捏些这样粉撒撒,捏些那样粉撒撒,好像画家在画一幅泼墨大写意。跑堂的穿着便衣,灰扑扑的,端着不锈钢的盘子穿梭在缝隙之间,所有的人都光着上身,所有的杯子都吐着白唾沫。脊背在夜火下闪光,有的上面刺青,很好的皮子。铁丝。动物的成串的头部。肉食。夏天的强悍的胃。
美食街是火热的。除了烧烤,美食街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小吃,什么新疆抓饭啦,什么大庆炒鸡啦,什么四川酸菜鱼啦、什么过桥米线啦、什么东北一口猪啦,都很便宜。最干净的是一个朝鲜族人开的韩国料理,冷面5元钱一份,牛肉拌饭10元钱一份,紫菜包饭15元钱一份,在美食街,这算是比较高档的了。我一般带朋友到这里来,我喜欢这里用来盛米饭的不锈钢盖碗,以及不锈钢长柄勺,我说,这个碗好,我要拿一个。就把碗和勺子往衣服里装,老板娘发现了,说:你喜欢,送你一套吧。我倒不乐意了,不要了,送的不如偷的好。
我常去的店还有一家烧烤店,是我们村的人开的,按辈份,我喊他哥。我去吃烧烤,他总给我打五折,搞得我颇为不安,很少去了。他开始只是露天摆个烧烤摊,扯个白布棚子,和嫂俩烟熏火燎地烤,后来置起了门面,摆了桌椅,嫂站吧台,他还是烟熏火燎地烤。再后来他置起了二层楼,设了雅座,招了打工妹,他还烟熏火燎地烤。
哥的生意是越来越好了。买了车。买了狗。买了裘皮大衣。
真有钱。村里人说。
真有本事。村里人都说。
夏天的一天,偶然发现他的店铺贴了“吉屋转让”的红纸告示。他不烧烤了?
又有天碰到姐,姐说,你哥不干了,店转让出去了。他的头坏了,烤了这么些年串,把头熏坏了,在家养活。
红纸告示很快被揭走,重新开张营业,人们鱼贯而入,赶赴一场盛宴。
职工街
逼仄、多车、人挤、嘈杂,这就是职工街,我每日回家的必经之路。如果说一座城市的交通网络是一片叶子的叶脉,职工街就这叶脉的末梢。
我最喜欢的是职工街两旁那粗大的法桐,在上空交织成绿的穹顶,我叫它是法桐小教堂。
卖花的、卖肉的、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海鲜的、修车的、修鞋子的星罗棋布,全是露天小摊,生活的杂碎,像地衣一样在路面上蔓延,仿佛一场落叶就能把人们全部掩埋。
每当盛夏的正午,阳光从树叶缝隙里一块一块掉下来,火炭一样烫着行人。走在职工街的柏油路上,我常常担心路边的水果摊,那些西瓜会不会像地雷一样晒得爆炸。
我喜欢这个有猫的水果摊。它是一只黑白格子猫,有时蹲在板凳上看人,或者跃上树杈,歪头大睡的时候也有。我去买水果是个借口,主要是为了看猫。最好是抱抱它。
猫有时去海鲜摊玩,我就去海鲜摊买东西。
水果摊和海鲜摊都是夫妻摊。他们四十左右年纪,都是女人比男人能干。尤其是海鲜摊的女人,她的脸膛黑里透红,面前一字摆开数十个大盆,盛满生猛海鲜,这样的壮观,使我想起“我持长瓢坐巴丘”的句子,她记得住每一样鱼、虾、贝类的价格,永远是仰脸对你笑着,装袋、倒水、过秤、算帐、找钱,同时应付流水般的顾客而不慌张,安排照应十分周详。我极佩服她。尤其是冬天,她戴着帽子,穿着长到脚脖子的蓝钢笔水颜色的大棉袄,站在大法桐下面,前襟点点滴滴的水印子,鞋子永远是湿的,两手上永远是口子, “下班啦?”“回家啦?”地问候你。
惟一奢侈的是个修鞋的老汉。他有一辆中巴。驻扎在墙根底下,谁要修鞋就拉开车门进去,车里有座位。修好了鞋,就拉开车窗,拿出来。
这是一辆报废的中巴,是这老汉的工作间,也是他的家,他多半独身。因为他的车厢里有床、有电灯、有电炉子。有成堆的皮鞋。一台机器。一排药瓶,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钉子。他记得准哪个药瓶盛的哪种钉子。他还有一排工具。钳子、锤子、刀子、剪子。还有一个小电视,书那么大的电视。他戴着皮围裙坐在这些东西之间,咬着钉子,削谁的鞋跟,就朝谁的鞋跟上吐唾沫。
职工街中间拐弯的地方住着一只口琴,路过这里的时候,偶尔听到吹奏口琴的声音,但是看不到吹口琴的人,好像是从地底下发出来的,有时吹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时吹的是《山楂树》,断断续续的,我常常听得上气不接下气。
尽管吹得有些笨拙,但我还是对这个拐弯充满期待,期待它在稠密的人烟里,在音乐初起的暮色里调整呼吸,小心翼翼地吐出一缕初春的芳香。
步行街是善变的,它在不停地变换着花样。只要能吸引眼球,只要能聚集人气,步行街不管什么日子都热情洋溢,趋之若鹜。如果你喟叹,说明你慢了。
每隔一段时间,我必定要逛逛步行街,来检验一下我对时尚的接受能力,因为这里就是时尚发布场所。箭头鞋、吊带衫、超短裙以及有着许多口袋的裤子等等总是从步行街开始向市区扩散。就连《2002年的第一场雪》和《吉祥三宝》也是从这里开始流行。时尚是新鲜的,这新鲜对我来说魅力巨大。
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一个缝纫摊。因为缝纫摊的对面是音像摊,在缝纫摊逗留的时候可以知道最新的流行歌曲。缝纫摊是一个50岁左右的女人,干活相当麻利。她接过我的裤子,量了尺码,就开始动刀动剪穿针引线踩缝纫机。音像摊主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他向她放歌“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迷人……”,不停的放。等到他又开始唱“别以为地下恋情密不透风 ,我说算你狠,善用无辜的眼神……”我的裤脚就改完了,修裤脚的女人抬起头来,向着那歌声来的方向“噗!”地吐出黑色的线头,说:“三块。”
我给她五块,她拿过一个药瓶,往我的手心里倒了两片一元的硬币。
我以为她要给我药吃,我松了一口气。
市井总是深不可测。
更多的时候,我和女伴小青一起溜达。上了街,我们就雪崩似的讲话,没有什么中心。记得那是秋天,身后全是落叶,我们一边徘徊,一边举着手里的冰糖对两旁的时装指指点点,兴致高的时候,我们就试穿,砍价,成交的次数几乎没有。
在这街上溜达的时候,小青常常邂逅她的同学。比如在一个大型商场附近,我们先是看到一条斑点狗。向上,看到一双牛仔裤的长腿,再向上,看到一个女人的胸脯,最后,看到一个女人。她超过1.8米,高领套头衫,外罩白风衣,手里牵着那狗,戴着绿眼镜,俯视众生。小青尖叫一声,我就知道,我们又碰到她的同学了。小青的同学遍布在这条街上,他们搞抽纱,开网吧,卖服装,开饭店,烤面包……我有时怀疑那些擦皮鞋的、烤地瓜的,可能也有她的同学,这就使我觉得,她占据着整个城市,而我只是个旁观者。
步行街两边栽着白色的玉兰花形路灯,铺着美丽的绿色方砖,地面嵌着彩色小灯,一到晚上就射出五彩的光,仿佛人正踩在星空上。后来,这些灯不亮了,都被跺烂了。我也尝试了一下,没有跺烂,玻璃很结实,只有借助工具才能奏效。再后来,路灯也被砸碎几个,幸存的灯盏残照着,步行街依旧喧哗,打折、甩卖、清仓、换季,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息。
步行街是一个城市的商标,它装点生活,粉饰市民,使我不止一次地重复王尔德的一句话:什么东西我都能抵抗,除了诱惑。
美食街
经由味蕾的提醒,人们会在同一时刻汇集在美食街。
美食街多是烧烤店,这些烧烤店多以烧烤者的姓氏做为店名。比如“老于烧烤”、“老陈烧烤”等等,这样,就算陌生人,也能一进店就像老熟人一样的吆喝:“于老板,来个腰子!”
美食街是火热的。
尤其是傍晚时分,夕阳收回目光,美食街两旁的食肆就冒烟了。门头、门口以及门前的彩色道板砖都被染成煤黑,哪家最黑,哪家的生意就最好。
当夏季来临,白色的塑料圆桌、椅子在路两旁一字摆开,似乎天下总有不散的筵席。狼烟四起,酒瓶如林,觥筹交错,人声鼎沸。黑色的木炭盛在一个长长的铁槽子里,像通了电,发着红光,烧烤师傅把一串一串的猪肉片、猪腰子、猪脆骨板、鸡头、鸡胗、鸡翅膀摆放在铁槽子上,立刻就滴油了,立刻就冒烟了,他拿一把毛刷子,蘸着这样油刷刷,蘸着那样油刷刷,然后又捏些这样粉撒撒,捏些那样粉撒撒,好像画家在画一幅泼墨大写意。跑堂的穿着便衣,灰扑扑的,端着不锈钢的盘子穿梭在缝隙之间,所有的人都光着上身,所有的杯子都吐着白唾沫。脊背在夜火下闪光,有的上面刺青,很好的皮子。铁丝。动物的成串的头部。肉食。夏天的强悍的胃。
美食街是火热的。除了烧烤,美食街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小吃,什么新疆抓饭啦,什么大庆炒鸡啦,什么四川酸菜鱼啦、什么过桥米线啦、什么东北一口猪啦,都很便宜。最干净的是一个朝鲜族人开的韩国料理,冷面5元钱一份,牛肉拌饭10元钱一份,紫菜包饭15元钱一份,在美食街,这算是比较高档的了。我一般带朋友到这里来,我喜欢这里用来盛米饭的不锈钢盖碗,以及不锈钢长柄勺,我说,这个碗好,我要拿一个。就把碗和勺子往衣服里装,老板娘发现了,说:你喜欢,送你一套吧。我倒不乐意了,不要了,送的不如偷的好。
我常去的店还有一家烧烤店,是我们村的人开的,按辈份,我喊他哥。我去吃烧烤,他总给我打五折,搞得我颇为不安,很少去了。他开始只是露天摆个烧烤摊,扯个白布棚子,和嫂俩烟熏火燎地烤,后来置起了门面,摆了桌椅,嫂站吧台,他还是烟熏火燎地烤。再后来他置起了二层楼,设了雅座,招了打工妹,他还烟熏火燎地烤。
哥的生意是越来越好了。买了车。买了狗。买了裘皮大衣。
真有钱。村里人说。
真有本事。村里人都说。
夏天的一天,偶然发现他的店铺贴了“吉屋转让”的红纸告示。他不烧烤了?
又有天碰到姐,姐说,你哥不干了,店转让出去了。他的头坏了,烤了这么些年串,把头熏坏了,在家养活。
红纸告示很快被揭走,重新开张营业,人们鱼贯而入,赶赴一场盛宴。
职工街
逼仄、多车、人挤、嘈杂,这就是职工街,我每日回家的必经之路。如果说一座城市的交通网络是一片叶子的叶脉,职工街就这叶脉的末梢。
我最喜欢的是职工街两旁那粗大的法桐,在上空交织成绿的穹顶,我叫它是法桐小教堂。
卖花的、卖肉的、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海鲜的、修车的、修鞋子的星罗棋布,全是露天小摊,生活的杂碎,像地衣一样在路面上蔓延,仿佛一场落叶就能把人们全部掩埋。
每当盛夏的正午,阳光从树叶缝隙里一块一块掉下来,火炭一样烫着行人。走在职工街的柏油路上,我常常担心路边的水果摊,那些西瓜会不会像地雷一样晒得爆炸。
我喜欢这个有猫的水果摊。它是一只黑白格子猫,有时蹲在板凳上看人,或者跃上树杈,歪头大睡的时候也有。我去买水果是个借口,主要是为了看猫。最好是抱抱它。
猫有时去海鲜摊玩,我就去海鲜摊买东西。
水果摊和海鲜摊都是夫妻摊。他们四十左右年纪,都是女人比男人能干。尤其是海鲜摊的女人,她的脸膛黑里透红,面前一字摆开数十个大盆,盛满生猛海鲜,这样的壮观,使我想起“我持长瓢坐巴丘”的句子,她记得住每一样鱼、虾、贝类的价格,永远是仰脸对你笑着,装袋、倒水、过秤、算帐、找钱,同时应付流水般的顾客而不慌张,安排照应十分周详。我极佩服她。尤其是冬天,她戴着帽子,穿着长到脚脖子的蓝钢笔水颜色的大棉袄,站在大法桐下面,前襟点点滴滴的水印子,鞋子永远是湿的,两手上永远是口子, “下班啦?”“回家啦?”地问候你。
惟一奢侈的是个修鞋的老汉。他有一辆中巴。驻扎在墙根底下,谁要修鞋就拉开车门进去,车里有座位。修好了鞋,就拉开车窗,拿出来。
这是一辆报废的中巴,是这老汉的工作间,也是他的家,他多半独身。因为他的车厢里有床、有电灯、有电炉子。有成堆的皮鞋。一台机器。一排药瓶,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钉子。他记得准哪个药瓶盛的哪种钉子。他还有一排工具。钳子、锤子、刀子、剪子。还有一个小电视,书那么大的电视。他戴着皮围裙坐在这些东西之间,咬着钉子,削谁的鞋跟,就朝谁的鞋跟上吐唾沫。
职工街中间拐弯的地方住着一只口琴,路过这里的时候,偶尔听到吹奏口琴的声音,但是看不到吹口琴的人,好像是从地底下发出来的,有时吹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时吹的是《山楂树》,断断续续的,我常常听得上气不接下气。
尽管吹得有些笨拙,但我还是对这个拐弯充满期待,期待它在稠密的人烟里,在音乐初起的暮色里调整呼吸,小心翼翼地吐出一缕初春的芳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