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孙荪:远方那一道紫蓝紫蓝的峰峦

2020-12-14抒情散文春江花月夜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0 编辑

   孙荪:远方那一道紫蓝紫蓝的峰峦山西省未城县和河南省的桃林县隔河相望,中条山象一条长长的手臂从东到西护卫着大半个县,黄河从“一脚踏三省”的风陵渡铁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0 编辑 <br /><br />   
      孙荪:远方那一道紫蓝紫蓝的峰峦
  山西省未城县和河南省的桃林县隔河相望,中条山象一条长长的手臂从东到西护卫着大半个县,黄河从“一脚踏三省”的风陵渡铁路大桥拐过弯来后,由西向东绕县环流而过。从西南向东北,由低到高,滩、塬、台、沟、山五形俱备,气象万千。运城地区成人师范学校就设在县西的大王庄公路边,周围是田野、村庄、庄稼和树木,环境幽静,视野开阔。
  盛夏和深秋,早、中、晚,不同的时间里,站在校园里,眺望远处的中条山,一层岚烟缥缈其上,紫蓝、苍青、深黛、褐灰,不断变幻着斑斓的色彩,让人生发出无比的想象。朗朗晴空下,远望条山上面高高低低的峰峦,错落有致,如削如染。宋代词人枊永在一首《满江红》里描写道:““山如削,波似染”,这里只需把“波”改成“川”就行了;冬天,从黄河滩上刮来的风,吹着尖哨,打着漩儿,把校园后面斑驳的土墙打的“扑嗖嗖”、“哗啦啦”,墙土直落,给人一种苍凉幽古之感。你会觉得这场风是从春天就开始刮起的,一直到现在,故有“一年四季一场风”之说。
  1986年到1988年,有两年的时间,我就是在这所学校度过的。
  10月1日。国庆节。我和大志一番死去活来、如痴如醉的苦恋之后,终于迈进婚姻的殿堂。结婚后一回到学校,班主任已由忠厚慈祥的王老师换成了年轻英俊的孙荪。
  换掉王老师,我分析,一方面是因为他心慈面软,管不住这一群如狼似虎的成年学生,班里纪律差;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年前半年,高校学生开始闹事,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参与串连。其实在这个小地方,能闹出什么?但教育局的大员们如临大敌,三番五次到学校开会,让大家写认识,弄得人人紧张。王老师对我很好,我对他的调离感到十分可惜。但也没办法。正当我暗暗为王老师鸣不平时,不经意间,孙荪撞进我的心扉。
  孙荪是本地人,二十四、五岁年纪,刚从省教育学院毕业。他中上等个头,肩似乎还有点驼。但头发飘逸,眼睛细长,眉梢上扬,一举手,一投足,一说话,一笑,都洋溢着无限的风情。第一次看见他,我就在心里震了一下。我承认见过许多男人,他们长得很帅,或者很标准,很符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实用价值,但很少有人象孙荪这样,触及灵魂。
  我们班51个人,一半男一半女。25个女生,性格各各不同,有的聪明,有的愚鲁,有的内敛,有的外向,有的肤浅,有的细腻,但她们都喜欢孙荪。从她们忽然爱上语文课,从她们背后嘁嘁嚓嚓的议论中,那种窃窃的,喜喜的表情,就可以看出。
  女生们有的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比如庆祝元旦小合唱,还有普通话大赛,有的平时精心打扮,描眉画眼,或者聚一堆高声说笑,咯咯咯,嘎嘎嘎,有意或无意地展出各种媚姿,以引起他的注意。细想这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我有自己的方式。
  孙荪是中文系毕业,教我们古典文学。我也算是文学爱好者,在家时生吞活剥地读了不少古文,包括《古诗源》,包括《楚辞》。课堂是老师的天地,他的知识,才情、风貌,性格在这里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孙荪讲课时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我喜欢听他用很好听的、抑扬顿挫的本地口音朗读课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课堂上,他为我们讲唐诗、宋词,讲元曲,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每当这时,有的学生爬在课桌上睡着了,有的面部表情呆滞,只有我听得心领神会,心思飞扬。在这种讲与学的互动中,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孙荪性格很好,课上课下,他总是笑嘻嘻的,让我无端地想起《诗经》里的那个“氓”。熟悉了以后,我曾对他说,“你象那个抱布贸丝的‘氓’。”他说:“胡学(说)!我怎么能是那个氓呢?我骗过你吗?”我说,“你对哪个女生都好,无原则,无立场。”他又说:“胡学(说)!那不一样。志趣,懂吗?这才是最重要的。”未城人把“说”念作“学”,把“冷”念作“咧”或“俩”,我常常学他说话,他也笑话我的河南腔。应允什么时说“中”,这是河南人的标志,为了改掉这个“中”,我就费了劲。逢到要说“中”时,我赶忙用“行”、“可以”代替。
  孙荪订有一份《小说月刊》和《文学评论》,我有时也去借杂志看,间或谈论一下文学。在这种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论中,我们有了更多的共识。
  有谁知道,在这副笑模悠悠的面孔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希腊式的悲剧。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和父亲、弟弟父子三人过得凄苦的日子。20岁那年,他顺从父亲的意愿结了婚。妻子是能干的,贤惠的,无可非议的。只是他们不是一个层次。如果说他的妻子类似于豫剧《朝阳沟》,那他就是电影《卡萨布兰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层次的不同。他们本不应该结合,就象太阳和金星不应该在一个轨道上一样。但他们却结合了。21岁那年,他就有了儿子,随后又有了女儿。他成全了家庭,成全了子女,而选择放逐自己的灵魂。我无法想象,孙荪那样生动,那样多彩,他精神领域的千条沟壑,万倾波涛,他善良的妻子能领略吗?我想象不出他在妻子面前是一副什么面孔。我能体会他的无奈,他一生的寻寻觅觅,期期艾艾。
  学校生活是苦燥的。新婚燕尔,劳燕分飞,一个人在他乡,心情凄苦。对大志的思念和对孙荪的渴望交叉进行,纠扯在一起,难解难分。我分不清那一种感觉更强烈些。
  大志是需要我在未来的岁月里慢慢品尝的,而孙荪却是现成的,近在眼前。晚上,经常停电。上自习需要点蜡烛。我坐在第二排,孙荪总是拿着一根蜡烛到我这里点着,然后放在堂桌上。他距离我如此之近,他的头颅,他的一双男人的优美的手,对我都是一种致命的诱惑。我想象着握住这双手的感觉,想象着抱住这颗可爱的头颅,该是多么美妙。但我又觉得这是非常遥远的梦,不可能实现的梦。
  我爱孙荪,但我不能显露一点,否则排山倒海的流言蜚语就可能把我湮没。一个人痛苦万分时,我就来到野外。我想起夏天的太阳落山后,大地上绚丽壮观的景色。我捧着一本《简爱》走到小核桃树林,一直坐到第二节晚自习结束才回来。西边的天空还残剩一片可爱的空灵的桔黄,晚风习习。远山色调浓重,重彩浓墨染就一般,一层深似一层,又象刀剥般显明,棱角突出。
  对于这个男人的感情,千折百回,让我想了很多。我知道我爱他没有用,他爱我也没有用。但我还是寻寻觅觅,期期艾艾,有意无意想试探他对我的态度。当我从他眼睛里燃烧的炽热的火焰,从他多次表白中,得知他对我的爱,是真诚的,深厚的,我是欣慰且痛苦的。
  我们不能昼夜在一起,不能随便说话。只能用眼睛交流,还有诗歌。我在痛苦的辗转中,写了一首《有赠》,然后又用很大的勇气,送给他:
  我独自苦吟着走向黄昏/那一天为何要遇见你?/路边的梧桐远远地站立/空气平和而又温馨/只有风儿在悄悄传递--/一种信息/一种默契/一种淡淡的忧郁/我独自苦吟着走向黄昏/那一天为何要遇见你/不再平静的心,是为你/火的热情/风的性格,抑或是你/男子汉的长身玉立?/我独自苦吟着走向黄昏,那一天为何要遇见你?
  我还赠他一首青年诗人苏历铭写的诗:《全部》:
  全部的意义不在于瞬间的欢愉/而在于从今往后的所有时间/在于一遍遍地由心底轻唤你的名字/一遍遍更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一遍遍热望你能在我最孤独的时刻/把手轻抚我的肩头/我会如最初一样握着你的手/绕过栅栏/绕过迟暮的丘陵地带/与你在向阳的绿色坡道上/走在我们永远不会衰老的风景里/全部的阳光都凝聚在你亮色的额际/亘古的天空蔚蓝得如你一样的纯洁/我是其中的一片云/一座山,甚至是守候在丛林中的一株雪松/我知道你已经懂得/全部的爱情不在融化为水/而在于流动/在于我们变成一条/由内陆到海洋的/不朽的河流。
  孙荪通晓古典文学,他对现代诗比较陌生,更没有操刀写过。毕业时,他写了一首白话诗:《两棵树》,让我“指正”:
  一棵树望着另一棵树/中间是发呆的田野/暴风雪过去之后--/本来枯萎的树/还有不甚绿的田野/一片银白。皜色是世界/纯洁是大地/雪总要消匿/两棵旷野上的树啊/有时不免各自叹息。一棵树永望着另一棵树/中间是冰雪消融后的泥泞/还有猛兽和朔风/两棵树永远不会呆死/枝叶必定互相沟通/树说的。
  我能感觉到他对我这个外乡人异乎寻常的关心,不同于对待别人的那种关心。我们在一起很兴奋,很窃喜,我们一起看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我与肖邦》,我们一起唱《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濛濛。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然而谁是佳人,我还是孙荪?都不是,是那种境界,那种无奈。
  孙荪的气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是理想与现实的凝聚,大雅大俗。日常生活中,他很生活,热心助人,很容易让人接近,。而在理想的世界,他又是灵动的,多彩的。
  在我身上,一方面是追求理想,追求爱与美,诗歌、文学,一方面又很现实很世俗,我渴望被世俗所承认,渴望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荣华富贵,大红大紫。而在这两个方面的交叉点上,孙荪契合了我。他很聪明,把握住了一切机会,不论在现实社会还是在理想世界都是成功的,引人注目的。
  我和孙荪的感情在毕业前夕达到高潮。毕业时,我送他一本日记本,装作很大气的样子,在扉页题上郑玲的诗:“友谊是人间最没有樊篱的感情,它象阳光与草原的结合,一样自由,一样美丽,”。但其实我根本作不到,我不能和孙荪只保持友谊。
  我渴望孙荪,他的性情还有实体。我渴望独占,而不是和这么多的女生,还有他的妻子分享。但我又不能随便和他在一起。我得克制自己。想孙荪的时候,我常常是一个人来到野外。我是如此地熟稔夏天的中条山,它象烙印一样烙在我心上,时常让我火烧火燎。它象一个深紫湛蓝、五彩闪烁、虚幻美丽的梦,我做过的无数美好的梦中的一个。灿烂的夕阳落下后,那美丽的梦被点燃了,晶亮,透明,象五彩斑谰的宝石。桔黄的天空和湛蓝的山峰交相辉映,那是人间最壮观的美景。中条山,中条山,你昴然屹立在黄河之边,看似和我毫不相干,却是我命运的见证人。如削如染,风姿绰约的中条山啊。我时常呆望着中条山,痴迷在暇思冥想中。
  我们也不是没有机会。有很多次,同学们都走了,只有我们俩。可以说外界没有任何障碍,但我总是在关键时刻退却了。这不是说我怕对不起丈夫,也不是说我很道德,中规中矩,更不是我很拘谨,都不是。我想,这可能是人趋利避害、避重就轻的一种本能,还有拈轻怕重,灵魂脆弱,经不起折腾;还有就是怕自己某方面做的不得体,做得不好,怕被对方看不起。越是爱越是如此。丈夫是自己的,人们在自己人面前都很自由,放松。而别人,再好的爱人也是别人的。只要你心里有那么多的存在和受过的教育,你就不能放开。我总觉得那是一块敏感又惊心动魄的领域,苟安的我,一般不愿去开拓,去触动它。我宁愿一生平庸、温和而不愿波涛汹涌。在这方面,我就象那个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
  我对孙荪的感情是和这块土地紧紧连系在一起的。一踏上未城这块土地,我就有一种火烧火燎的感觉。十五年前,县城“苗苗扯面馆”的扯面,每次过了河,又饥又渴,吃上这样一碗充满乡土味的扯面,是何等的滋润;还有那种尖角稣油饼,有一次孙荪从运城回来,路过我教书的学校来看我,我就用这种稣油饼招待他,还有永乐宫,还有大禹渡的千年古柏,那山,那水,那人,深沟高岸,长河落日,还有河边那迢摇的水草,都触动我无尽的思绪。由于有姑姑,这条路我不能断,又由于有孙荪,我去的次数少了许多。为此,孙荪曾笑话我:“有你姑姑在,你总不能不来吧?”是啊,亲情是无法割断的。
  有一次,因为丈夫遭遇冤狱,两年时间,我独自承受压力,多么需要一副肩膀靠一靠。这时我和孙荪有一次见面。临分别时,他悄声说:“我不走了吧?”我的泪哗一下流出来,但瞬间,我就选择了退却。装作很大气的样子,对他说:“走吧走吧,你们都走吧,不要折腾我了。”孙荪走后,我蒙被大哭,翻腾了一宿,又后悔。我揪自己的头发,打自己的脸,骂自己无能。但如果有下一次,我还是如此。
  我想,如果我们相逢于“未嫁时”,我没有丈夫,他没有妻子,没有这么多的前奏,也许我们能够结合,或者说我们的结合是世间最完美的。我们能够在一起跳最好的花样滑冰,奏最美妙的二重唱。但我有预感,这种结合很可能不长久。什么原因不清楚,我就是预感不长久。世上任何完美的东西,都是脆弱的,短暂的,只有充满缺撼的东西,才是天长地久的。这是宿命。
  孙荪,我们是什么关系呢?师生,朋友?情侣,恋人?是又不是,就这样牵挂着,思念着,想着,一生一世,一辈子,从少年到白头。它就象远方那一道紫蓝紫蓝的山峦,你说它不存在吧,它却时时横亘在你心里,让你昼夜牵挂;你说他存在吧,它却漂漂渺渺,看不见,捉不住。
  我们在一起不到两年时间,以后的思念却漫延到今。
  前年,我去未城看姑姑,和孙荪见了一面。我带着我的丈夫,还有我的儿子。他也带着他的妻,还有女儿。梦中多少次,眼前才是真啊。眼前这个人,我多想上前轻轻亲吻他,那张让我日思夜想的脸,那双生动的眼睛,还有厚厚的嘴唇。一笑,十分醉人的眼。然而,儿子,女儿,都坐在身旁。我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感情,抑制住内心的冲动,平静地坐着。瞬间,我的心中跃过了千沟万壑。
 岁月悠悠,物换星移,人世纷纭,物欲横流。偶然我的心里会升起一丝非常真挚、非常深刻、非常亲切的感情,它来自心灵深处,就象来自心底的一股清泉,非常清澈。此刻我就是这样,坐在同一张桌子前,我多想去亲亲这张脸,亲吻这张脸上的嘴唇,深隧的眼睛,还有那双修长的,我在梦中多次抚摸过的男人的手。此刻对方也一定有这种渴望吧?然而我不能,我们都不能。孩子都那么大了,他的妻子、我的丈夫都在坐,大家笑得多么真诚,气氛如此和谐。
  来自心底的一丝感动,很快烟消云散,我很快转过神来。“喝酒,喝!”每次到未城,孙荪都要请我吃饭,但每次我都是心不在焉。再好的饭,我也觉得无味。我的心思不知在何处飘着,游荡,忽忽悠悠,觉得时间是那么短,就过去了。它总在人心飘着,游着,永远不会丢失,又永远找不到。就象那永远横亘在大河边的中条山一样。
  (再发一篇无聊的东西,我就开始写长篇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