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儿时的年,乡村的年(一)
2020-12-14叙事散文竹林笛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8 编辑
儿时的年,乡村的年(一)走在大街上,看着人们置办年货时匆忙的脚步和恍惚的神情,听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燃放的稀稀拉拉的爆竹声,感觉如今的年
儿时的年,乡村的年(一)走在大街上,看着人们置办年货时匆忙的脚步和恍惚的神情,听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燃放的稀稀拉拉的爆竹声,感觉如今的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8 编辑 <br /><br /> 儿时的年,乡村的年(一)
走在大街上,看着人们置办年货时匆忙的脚步和恍惚的神情,听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燃放的稀稀拉拉的爆竹声,感觉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心头不免有一种失落和惆怅。顿时,一种思乡念亲的感觉涌上来,我不由地想起儿时的年,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的那种红火热闹的浓浓的年。
老家在黄土高原,在黄河古象的故乡。那里曾经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的生息地,集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为一体的周祖农耕文化、革命历史文化、黄土风情文化的发祥地,是香包刺绣之乡、道情皮影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居民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腊八节吃臊子面
小时候过年可热闹了,从腊八就可以算过年了。腊八节,母亲就慢慢地忙活开了。这天,母亲会给我煮上两个鸡蛋,做上一顿又辣又香又长的臊子面,我们会香香甜甜地吃。我们那地方住的是窑洞,把做饭的这口窑洞叫“家”,其它的叫“窑”。在叫“家”的这口窑洞的最里面,倚窑壁支着一张长1.5米,宽2.5米的大木案。母亲擀面很快,用手在面盆里三五下就和好了面,揉捏揉捏,就成了一个圆圆的饼状。然后摊开在案上,用一个1米长的擀面杖几分钟就擀成了一张又薄又软的面。然后用手来回折几下,用刀快速地有节奏地切下去,在“当当当当”的声中,只见面条倒向一边。母亲用手拎起面条在空中一抖,在案板上一放,就成了一把一把又细又长的面条。母亲擀出来的面条下在锅里不混不烂,捞在碗里浇上又红又辣可口的臊子汤,吃起来特别软特别筋道。吃的时候面条一头在肚子里,一头在碗里。母亲的臊子面擀得好,所以村子里谁家过事取媳妇都请母亲去露一手。
过小年杀猪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但是小时候并不知道叫“过小年”,只知道那天是杀猪的日子,而且是我干活的日子。一大早,父亲就和二哥去别人家借来了一口大锅,支了起来,里面扫了满满一锅开水;支好了挂猪的架子;在两个石头墩子上也支支好了门板。不一会儿,杀猪的大叔来了,帮忙的几个人也来了。母亲极不情愿地用一个玉米棒边撒玉米边把猪从圈里叫出来,那几个人飞快地上前摁倒了猪。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人双手抓住猪耳朵,一个人捏住猪嘴,一个人拽猪尾巴,另外两个人则抓腿。他们在猪的嚎叫声中,把猪抬到了门板上。母亲这时流着眼泪,让我把接猪血的盆子拿过去。我战战兢兢地把盆子放在猪脖子下面,飞快地跑开了,躲得远远的捂住眼睛。猪的嚎叫声听不见了,他们把猪拖进了大锅里,上下拉动着烫猪毛。我记得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杀猪时抓猪尾巴的一个人竟然把尾巴给拽断了。杀猪的大叔飞快地拔下猪的鬃毛,递给了我,因为我拿到集市上去卖了可以买写字的本子。在开水里,猪身上的毛褪净了,他们把猪挂在了木架上,开始开膛破肚。杀猪的大叔熟练地三五下就把猪分成了两半,父亲和二哥开始翻猪肠子,洗干净后留着做灌肠。收拾干净后已经是晌午了,肉煮熟了,香味弥漫在窑洞里。木盘子端上了炕,一瓶白酒,一瓷盆的排骨肉,一碗粉条炒肉,一碗凉拌瘦肉,一碟豆芽菜,一碟萝卜丝,一碟蒜水,一碟红红的辣椒水,十几个雪白热馒头,每人一碗肉菜汤。大家盘腿坐在热炕上可口地吃起来,一时间,肉香味、酒味、卷烟味满窑里都是;说话声、欢笑声、收音机里的秦腔声弥漫在我们的家里。
腊月二十三是扫窑(大扫除)的日子。那天下午,吃饱了肉我就得干活。我用笤帚把几个窑洞的顶部、窑壁扫一遍,把土炕上席子下面的土扫干净再铺上。母亲用面和好了浆子(浆糊),给我找来大哥、姐姐用过的旧书。我先把炕边糊上纸,然后把窑洞墙壁上往年已经发黄的旧纸撕掉,把母亲拿来的书一张张拆开来,糊在窑洞的壁上、炕窑上,然后用红纸贴上边,再端端正正地贴上毛主席、铁梅、白毛女、杨子荣的画,看上去漂亮极了。最后,再把整个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把扁担、筐、铁锨等农具归拢整齐,母亲看着满意了才算干完了活。
晚上,父亲和母亲开始用猪肠子灌“灌肠”(香肠)。他们把猪血和上荞面,里面再放上调料搅匀,灌进肠子里,再用大锅蒸熟。蒸的过程中,还得用锥子扎些眼放气。等蒸熟后,揭开锅,香气四飘,让人馋口欲滴。切成片,就着馒头吃,别提有多香了!
炸油活,做豆腐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左右,是母亲做过年吃的“油活”(油饼、麻花、小油果子)和豆腐的日子。记忆中,那时我们都特别能吃,过年时母亲会做一盆的“油活”,从三十年夜一直到正月结束,才可以吃完。母亲炸出来的油饼和麻花颜色特别正,看上去黄黄的,吃起来脆脆的。还有哪些小油果子,有的像佛手,有的像莲花,有的像香包,而且在上面点上各种颜色,好看极了。过年时来客人喝酒时,端上一碟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小油果子,客人便吃油果子边喝酒,别提多惬意了!我最头疼的是做豆腐,因为做豆用的碱土得让我从山沟里去找,太累人了。早晨,我拎上一个筐,拿一把铲子,和三哥一起去山沟里找碱土。找到有山水崖的地方,发现有白白的碱土就用铲子刮下来。大约有两三个钟头的功夫,就弄满了一筐碱土,我和三哥吃力地各自提着一筐碱土上山,走一阵歇一阵,回到家衣服已经湿透了。
母亲把碱土倒在盆里,倒上水淀上半天,然后把泥土倒掉,留着碱水做豆腐用。我们家自己做的豆腐又香又软和,又白又嫩,而且用这种碱水点的豆腐特别好吃。做豆腐时,在白豆里倒上水泡一夜,第二天用石磨子一遍遍磨成豆浆状,再用纱布过滤到烧开水的锅里。然后一直熬,熬到一定火候了,舀出来放在包油纱布的筛子里,上面压上石头,等凉了揭开纱布,就看见成型了的一整块圆形的白嫩白嫩的豆腐。家乡的豆腐是干豆腐,压不出水,而现在兰州一带的人喜欢吃水豆腐,也许是地域不同吧!过年时就可以吃新鲜的豆腐,一般是豆腐、粉条炒肉,或者用来做臊子汤用,或是做烩面用。
上坟拜祖先
小时候过年时最高兴的是上坟,因为我们家是搬迁过来的,所以祖坟很远,得淌过一条河,翻过两三座山才能到。腊月二十九一大早,大哥就领着我和三哥去上坟。我穿着母亲做的大头棉鞋、棉裤、花棉袄,带着火车头棉帽,跟在大哥后面边玩边走,路边的山鸡被我们惊的飞了起来。山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于是大哥拉着我的手走。山沟里有一群一群的羊在寻着枯萎的野草吃,放羊的老头懒懒地躺在山坡上睡觉。远处山峁上方的天空中,有一群野鸽子在盘旋着飞。
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埋祖坟的地方。大哥把装着纸和油饼之类的东西的筐放在地上,然后跪在地上,把烧纸一沓一沓摊开来,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银元在烧纸上一下一下地拍。当时我还小,只觉得好玩,并不知道是在给死去的先人们打纸钱(听说打纸钱必须过了河才能打)。打好了纸钱,我们在山峁上找寻祖坟烧纸。大概有十几座孤坟东一座西一座地埋在这荒山野岭的不同地方,我记不住它们具体哪一座是哪位祖先的,只记得爷爷和奶奶的坟。爷爷的坟埋在一个很平坦的地里,左右有同祖的两三座坟相伴,圆圆的坟顶上长满蒿草。爷爷去世时父亲才两岁。奶奶的坟则埋在离爷爷的坟大概有半座山那么远的一个堿畔的下面,坟看上去很大很大,上面长满枯萎的狗尾草和蒿草。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把爷爷和奶奶的坟埋在一起,后来问起过父亲,他说当时埋坟时要埋在自己家的地里,而且还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黄色的纸、白色的纸点着后呼啦啦烧的很快,黑色的纸灰被风吹得打着旋儿飞向空中,飞的很高很高。大哥虔诚地在坟头上插上香,把油饼之类的东西掰成碎末撒向坟的周围,然后向坟上洒了一些酒,最后带领我们磕头作揖,就算烧完了纸。烧完纸又得往回走。我双手冻得通红,走那么远的路当时一点不觉得累,一路上蹦蹦跳跳地玩,嘴里唱着一些不成词不成调的“歌”。(未完待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
走在大街上,看着人们置办年货时匆忙的脚步和恍惚的神情,听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燃放的稀稀拉拉的爆竹声,感觉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心头不免有一种失落和惆怅。顿时,一种思乡念亲的感觉涌上来,我不由地想起儿时的年,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的那种红火热闹的浓浓的年。
老家在黄土高原,在黄河古象的故乡。那里曾经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的生息地,集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为一体的周祖农耕文化、革命历史文化、黄土风情文化的发祥地,是香包刺绣之乡、道情皮影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居民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腊八节吃臊子面
小时候过年可热闹了,从腊八就可以算过年了。腊八节,母亲就慢慢地忙活开了。这天,母亲会给我煮上两个鸡蛋,做上一顿又辣又香又长的臊子面,我们会香香甜甜地吃。我们那地方住的是窑洞,把做饭的这口窑洞叫“家”,其它的叫“窑”。在叫“家”的这口窑洞的最里面,倚窑壁支着一张长1.5米,宽2.5米的大木案。母亲擀面很快,用手在面盆里三五下就和好了面,揉捏揉捏,就成了一个圆圆的饼状。然后摊开在案上,用一个1米长的擀面杖几分钟就擀成了一张又薄又软的面。然后用手来回折几下,用刀快速地有节奏地切下去,在“当当当当”的声中,只见面条倒向一边。母亲用手拎起面条在空中一抖,在案板上一放,就成了一把一把又细又长的面条。母亲擀出来的面条下在锅里不混不烂,捞在碗里浇上又红又辣可口的臊子汤,吃起来特别软特别筋道。吃的时候面条一头在肚子里,一头在碗里。母亲的臊子面擀得好,所以村子里谁家过事取媳妇都请母亲去露一手。
过小年杀猪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但是小时候并不知道叫“过小年”,只知道那天是杀猪的日子,而且是我干活的日子。一大早,父亲就和二哥去别人家借来了一口大锅,支了起来,里面扫了满满一锅开水;支好了挂猪的架子;在两个石头墩子上也支支好了门板。不一会儿,杀猪的大叔来了,帮忙的几个人也来了。母亲极不情愿地用一个玉米棒边撒玉米边把猪从圈里叫出来,那几个人飞快地上前摁倒了猪。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人双手抓住猪耳朵,一个人捏住猪嘴,一个人拽猪尾巴,另外两个人则抓腿。他们在猪的嚎叫声中,把猪抬到了门板上。母亲这时流着眼泪,让我把接猪血的盆子拿过去。我战战兢兢地把盆子放在猪脖子下面,飞快地跑开了,躲得远远的捂住眼睛。猪的嚎叫声听不见了,他们把猪拖进了大锅里,上下拉动着烫猪毛。我记得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杀猪时抓猪尾巴的一个人竟然把尾巴给拽断了。杀猪的大叔飞快地拔下猪的鬃毛,递给了我,因为我拿到集市上去卖了可以买写字的本子。在开水里,猪身上的毛褪净了,他们把猪挂在了木架上,开始开膛破肚。杀猪的大叔熟练地三五下就把猪分成了两半,父亲和二哥开始翻猪肠子,洗干净后留着做灌肠。收拾干净后已经是晌午了,肉煮熟了,香味弥漫在窑洞里。木盘子端上了炕,一瓶白酒,一瓷盆的排骨肉,一碗粉条炒肉,一碗凉拌瘦肉,一碟豆芽菜,一碟萝卜丝,一碟蒜水,一碟红红的辣椒水,十几个雪白热馒头,每人一碗肉菜汤。大家盘腿坐在热炕上可口地吃起来,一时间,肉香味、酒味、卷烟味满窑里都是;说话声、欢笑声、收音机里的秦腔声弥漫在我们的家里。
腊月二十三是扫窑(大扫除)的日子。那天下午,吃饱了肉我就得干活。我用笤帚把几个窑洞的顶部、窑壁扫一遍,把土炕上席子下面的土扫干净再铺上。母亲用面和好了浆子(浆糊),给我找来大哥、姐姐用过的旧书。我先把炕边糊上纸,然后把窑洞墙壁上往年已经发黄的旧纸撕掉,把母亲拿来的书一张张拆开来,糊在窑洞的壁上、炕窑上,然后用红纸贴上边,再端端正正地贴上毛主席、铁梅、白毛女、杨子荣的画,看上去漂亮极了。最后,再把整个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把扁担、筐、铁锨等农具归拢整齐,母亲看着满意了才算干完了活。
晚上,父亲和母亲开始用猪肠子灌“灌肠”(香肠)。他们把猪血和上荞面,里面再放上调料搅匀,灌进肠子里,再用大锅蒸熟。蒸的过程中,还得用锥子扎些眼放气。等蒸熟后,揭开锅,香气四飘,让人馋口欲滴。切成片,就着馒头吃,别提有多香了!
炸油活,做豆腐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左右,是母亲做过年吃的“油活”(油饼、麻花、小油果子)和豆腐的日子。记忆中,那时我们都特别能吃,过年时母亲会做一盆的“油活”,从三十年夜一直到正月结束,才可以吃完。母亲炸出来的油饼和麻花颜色特别正,看上去黄黄的,吃起来脆脆的。还有哪些小油果子,有的像佛手,有的像莲花,有的像香包,而且在上面点上各种颜色,好看极了。过年时来客人喝酒时,端上一碟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小油果子,客人便吃油果子边喝酒,别提多惬意了!我最头疼的是做豆腐,因为做豆用的碱土得让我从山沟里去找,太累人了。早晨,我拎上一个筐,拿一把铲子,和三哥一起去山沟里找碱土。找到有山水崖的地方,发现有白白的碱土就用铲子刮下来。大约有两三个钟头的功夫,就弄满了一筐碱土,我和三哥吃力地各自提着一筐碱土上山,走一阵歇一阵,回到家衣服已经湿透了。
母亲把碱土倒在盆里,倒上水淀上半天,然后把泥土倒掉,留着碱水做豆腐用。我们家自己做的豆腐又香又软和,又白又嫩,而且用这种碱水点的豆腐特别好吃。做豆腐时,在白豆里倒上水泡一夜,第二天用石磨子一遍遍磨成豆浆状,再用纱布过滤到烧开水的锅里。然后一直熬,熬到一定火候了,舀出来放在包油纱布的筛子里,上面压上石头,等凉了揭开纱布,就看见成型了的一整块圆形的白嫩白嫩的豆腐。家乡的豆腐是干豆腐,压不出水,而现在兰州一带的人喜欢吃水豆腐,也许是地域不同吧!过年时就可以吃新鲜的豆腐,一般是豆腐、粉条炒肉,或者用来做臊子汤用,或是做烩面用。
上坟拜祖先
小时候过年时最高兴的是上坟,因为我们家是搬迁过来的,所以祖坟很远,得淌过一条河,翻过两三座山才能到。腊月二十九一大早,大哥就领着我和三哥去上坟。我穿着母亲做的大头棉鞋、棉裤、花棉袄,带着火车头棉帽,跟在大哥后面边玩边走,路边的山鸡被我们惊的飞了起来。山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于是大哥拉着我的手走。山沟里有一群一群的羊在寻着枯萎的野草吃,放羊的老头懒懒地躺在山坡上睡觉。远处山峁上方的天空中,有一群野鸽子在盘旋着飞。
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埋祖坟的地方。大哥把装着纸和油饼之类的东西的筐放在地上,然后跪在地上,把烧纸一沓一沓摊开来,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银元在烧纸上一下一下地拍。当时我还小,只觉得好玩,并不知道是在给死去的先人们打纸钱(听说打纸钱必须过了河才能打)。打好了纸钱,我们在山峁上找寻祖坟烧纸。大概有十几座孤坟东一座西一座地埋在这荒山野岭的不同地方,我记不住它们具体哪一座是哪位祖先的,只记得爷爷和奶奶的坟。爷爷的坟埋在一个很平坦的地里,左右有同祖的两三座坟相伴,圆圆的坟顶上长满蒿草。爷爷去世时父亲才两岁。奶奶的坟则埋在离爷爷的坟大概有半座山那么远的一个堿畔的下面,坟看上去很大很大,上面长满枯萎的狗尾草和蒿草。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把爷爷和奶奶的坟埋在一起,后来问起过父亲,他说当时埋坟时要埋在自己家的地里,而且还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黄色的纸、白色的纸点着后呼啦啦烧的很快,黑色的纸灰被风吹得打着旋儿飞向空中,飞的很高很高。大哥虔诚地在坟头上插上香,把油饼之类的东西掰成碎末撒向坟的周围,然后向坟上洒了一些酒,最后带领我们磕头作揖,就算烧完了纸。烧完纸又得往回走。我双手冻得通红,走那么远的路当时一点不觉得累,一路上蹦蹦跳跳地玩,嘴里唱着一些不成词不成调的“歌”。(未完待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