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邻客扰先生
2020-12-14叙事散文薛林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43 编辑
邻客扰先生(约1340字)薛林荣1912年5月,32岁的鲁迅与许寿裳由绍兴启程,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5月6日,由长发旅馆搬入宣
邻客扰先生(约1340字)薛林荣1912年5月,32岁的鲁迅与许寿裳由绍兴启程,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5月6日,由长发旅馆搬入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43 编辑 <br /><br /> 邻客扰先生
(约1340字)
薛林荣
1912年5月,32岁的鲁迅与许寿裳由绍兴启程,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5月6日,由长发旅馆搬入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原名山会邑馆)藤花馆居住,同年11月28日,迁至藤花馆南向小舍,民国五年5月6日移入补树书屋,自此除至教育部视事外,便在这里钞古碑,辑故书,读佛经,直到民国八年移居八道湾。
住在绍兴会馆的先生,民国初年还是一条蛰伏的文化恐龙,也是一个沉默的思相巨人,更是一名隐忍的革命士子。他近八年的沉默与隐身,和躲避洪宪帝制时袁世凯的特务活动有关——此时的北京文官大小一律受到注意,人人自危,思谋逃避,重则嫖赌蓄妾,轻则玩赏书画古董,以掩人耳目。绍兴县馆,便是先生砂古碑而掩人耳目的所在。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变得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呐喊》自序)
我将先生在绍兴会馆近八年的蛰伏称作他面向寂寞的一种隐忍的修行。我特别喜欢先生这八年的沉寂,那时他是真正的文人。
许多年,安静得人鬼共处的绍兴会馆鲜有喧哗之声,客中少有人来,长年出入此处的,是先生的朋友许寿裳等。这些年,钱玄同还没有动员先生“写点文章”,先生也还没有开始呐喊。如果有谁曾经打拢了一个伟大思想家和勇敢斗士的冬眠的话,那就是住在绍兴会馆的先生的邻客。
1912年,一群闽客是先生的邻居。他们对高声喧哗有特殊的兴趣,往往拢了先生的思想与睡眠。同是南人,同在京华,浙江人把对福建人的愤恨记录在日记中,今天读之不禁使人莞尔:
1912年8月12日,“半夜后邻客以闽音高谈,狺狺如犬相啮,不得安睡。”这次先生强忍着没有发作。9月20日,“夜雨不已。邻室又来闽客,至夜半犹大嗥如野犬,出而叱之,少戢。”这次,先生发作了,且受此闽音影响,先生本月27日晚与董恂士、钱稻松等人饮于劝业场上之小有天时,对闽菜甚不感冒:“肴皆闽式,不甚适口,有所谓红糟者亦不甚美也。”10月7日,“晚邻闽又嗥。”“又嗥”二字,让人喷茶。此次闽客嗥后,似乎不久就搬走了。12月23日,“夜风。院中南向二小舍,旧为闽客所居者,已虚,拟移居之,因令工糊壁,一日而竣,予工资三元五角。”五天后,先生移入此南向二小舍。
不要以为先生从此就清静了,邻室喧哗这一待遇,专门预备给夜间头脑清醒的人。
1914年1月31日,“夜邻室王某处忽来一人,高谈大呼,至鸡鸣不止,为之展转不得眠,眠亦屡醒,因出属发音稍低,而此人遽大漫骂,且以英语杂厕。人类差等之异,盖亦甚矣。后知此人姓吴,居松树胡同,盖非越中人也。”
1914年7月9日,“夜邻客博(上竹下塞)扰睡。”同月29日,“夜邻客大赌博,后又大诤,至黎明诤已散去,始得睡。”
1915年5月9日,“夜半邻室诸人聚而高谈,为不得眠孰。”
邻室的喧哗在先生的日记中若隐若现,我也仿佛看到了闽人及聚谈之邻客的脸面。他们真有福气,能够打扰一个伟大头脑的思想与休眠!我原以为先生在S会馆的三间屋中读佛经钞古碑,夏夜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与尘世何等之远,却没料到喧嚣始终埋伏在他身边。
1916年5月6日,先生“下午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补树书屋在绍兴县馆的西部。外面的尘世浩荡如雷,先生能在补树书屋中寻得一屋清静吗?
(约1340字)
薛林荣
1912年5月,32岁的鲁迅与许寿裳由绍兴启程,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5月6日,由长发旅馆搬入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原名山会邑馆)藤花馆居住,同年11月28日,迁至藤花馆南向小舍,民国五年5月6日移入补树书屋,自此除至教育部视事外,便在这里钞古碑,辑故书,读佛经,直到民国八年移居八道湾。
住在绍兴会馆的先生,民国初年还是一条蛰伏的文化恐龙,也是一个沉默的思相巨人,更是一名隐忍的革命士子。他近八年的沉默与隐身,和躲避洪宪帝制时袁世凯的特务活动有关——此时的北京文官大小一律受到注意,人人自危,思谋逃避,重则嫖赌蓄妾,轻则玩赏书画古董,以掩人耳目。绍兴县馆,便是先生砂古碑而掩人耳目的所在。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变得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呐喊》自序)
我将先生在绍兴会馆近八年的蛰伏称作他面向寂寞的一种隐忍的修行。我特别喜欢先生这八年的沉寂,那时他是真正的文人。
许多年,安静得人鬼共处的绍兴会馆鲜有喧哗之声,客中少有人来,长年出入此处的,是先生的朋友许寿裳等。这些年,钱玄同还没有动员先生“写点文章”,先生也还没有开始呐喊。如果有谁曾经打拢了一个伟大思想家和勇敢斗士的冬眠的话,那就是住在绍兴会馆的先生的邻客。
1912年,一群闽客是先生的邻居。他们对高声喧哗有特殊的兴趣,往往拢了先生的思想与睡眠。同是南人,同在京华,浙江人把对福建人的愤恨记录在日记中,今天读之不禁使人莞尔:
1912年8月12日,“半夜后邻客以闽音高谈,狺狺如犬相啮,不得安睡。”这次先生强忍着没有发作。9月20日,“夜雨不已。邻室又来闽客,至夜半犹大嗥如野犬,出而叱之,少戢。”这次,先生发作了,且受此闽音影响,先生本月27日晚与董恂士、钱稻松等人饮于劝业场上之小有天时,对闽菜甚不感冒:“肴皆闽式,不甚适口,有所谓红糟者亦不甚美也。”10月7日,“晚邻闽又嗥。”“又嗥”二字,让人喷茶。此次闽客嗥后,似乎不久就搬走了。12月23日,“夜风。院中南向二小舍,旧为闽客所居者,已虚,拟移居之,因令工糊壁,一日而竣,予工资三元五角。”五天后,先生移入此南向二小舍。
不要以为先生从此就清静了,邻室喧哗这一待遇,专门预备给夜间头脑清醒的人。
1914年1月31日,“夜邻室王某处忽来一人,高谈大呼,至鸡鸣不止,为之展转不得眠,眠亦屡醒,因出属发音稍低,而此人遽大漫骂,且以英语杂厕。人类差等之异,盖亦甚矣。后知此人姓吴,居松树胡同,盖非越中人也。”
1914年7月9日,“夜邻客博(上竹下塞)扰睡。”同月29日,“夜邻客大赌博,后又大诤,至黎明诤已散去,始得睡。”
1915年5月9日,“夜半邻室诸人聚而高谈,为不得眠孰。”
邻室的喧哗在先生的日记中若隐若现,我也仿佛看到了闽人及聚谈之邻客的脸面。他们真有福气,能够打扰一个伟大头脑的思想与休眠!我原以为先生在S会馆的三间屋中读佛经钞古碑,夏夜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与尘世何等之远,却没料到喧嚣始终埋伏在他身边。
1916年5月6日,先生“下午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补树书屋在绍兴县馆的西部。外面的尘世浩荡如雷,先生能在补树书屋中寻得一屋清静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