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云南
2020-12-14叙事散文言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8 编辑
我 的 云 南(原创)言子在飞翔中完成我的故土行——题记据说,我是回过云南的。我回云南不到两岁。是我的父亲、母亲、外婆、幺舅背着我回了云南。我真的回过云
我 的 云 南(原创)言子在飞翔中完成我的故土行——题记据说,我是回过云南的。我回云南不到两岁。是我的父亲、母亲、外婆、幺舅背着我回了云南。我真的回过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8 编辑 <br /><br />我 的 云 南(原创)
言子
在飞翔中完成我的故土行
——题记
据说,我是回过云南的。
我回云南不到两岁。
是我的父亲、母亲、外婆、幺舅背着我回了云南。
我真的回过云南吗?云南在我的生活中那么遥远,那么陌生那么神秘,我不得不在梦中去漫游、追寻我的故土,去访问我的祖先。
1
五岁的时候,我和一个小男孩逃到山里去了,我不知道算不算“私奔”?那个小男孩大我两岁,我们的房子挨在一起,共用一个场吧,一个水井,一个石盆。房子四周是茂密的簧竹林,一年四季青青幽幽,把我们的青瓦房罩得严严实实。在远处行走的人,只看到冲天的竹林,看不到竹林下的房子,走近,才知道竹林下有一座青瓦房舍。在川南,这是随处可见的风景,很普遍。川南是竹子生根发芽的地方,是竹子的家园。是不是竹子的故乡?川南人爱土地爱粮食,其次爱竹子。这种爱,遍布家家户户。谁家修了新房,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别人的竹林里砍几棵竹子,去掉枝叶和多余的部分,只留根和粗壮的一节,在房前屋后栽上。第二年春天,竹节上发出新芽长出新绿,慢慢地,又冒出了一些新笋。新笋在阳光的照耀在春风的沐浴下长粗长高,笋壳被清风一张张剥落,长出枝桠,一棵婀娜多姿的新竹就在天空下伸展、摇摆。再过几年,竹成了林,幽幽地散发出清香,遮了天空遮了房舍。不用施肥浇水,一年比一年茂盛,清清爽爽昭示着它的生命力。
我和男孩,也许是被炎热逼走的。我们从来没有遇上这样的夏天,稻田里的水被阳光吸干,井里的水也被阳光吸空了,土地冒着灼人的青烟,夜晚的空气也冒着灼人的青烟,我们在焦渴在焦虑中煎熬着。不下雨怎么办?不下雨我们就只有死!我们都不想死,我们怕死,我们说到死时,都哭了。五岁的我,第一次体验了什么是焦虑。他安慰着我,说四四,不怕不怕,我带你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去,我们去结婚,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住在一起。他对我说这话时,我们在夜晚的竹林下乘凉。家里窜着热浪,我们逃到了竹林里,所有人都逃进了竹林。竹林里也热,没有一丝风,千万张竹叶在黑夜里静默着。不远的水井边,人们排着长队,耐心地等待着井里浸出一点水,再用一个搪瓷碗把水舀进木桶。我的母亲和他的母亲也排在队列里,等着能舀一口水。
那个夜晚,谁也没有回家睡觉,都是在竹林里度过的。远处来我们井边找水的人把桶丢在队列后面也来竹林里聊天。天亮,人们回家了,我们的大人也回家了,他叫我在竹林里等他一会儿,说马上就回来。他回到竹林时手里多了一个布包,我问他里面装的什么?他说饼子。我们就这样上路了,大摇大摆躲开了大人,谁也不知道我们要去一个有山有水有凉风的地方,我们要在那个地方举行一场婚礼,他做我的丈夫,我做他的妻子,一个七岁的男孩和一个五岁的女孩。
路程,是一节又一节的天埂和山路连接的,有时是石板路,有时是泥巴路。有时两边是地,有时两边是水田。走过几条田埂后我们要翻一座山坡,是一座坟山,冠姓的私人坟山,他们祖祖辈辈的人都埋在这里。坟包密密麻麻在山上堆着,从山脚排到半山腰,不种庄稼也不植树,光秃秃的摆在天空下。大白天从这里走过,我都是胆战心惊,从来不敢一个人走。还没踏上坟山,我就说我怕。他说怕什么,都是些死了千年万年的人,连骨头渣渣都没有了,只有一堆土,一堆土你还怕吗?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爸告诉我的。我说我还是怕,它们不是土是坟。于是他牵着我的手,说四四不怕,有我,我是男人唉,我都不怕你怕什么,活人还被鬼吓着!我一边跟着他走一边问他,你真的不怕?他说真的不怕,全是些土堆,怕什么!我停下来,他说怎么不走了?我看着他,我说你真是个英雄!我跟着我的大姐看过一部《董存瑞》的故事片,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敌人的碉堡,是个不怕死的英雄。他不怕死还不怕坟山不怕鬼,他也是英雄。我问他英雄吃不吃饭喝不喝水?他说不知道。我说听大姐说雷锋王杰邱少云黄继光刘文学金训华都是英雄,大姐读书时课本上有他们,老师还讲他们,你长大了当不当英雄?他说不知道,他说他只想把庄稼种好,还想要太阳的时候能让太阳出来要雨的时候能让天老爷下雨。我说这要多大的本事!他说有这种本事就好了,我们就不怕天灾。
我们说着话到了山顶。尽管是清晨,天气还是又闷又热,一丝凉风也没有,我们的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头发也是湿浇浇的。我们并排坐在山上,望着山下的景物。那是我们熟知的,我们早早晚晚从那里进进出出。我们的房舍,我们的稻田,我们的苞谷地,我们的水井,我们的竹林,我们的石板路,我们的看家狗,我们的猫,我们的鸡,我们的鸭,我们的鹅,我们的……此刻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坐在半空中,俯视着我们熟知的景物,俯视着我们早早晚晚进进出出的家园。由于炎热和干旱,山下的景物已经失去了生机,田地里的秧苗和苞谷林苍老了,不再郁郁葱葱。飘散在田弯的炊烟也是懒懒散散,坡上走动的人也是懒懒散散的。只有那些茂密的竹林,依然生气勃勃,青翠欲滴。
坐在这座山坡上,我们到了另一个高度。
那些浅浅的山丘纵深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脚下的这座山坡是我们这里最高最大的,但是比起我们要去的山上,它就显得又矮又小。所以我叫它山并不确切,它只能是坡。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不停地走,田地里的庄稼已被多日的太阳烤焦,可以拿回家当柴禾烧。老天发善心马上下一场暴雨,也救不活这些枯萎了的庄稼。我们上坡下坡,经过许多座竹林掩映的农舍,有竹林的地方我们坐下来乘凉,让竹荫扫去我们身上的炎热。
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下午,我们走到了大山脚下。
2
他说,我们现在结婚吧。
我说,怎么结呀?
他说,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像所有的新姑娘新郎官一样。
我说,现在不是结婚的季节。
他说,不是闹着玩吗?
我们这里,乡下人操办婚事,都是冬月腊月。这个时候农闲,大人们才有时间娶媳妇嫁闺女。冬日冷清的天空下,三天两天有迎亲送亲的队列从大路上走过,喜气洋洋,把空气也搞鲜活了。他们抬着家具挑着箩篼慢悠悠踏在石板路上,暂时忘掉了生活的艰辛和日子的艰难。
我说,我要你请人挑着箩篼拿着竹竿来娶我。
箩篼里是聘礼竹竿是用来抬家具的。
他说,这些都会有。
他说完刨了一堆泥巴,去湖边用一张宽大的树叶包了一些水。
我们接近大山时,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松涛怒吼着,掀起层层波浪,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上回响。一丛又一丛笔直粗壮的马尾松覆盖着群山,延伸到山顶,从山脚往上望,山巅的松不是长在山上而是挺立在云空中,一棵棵如刚直不阿的沉默寡言的人。这是丘陵接近群山的地带,山下的七星湖是丘陵与大山的分界线,湖的南边是群山,北面是丘陵。湖把丘陵与群山隔断了,湖的东西两面才与群山相接。我们走的是湖的东面,七星湖在一个山坳下接近了尾声,这个山坳是从丘陵走向大山的通道,也可以顺着山坳里的小径走向七星湖。我们走过了山坳,到达群山脚下。我们的脚下,就是七星湖。
他用七星湖里的水搅拌着一堆黄泥,然后开始捏泥人。他把那些泥人排成队,一共捏了十八个泥人。他又捏了六挑箩篼,箩篼里装着几张树叶,他说是他娶我的聘礼,是我出嫁的嫁妆。他把十八个泥人分成两队,他说一队是迎亲的,一对是送亲的,又把六挑泥箩篼分别放在迎亲送亲的队列后面,箩篼的中间是挑担的泥人。他又去找了几节树枝,放在三个迎亲的泥人旁边,他说是抬家具的竹竿。
他说,好了,我们可以结婚了。
我说,我没有新衣裳,哪像个新姑娘?
我见过所有女人出嫁时都穿一身新,从头到脚,连鞋都是新的,是她们自己纳的布鞋。一身新嫁衣,她们相亲满意后就开始准备,从坡上劳作后夜间在灯下完成的。到出嫁那一天,她们就把嫁衣从箱子里拿出来,有一股陈放过久的木头味,也有折叠过久的印痕。
他从旁边的树枝上摘下几张树叶披在我的肩上,他说是我的嫁衣。
太阳在山顶上把它的余辉洒向七星湖时,我们结婚了。我和他,从两队泥人之间走到一起。就这样,他做了一次新郎官,我做了一次新姑娘。
天黑之前,我们去山上捡了许多松针,在湖边铺了一张又厚又大的松针床。松针金灿灿闪着光芒,像稻子苞谷成熟后闪烁的光芒。我们睡在黄金一样的“床”上,逃离了炎热,在山风的吹拂下,很快睡着了。新婚第一夜,我们只不过睡在一张“床”上,谁也没动过谁。我们毕竟太小,不懂得结婚的含义,我们只不过学着大人们玩一次结婚的游戏。他说,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睡在一起。我们一觉睡到天亮,太阳已经挂在山巅,七星湖银光闪烁。
3
爬上那个山坳,我们就看见了七星湖,蓝得跟天空一样,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湖泊。它被群山和丘陵包围着,丘陵上有庄稼,群山下有农舍,农舍四周有竹林松林。站在山坳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清凉世界。他说要带我去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他真的做到了,这里没有炎热,这里的庄稼也没有被太阳烤黄烤焦。我问他怎么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他说他来过。我问他什么时候来过,他说跟着大人到这山上找过柴。
我们那里缺柴,毛毛草晒干了都要当柴烧。冬天,妇人们隔三天两日,天刚亮就起床上山找柴,半下午背着一背篼毛毛柴回来。找回来的柴摊在场吧晒干后堆在后屋檐下,农忙季节再抱进灶房烧锅。靠冬天找点柴是不够烧锅的,家里的男人勤快,也要挑着箩篼进山买煤炭。买煤炭的路比找柴的路远,要进到大山里,翻越好几座山,有女人也有男人,有时是男女混合。不管是上山找柴还是进山挑煤都是非常艰辛的重体力活,不但劳累,还要忍受饥饿,来来回回的路上五六个小时没有一口东西吃,渴了,在路边的井里捧两口凉水喝。艰辛贫困的生活早以赋予我们的父亲母亲们足够的忍耐力,每年冬天,天蒙蒙亮,就有背背篼挑箩篼的女人男人走在大路上,半下午,他们又背着柴挑着炭回来。高过头顶的柴把她们的背压弯了,箩篼里的煤炭把他们的腰压弯了,他们每年冬天还得走在通向大山的路上。
我不知道我们走的这条路就是大人们进山找柴的路,他比我懂得多,到过这么远的地方。
这山上离我们的家大约有五十华里,对于只有五岁的我,已经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望着七星湖,我在山坳上站了很久。
我说,这地方我来过。
他说,什么时候你来过?跟着大人找过柴?
我说,没有,总之,我来过,好熟悉。
他说,在梦里罢。
是不是在梦里呢?似乎我又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但这些群山,这些树木,这个湖泊,我是那么熟悉。在哪里见过呢?
我们穿过了山坳,来到群山脚下,来到了湖边。丘陵在这里到了尽头,群山,又从这里向着南面纵深,纵深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这些群山的尽头在哪里,就像我们不知道丘陵的尽头在哪里。丘陵在这里接近了大山,但它往东往西纵深时,它的尽头在哪里呢?
我说,山里面还是山吗?
他说,还是山,一座比一座高。
我说,你走完过吗?
他说,没有人走完过。
我说,怎么没人把这些山走完到达一块平地?
他说,我也不知道。
我们在一个宽敞的地方坐下,背靠顶天立地的大山,面前,却是清波荡漾的七星湖。
这是一个山围湖,湖绕山的湖泊。湖中有七座山坡,像七颗洒落进湖泊的星星。七座山坡上覆盖着马尾松,年年岁岁都是苍翠的。不过,我们这里的人把马尾松叫着丛木,把长着马尾松的山坡叫着丛木坡。我们只看得见湖中的两座丛木坡,其余的五座被蜿蜒的群山遮挡了,要沿着湖不停地绕过那些群山,才看得见。这个湖弯弯曲曲的,要走几个小时才能环绕一周。
就在他捏泥人时,我看见湖上飞翔着几只白鹭,它们在湖中盘旋一会儿又飞回丛木坡,栖息在枝桠上,静静地看着四周。不一会儿,它们又从枝桠上起飞,在湖上飞翔,盘旋几圈后,它们又飞回丛木坡。这里一定是它们的家,它们在这里住了多久呢?
我从湖中看到了周围的风景,天空、云彩、群山、松林、农舍、竹林。
我说,我们那里有这样一个湖就不怕天干,湖里这么多的水为什么不流到我们那里?
他说,流不去,没有河沟。
真的流不去,再多的水也流不到我们那里。我们那里种庄稼靠天,天要旱上十天半月,我们只能等待,没有一点办法。我们那里只有水田,没有湖泊。
我说,这里是我的家。
他说,你的家不在这里,在赵场。
我说,我的家不在赵场,在这里。
他说,跟你说不清。
我说,说不清就不要跟我说。
他专心捏他的泥人,不再理我。
真的,我感觉这里才是我的家,我曾经来过。什么时候来过我记不得了,这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很亲切。
第三天早晨,我们回去了,他布包里的饼子没有了,我们不想饿肚子。
我们的大人一直在找我们,看见我们出现忘了骂我们,抱着我们不停地问去了哪里?我们说去了七星湖。他们问去七星湖干什么?我们说去结婚。我的母亲说小小年纪就不学好!拖着我进了屋。
我们回到家的那天晚上,下了一场暴雨,但那些干枯了的庄稼活不过来了。
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夏天。
4
母亲要回婆家,这是新媳妇第一次回婆家。
她背着我,由我的父亲领路,她还带了我的外婆我的幺舅,就像相亲时看家底一样。但母亲和我父亲已经结婚三年,我出世也快两年了,母亲还没有见过婆家的人。我们五个人走了三十华里的石板路到达马鸣溪,然后坐船进云南。坐船是我现在的假想,六十年代有没有客船进云南呢?也许是坐车,也许是走路。总之,那次回云南非常艰苦,母亲说他们到了云南,脚上全是血泡。就让我假想是坐船吧,我一直想坐船远游一次,这样可以实现我的愿望。船走得很慢,在金沙江上逆流而行,是木船,有顶棚。我们坐在船仓里,任船慢悠悠走着,不是江水托着船走,是十几个纤夫拖着船走。他们的肩膀上压着结实的纤绳,寒冬腊月他们也是光着脚板。那真是一双大脚,脚指丫分得很开,脚掌很宽但不厚。这样的一双脚,是长期光着脚走路的结果。我想他们的脚不是肉长的是铁做的,他们走在河滩上走在山路上走在坚硬的鹅卵石上,他们的脚完好无损,一点也不痛苦。他们也不怕冷,我们穿着棉衣棉裤,他们只穿单衣单裤,这样穿他们还出汗,汗流满面颊,他们用脖子上的汗巾抹几下。我们这只坐满客人的木船就这样被他们拖着。船很沉,他们拖得不轻松,身子俯着,步子也迈得沉重,一步一步移动着。有时,路不好走,有坡有坎,他们的双手也是脚,撑在地上,四肢着地迈过难关。这些纤夫是住在金沙江岸边的村民,有小伙子也有中年男人。中年男人居多。这是一件苦差事,辛苦劳累不说,随时都可能把命搭进去,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愿干。中年男人没有选择,他们要养家糊口,由不得自己。
过了柏溪,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陡,江水越来越激,船也越走越缓慢。这样走下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云南。
也不知在船上走了多少天,到了永善,我们下船了。已是黄昏,夕阳落在江面上,金光闪闪。一切都在沉静之中,天空是沉静的,江水是沉静的,大山是沉静的,泊在岸边的木船是沉静的,人们的脚步也是沉静的。在这沉静中,我哭了,但我的哭声听上去也是沉静的。母亲说不哭不哭,乖,不哭,我们就要到了,住一夜明天再走。我听不明白母亲在说什么,不停地哭。外婆说给我吧。外婆接过了母亲怀里的我。外婆说回家哩,还哭,四四也是第一次回家,不哭,四四回家多好,四四就要见到爷爷奶奶了,四四不哭。我也没听明白外婆在说什么,外婆说完,我就不哭了。
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我大舅生了三个孩子,接着他们的排,我排行老四。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走,在大山里走,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绿色的山峦,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清澈的小溪,我们不停地穿越树林,穿越山坳,山路上,是我们匆匆忙忙的脚步。父亲说,争取在天黑之前赶到。而父亲的家,还在大山里头。我被他们换来换去,一会儿是父亲背我,一会儿是外婆,一会儿是幺舅,一会儿又是母亲。他们用一块背裙把我绑在他们的背上,背裙是外婆缝制的,一块长方形的纯棉大红花布,靠近两肩的地方缝了两根宽带子,我的整个身子被包在背裙里,两肩上的带子从胸前交叉到后背再回到前腰系紧打个活结,我就很安全地被搂在了那块背裙里,只露出头和手。我们乡下孩子就是这样在母亲的背上一天天长大的。有时他们怕我冷,把我的两只手也包进背裙,我感到不舒服,又哭又闹,他们不理我,我哭闹一阵觉得没趣,渐渐的睡去。整个行程中,我不是在他们的背上睡就是在他们的怀里睡。
我的红花背裙在山林中闪烁,似游离的星星。我父母我外婆我幺舅的衣裳和山林融为了一体。外婆是一身对襟盘扣蓝布衣,幺舅是深灰色咔叽中山装,父亲是劳动布工作服,浅蓝色,左胸的小衣袋上印了黄色字体,是地质队的编号。母亲穿得比他们亮丽,外衣是一件天蓝色的毛料衣裳,里面有一件绿色半高领毛衣,是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他们的裤子又肥又大,看不到任何曲线。我父亲的鞋很结实,是地质队发的登山鞋,我母亲是一双黑色平绒鞋,我外婆的鞋是她自己纳的,灰色卡其布鞋,我幺舅是一双黄布胶鞋。这些鞋在当时都是好鞋,至于皮鞋,没有几个人买得起。母亲和幺舅的鞋是流行款式,特别是母亲穿的平绒鞋,城市女人穿,乡下女人没有几个穿,穿这种鞋的女人都非常爱美,三元钱一双,谁买了穿在脚上都很自豪,都觉得很美。我们就这样走着,在山林里穿行。累了,我们也要坐下来歇歇,是为了照顾外婆。外婆是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父亲怕她走不动,外婆说她走得动,说她从小到大都在坡上走,哪有走不动的。
天黑前,我们还是没有赶到爷爷奶奶家。父亲早有准备,黑暗笼罩大山时,他打亮了一支手电。我们在微弱的手电中走了两个小时到了爷爷奶奶家。除了我和父亲,外婆母亲幺舅的脚上打满了血泡,外婆和母亲的鞋也磨破了两个洞。
5
父亲的家,在大山脚下。四周都是山,那些山真高,跟天一般高。山上长满了树,望不尽的树,到处都是树。三间板壁瓦房座落在绿荫下,房前屋后的板栗树核桃树要两个人才抱得住。这些树枝繁叶茂,高出了房顶,郁郁葱葱向着蓝天伸展。父亲说这些树都是祖宗栽下的,比爷爷奶奶的岁数还大。树枝上,白天晚上有青鸟鸣唱,每年有不少鸟儿在枝桠上筑窝,不断地孵出许多小鸟,那些小鸟长大又孵出小鸟,代代繁衍,山林里飞着数不清的鸟儿,有多少树叶,也许就有多少鸟儿。我望着那些飞来飞去的鸟儿,银铃般地笑着,第一次发出了鸟的音节。后来,我又发出了树、山、水、天、地的音节。不久,我会说绿树,高山,溪水,天空,大地这些单词。我还会喊爷爷奶奶,他们乐得举起我不停地在空中旋转。
只有几块零星的水田种稻子,山地里,种苞谷红苕土豆。粮食以苞谷为主,一年四季吃得最多的就是苞谷馍馍。我奶奶做的苞谷馍馍金黄金黄,两面烤起了锅巴,从锅里捡出来,香喷喷散着热气。奶奶不给我吃苞谷,她给我煮大米饭,稀饭熬得茸茸的,一口一口喂我。倘若要给我吃,也是吃苞谷糊糊。奶奶和爷爷要抽烟,云南的竹烟筒,又粗又长。奶奶和爷爷把烟筒抱着,一头放在地上,抓一撮烟丝塞进烟筒孔,划燃火柴点着,嘴巴对着烟筒吧嗒吧嗒吸几口,烟丝就熄灭了。奶奶爷爷再往烟筒里放烟丝,再划燃火柴,再吸,一直到他们过足烟瘾为止才放下烟筒。奶奶爷爷吸烟时最好看,面色平和,眼睛里浸透着温柔浸透着满足,一脸的与世无争,仿佛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苦难和贫穷,也没有经历过劳累和艰辛。他们坐在一张矮木凳上,平静、详和地一口一口吸着烟丝。奶奶爷爷头上缠着帕子,蓝布帕子在头上裹两层,这和我们那地方的人不一样。我们那里的人,病人和月母子头上才裹帕子。奶奶爷爷的衣裳,比外婆母亲身上的还肥大。总之,这里和我们那里,有很多地方不一样。
父亲在这大山里土生土长,二十多岁进了地质队,离开云南的高山进入了四川的山川,父亲的生活习惯却与奶奶爷爷有些不同。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不饮茶,我的奶奶爷爷,抽烟喝酒饮茶,我的外婆母亲幺舅也喝酒饮茶。我们到的那天晚上,奶奶拿出了苞谷酒,是爷爷酿制的,奶奶还拿出了一盅糯米酒,说是父亲喝不来酒,特意为他酿的。父亲把那一盅糯米酒喝下去,一张脸红到了脖子,他在奶奶的劝说下又喝下一盅时,父亲便醉了,早早下了桌。奶奶说在外面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学会喝酒,烟也没有学会。奶奶问父亲,你在地质队不喝酒不抽烟,怎么过日子?父亲说忙工作,爬山爬累了,回去就想睡觉。奶奶看着父亲的背影,叹息了一声,仿佛父亲不会喝酒抽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回到奶奶爷爷家,父亲跟回我们家一样勤快,他背水背柴背草。我们那里,猪草牛草柴火用背篼背,其余的都用双肩挑。奶奶这里,山高坡陡,什么东西都是背。奶奶爷爷的背从来挺不直,我想是那些背篼压的。背篼像他们房舍四周的高山一样,挤压着他们,让他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晚上,我被床上的虱子咬得睡不着觉,不停地哭,父母把我抱起来,在房间里转着哄我睡觉。过了两个晚上,我不哭了,我适应了虱子同我们一起睡,我的外婆母亲幺舅也适应了同虱子一起睡。
过完年,我们回四川,我们走路到永善坐船。奶奶爷爷送我们,送了几十里山路。我们说回去吧,说了许多遍,奶奶爷爷才停住了脚步。他们看着我和父亲,看了很久,奶奶还抱了抱我,奶奶又摸了摸父亲的脸。奶奶对父亲说,带着南南,多回来看看。南南,是奶奶跟我取的小名,她还跟我取了一个学名,向记南,有记住云南的意思。上学时,母亲嫌奶奶取的这个名字土气,重新跟我取了一个时尚的名字。
坐下水船,快了一倍。船夫暂时减轻了劳累,他们站在船头的两边,悠闲地划着桨。有时,能听到他们整齐洪亮高亢的船歌声,那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快乐。有时,他们不用划桨,任凭木船在江风中顺水漂流,箭一般飞越山山水水。
父亲,再也没有回过云南。
我,直到现在,去云南看过一次我的情人,但没有走到我的老家。我也没再见过我的奶奶爷爷。
6
我被电话铃吵醒,拧开灯看表,凌晨一点二十五分。半夜三更谁打的电话?我拿起话筒“喂”了一声。
他说,睡着了?
我说,你吵醒我了。
他说,就是要把你吵醒。
我说,这个时候打电话,有什么事吗?
他说,想你。
我说,我也想你。
他说,我需要你,你来吧?
我说,什么时候?
他说,今天。
我说,能买到今天的车票吗?
他说,试试吧。
我说,好吧。
放下话筒,我不再入睡。他一定是想念我了,这个时候打电话,除了想念还有什么?我让他不能入眠?我缠绕着他的思绪?令他魂牵梦萦?他孤独寂寞了?他需要我?漂泊异乡的人啊!
早上起来,我去了车站,什么都来不及准备,兜里的钱也不多。卧铺票没有了,我买了一张硬座票。我就这样离开了四川进入了云南,进入了我的家乡。
山高路险,列车在崇山峻岭中奔驰。一道又一道峡谷,一弯又一弯江河,是靠桥连接的。那些桥,横跨半空,列车就在云空中穿行,从窗口往外望,深深的峡谷下面江水湍急,让人不寒而栗!还有那些又深又长的隧道,列车,就是这样在山洞在峡谷中穿行。修筑成昆铁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的人数不少。从这条路上走一遍,经历着险峻的旅程,才明白,这样的一条铁路,没有牺牲没有代价是完全不可能的。
上午九点一刻,列车到达昆明,他在车站接我。
跨进那套房子,他拥抱了我。我们,紧紧相拥在一起。后来,他进厨房给我做饭,情不自禁,他又拥抱了我,忘情中,我的头撞在了抽油烟机上。他抚摸着我被撞的地方,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们都太激动,他不断地吻我,腾出一只手搂着我的腰。我的到来,他真的很高兴。这天晚上,我们没有睡觉,在微弱的灯光下赤夜长谈。我们有说不完的话。我们的心难以平静。我们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睡眠上。我们赤夜长谈,我们相爱,我们注视着对方,我们彼此迷恋,是对方的一部分。我们就这样说着话,直到天亮。
接下来的日子,他陪着我逛街,陪着我吃过桥米线,吃云南的小吃,陪着我去西山去滇池去翠湖去大观楼去动物园,他还陪着我去了石林——阿诗玛诞生的地方。
我说,我是回家了。
他说,这是你的老家?
我说,是呀,不过,我的老家在永善,隔这里很远,我一直想回去看看。
他说,到这里,也算回来了。
我说,不完全一样,我就想在我祖先我父亲生长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他说,会有机会的。
每到一个地方,他不停地给我拍照,他说,回家了,多留些纪念。
我不停地跟着他走,劳累和疲倦也是一种幸福。我享受着被爱的甜蜜,被宠的快乐。在这个敦实的男人面前,我像一个未成年的女孩,一切都不用我去操心,有他为我顶着。他像一个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照顾着我,
我喜欢做这样一个小女人,喜欢被这样一个男人庇护着,喜欢他把我看着一个无知的一切都要为我代劳的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我享受着爱的幸福。
7
有两个下午,他忙着处理一些事务,我一个人在昆明的大街小巷转,沿着北京路,从南走到北。一条又宽又长的北京路,贯穿了整个昆明城,其余的街道从北京路两边往外延伸,不管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不想走了,转身,又可以回到北京路。我离开北京路走向了左边的街道,也不知走了多远,在一条小巷,我看见了许多竹烟筒,它们整整齐齐摆在地上。我不抽烟,看着它们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样的烟筒,我在哪里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我的确是第一次到昆明,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烟筒。我也是第一次到云南吗?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但这应该是第二次,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和我的父母我的外婆幺舅回过云南,回过我的老家,这样的竹烟筒,我也应该是见过,我的奶奶爷爷每天要用它抽烟,直到他们离去,他们才把烟筒丢弃在这个世界上。
我的奶奶,未出嫁抽不抽烟?她也算书香门第的小姐,她家解放前世世代代都是教书的。我爷爷不是知书识理的人,他们家有地方,我们的祖宗,省吃俭穿,甚至用性命购置了不少土地,在当地算得上是小财主,我奶奶和我爷爷,算不算门当户对?我奶奶嫁跟我爷爷时,她的嫁妆和别的小姐有所不同,别的小姐有的陪嫁她都有,她有的陪嫁却是别的小姐没有的,那就是书。她陪嫁了许多书,古典线装书,四书五经女经易经幼学诗经等等等等。可见我奶奶是很有学问的。在家里,她惟一的事情是读书,嫁跟我爷爷,她要做的事情还是读书。她是小姐,干不来农活做不来家务,走哪里,还要坐轿子,这可苦了我的爷爷。我不知道爷爷娶了这样一个不会做事情的小姐后不后悔,他没有怨言,什么都顺着我奶奶,把她服侍得好好的。我奶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这种生活维持了多久?
我奶奶嫁过来几年,我们的祖宗以及我爷爷购置的土地一年比一年少。我爷爷有七个妹妹,七个妹妹出嫁后只剩下薄薄的几亩田,上百亩土地都作了她们的陪嫁。在我的老家,有土地的人家,嫁闺女都要陪嫁几亩地,这是我老家解放前的风俗。我爷爷是家里的独儿子,奶奶陪嫁的几亩地,哪能填补七个闺女的陪嫁。二十多年只有出没有进,我们向家就这样一年不如一年。解放那一年,我爷爷只有两亩地,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都比较艰难,我爷爷还是划成了富农。从此,背着一顶富农帽子走完了他的一生。
书香门第的小姐,再不能只读她的圣贤书。我奶奶生下三个孩子后,学会了做家务。家里穷,只能自己做自己的仆人。我奶奶不顺心的时候就抱怨,说她哪过个这样的日子,成天像一个老妈子一样围着家务和孩子转,早知道有今天,就……我奶奶抱怨到这里就不往下说了,我爷爷明白她要说的话,我爷爷接着她的话说,早知道有今天,就不该嫁到向家!我奶奶说算你聪明,知道我在想什么。我爷爷说你嫁到哪一家都得过现在的日子,你逃不过!奶奶想爷爷果真是聪明人,她逃不过,像他们这样的人家都逃不过,爷爷也逃不过戴上一顶富农帽子,如果不是有七个妹妹前前后后把土地陪嫁完,爷爷的成分就不是富农而是地主。谁也逃不过,谁也不能离开大环境大气候生活在真空中。
我奶奶那双细皮嫩肉的小姐手,就这样被烦琐的家务磨粗糙了。她像所有农妇一样日日过着世俗的生活,她不再有小姐的派头,出门不再坐轿子,也不再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学会了爬山,学会了煮饭缝衣服喂猪养牛,学会了高声大气说话学会了骂人,学会了抽烟喝酒,就是没有学会种庄稼。她的小姐生活中残留下的也是她不可改变的就是每天还要读几页书,这是生活不可改变她的残留下的一点书香门第的爱好和习惯。所以,我奶奶虽是大山里的一个被生活磨得世俗磨得粗糙磨得苍老了的农妇,但她满腹经纶,在当地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饱读经书,我的奶奶能说会道,谁家不和睦谁跟谁吵架闹意见了,就要找我的奶奶评理断公道。我奶奶尽心尽职,为他们解决家务事解决一切冲突和纷争。我奶奶,就有了“说客”这样一个不是很好听的头衔。
一九六六年,我奶奶的七大间板壁青瓦房被一场大火烧尽,是他们烧锅时不小心惹起的火灾,那些经书也化成了灰烬。我奶奶,不再有书读,她抽烟,比以前更厉害了,那是她劳累后唯一的享受,她平静地享受着烟丝带给她的宁静,不再有任何抱怨。她抱着那节粗大的烟筒,吧嗒吧嗒吸着,时不时往地上吐几口口水,谁也看不出她曾经是书香门第的小姐,谁也看不出她满腹经纶,读了许多祖先留下的书。
我父亲说,奶奶读书很认真,重要的地方都是用银朱圈点了的。
我父亲说,那些书都是上好的纸张,又白又薄又有韧性。
像我的奶奶爷爷,像我的外婆外公我的父母,像我老家的所有农人一样。
看着地上排列的烟筒,我买下了一个。
拿回去,他问我买这个干什么?
我说拿来抽烟呀!
他说你在开玩笑吧。
他知道我不会抽烟,即使抽,也不会用这样粗笨的烟筒。
是用楠竹做的,虽粗笨,却是朴实无华,有青竹的幽香。看来,我祖宗的这块土地也在大片大片栽种竹子。
我想起我和邻居的男孩“私奔”到山上时,我们一路走过了多少竹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竹子,我们用的箩篼背篼筲箕簸箕筛子等等等等都是用竹子编的,我们的扁担床垫凉席,我们盖房子的瓦楞用的也是竹子。竹子栽在地上,不用浇水不用施肥枝繁叶茂生长,这很像一个个农人,他们有很强的生命力,也有非凡的韧性。
他说,买回去作纪念?
我说,我故去的奶奶爷爷最喜欢这个,他们抽烟时的满足,你没看到。
我奶奶这样的女人,最终还是适应了她贫穷的生活,老死在永善那块偏僻贫瘠的山地上。
8
那个春天,竹笋窜进了我们的家。
我们先是看到母亲房间里的地脱落了几小块,过了两天,一节青笋破土而出,把踩踏了几十年已经凝固得像砖一样的地顶碎了。那些被顶碎了的土散落在竹笋四周,像是被铁锹撬过的。看着竹笋一天天长高长大,我和他都很高兴,我们猜测着一根笋子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说比一个男人的力气还大。他说不止,起码比十个男人的力气还大。他说一个男人能把这么厚这么硬的地戳穿吗?我想了想,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这房间里的地结实得很,哪个男人能把它戳穿呢?我说十个男人也戳不穿这块地,他们只能挖破它,不能从下自上戳穿它,只有笋子才有这样的力量!他说是呀,恐怕一千个男人的力气加起来也不及这棵竹笋!于是我们对母亲房间里的这棵竹笋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它比屋外的那些竹笋伟大,比它们了不起。他说这棵竹笋是英雄,英雄就是不一样。我并不懂得英雄的含义,但知道不怕死的人才是英雄,像大姐书上写的那些英雄一样。这棵竹笋,为什么不在野地里生长,偏要窜进我母亲的房间?它是怎么窜进来的?房外有墙,墙离竹林有两米远。它不是窜在墙边上,而是窜进了母亲的房中央,那么醒目,不可阻挡!它有脚?它远离它的同类跑进房子来干什么?我们猜测着分析着,不知道它是怎么穿越障碍窜进了房间!这棵竹笋,像一位不速之客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给我们单调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色彩。每天上午,他都要过来,和我一起走进母亲的房间看竹笋长高长大没有。我们发现它长得很快,每天都要往上苁一两寸,过不了多久,它就会穿过房顶站在蓝天下,风姿卓越地摇摆着它的枝叶。我们等待着盼望着,做梦都梦见竹笋站在蓝天下。我们想亲眼看见它怎么戳穿房顶进入蓝天。那一刻,那些被戳破的瓦片丁丁当当被粉碎,该是多么壮观!而且,从此我们的房间里有一棵粗壮的青竹和我们一起生活,这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又多了一点内容。正在我们做梦的夜晚,正在我们等待着瓦片破碎的声音时,母亲发指令了,她说要拔掉竹笋。我说让它长吧,又不影响你睡觉。母亲说哪有房间里栽竹子的!竹笋破土而出时,母亲就要拔掉,我缠了母亲几次,母亲才同意先留下。母亲说再不能留了,再让它长下去,我们的房子都要被它糟蹋。我过去找他,说母亲要拔笋子了。他和我一起走进母亲的房间劝说母亲。母亲说不行,现在拔掉还可以吃,再不拔就只能当柴烧了。我和他都没有吃过竹笋,我们这里虽然遍地是竹林,到了春天,竹林里遍地是竹笋,没有谁去拔竹笋吃,闹饥荒也没有谁舍得拔一棵竹笋吃。谁舍得拔掉一棵竹笋吃啊!我也想尝尝竹笋的味道,切碎炒好了的竹笋该是怎样一种味道呢?母亲对他说,你也过来吃。我们最后还是抵挡住了吃竹笋的愿望,不停地劝说母亲留下竹笋,不要拔掉。母亲说现在非拔不可,再不拔,它就不能吃了。母亲是家里的权威人物,父亲回来都要听他的,她想要做的事谁也阻挡不了。母亲拔掉了竹笋。那天晚上,母亲炒了一盘香喷喷的竹笋,我们是第一次吃竹笋。那块被竹笋戳破了的地又被我们踏平了。
接连几个春天,我们都盼望着房间里有竹笋破土而出,我们失望了,没有竹笋再窜进房间。我们总是做梦,梦见房间里长着一棵青笋,梦见青笋穿破房顶摇曳在蓝天下,那些被粉碎了的瓦片发出丁丁当当的声音。
屋后面的竹林更加丰茂的季节,他说,那棵竹笋如果长在竹林里,它也像这些竹一样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竹了,可惜它远离了它的同类,命运跟它们就不一样了。他说这些话时已经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但这些话不像他说的。
9
对于庄稼人来说,土地真的比生命还重要吗?
我们向家的祖宗就是用命换来了一些土地。
父亲听奶奶爷爷说,我们的祖宗是从湖广去云南的,在明代。在云南的永善安家之后,我们的祖宗开始一年一年的购置土地,他们还从彝人手上购置了十多亩土地,一手交钱一手交地,没有字据。秋收的时候,彝人去官府告了我们的祖宗,说我们的祖宗非法占用了他的土地,县太爷把我们的祖宗叫去,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审问出一丝经脉。县太爷不知道该怎样断这个案子,为了尽快了结,县太爷想了一个断案的办法。
县太爷问祖宗,你是要命还是要地?
我们的祖宗没吭声。
县太爷又问,你是要命还是要地?
我们的祖宗还是没吭声。
县太爷说,要命还是要地?
我们的祖宗说,要地。
我们的祖宗回答“要地”这两个字时,额头上浸着点点滴滴晶莹的汗珠,双手不停地颤抖,十个手指张开半弯曲着,他的牙齿像受了冻似的上牙敲着下牙,那两个字其实是从他的牙缝里挤出来的,软弱无力,没有一丝底气,县太爷什么也没听见。
县太爷这次生气了,愤怒地问,要地,还是,要命?
我们的祖宗把半弯曲着的手指握成了拳头,声如洪钟地回答,要——地!
我们的祖宗就这样用性命保住了他从彝人手上买下的十几亩地。
我父亲说,祖宗的死刑是用竹竿搅死的。我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刑法,总之,是极端残忍的,施了刑的人被丢进一个万人坑时只有骨头。骨头挤着骨头骨头压着骨头没法分辨谁是谁,而那些堆积的白骨都是“犯人”。家里的人去寻找祖宗的遗骨用的是点血法,那是他们辩认亲人的一种土办法。我们祖宗受刑后的白骨被丢进万人坑时,他的长子走了几十里山路去认领他的遗骨。他下到白骨堆积的坑里,用一根纳鞋底的大头针戳破他的中指,鲜红的冒着热气的血珠不停地往外流。血珠滴进白骨浸进骨头就是自己的亲人,往外流就不是自己的亲人。我们祖宗的长子用自己的血点了三十多块白骨都没有找到我们的祖宗,点第三十九块白骨时,那滴鲜血浸进了我们祖宗的骨头,父子的血液溶为了一体。我们祖宗的长子把祖宗的遗骨拾起,用一块蓝布包裹得严严实实,带回家安葬。
我们的祖宗在回答县太爷“要地”时不会想到,他用性命保住的土地多年以后开始败落,几亩贫瘠的山地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果我们的祖宗知道会有这一天,如果我们的祖宗知道向家多年以后仍然会一贫如洗,当县太爷问他要命还是要地时,他会回答要地吗?
土地,真的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吗?
10
我爷爷的七个妹妹出嫁,都是我爷爷下宜宾为她们置办嫁妆。
永善到宜宾,有下水船,为了节约船费,我爷爷从不坐船,每次置办嫁妆他都是从云南走到四川。沿着蜿蜒的金沙江,他起早贪黑在陡峭的山路上不停地走。到了宜宾,他来不及歇一口气又急急忙忙在商店里进进出出,把嫁妆都清点了一遍之后,他又背着那些嫁妆上路。回去的路途更艰险,一山比一山高,我爷爷一路都在爬山,在丛林中不停地攀缘。有时他走在山路上像是悬在半空中,曲折的金沙江在他的脚下咆哮着,一泻千里拍打着山谷。我爷爷的步子迈得又快又稳,每迈一步他都很认真,他知道如果有一步之差,就会摔进金沙江,恐怕连尸体都找不到。我爷爷的七个妹妹前前后后出嫁,我们向家的土地也在不断减少,但我爷爷每次下宜宾置办嫁妆都平安地回到了云南。最终,他没有逃过劫难。
那是一九六三年,三年大饥荒的最后一年,我爷爷七十七岁,他没有走过那一年。
七十七岁的高龄,他走出云南走出永善是为了一口饭。
他早已四处借粮食,已经无处可借。有时为了借到几斤苞谷,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借回来的苞谷磨成面粉,还要省着吃,只能熬成照得到人影的苞谷糊糊。山里的树被一年一年砍尽,能吃的树叶也找不到,房前屋后的几棵板栗树核桃树也被当着“资本主义的尾巴”砍来炼钢炼铁。我爷爷看着遮蔽了半个天空的板栗树核桃树倒下时,他四肢乏力,躲在墙角忍不住大哭了一场。这些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板栗树核桃树,都是我们的祖宗留下的,我爷爷出世那一天,它们就郁郁葱葱站在蓝天下,站在云南的高山峡谷。年年岁岁,它们托着一片片彩云飘过。有的彩云,飘到这里留念那些伸向蓝天的绿枝,它们留在了这片蓝天下,不再向南漂泊,驻足在这块家园上。闲云野鸟,四季赋和,使这块云之南的故乡更加宁静更加清洁。不知是树衬托了云,还是云陪衬了树,彩云五彩斑斓,树木风情万种,它们相得益彰生存在这块封闭、落后的土地上。我爷爷看着那些高大的树木被伐倒时,成群的青鸟飞走了,彩云纷纷剥落,一片片归入了泥土。我爷爷看见那些飘飞的树叶仿佛是我们的祖宗,他们没有离去,他们的魂魄融进了树木,成了树上的精灵。所有的精灵,被扼杀了!斧头,一刀刀砍在了我爷爷身上,他伤痕累累,他看见了我们的祖宗鲜血淋淋,他们也是伤痕累累!我爷爷痛啊,他大病了一场,躺在床上几天不吃不喝!昏昏噩噩中,我爷爷总是看见我们的祖宗,他看见他们像树叶一样四处飘零。
板栗树核桃树没被砍倒时,青黄不接的季节,可以用板栗核桃充饥。每年秋天,要收多少板栗核桃,要腾出一间房子装这些山货。拿去卖,卖得的钱买米买油买盐。现在,房前屋后,山里山外,都是光秃秃的,闲云野鸟飘走了。我爷爷也像一只鸟儿一片闲云一样,七十七岁为了一口饭要飘零他乡,这是他没想到的,也是我奶奶没想到的。
我爷爷上路的时候是一九六三年的十月,山地里的气候已经很冷了,但正是板栗核桃成熟的季节。如果那些板栗树核桃树还在,我爷爷就不会在板栗核桃成熟的季节为了一口饭走出家门,他和我的奶奶可以用板栗核桃度过饥荒。我爷爷对我奶奶说,借来的几斤苞谷吃不了几天,我省下一口,你留在家里,我下宜宾,他们那里该比我们好过一些,我借一些粮食回来。我奶奶明白,爷爷说下宜宾是到我们家,他要爬山涉水去我们家找一口饭吃。奶奶不同意,奶奶说这把年纪了,还能走那些山路,不比年轻的时候,你都有三十多年没走那些路了!爷爷说都在家里等着饿死?我走了省下一口,你可以多维持一些日子,我借到粮食就回来,她不会不管。“她”是指我的母亲。
我爷爷在十月的一天早晨上路了。我奶奶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就像当年送我的父亲一样。我爷爷说了多少遍回去吧,我奶奶才在一座山坳口停住了脚步。我奶奶说,山高路陡,路程遥远,你要小心呀,借到粮食就回来,我等着你!我爷爷说,回去吧,要不了多久我就回来。我爷爷独自走在了荒山野岭中,三十多年前他走过的这条路,沿途是遮天蔽日的树木,层林尽染,青鸟对着云霄歌唱,千万张树叶在风中低吟。现在,一路荒凉,只有杂草,树木不知什么时候被人们砍尽了。我爷爷年轻力壮为他的七个妹妹置办嫁妆时,从永善到宜宾,他要在路上走三天三夜。如今,他的骨头老了,腿脚也没有年轻时灵活,他要在路上走几天几夜呢?我爷爷独自在荒山野岭中走着,沿着蜿蜒曲折的金沙江。他的确老了,比不得从前,走一段路程,他要坐下歇歇,脚下的金沙江咆哮着飞奔着,一节节原木顺着江水漂流,它们是从上游砍下的,为了方便为了节约运输,它们被丢进了大江,不知要漂到哪里?它们不断地被砍下不断地丢进金沙江,不断地在水里漂着。一年四季,金沙江上都有漂流的木头。要腐烂多少流失多少?没有人管没有人过问,那些原木,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从上游漂下来,在金沙江上。我爷爷看着那些漂流的木头,想这些树木怎么也像人一样?苍翠的高山正在一年一年荒芜。空旷寂静的山,空旷寂静的江。我爷爷在山道上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他从来没感到路程是这么遥远。年轻时他走这山道,背着他妹妹们的嫁妆,身上沉甸甸的,也不觉得路途遥远。如今空着手走这山道,怎么就这么遥远?遥遥无期啊!
偶尔有纤夫的号子打破了峡谷的沉寂,他们驮着船艰难地向上攀缘,吆喝的声音飘散在江上,被江风被浪涛被峡谷吞灭,无影无踪,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出现。纤夫的号子使山谷更沉寂更空旷,那虚无的声音飘零着,有一些缥缈,但又是实实在在的。我爷爷想,那些赤脚求生的纤夫也像江上漂流的木头。
我爷爷在沉寂的荒山里独自走着,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大山,他走出了云南,进入了四川。进入四川已是黄昏,我爷爷想翻过前面的山住一宿再接着走。他又开始翻越另一座大山。不知是山高路陡,还是天色渐渐黑下来我爷爷的眼力不好,还是我爷爷饿得两眼昏花,总之,他掉进了峡谷,摔进了金沙江。他没有翻过那座山,没有走到宜宾,没有走到我们的家,他葬身于金沙江,为了一口饭。我母亲并不知道爷爷要到我们家找饭吃,我母亲也在过“粮食关”,坡上的苕藤早被他们在黑夜里偷来吃光,哪还等得到吃红苕!找不到吃的,我母亲他们就吃观音土。我不知道什么是观音土,我母亲说难吃得很,吃下去更难受,拉不出屎,肚子胀得喊爹喊娘。我父亲也不知道爷爷要到我们家找饭吃,爷爷摔进金沙江时,作为一名地质队员,他正在四川西北的高原上为国家找矿。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工作的环境异常恶劣,条件也异常艰苦,一封家书,要一月两月甚至半年才收到。半年之后,我父亲才知道了爷爷的死讯,那时我爷爷的坟上已经长满了青草。我奶奶在那个夜幕也不知道爷爷摔进了金沙江,她是半个月后知道的,爷爷被江水冲上岸,面目全非,是老家的人下宜宾发现的。我奶奶送走爷爷那天,回到家,她的左眼皮不停地跳,我奶奶预感到要出什么事,她担心爷爷,但她没想到爷爷会摔死在找一口饭的路上。我奶奶也许想到了,七十七岁的人,怎么翻越重重高山?我奶奶不愿去想,他盼望着我爷爷带着粮食平平安安回来。
第二年秋天,我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去的那几天,她不停地念着我父亲的小名。她说她没有别的愿望,就想见见我的父亲,看他一眼。我父亲没有听到奶奶的呼唤,他行走在四川的高原,为祖国寻找保藏。十月的高原已经在飘雪,在山上工作,突然就是一场大雪降临,躲避的地方都没有,有时是一场冰雹,乱箭一样扎在身上。我父亲,跟所有的地质队员一样,要忍受艰苦、寂寞、孤独,还要抵抗寒冷。我父亲和几个地质队员在飞雪中行走时,总是看到我的奶奶。奶奶那张皱纹满面愁容满面的脸在雪花中时隐时现,她想要说什么,欲言又止。我父亲想看真切一点,奶奶那张脸每次出现在雪花中都是模模糊糊。那几个晚上,我父亲睡觉总是梦见我奶奶。有一个晚上,他心慌意乱,心脏比什么时候都跳得快,折腾了一夜也没入睡,心里慌乱得很,他仿佛还听见了我奶奶的声音。我父亲心上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他从钢丝床上起来,点亮一盏马灯,给我的奶奶写信。奶奶没有读到父亲的信,父亲的信写好找不到发信的地方,二十五天后,有个队员得了急病,要连夜送县城的卫生站,第二天上午,我父亲写给奶奶的信才发了出去。我的奶奶已经入土了,那黄土堆积的坟包上有了几棵青草在寒风中飘荡,孤伶伶承受着冷寂的思念。
我奶奶死不瞑目,她是睁着一双老眼离开人世的,家里的人为了让她闭上眼睛,用手轻轻地合了无数次,那双眼睛也没有闭上。
11
我和他在大观楼玩了一天,说是玩,其实就是对着一湖清波享受宁静。远处是西山是滇池。滇池碧波荡漾,仿佛是在云天上翻滚。层层波涛涌进了彩云,奔涌着翻腾着。蓝天碧海。我们仿佛置身于天上,置身于云端。置身于一块清凉的水域。晓风拂扬,沙鸥鸣唱,涟漪重重叠叠。裙衫被清风吹皱了,心也被清风吹皱了,泛起层层涟漪。我们紧挨着并排坐在一起,没有言语。谁也不想打破宁静,谁也不愿说一句多余的话。心,静静地流淌。融入了蓝天融入了湖泊。阳光穿过垂柳,洒在我们身上。沙鸥不倦地飞翔,美丽的倩影在碧波里穿梭。我们不是鸟儿,我们也不是一只沙鸥。但我们愿意像一只沙鸥一样,栖息在这块净土上。我们不是,我们不是一只鸟儿,可以随便迁徙。
黄昏,我们很无奈地站起来,离开湖泊,走出了大观楼。
他知道我喜欢这样的地方,知道我是一个喜爱宁静的人,知道我在清净中内心有一种满足。坐在湖边时,望着对面那块陆地,他说,我打算搬到那里去住,我去考察过。我说,真有这样的打算?他说,准备下个月。我说,能住在这样的地方,是一种福分。他说,你来吗?我知道,他说这些,是想把我留住。我说,以后再说吧。他不再说什么,我看见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惆怅。这时,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奶奶的那些经书被焚烧后,奶奶再也没有摸过书籍。从小在家里养成的读书习惯终止了。奶奶读不成书就背书,经书上的好多文章和诗歌,她能倒背如流。黄昏,她抱着烟筒,喜欢坐在门槛上,一边吸烟一边看山上的景色。大山挡住了她的视线,她看见山顶上的云彩不断地飘呀飘,我奶奶不知道它们要飘向何方。我奶奶吸着烟,心里就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她觉得自己的心也像那些飘荡的云彩一样。我奶奶的心里就生出许多落寞。她的世界都在书里,她这一辈子饱读经书,但她从来没有走出大山,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她只能从古书里去游览世界。我奶奶坐在黄昏的门槛上,抱着竹烟筒吧嗒吧嗒吸烟,眼睛里有了一些水雾。水雾飘着散着,把我奶奶淋湿了,我奶奶很快就成了一个水人儿。她看见她未出嫁时,终日坐在书房里,静静地享受着文字里的世界。她在那个世界里寻找快乐寻找满足。同时,那个世界也给予她年青的心莫名的惆怅和愁绪。她看见她嫁到向家,头几年仍然过着小姐的生活,我爷爷是她的奴仆,对她百依百顺,出门是轿子。轿子在崎岖的山路上晃晃悠悠,她仿佛行走在云空中,她的那颗心也飘了起来。后来,家境一年不如一年,她也像一个家庭主妇一样做作琐碎的家务。她身上的书香气已经消失殆尽,没有了小姐的斯文和悠闲。她的身上不再是书香气而是烟火味。她在贫穷艰辛的生活中,一天一天把自己磨合成了一个纯粹的农妇。我奶奶从水雾里走出来,天色渐渐暗淡,山也阴暗阴冷,门槛上的奶奶是一团黑影,烟丝的燃烧如零星的星火。这时,我奶奶吸着烟开始背书,《诗经》上的风、雅、颂,她能一口气背出许多。
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
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
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
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勖寡人。
我奶奶一口气背了十几首诗,她就背着黑夜回屋睡觉了。
我奶奶劳累之后,靠烟筒和背诗打发日子。
我的心里也升起了一些水雾。我想他的心里也有些水雾,驱之不散的水雾。
彩云从我们头顶飘过。
大观楼前的浓荫覆盖着我们,我们在浓荫下坐到黑夜包裹了城市才离去。谁也不想说话。他不停地抽烟,脸色凝重。那些水雾在他的脸上飘着。漂泊的落寞让他有难以言说的惆怅。我看到了他的孤寂。但谁也帮不了谁。谁也救不了谁。来来往往的人群匆匆走过,有几个穿着旧式布衣的老太太我想不是昆明人。是从山里出来的?她们衣服的款式是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山区妇女的打扮,快跨入二十一世纪了,她们还坚守着自己的生活,连穿衣服多年来都不改变。我奶奶活着时是不是这身布衣?
灯火点亮城市时,他说,走吧。
我们从水泥凳上站起来,离开了大观楼前的浓荫。
我们的脚步有些散乱,像一对寻找家园的人。点点灯火使我们双眼迷茫,我们看到灯火里飘着的水雾弥漫城市。
我真的回到了我的故土?云南,真的是我的老家?我怎么像个游子一样?爱情,也不能使漂泊的心安宁。家,才是归宿。爱情,没有归宿。
12
长大一点,我们知道了结婚的含义,虽然我们偷偷跑出去玩了一场“结婚”,七岁的他,五岁的我,并不知道结婚是什么。我们以为婚姻就是一场游戏,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那次“婚姻”对我们来说已经遥远,但我们还记得。记得那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记得七星湖,七星湖上的白鹭。记得群山上的马尾松,记得掩映农舍的竹林,记得湖水里的蓝天白云。以至后来我离开家乡,总是重复着一个梦,梦见我坐着船穿行于绿水青山,我在青山在碧水中穿行,直到我梦醒。我不知道为什么重复着这样一个梦?年年重复。我喜欢这样的梦境,也愿意反反复复进入这样的梦乡。不花一分钱,我从城市一步跨入了山川。有了一次爽心悦目的旅游。我愿意沉浸在这样的梦乡中。这样的反反复复,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地方?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这样的山青水秀我是走过的。我不到两岁那一年,跟着我的父母我的外婆我的幺舅,从宜宾出发,坐木船到永善再走路到了我的老家。这是我的一次旅行,第二次旅行是他带着我从炎热的丘陵逃进了七星湖的群山脚下。怪不得我置身其中时那么亲切,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我的老家就似这样一个地方,虽然我不记得了,但它一直刻在我的脑子里,烙在了我的记忆中。记得当时我对他说,这里是我的家。我说我来过这个地方。他当然不相信。我的的确确没来过这里,但我回过老家,回过我的云南。我的云南就是这样的山青水秀、天高地远。我和我的父母我的外婆我的幺舅在山水中穿行了几天几夜才回到了我的云南。那年我不到两岁,唯一的一次回家,已经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他渐渐生分。我们不再一起玩耍。但他依然像大哥哥一样对待我,有时母亲忙不过来,他过来帮我们干活,干完活他回去,留他吃饭他也不吃。我内招进地质队那一年,他和母亲一起把我送到了宜宾。我们走路到锅巴溪坐下水船,不是木船,是两层的客轮。坐在船上,他说,四四,我们以后就不一样了。我说,怎么不一样了?他说,你是城市人,我是乡下人。我说,城市人和乡下人怎么就不一样?他说,你拿工资,有口粮,我们要自己在土里刨吃的。我们不再言语,一直到宜宾也没有说一句话。我们想起我们“私奔”那一年,天旱得一点火就会燃烧,那一年的庄稼可粒无收。国家发下的救济粮杯水车薪,人们四处借粮,就像当年我的爷爷四处借粮一样,只要能借到一口粮,不怕路途遥远。那一年我们半饥半饱,有时一天只有一顿饭,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干饭,稀饭都是清汤寡水,不一会儿就饿得心慌。我们一直处于饥饿中。
后来他结婚了,找了一个山里的姑娘。为了养家糊口,农闲,他也进城打工。他在建筑工地干活,一天十块钱。他一天花掉四块钱,吃最廉价的饭抽最廉价的烟,节约的钱他拿回家缴孩子的学费。后来他连最廉价的饭最廉价的烟也不能享用了,他死了,从七层楼摔在凌乱的工地上。他的死为他的家人换来了两千块钱。那一年他刚好三十岁。他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四年级。
她的妻子问老板,一个人死了,这点钱就打发了?
老板说,有这点钱也是我们发善心,这样的事多的是,我们管得着嘛!
她的妻子知道这些腰缠万贯的老板对鲜血对死亡对别人的苦难早以麻木不仁,他们就是这样发家的。她不再说什么,说也是白说。
我谈了无数次恋爱也没结婚,每次要进入结婚的程序我就厌烦对方了。我的爱情会突然消失。并不是我喜新厌旧,是男人们的表现令我失望,迫使我的感情降到零度。现在想起来,我和他的那一次“私奔”,和他在群山脚下在七星湖边举行的那场“婚礼”,是我迄今为止惟一的一次“婚礼”,它竟然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几许温馨,留下了一些美好的记忆。
那是我惟一的一次“婚礼”。
一九九八年,我回家探亲,独自去了七星湖,群山从上至下是一片茶林,找不到一棵马尾松。漫山遍野的马尾松消失了。人的力量真的是无穷无尽。我不得不叹服我们人类的力量……
山已经不是那座山,就像宜宾至云南的连绵起伏的群山,已经不是我回老家时走过的那些山。
那个穿行于青山绿水的梦,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我的梦境。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常常在梦中回到我的老家,回到我的云南。
13
二伯是我父亲的哥哥,一九四二年的夏天,他上山去砍柴,由于贪玩,走得远了点。在荒无人烟的山上,他被人绑架到了大凉山。从此,沦落为一名奴隶。他每天起早贪黑为奴隶主干活,还要挨饿受冻。冬天,没有毡子,没有鞋子。毡子和鞋子都是奴隶主享用的,而在大凉山,彝人的毡子就像汉人的被子一样,是用来保暖的。彝人出门睡觉都离不开毡子,毡子既是他们的棉衣也是他们的被子。我二伯是奴隶,是跟奴隶主干活的,我二伯不能像奴隶主那样生活,我二伯八年的奴隶生活没有披过一件毡子。我二伯还要像牛马一样没日没夜地干活。解放前的大凉山是封闭的,彝人不出来,汉人不进去,他们的生活也是半原始的。我二伯白天上山干活,夜晚,要为奴隶主的一家人磨粮食。五谷都是石磨磨出来的,我二伯就是那条拉石磨的牛,夜夜没有空隙。大凉山的奴隶主们靠大凉山和奴隶养活他们,粮食自己种,蔬菜自己种,药材和油菜也可以自己种。但大凉山不出盐,盐是种不出来的。盐又是生活中离不开的。由于大凉山的封闭,彝人和汉人互不来往,盐进了大凉山就极其珍贵。越是珍贵就越要享受,彝人有了盐,吃起来就像吃冰糖一样,一颗颗丢进嘴里,嚼得脆生生响。我二伯没有享受过吃生盐的滋味,他是奴隶,没有资格。他只能看着奴隶主们把晶莹透顶的盐一颗颗丢进嘴里,只能听着他们唏里哗啦的咀嚼声。我二伯觉得那声音很好听,仿佛泉水滴在青石上。大凉山解放,我二伯也解放了,他回到了永善。我二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生盐,他也学着那些奴隶主,把盐一颗颗丢进嘴里,像嚼冰糖一样,脆生生地嚼着。我二伯一口气吃下了半斤盐,八年的奴隶生活,他就盼着好好吃一顿盐。半斤盐像糖一样吃下,有半年时间,我二伯吃什么都是咸的。
我父亲说,解放后,彝人的生活和解放前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翻了身,不再过奴隶般的地狱生活,他们是彻底解放了。
我二伯回到永善,几年后他又离开了永善。一九七二年,他又拖家带口回到了永善,没再离开过,守着他儿子丢下的几亩地过日子。
我二伯的儿子我的大哥一九九一年去了昆明,他在昆明开了饮食店。一九九五年,我大哥回永善,要接走我的二伯。我二伯死活不愿意,还劝我大哥回来种地。我大哥说,在昆明卖小菜擦皮鞋都比种地强。我二伯说,不务正业,庄稼人有不种地的?为了几块地,我们的祖宗连命都不要!我大哥说,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像祖宗那样傻!谁还把土地看得比命重要!谁还死守着土地过穷日子!我大哥说服不了我二伯,我二伯也说服不了我大哥,我大哥又回了昆明。
我二伯房前屋后的山早荒了,只有几丛竹林给了大山一些生机。有劳力的人家,去很远的地方找柴烧。我二伯老了,走不得远路,烧柴成了一大难题。没有柴就煮不好饭,没有饭就要饿肚子。我二伯就跑到人家的竹林里捡干竹子,运气不好,被人家发现了,一个不满十八岁的男孩揍了他一顿,左腿留下了后遗症。没过多久,他煮饭时不小心,房子也烧了,我二伯搭了一个塑料棚住进去。我大哥几次接他去昆明,他仍然不去。我大哥死心了,随他一个人怎么过,每月借钱回去。我们都不理解二伯,为什么要一个人守着大山过穷日子?去昆明多好,不用为没有柴烧发愁,以至挨一个少年的毒打!
有些事,真的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吗?
就像我不理解我的父母,一大把年纪了,两个人守在宜宾的乡下,我父亲有七百多元的退休工资,到城里两个人也可以维持生活了,他们却还要坚持一年一年的种田种地。犁田耙田栽秧打谷都是请人,还得管饭,还要买农药买化肥,一年下来,收获的粮食折成价还不够请人。这样不划算吃亏的事,我父母却乐意连年去干。我父亲的身体又不好,腰上有毛病,住过院动过手术,他却不休息,从退休回到家那一天就在土地上劳动,没想过自己是拿工资的退休工人。我有次对他说,爸,你在地质队工作了三十年,但你的骨子里仍然还是个农民。我父亲说,你们懂什么!我们是不愿看着他们劳累,拿着钱不过清闲的日子,花了钱自己还受苦受累,叫他们住到城里他们也不愿意。于是近十年来,我们年年都在劝说他们不要再种田种地,这把年纪该享享清福了。我父母一年推一年,像哄小孩一样哄着我们,说今年做了就不做了。一直到现在,他们也丢不下那些土地。我说,那些土地,你们守得再牢,你们以后走了,也会落入别人手里,你们带不走,小弟也不会回来种田种地,何苦还这样劳累自己!只有小弟的户口还在乡下,但他从来没有下过田下过地,上高中,他就跟着别人做一些小生意,以至荒废了学历。高中毕业他四处打工,现在在宜宾自己经营着一个小店,生意红火,他哪会回家种地。父母听不进我们的话,春夏秋冬都在土地上劳作,我们真的是不可理解!又不需要靠土地维持生活,干吗要花钱受罪!我想起我们的祖宗,当县太爷再次问他要地还是要命时,他高亢地回答要地。他用性命保住了从彝人手上买下的十几亩地。我父亲我二伯不愧是向家的人,竟然继承了祖宗血脉里的一些东西,二十一世纪了,人人都想逃往城市,在城市里发财花天酒地生活,我父亲我二伯却依然把土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14
父亲一直念叨着想回一趟老家,他想看一看祖坟,祭祀一下爷爷奶奶。父亲念叨着一直没有走进云南。去年他打算要上路的,我妹妹妹夫给了他一千块钱路费,结果他的腰病发作,眼睛也疼痛。他的眼病是一九六四年落下的,那一年他们地质组在川西高原上探勘,四月天,海拔四千米的高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一片白茫茫,阳光照耀在雪山上,银光闪烁。我父亲就这样得了雪盲,落下了病根。他们的劳保是要发墨镜的,困难年代,物资匮乏,地质队拿着钱也买不到墨镜。腰不好眼睛看什么都困难,怎么回云南?我父亲说,想了几十年,怎么还是回不去?我说,不急,等我有时间了,陪着你回去。
我真的想陪着父亲回一趟老家,这样的愿望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拖家带口的人总有一些身不由己!我父亲也是身不由己,几十年了,他就没有想过要回去?他可能天天都在想着回去,但就是回不去!有好多次,父亲说他梦见回家了,说他梦见了家里的人,梦见了爷爷奶奶。梦见爷爷在抽烟,怀抱的那节烟筒比爷爷还长。一缕缕青烟四处飘散,笼罩了我爷爷。我爷爷被烟雾裹着,父亲怎么看也看不见了,但他知道爷爷就在烟雾中。梦见奶奶在读《诗经》,但她手上没有书。奶奶在背书。她的声音朗朗的,高亢中有一股苍凉感。我奶奶唱歌一般,一首接一首背着。我奶奶不知疲倦地背着,长声吆吆。我父亲记不得奶奶背了多少首风、雅、颂,他看见奶奶背出的诗都流成了河,奶奶从那条河上消失了。父亲每次对我们说他梦见回家时,他神色黯然,眼睛里有一团迷雾,眼神恹恹的,没有光彩。我知道父亲又想家了。几十年了,父亲是不是有一种漂泊感?他是不是有一种身在他乡的无奈?几十年了,但他就是,走不进,云南。也走不出,云南。
晚上,父亲看电视,中央台的新闻播完,他就看云南卫视,天天如此。看到电视上介绍云南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时,父亲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在电视上看到他的老家永善。但父亲知道永善在云南算不了什么,它那么偏僻、落后,不是风景区,也没有名胜古迹,像这样不知名的小镇子小村庄,在中国多的是,都是名不见经传。况且,父亲生长的地方离永善还远,更是名不见经传,哪会出现在电视上。父亲还是等待着盼望着,在他的心里,他的家乡永善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所有的风景名胜,名山大川都比不上他的家乡——永善。就像永善、宜宾在我的心里也是最重要的,它们都是我的家乡,我的故土。
很久以来,我就有一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梦想,一个情结,我想从我生长的宜宾出发,沿着金沙江,徒步往上走,这样可以走到我的老家永善,再走进西藏。不走路,坐船也可以,但水路在九十年代就荒废了。陆上交通发达,谁还走水路。就像明朝水上交通发达了,谁还去走丝绸之路。金沙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消失了,最先消失的是木船,消失的是纤夫沉重的脚步,悲凉的号子声,接着轮船也消失了。这世界,就是这样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徒步游历金沙江,进我的云南,进西藏,这个愿望多年来缠绕着我,我也是身不由己,脱不开身。当我多年以后能脱开身时,我还有没有体力?也许那时候也像现在一样,只能想想而已,就像我的父亲。
我再一次对父亲说,等我有时间了,陪你回云南。
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七十岁高岭的老人,他的腰上有毛病,视力也不好。
我说,我真的想陪你回云南,爸,什么时候,我和你一起回云南。
15
这天晚上,他没有回他的房间,我们坐在床上说了一夜的话。准确地说,是他对我说了一夜的话,我也乐意听。他跟我讲了一夜的腾冲。他到昆明主要是经营木材,他在腾冲有一个木材加工厂,昆明有他的办事处。他讲腾冲的历史、文化,讲腾冲的温泉、地理,讲腾冲的太阳、月亮,讲他怎么在腾冲工作的。他说,腾冲,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他还讲到缅甸,讲到了缅甸的翡翠,缅甸的风土人情。他讲得很生动,娓娓道来,让我生出许多遐想。他最后说,留下吧,我需要你。我知道,他跟我讲这些,就是要我留下来。我说,我那边的工作怎么办?他说,辞掉。我说,怎么行,那是我喜欢的一份工作。他说,留下,也可以干你喜欢的事。我说,那边,有我自己的事情。他知道说服不了我,不再说什么,不停地吸着烟。房间里越来越明亮。我说,我想睡一会儿。他说,我要出去办事,你好好睡,留不留下,你再好好考虑一下。
我很快人睡,不再去想留不留下来的事。
我被他从梦中摇醒。
他说,起来,吃饭了。
我问,几点了?吃早饭还是吃午饭?
他说,午饭的时间都过了,你真能睡。
我说,从来没熬过夜,要怪也怪你自己。
他说,想睡,吃了饭再睡吧。
他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拿起了我放在凳子上的衣服。
他说,快穿吧,我今天做了好吃的。
他说完出去了。
我不慌不忙穿着衣服。这个男人,就是这样体贴女人,他就是从这些细微处慢慢征服我的。
他抽着烟坐在椅子上等我。看见我出去,他一直看着我。我从卫生间出来,他仍然看着我。
我说,不认识?
他笑了笑,说,吃饭吧。
他斟了两杯啤酒,我们碰了杯。
他说,我做的鱼,好吃吗?
他说着夹了一块红烧鱼在我碗里。
他的菜真的烧得不错,如果去开馆子他也能赚钱。
我说,好吃,好久没吃鱼了。
他说,为你做的。
他说着深情地望着我,又跟我夹了一块鱼。
他说,希望鱼能把你留住。
我低头吃鱼,没吭声。
我说,我喜欢过一种安定、朴实、简单、宁静的生活,还喜欢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顿饭,我们吃了很久,喝光了五瓶啤酒。
黄昏,我们去吃了过桥米线。从过桥米线村出来,我和他漫步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我们走僻静的地方。我们不停地走着,不知穿过了多少大街小巷。幽暗的路灯,照着我们沉重又有些飘忽的脚步。谁也不想打破沉默,谁都知道对方的心情。明天,我要走了,而他,依然要留在这座城市,不知要留多久,也许是十年,二十年,也许是一辈子。谁知道呢?人,更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夜,有些沉寂了,我们在夜色下不停地走着,谁也不想回去。我听见了他的呼吸声,有些沉重。他的脚步,也有些沉重。我看见了他那颗漂泊的心很孤独。他承受不了的,是漂泊在异乡的孤寂。他那漂泊的灵魂不是金钱和忙碌能够安置的。他那孤寂的心无处安置。
只要我留下,就能安置他的灵魂。
他说,你不是一直想回老家吗?你就不能留下?
我说,你不是也远走他乡吗?
他说,你真的不愿留下?
我说,我愿意,但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
他说,我明白。
他也明白,我们两个不会有结果,我在这里守他二十年三十年,终归是要分手的。我也不会为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放弃我要做的事。为一个不能与我厮守终生的男人放弃我要做的事。再挚烈的爱情,都有冷却的时候。再相爱的情人,也有分手的一天。
我说,你要多保重,不要过度劳累。
我听他讲过,有个在腾冲打工的小伙子,帮老板押车。车上是加工好的木版。为了多挣钱,小伙子没日没夜在路上跑,结果死在了车上。那时汽车拉着一车木版,正行进在昆明的路上,司机还以为他睡着了。
他说,我知道。
我说,我帮不了你,漂泊中,我也很孤寂。
他说,我也帮不了你。
是呀,谁能帮谁呢?谁也帮不了谁。
我们不停地游走,大街上没有什么行人了,我们才回去。
又是一夜无眠。
16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似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呵哥呵哥呵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呵哥呵哥呵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这首云南民歌总是牵扯着我,让我想起家乡清亮的天空,清亮的流水,清亮的大山。夜深人静时,我喜欢独自坐在幽暗的灯光下,反复倾听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悠远的《小河淌水》。还有什么情歌比这首情歌更缠绵更深情呢?那几声“哥呵哥呵哥呵”喊得人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在纯正的女高音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老家的风在向我吹来,那是高原的风是峡谷的风,没有任何杂质,那么清凉,干净。我的小屋凉风绕绕,一轮清澈的山月挂在夜空,叮叮咚咚的流水穿越山山水水,从远方流来。民歌,我喜欢听原滋原味的,民歌改编成通俗的演唱已经走味了,失去了原有的意味。这首《小河淌水》,我也绝不听通俗演唱的,他们演唱时总是缺少了一种东西,传达不出原有民歌的韵味。我在黑夜里反反复复倾听,仿佛在观看一部纯真、缠绵的爱情故事。
这时,电话铃响了。这么晚,谁还挂电话?我拿起话筒“喂”了一声。
他说,是我,还没睡吧。
我说,你在昆明还是在腾冲?
他说,我在家里,刚回来。
我说,什么时候走?
他说,不走了。
我说,生意不好做?
他说,一言难尽。
自我从昆明回来,我们通电话,还没有见过面。算一算,已经有两年零五个月了。
他说,明天,出来喝茶,有时间吗?
我说,明天,正好有事,改天吧。
他说,那就,改天吧。
其实,明天,我什么事也没有,我就是不想再见他。也许我还爱他,但那份爱的激情已经被琐碎的生活消磨得所剩无几,残留下的一丝星火,照不亮别人,也照不亮自己。
我又沉醉在歌声中。
我看见我的爷爷奶奶从清风中走来。
我问他们,我真的回过云南?真的见过你们?
奶奶说,那时你太小,记不得了,我还跟你取了名字,向记南,你母亲嫌这个名字土气,重新取了一个名字。
我不能怀疑我回过云南回过永善,不管我记得记不得,我的的确确回去过,的的确确见过我的爷爷奶奶,这些,都没有留进我的记忆。
我对爷爷奶奶说,我会回来看你们的,父亲,也想回来看看你们。
什么时候,我再回云南,再回永善!
那个先锋女作家的小说也像云南一样神秘,读她的文字,像是在读着我们自己。没和她见过面,但我们在内心和精神上的体验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她又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和她,在精神上,就有了某种亲近。我和她通电话,是因为稿子。她说,有小说,可以寄给我。我一直想写出好的小说,就像我一直想回云南一样,这样的梦想,应该离我不远。
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回云南的愿望一直纠缠着我的父亲,也纠缠着我。回到宜宾,沿着金沙江徒步逆流而上,走出四川,走进我的老家永善,走进我的云南,这个梦想,离我也应该不远。
现在,我只能坐在我的小屋,在飞翔中漫游一次我的云南。
我的父亲,离开云南几十年了,他每年要漫游多少次云南?在他的遥望中。
回故乡的路,怎么就变成了一条人生的漫漫长路!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似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呵哥呵哥呵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小河里的水,还在淌吗?
我的云南!我的永善!
2003年4月14日完稿
2003年4月22日修改
地址[621000]:四川省绵阳市川西北地质队 向 燕
宅电:0816——6680374
言子
在飞翔中完成我的故土行
——题记
据说,我是回过云南的。
我回云南不到两岁。
是我的父亲、母亲、外婆、幺舅背着我回了云南。
我真的回过云南吗?云南在我的生活中那么遥远,那么陌生那么神秘,我不得不在梦中去漫游、追寻我的故土,去访问我的祖先。
1
五岁的时候,我和一个小男孩逃到山里去了,我不知道算不算“私奔”?那个小男孩大我两岁,我们的房子挨在一起,共用一个场吧,一个水井,一个石盆。房子四周是茂密的簧竹林,一年四季青青幽幽,把我们的青瓦房罩得严严实实。在远处行走的人,只看到冲天的竹林,看不到竹林下的房子,走近,才知道竹林下有一座青瓦房舍。在川南,这是随处可见的风景,很普遍。川南是竹子生根发芽的地方,是竹子的家园。是不是竹子的故乡?川南人爱土地爱粮食,其次爱竹子。这种爱,遍布家家户户。谁家修了新房,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别人的竹林里砍几棵竹子,去掉枝叶和多余的部分,只留根和粗壮的一节,在房前屋后栽上。第二年春天,竹节上发出新芽长出新绿,慢慢地,又冒出了一些新笋。新笋在阳光的照耀在春风的沐浴下长粗长高,笋壳被清风一张张剥落,长出枝桠,一棵婀娜多姿的新竹就在天空下伸展、摇摆。再过几年,竹成了林,幽幽地散发出清香,遮了天空遮了房舍。不用施肥浇水,一年比一年茂盛,清清爽爽昭示着它的生命力。
我和男孩,也许是被炎热逼走的。我们从来没有遇上这样的夏天,稻田里的水被阳光吸干,井里的水也被阳光吸空了,土地冒着灼人的青烟,夜晚的空气也冒着灼人的青烟,我们在焦渴在焦虑中煎熬着。不下雨怎么办?不下雨我们就只有死!我们都不想死,我们怕死,我们说到死时,都哭了。五岁的我,第一次体验了什么是焦虑。他安慰着我,说四四,不怕不怕,我带你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去,我们去结婚,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住在一起。他对我说这话时,我们在夜晚的竹林下乘凉。家里窜着热浪,我们逃到了竹林里,所有人都逃进了竹林。竹林里也热,没有一丝风,千万张竹叶在黑夜里静默着。不远的水井边,人们排着长队,耐心地等待着井里浸出一点水,再用一个搪瓷碗把水舀进木桶。我的母亲和他的母亲也排在队列里,等着能舀一口水。
那个夜晚,谁也没有回家睡觉,都是在竹林里度过的。远处来我们井边找水的人把桶丢在队列后面也来竹林里聊天。天亮,人们回家了,我们的大人也回家了,他叫我在竹林里等他一会儿,说马上就回来。他回到竹林时手里多了一个布包,我问他里面装的什么?他说饼子。我们就这样上路了,大摇大摆躲开了大人,谁也不知道我们要去一个有山有水有凉风的地方,我们要在那个地方举行一场婚礼,他做我的丈夫,我做他的妻子,一个七岁的男孩和一个五岁的女孩。
路程,是一节又一节的天埂和山路连接的,有时是石板路,有时是泥巴路。有时两边是地,有时两边是水田。走过几条田埂后我们要翻一座山坡,是一座坟山,冠姓的私人坟山,他们祖祖辈辈的人都埋在这里。坟包密密麻麻在山上堆着,从山脚排到半山腰,不种庄稼也不植树,光秃秃的摆在天空下。大白天从这里走过,我都是胆战心惊,从来不敢一个人走。还没踏上坟山,我就说我怕。他说怕什么,都是些死了千年万年的人,连骨头渣渣都没有了,只有一堆土,一堆土你还怕吗?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爸告诉我的。我说我还是怕,它们不是土是坟。于是他牵着我的手,说四四不怕,有我,我是男人唉,我都不怕你怕什么,活人还被鬼吓着!我一边跟着他走一边问他,你真的不怕?他说真的不怕,全是些土堆,怕什么!我停下来,他说怎么不走了?我看着他,我说你真是个英雄!我跟着我的大姐看过一部《董存瑞》的故事片,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敌人的碉堡,是个不怕死的英雄。他不怕死还不怕坟山不怕鬼,他也是英雄。我问他英雄吃不吃饭喝不喝水?他说不知道。我说听大姐说雷锋王杰邱少云黄继光刘文学金训华都是英雄,大姐读书时课本上有他们,老师还讲他们,你长大了当不当英雄?他说不知道,他说他只想把庄稼种好,还想要太阳的时候能让太阳出来要雨的时候能让天老爷下雨。我说这要多大的本事!他说有这种本事就好了,我们就不怕天灾。
我们说着话到了山顶。尽管是清晨,天气还是又闷又热,一丝凉风也没有,我们的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头发也是湿浇浇的。我们并排坐在山上,望着山下的景物。那是我们熟知的,我们早早晚晚从那里进进出出。我们的房舍,我们的稻田,我们的苞谷地,我们的水井,我们的竹林,我们的石板路,我们的看家狗,我们的猫,我们的鸡,我们的鸭,我们的鹅,我们的……此刻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坐在半空中,俯视着我们熟知的景物,俯视着我们早早晚晚进进出出的家园。由于炎热和干旱,山下的景物已经失去了生机,田地里的秧苗和苞谷林苍老了,不再郁郁葱葱。飘散在田弯的炊烟也是懒懒散散,坡上走动的人也是懒懒散散的。只有那些茂密的竹林,依然生气勃勃,青翠欲滴。
坐在这座山坡上,我们到了另一个高度。
那些浅浅的山丘纵深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脚下的这座山坡是我们这里最高最大的,但是比起我们要去的山上,它就显得又矮又小。所以我叫它山并不确切,它只能是坡。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不停地走,田地里的庄稼已被多日的太阳烤焦,可以拿回家当柴禾烧。老天发善心马上下一场暴雨,也救不活这些枯萎了的庄稼。我们上坡下坡,经过许多座竹林掩映的农舍,有竹林的地方我们坐下来乘凉,让竹荫扫去我们身上的炎热。
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下午,我们走到了大山脚下。
2
他说,我们现在结婚吧。
我说,怎么结呀?
他说,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像所有的新姑娘新郎官一样。
我说,现在不是结婚的季节。
他说,不是闹着玩吗?
我们这里,乡下人操办婚事,都是冬月腊月。这个时候农闲,大人们才有时间娶媳妇嫁闺女。冬日冷清的天空下,三天两天有迎亲送亲的队列从大路上走过,喜气洋洋,把空气也搞鲜活了。他们抬着家具挑着箩篼慢悠悠踏在石板路上,暂时忘掉了生活的艰辛和日子的艰难。
我说,我要你请人挑着箩篼拿着竹竿来娶我。
箩篼里是聘礼竹竿是用来抬家具的。
他说,这些都会有。
他说完刨了一堆泥巴,去湖边用一张宽大的树叶包了一些水。
我们接近大山时,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松涛怒吼着,掀起层层波浪,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上回响。一丛又一丛笔直粗壮的马尾松覆盖着群山,延伸到山顶,从山脚往上望,山巅的松不是长在山上而是挺立在云空中,一棵棵如刚直不阿的沉默寡言的人。这是丘陵接近群山的地带,山下的七星湖是丘陵与大山的分界线,湖的南边是群山,北面是丘陵。湖把丘陵与群山隔断了,湖的东西两面才与群山相接。我们走的是湖的东面,七星湖在一个山坳下接近了尾声,这个山坳是从丘陵走向大山的通道,也可以顺着山坳里的小径走向七星湖。我们走过了山坳,到达群山脚下。我们的脚下,就是七星湖。
他用七星湖里的水搅拌着一堆黄泥,然后开始捏泥人。他把那些泥人排成队,一共捏了十八个泥人。他又捏了六挑箩篼,箩篼里装着几张树叶,他说是他娶我的聘礼,是我出嫁的嫁妆。他把十八个泥人分成两队,他说一队是迎亲的,一对是送亲的,又把六挑泥箩篼分别放在迎亲送亲的队列后面,箩篼的中间是挑担的泥人。他又去找了几节树枝,放在三个迎亲的泥人旁边,他说是抬家具的竹竿。
他说,好了,我们可以结婚了。
我说,我没有新衣裳,哪像个新姑娘?
我见过所有女人出嫁时都穿一身新,从头到脚,连鞋都是新的,是她们自己纳的布鞋。一身新嫁衣,她们相亲满意后就开始准备,从坡上劳作后夜间在灯下完成的。到出嫁那一天,她们就把嫁衣从箱子里拿出来,有一股陈放过久的木头味,也有折叠过久的印痕。
他从旁边的树枝上摘下几张树叶披在我的肩上,他说是我的嫁衣。
太阳在山顶上把它的余辉洒向七星湖时,我们结婚了。我和他,从两队泥人之间走到一起。就这样,他做了一次新郎官,我做了一次新姑娘。
天黑之前,我们去山上捡了许多松针,在湖边铺了一张又厚又大的松针床。松针金灿灿闪着光芒,像稻子苞谷成熟后闪烁的光芒。我们睡在黄金一样的“床”上,逃离了炎热,在山风的吹拂下,很快睡着了。新婚第一夜,我们只不过睡在一张“床”上,谁也没动过谁。我们毕竟太小,不懂得结婚的含义,我们只不过学着大人们玩一次结婚的游戏。他说,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睡在一起。我们一觉睡到天亮,太阳已经挂在山巅,七星湖银光闪烁。
3
爬上那个山坳,我们就看见了七星湖,蓝得跟天空一样,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湖泊。它被群山和丘陵包围着,丘陵上有庄稼,群山下有农舍,农舍四周有竹林松林。站在山坳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清凉世界。他说要带我去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他真的做到了,这里没有炎热,这里的庄稼也没有被太阳烤黄烤焦。我问他怎么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他说他来过。我问他什么时候来过,他说跟着大人到这山上找过柴。
我们那里缺柴,毛毛草晒干了都要当柴烧。冬天,妇人们隔三天两日,天刚亮就起床上山找柴,半下午背着一背篼毛毛柴回来。找回来的柴摊在场吧晒干后堆在后屋檐下,农忙季节再抱进灶房烧锅。靠冬天找点柴是不够烧锅的,家里的男人勤快,也要挑着箩篼进山买煤炭。买煤炭的路比找柴的路远,要进到大山里,翻越好几座山,有女人也有男人,有时是男女混合。不管是上山找柴还是进山挑煤都是非常艰辛的重体力活,不但劳累,还要忍受饥饿,来来回回的路上五六个小时没有一口东西吃,渴了,在路边的井里捧两口凉水喝。艰辛贫困的生活早以赋予我们的父亲母亲们足够的忍耐力,每年冬天,天蒙蒙亮,就有背背篼挑箩篼的女人男人走在大路上,半下午,他们又背着柴挑着炭回来。高过头顶的柴把她们的背压弯了,箩篼里的煤炭把他们的腰压弯了,他们每年冬天还得走在通向大山的路上。
我不知道我们走的这条路就是大人们进山找柴的路,他比我懂得多,到过这么远的地方。
这山上离我们的家大约有五十华里,对于只有五岁的我,已经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望着七星湖,我在山坳上站了很久。
我说,这地方我来过。
他说,什么时候你来过?跟着大人找过柴?
我说,没有,总之,我来过,好熟悉。
他说,在梦里罢。
是不是在梦里呢?似乎我又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但这些群山,这些树木,这个湖泊,我是那么熟悉。在哪里见过呢?
我们穿过了山坳,来到群山脚下,来到了湖边。丘陵在这里到了尽头,群山,又从这里向着南面纵深,纵深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这些群山的尽头在哪里,就像我们不知道丘陵的尽头在哪里。丘陵在这里接近了大山,但它往东往西纵深时,它的尽头在哪里呢?
我说,山里面还是山吗?
他说,还是山,一座比一座高。
我说,你走完过吗?
他说,没有人走完过。
我说,怎么没人把这些山走完到达一块平地?
他说,我也不知道。
我们在一个宽敞的地方坐下,背靠顶天立地的大山,面前,却是清波荡漾的七星湖。
这是一个山围湖,湖绕山的湖泊。湖中有七座山坡,像七颗洒落进湖泊的星星。七座山坡上覆盖着马尾松,年年岁岁都是苍翠的。不过,我们这里的人把马尾松叫着丛木,把长着马尾松的山坡叫着丛木坡。我们只看得见湖中的两座丛木坡,其余的五座被蜿蜒的群山遮挡了,要沿着湖不停地绕过那些群山,才看得见。这个湖弯弯曲曲的,要走几个小时才能环绕一周。
就在他捏泥人时,我看见湖上飞翔着几只白鹭,它们在湖中盘旋一会儿又飞回丛木坡,栖息在枝桠上,静静地看着四周。不一会儿,它们又从枝桠上起飞,在湖上飞翔,盘旋几圈后,它们又飞回丛木坡。这里一定是它们的家,它们在这里住了多久呢?
我从湖中看到了周围的风景,天空、云彩、群山、松林、农舍、竹林。
我说,我们那里有这样一个湖就不怕天干,湖里这么多的水为什么不流到我们那里?
他说,流不去,没有河沟。
真的流不去,再多的水也流不到我们那里。我们那里种庄稼靠天,天要旱上十天半月,我们只能等待,没有一点办法。我们那里只有水田,没有湖泊。
我说,这里是我的家。
他说,你的家不在这里,在赵场。
我说,我的家不在赵场,在这里。
他说,跟你说不清。
我说,说不清就不要跟我说。
他专心捏他的泥人,不再理我。
真的,我感觉这里才是我的家,我曾经来过。什么时候来过我记不得了,这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很亲切。
第三天早晨,我们回去了,他布包里的饼子没有了,我们不想饿肚子。
我们的大人一直在找我们,看见我们出现忘了骂我们,抱着我们不停地问去了哪里?我们说去了七星湖。他们问去七星湖干什么?我们说去结婚。我的母亲说小小年纪就不学好!拖着我进了屋。
我们回到家的那天晚上,下了一场暴雨,但那些干枯了的庄稼活不过来了。
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夏天。
4
母亲要回婆家,这是新媳妇第一次回婆家。
她背着我,由我的父亲领路,她还带了我的外婆我的幺舅,就像相亲时看家底一样。但母亲和我父亲已经结婚三年,我出世也快两年了,母亲还没有见过婆家的人。我们五个人走了三十华里的石板路到达马鸣溪,然后坐船进云南。坐船是我现在的假想,六十年代有没有客船进云南呢?也许是坐车,也许是走路。总之,那次回云南非常艰苦,母亲说他们到了云南,脚上全是血泡。就让我假想是坐船吧,我一直想坐船远游一次,这样可以实现我的愿望。船走得很慢,在金沙江上逆流而行,是木船,有顶棚。我们坐在船仓里,任船慢悠悠走着,不是江水托着船走,是十几个纤夫拖着船走。他们的肩膀上压着结实的纤绳,寒冬腊月他们也是光着脚板。那真是一双大脚,脚指丫分得很开,脚掌很宽但不厚。这样的一双脚,是长期光着脚走路的结果。我想他们的脚不是肉长的是铁做的,他们走在河滩上走在山路上走在坚硬的鹅卵石上,他们的脚完好无损,一点也不痛苦。他们也不怕冷,我们穿着棉衣棉裤,他们只穿单衣单裤,这样穿他们还出汗,汗流满面颊,他们用脖子上的汗巾抹几下。我们这只坐满客人的木船就这样被他们拖着。船很沉,他们拖得不轻松,身子俯着,步子也迈得沉重,一步一步移动着。有时,路不好走,有坡有坎,他们的双手也是脚,撑在地上,四肢着地迈过难关。这些纤夫是住在金沙江岸边的村民,有小伙子也有中年男人。中年男人居多。这是一件苦差事,辛苦劳累不说,随时都可能把命搭进去,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愿干。中年男人没有选择,他们要养家糊口,由不得自己。
过了柏溪,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陡,江水越来越激,船也越走越缓慢。这样走下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云南。
也不知在船上走了多少天,到了永善,我们下船了。已是黄昏,夕阳落在江面上,金光闪闪。一切都在沉静之中,天空是沉静的,江水是沉静的,大山是沉静的,泊在岸边的木船是沉静的,人们的脚步也是沉静的。在这沉静中,我哭了,但我的哭声听上去也是沉静的。母亲说不哭不哭,乖,不哭,我们就要到了,住一夜明天再走。我听不明白母亲在说什么,不停地哭。外婆说给我吧。外婆接过了母亲怀里的我。外婆说回家哩,还哭,四四也是第一次回家,不哭,四四回家多好,四四就要见到爷爷奶奶了,四四不哭。我也没听明白外婆在说什么,外婆说完,我就不哭了。
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我大舅生了三个孩子,接着他们的排,我排行老四。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走,在大山里走,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绿色的山峦,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清澈的小溪,我们不停地穿越树林,穿越山坳,山路上,是我们匆匆忙忙的脚步。父亲说,争取在天黑之前赶到。而父亲的家,还在大山里头。我被他们换来换去,一会儿是父亲背我,一会儿是外婆,一会儿是幺舅,一会儿又是母亲。他们用一块背裙把我绑在他们的背上,背裙是外婆缝制的,一块长方形的纯棉大红花布,靠近两肩的地方缝了两根宽带子,我的整个身子被包在背裙里,两肩上的带子从胸前交叉到后背再回到前腰系紧打个活结,我就很安全地被搂在了那块背裙里,只露出头和手。我们乡下孩子就是这样在母亲的背上一天天长大的。有时他们怕我冷,把我的两只手也包进背裙,我感到不舒服,又哭又闹,他们不理我,我哭闹一阵觉得没趣,渐渐的睡去。整个行程中,我不是在他们的背上睡就是在他们的怀里睡。
我的红花背裙在山林中闪烁,似游离的星星。我父母我外婆我幺舅的衣裳和山林融为了一体。外婆是一身对襟盘扣蓝布衣,幺舅是深灰色咔叽中山装,父亲是劳动布工作服,浅蓝色,左胸的小衣袋上印了黄色字体,是地质队的编号。母亲穿得比他们亮丽,外衣是一件天蓝色的毛料衣裳,里面有一件绿色半高领毛衣,是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他们的裤子又肥又大,看不到任何曲线。我父亲的鞋很结实,是地质队发的登山鞋,我母亲是一双黑色平绒鞋,我外婆的鞋是她自己纳的,灰色卡其布鞋,我幺舅是一双黄布胶鞋。这些鞋在当时都是好鞋,至于皮鞋,没有几个人买得起。母亲和幺舅的鞋是流行款式,特别是母亲穿的平绒鞋,城市女人穿,乡下女人没有几个穿,穿这种鞋的女人都非常爱美,三元钱一双,谁买了穿在脚上都很自豪,都觉得很美。我们就这样走着,在山林里穿行。累了,我们也要坐下来歇歇,是为了照顾外婆。外婆是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父亲怕她走不动,外婆说她走得动,说她从小到大都在坡上走,哪有走不动的。
天黑前,我们还是没有赶到爷爷奶奶家。父亲早有准备,黑暗笼罩大山时,他打亮了一支手电。我们在微弱的手电中走了两个小时到了爷爷奶奶家。除了我和父亲,外婆母亲幺舅的脚上打满了血泡,外婆和母亲的鞋也磨破了两个洞。
5
父亲的家,在大山脚下。四周都是山,那些山真高,跟天一般高。山上长满了树,望不尽的树,到处都是树。三间板壁瓦房座落在绿荫下,房前屋后的板栗树核桃树要两个人才抱得住。这些树枝繁叶茂,高出了房顶,郁郁葱葱向着蓝天伸展。父亲说这些树都是祖宗栽下的,比爷爷奶奶的岁数还大。树枝上,白天晚上有青鸟鸣唱,每年有不少鸟儿在枝桠上筑窝,不断地孵出许多小鸟,那些小鸟长大又孵出小鸟,代代繁衍,山林里飞着数不清的鸟儿,有多少树叶,也许就有多少鸟儿。我望着那些飞来飞去的鸟儿,银铃般地笑着,第一次发出了鸟的音节。后来,我又发出了树、山、水、天、地的音节。不久,我会说绿树,高山,溪水,天空,大地这些单词。我还会喊爷爷奶奶,他们乐得举起我不停地在空中旋转。
只有几块零星的水田种稻子,山地里,种苞谷红苕土豆。粮食以苞谷为主,一年四季吃得最多的就是苞谷馍馍。我奶奶做的苞谷馍馍金黄金黄,两面烤起了锅巴,从锅里捡出来,香喷喷散着热气。奶奶不给我吃苞谷,她给我煮大米饭,稀饭熬得茸茸的,一口一口喂我。倘若要给我吃,也是吃苞谷糊糊。奶奶和爷爷要抽烟,云南的竹烟筒,又粗又长。奶奶和爷爷把烟筒抱着,一头放在地上,抓一撮烟丝塞进烟筒孔,划燃火柴点着,嘴巴对着烟筒吧嗒吧嗒吸几口,烟丝就熄灭了。奶奶爷爷再往烟筒里放烟丝,再划燃火柴,再吸,一直到他们过足烟瘾为止才放下烟筒。奶奶爷爷吸烟时最好看,面色平和,眼睛里浸透着温柔浸透着满足,一脸的与世无争,仿佛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苦难和贫穷,也没有经历过劳累和艰辛。他们坐在一张矮木凳上,平静、详和地一口一口吸着烟丝。奶奶爷爷头上缠着帕子,蓝布帕子在头上裹两层,这和我们那地方的人不一样。我们那里的人,病人和月母子头上才裹帕子。奶奶爷爷的衣裳,比外婆母亲身上的还肥大。总之,这里和我们那里,有很多地方不一样。
父亲在这大山里土生土长,二十多岁进了地质队,离开云南的高山进入了四川的山川,父亲的生活习惯却与奶奶爷爷有些不同。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不饮茶,我的奶奶爷爷,抽烟喝酒饮茶,我的外婆母亲幺舅也喝酒饮茶。我们到的那天晚上,奶奶拿出了苞谷酒,是爷爷酿制的,奶奶还拿出了一盅糯米酒,说是父亲喝不来酒,特意为他酿的。父亲把那一盅糯米酒喝下去,一张脸红到了脖子,他在奶奶的劝说下又喝下一盅时,父亲便醉了,早早下了桌。奶奶说在外面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学会喝酒,烟也没有学会。奶奶问父亲,你在地质队不喝酒不抽烟,怎么过日子?父亲说忙工作,爬山爬累了,回去就想睡觉。奶奶看着父亲的背影,叹息了一声,仿佛父亲不会喝酒抽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回到奶奶爷爷家,父亲跟回我们家一样勤快,他背水背柴背草。我们那里,猪草牛草柴火用背篼背,其余的都用双肩挑。奶奶这里,山高坡陡,什么东西都是背。奶奶爷爷的背从来挺不直,我想是那些背篼压的。背篼像他们房舍四周的高山一样,挤压着他们,让他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晚上,我被床上的虱子咬得睡不着觉,不停地哭,父母把我抱起来,在房间里转着哄我睡觉。过了两个晚上,我不哭了,我适应了虱子同我们一起睡,我的外婆母亲幺舅也适应了同虱子一起睡。
过完年,我们回四川,我们走路到永善坐船。奶奶爷爷送我们,送了几十里山路。我们说回去吧,说了许多遍,奶奶爷爷才停住了脚步。他们看着我和父亲,看了很久,奶奶还抱了抱我,奶奶又摸了摸父亲的脸。奶奶对父亲说,带着南南,多回来看看。南南,是奶奶跟我取的小名,她还跟我取了一个学名,向记南,有记住云南的意思。上学时,母亲嫌奶奶取的这个名字土气,重新跟我取了一个时尚的名字。
坐下水船,快了一倍。船夫暂时减轻了劳累,他们站在船头的两边,悠闲地划着桨。有时,能听到他们整齐洪亮高亢的船歌声,那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快乐。有时,他们不用划桨,任凭木船在江风中顺水漂流,箭一般飞越山山水水。
父亲,再也没有回过云南。
我,直到现在,去云南看过一次我的情人,但没有走到我的老家。我也没再见过我的奶奶爷爷。
6
我被电话铃吵醒,拧开灯看表,凌晨一点二十五分。半夜三更谁打的电话?我拿起话筒“喂”了一声。
他说,睡着了?
我说,你吵醒我了。
他说,就是要把你吵醒。
我说,这个时候打电话,有什么事吗?
他说,想你。
我说,我也想你。
他说,我需要你,你来吧?
我说,什么时候?
他说,今天。
我说,能买到今天的车票吗?
他说,试试吧。
我说,好吧。
放下话筒,我不再入睡。他一定是想念我了,这个时候打电话,除了想念还有什么?我让他不能入眠?我缠绕着他的思绪?令他魂牵梦萦?他孤独寂寞了?他需要我?漂泊异乡的人啊!
早上起来,我去了车站,什么都来不及准备,兜里的钱也不多。卧铺票没有了,我买了一张硬座票。我就这样离开了四川进入了云南,进入了我的家乡。
山高路险,列车在崇山峻岭中奔驰。一道又一道峡谷,一弯又一弯江河,是靠桥连接的。那些桥,横跨半空,列车就在云空中穿行,从窗口往外望,深深的峡谷下面江水湍急,让人不寒而栗!还有那些又深又长的隧道,列车,就是这样在山洞在峡谷中穿行。修筑成昆铁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的人数不少。从这条路上走一遍,经历着险峻的旅程,才明白,这样的一条铁路,没有牺牲没有代价是完全不可能的。
上午九点一刻,列车到达昆明,他在车站接我。
跨进那套房子,他拥抱了我。我们,紧紧相拥在一起。后来,他进厨房给我做饭,情不自禁,他又拥抱了我,忘情中,我的头撞在了抽油烟机上。他抚摸着我被撞的地方,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们都太激动,他不断地吻我,腾出一只手搂着我的腰。我的到来,他真的很高兴。这天晚上,我们没有睡觉,在微弱的灯光下赤夜长谈。我们有说不完的话。我们的心难以平静。我们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睡眠上。我们赤夜长谈,我们相爱,我们注视着对方,我们彼此迷恋,是对方的一部分。我们就这样说着话,直到天亮。
接下来的日子,他陪着我逛街,陪着我吃过桥米线,吃云南的小吃,陪着我去西山去滇池去翠湖去大观楼去动物园,他还陪着我去了石林——阿诗玛诞生的地方。
我说,我是回家了。
他说,这是你的老家?
我说,是呀,不过,我的老家在永善,隔这里很远,我一直想回去看看。
他说,到这里,也算回来了。
我说,不完全一样,我就想在我祖先我父亲生长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他说,会有机会的。
每到一个地方,他不停地给我拍照,他说,回家了,多留些纪念。
我不停地跟着他走,劳累和疲倦也是一种幸福。我享受着被爱的甜蜜,被宠的快乐。在这个敦实的男人面前,我像一个未成年的女孩,一切都不用我去操心,有他为我顶着。他像一个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照顾着我,
我喜欢做这样一个小女人,喜欢被这样一个男人庇护着,喜欢他把我看着一个无知的一切都要为我代劳的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我享受着爱的幸福。
7
有两个下午,他忙着处理一些事务,我一个人在昆明的大街小巷转,沿着北京路,从南走到北。一条又宽又长的北京路,贯穿了整个昆明城,其余的街道从北京路两边往外延伸,不管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不想走了,转身,又可以回到北京路。我离开北京路走向了左边的街道,也不知走了多远,在一条小巷,我看见了许多竹烟筒,它们整整齐齐摆在地上。我不抽烟,看着它们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样的烟筒,我在哪里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我的确是第一次到昆明,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烟筒。我也是第一次到云南吗?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但这应该是第二次,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和我的父母我的外婆幺舅回过云南,回过我的老家,这样的竹烟筒,我也应该是见过,我的奶奶爷爷每天要用它抽烟,直到他们离去,他们才把烟筒丢弃在这个世界上。
我的奶奶,未出嫁抽不抽烟?她也算书香门第的小姐,她家解放前世世代代都是教书的。我爷爷不是知书识理的人,他们家有地方,我们的祖宗,省吃俭穿,甚至用性命购置了不少土地,在当地算得上是小财主,我奶奶和我爷爷,算不算门当户对?我奶奶嫁跟我爷爷时,她的嫁妆和别的小姐有所不同,别的小姐有的陪嫁她都有,她有的陪嫁却是别的小姐没有的,那就是书。她陪嫁了许多书,古典线装书,四书五经女经易经幼学诗经等等等等。可见我奶奶是很有学问的。在家里,她惟一的事情是读书,嫁跟我爷爷,她要做的事情还是读书。她是小姐,干不来农活做不来家务,走哪里,还要坐轿子,这可苦了我的爷爷。我不知道爷爷娶了这样一个不会做事情的小姐后不后悔,他没有怨言,什么都顺着我奶奶,把她服侍得好好的。我奶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这种生活维持了多久?
我奶奶嫁过来几年,我们的祖宗以及我爷爷购置的土地一年比一年少。我爷爷有七个妹妹,七个妹妹出嫁后只剩下薄薄的几亩田,上百亩土地都作了她们的陪嫁。在我的老家,有土地的人家,嫁闺女都要陪嫁几亩地,这是我老家解放前的风俗。我爷爷是家里的独儿子,奶奶陪嫁的几亩地,哪能填补七个闺女的陪嫁。二十多年只有出没有进,我们向家就这样一年不如一年。解放那一年,我爷爷只有两亩地,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都比较艰难,我爷爷还是划成了富农。从此,背着一顶富农帽子走完了他的一生。
书香门第的小姐,再不能只读她的圣贤书。我奶奶生下三个孩子后,学会了做家务。家里穷,只能自己做自己的仆人。我奶奶不顺心的时候就抱怨,说她哪过个这样的日子,成天像一个老妈子一样围着家务和孩子转,早知道有今天,就……我奶奶抱怨到这里就不往下说了,我爷爷明白她要说的话,我爷爷接着她的话说,早知道有今天,就不该嫁到向家!我奶奶说算你聪明,知道我在想什么。我爷爷说你嫁到哪一家都得过现在的日子,你逃不过!奶奶想爷爷果真是聪明人,她逃不过,像他们这样的人家都逃不过,爷爷也逃不过戴上一顶富农帽子,如果不是有七个妹妹前前后后把土地陪嫁完,爷爷的成分就不是富农而是地主。谁也逃不过,谁也不能离开大环境大气候生活在真空中。
我奶奶那双细皮嫩肉的小姐手,就这样被烦琐的家务磨粗糙了。她像所有农妇一样日日过着世俗的生活,她不再有小姐的派头,出门不再坐轿子,也不再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学会了爬山,学会了煮饭缝衣服喂猪养牛,学会了高声大气说话学会了骂人,学会了抽烟喝酒,就是没有学会种庄稼。她的小姐生活中残留下的也是她不可改变的就是每天还要读几页书,这是生活不可改变她的残留下的一点书香门第的爱好和习惯。所以,我奶奶虽是大山里的一个被生活磨得世俗磨得粗糙磨得苍老了的农妇,但她满腹经纶,在当地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饱读经书,我的奶奶能说会道,谁家不和睦谁跟谁吵架闹意见了,就要找我的奶奶评理断公道。我奶奶尽心尽职,为他们解决家务事解决一切冲突和纷争。我奶奶,就有了“说客”这样一个不是很好听的头衔。
一九六六年,我奶奶的七大间板壁青瓦房被一场大火烧尽,是他们烧锅时不小心惹起的火灾,那些经书也化成了灰烬。我奶奶,不再有书读,她抽烟,比以前更厉害了,那是她劳累后唯一的享受,她平静地享受着烟丝带给她的宁静,不再有任何抱怨。她抱着那节粗大的烟筒,吧嗒吧嗒吸着,时不时往地上吐几口口水,谁也看不出她曾经是书香门第的小姐,谁也看不出她满腹经纶,读了许多祖先留下的书。
我父亲说,奶奶读书很认真,重要的地方都是用银朱圈点了的。
我父亲说,那些书都是上好的纸张,又白又薄又有韧性。
像我的奶奶爷爷,像我的外婆外公我的父母,像我老家的所有农人一样。
看着地上排列的烟筒,我买下了一个。
拿回去,他问我买这个干什么?
我说拿来抽烟呀!
他说你在开玩笑吧。
他知道我不会抽烟,即使抽,也不会用这样粗笨的烟筒。
是用楠竹做的,虽粗笨,却是朴实无华,有青竹的幽香。看来,我祖宗的这块土地也在大片大片栽种竹子。
我想起我和邻居的男孩“私奔”到山上时,我们一路走过了多少竹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竹子,我们用的箩篼背篼筲箕簸箕筛子等等等等都是用竹子编的,我们的扁担床垫凉席,我们盖房子的瓦楞用的也是竹子。竹子栽在地上,不用浇水不用施肥枝繁叶茂生长,这很像一个个农人,他们有很强的生命力,也有非凡的韧性。
他说,买回去作纪念?
我说,我故去的奶奶爷爷最喜欢这个,他们抽烟时的满足,你没看到。
我奶奶这样的女人,最终还是适应了她贫穷的生活,老死在永善那块偏僻贫瘠的山地上。
8
那个春天,竹笋窜进了我们的家。
我们先是看到母亲房间里的地脱落了几小块,过了两天,一节青笋破土而出,把踩踏了几十年已经凝固得像砖一样的地顶碎了。那些被顶碎了的土散落在竹笋四周,像是被铁锹撬过的。看着竹笋一天天长高长大,我和他都很高兴,我们猜测着一根笋子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说比一个男人的力气还大。他说不止,起码比十个男人的力气还大。他说一个男人能把这么厚这么硬的地戳穿吗?我想了想,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这房间里的地结实得很,哪个男人能把它戳穿呢?我说十个男人也戳不穿这块地,他们只能挖破它,不能从下自上戳穿它,只有笋子才有这样的力量!他说是呀,恐怕一千个男人的力气加起来也不及这棵竹笋!于是我们对母亲房间里的这棵竹笋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它比屋外的那些竹笋伟大,比它们了不起。他说这棵竹笋是英雄,英雄就是不一样。我并不懂得英雄的含义,但知道不怕死的人才是英雄,像大姐书上写的那些英雄一样。这棵竹笋,为什么不在野地里生长,偏要窜进我母亲的房间?它是怎么窜进来的?房外有墙,墙离竹林有两米远。它不是窜在墙边上,而是窜进了母亲的房中央,那么醒目,不可阻挡!它有脚?它远离它的同类跑进房子来干什么?我们猜测着分析着,不知道它是怎么穿越障碍窜进了房间!这棵竹笋,像一位不速之客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给我们单调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色彩。每天上午,他都要过来,和我一起走进母亲的房间看竹笋长高长大没有。我们发现它长得很快,每天都要往上苁一两寸,过不了多久,它就会穿过房顶站在蓝天下,风姿卓越地摇摆着它的枝叶。我们等待着盼望着,做梦都梦见竹笋站在蓝天下。我们想亲眼看见它怎么戳穿房顶进入蓝天。那一刻,那些被戳破的瓦片丁丁当当被粉碎,该是多么壮观!而且,从此我们的房间里有一棵粗壮的青竹和我们一起生活,这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又多了一点内容。正在我们做梦的夜晚,正在我们等待着瓦片破碎的声音时,母亲发指令了,她说要拔掉竹笋。我说让它长吧,又不影响你睡觉。母亲说哪有房间里栽竹子的!竹笋破土而出时,母亲就要拔掉,我缠了母亲几次,母亲才同意先留下。母亲说再不能留了,再让它长下去,我们的房子都要被它糟蹋。我过去找他,说母亲要拔笋子了。他和我一起走进母亲的房间劝说母亲。母亲说不行,现在拔掉还可以吃,再不拔就只能当柴烧了。我和他都没有吃过竹笋,我们这里虽然遍地是竹林,到了春天,竹林里遍地是竹笋,没有谁去拔竹笋吃,闹饥荒也没有谁舍得拔一棵竹笋吃。谁舍得拔掉一棵竹笋吃啊!我也想尝尝竹笋的味道,切碎炒好了的竹笋该是怎样一种味道呢?母亲对他说,你也过来吃。我们最后还是抵挡住了吃竹笋的愿望,不停地劝说母亲留下竹笋,不要拔掉。母亲说现在非拔不可,再不拔,它就不能吃了。母亲是家里的权威人物,父亲回来都要听他的,她想要做的事谁也阻挡不了。母亲拔掉了竹笋。那天晚上,母亲炒了一盘香喷喷的竹笋,我们是第一次吃竹笋。那块被竹笋戳破了的地又被我们踏平了。
接连几个春天,我们都盼望着房间里有竹笋破土而出,我们失望了,没有竹笋再窜进房间。我们总是做梦,梦见房间里长着一棵青笋,梦见青笋穿破房顶摇曳在蓝天下,那些被粉碎了的瓦片发出丁丁当当的声音。
屋后面的竹林更加丰茂的季节,他说,那棵竹笋如果长在竹林里,它也像这些竹一样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竹了,可惜它远离了它的同类,命运跟它们就不一样了。他说这些话时已经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但这些话不像他说的。
9
对于庄稼人来说,土地真的比生命还重要吗?
我们向家的祖宗就是用命换来了一些土地。
父亲听奶奶爷爷说,我们的祖宗是从湖广去云南的,在明代。在云南的永善安家之后,我们的祖宗开始一年一年的购置土地,他们还从彝人手上购置了十多亩土地,一手交钱一手交地,没有字据。秋收的时候,彝人去官府告了我们的祖宗,说我们的祖宗非法占用了他的土地,县太爷把我们的祖宗叫去,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审问出一丝经脉。县太爷不知道该怎样断这个案子,为了尽快了结,县太爷想了一个断案的办法。
县太爷问祖宗,你是要命还是要地?
我们的祖宗没吭声。
县太爷又问,你是要命还是要地?
我们的祖宗还是没吭声。
县太爷说,要命还是要地?
我们的祖宗说,要地。
我们的祖宗回答“要地”这两个字时,额头上浸着点点滴滴晶莹的汗珠,双手不停地颤抖,十个手指张开半弯曲着,他的牙齿像受了冻似的上牙敲着下牙,那两个字其实是从他的牙缝里挤出来的,软弱无力,没有一丝底气,县太爷什么也没听见。
县太爷这次生气了,愤怒地问,要地,还是,要命?
我们的祖宗把半弯曲着的手指握成了拳头,声如洪钟地回答,要——地!
我们的祖宗就这样用性命保住了他从彝人手上买下的十几亩地。
我父亲说,祖宗的死刑是用竹竿搅死的。我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刑法,总之,是极端残忍的,施了刑的人被丢进一个万人坑时只有骨头。骨头挤着骨头骨头压着骨头没法分辨谁是谁,而那些堆积的白骨都是“犯人”。家里的人去寻找祖宗的遗骨用的是点血法,那是他们辩认亲人的一种土办法。我们祖宗受刑后的白骨被丢进万人坑时,他的长子走了几十里山路去认领他的遗骨。他下到白骨堆积的坑里,用一根纳鞋底的大头针戳破他的中指,鲜红的冒着热气的血珠不停地往外流。血珠滴进白骨浸进骨头就是自己的亲人,往外流就不是自己的亲人。我们祖宗的长子用自己的血点了三十多块白骨都没有找到我们的祖宗,点第三十九块白骨时,那滴鲜血浸进了我们祖宗的骨头,父子的血液溶为了一体。我们祖宗的长子把祖宗的遗骨拾起,用一块蓝布包裹得严严实实,带回家安葬。
我们的祖宗在回答县太爷“要地”时不会想到,他用性命保住的土地多年以后开始败落,几亩贫瘠的山地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果我们的祖宗知道会有这一天,如果我们的祖宗知道向家多年以后仍然会一贫如洗,当县太爷问他要命还是要地时,他会回答要地吗?
土地,真的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吗?
10
我爷爷的七个妹妹出嫁,都是我爷爷下宜宾为她们置办嫁妆。
永善到宜宾,有下水船,为了节约船费,我爷爷从不坐船,每次置办嫁妆他都是从云南走到四川。沿着蜿蜒的金沙江,他起早贪黑在陡峭的山路上不停地走。到了宜宾,他来不及歇一口气又急急忙忙在商店里进进出出,把嫁妆都清点了一遍之后,他又背着那些嫁妆上路。回去的路途更艰险,一山比一山高,我爷爷一路都在爬山,在丛林中不停地攀缘。有时他走在山路上像是悬在半空中,曲折的金沙江在他的脚下咆哮着,一泻千里拍打着山谷。我爷爷的步子迈得又快又稳,每迈一步他都很认真,他知道如果有一步之差,就会摔进金沙江,恐怕连尸体都找不到。我爷爷的七个妹妹前前后后出嫁,我们向家的土地也在不断减少,但我爷爷每次下宜宾置办嫁妆都平安地回到了云南。最终,他没有逃过劫难。
那是一九六三年,三年大饥荒的最后一年,我爷爷七十七岁,他没有走过那一年。
七十七岁的高龄,他走出云南走出永善是为了一口饭。
他早已四处借粮食,已经无处可借。有时为了借到几斤苞谷,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借回来的苞谷磨成面粉,还要省着吃,只能熬成照得到人影的苞谷糊糊。山里的树被一年一年砍尽,能吃的树叶也找不到,房前屋后的几棵板栗树核桃树也被当着“资本主义的尾巴”砍来炼钢炼铁。我爷爷看着遮蔽了半个天空的板栗树核桃树倒下时,他四肢乏力,躲在墙角忍不住大哭了一场。这些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板栗树核桃树,都是我们的祖宗留下的,我爷爷出世那一天,它们就郁郁葱葱站在蓝天下,站在云南的高山峡谷。年年岁岁,它们托着一片片彩云飘过。有的彩云,飘到这里留念那些伸向蓝天的绿枝,它们留在了这片蓝天下,不再向南漂泊,驻足在这块家园上。闲云野鸟,四季赋和,使这块云之南的故乡更加宁静更加清洁。不知是树衬托了云,还是云陪衬了树,彩云五彩斑斓,树木风情万种,它们相得益彰生存在这块封闭、落后的土地上。我爷爷看着那些高大的树木被伐倒时,成群的青鸟飞走了,彩云纷纷剥落,一片片归入了泥土。我爷爷看见那些飘飞的树叶仿佛是我们的祖宗,他们没有离去,他们的魂魄融进了树木,成了树上的精灵。所有的精灵,被扼杀了!斧头,一刀刀砍在了我爷爷身上,他伤痕累累,他看见了我们的祖宗鲜血淋淋,他们也是伤痕累累!我爷爷痛啊,他大病了一场,躺在床上几天不吃不喝!昏昏噩噩中,我爷爷总是看见我们的祖宗,他看见他们像树叶一样四处飘零。
板栗树核桃树没被砍倒时,青黄不接的季节,可以用板栗核桃充饥。每年秋天,要收多少板栗核桃,要腾出一间房子装这些山货。拿去卖,卖得的钱买米买油买盐。现在,房前屋后,山里山外,都是光秃秃的,闲云野鸟飘走了。我爷爷也像一只鸟儿一片闲云一样,七十七岁为了一口饭要飘零他乡,这是他没想到的,也是我奶奶没想到的。
我爷爷上路的时候是一九六三年的十月,山地里的气候已经很冷了,但正是板栗核桃成熟的季节。如果那些板栗树核桃树还在,我爷爷就不会在板栗核桃成熟的季节为了一口饭走出家门,他和我的奶奶可以用板栗核桃度过饥荒。我爷爷对我奶奶说,借来的几斤苞谷吃不了几天,我省下一口,你留在家里,我下宜宾,他们那里该比我们好过一些,我借一些粮食回来。我奶奶明白,爷爷说下宜宾是到我们家,他要爬山涉水去我们家找一口饭吃。奶奶不同意,奶奶说这把年纪了,还能走那些山路,不比年轻的时候,你都有三十多年没走那些路了!爷爷说都在家里等着饿死?我走了省下一口,你可以多维持一些日子,我借到粮食就回来,她不会不管。“她”是指我的母亲。
我爷爷在十月的一天早晨上路了。我奶奶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就像当年送我的父亲一样。我爷爷说了多少遍回去吧,我奶奶才在一座山坳口停住了脚步。我奶奶说,山高路陡,路程遥远,你要小心呀,借到粮食就回来,我等着你!我爷爷说,回去吧,要不了多久我就回来。我爷爷独自走在了荒山野岭中,三十多年前他走过的这条路,沿途是遮天蔽日的树木,层林尽染,青鸟对着云霄歌唱,千万张树叶在风中低吟。现在,一路荒凉,只有杂草,树木不知什么时候被人们砍尽了。我爷爷年轻力壮为他的七个妹妹置办嫁妆时,从永善到宜宾,他要在路上走三天三夜。如今,他的骨头老了,腿脚也没有年轻时灵活,他要在路上走几天几夜呢?我爷爷独自在荒山野岭中走着,沿着蜿蜒曲折的金沙江。他的确老了,比不得从前,走一段路程,他要坐下歇歇,脚下的金沙江咆哮着飞奔着,一节节原木顺着江水漂流,它们是从上游砍下的,为了方便为了节约运输,它们被丢进了大江,不知要漂到哪里?它们不断地被砍下不断地丢进金沙江,不断地在水里漂着。一年四季,金沙江上都有漂流的木头。要腐烂多少流失多少?没有人管没有人过问,那些原木,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从上游漂下来,在金沙江上。我爷爷看着那些漂流的木头,想这些树木怎么也像人一样?苍翠的高山正在一年一年荒芜。空旷寂静的山,空旷寂静的江。我爷爷在山道上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他从来没感到路程是这么遥远。年轻时他走这山道,背着他妹妹们的嫁妆,身上沉甸甸的,也不觉得路途遥远。如今空着手走这山道,怎么就这么遥远?遥遥无期啊!
偶尔有纤夫的号子打破了峡谷的沉寂,他们驮着船艰难地向上攀缘,吆喝的声音飘散在江上,被江风被浪涛被峡谷吞灭,无影无踪,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出现。纤夫的号子使山谷更沉寂更空旷,那虚无的声音飘零着,有一些缥缈,但又是实实在在的。我爷爷想,那些赤脚求生的纤夫也像江上漂流的木头。
我爷爷在沉寂的荒山里独自走着,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大山,他走出了云南,进入了四川。进入四川已是黄昏,我爷爷想翻过前面的山住一宿再接着走。他又开始翻越另一座大山。不知是山高路陡,还是天色渐渐黑下来我爷爷的眼力不好,还是我爷爷饿得两眼昏花,总之,他掉进了峡谷,摔进了金沙江。他没有翻过那座山,没有走到宜宾,没有走到我们的家,他葬身于金沙江,为了一口饭。我母亲并不知道爷爷要到我们家找饭吃,我母亲也在过“粮食关”,坡上的苕藤早被他们在黑夜里偷来吃光,哪还等得到吃红苕!找不到吃的,我母亲他们就吃观音土。我不知道什么是观音土,我母亲说难吃得很,吃下去更难受,拉不出屎,肚子胀得喊爹喊娘。我父亲也不知道爷爷要到我们家找饭吃,爷爷摔进金沙江时,作为一名地质队员,他正在四川西北的高原上为国家找矿。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工作的环境异常恶劣,条件也异常艰苦,一封家书,要一月两月甚至半年才收到。半年之后,我父亲才知道了爷爷的死讯,那时我爷爷的坟上已经长满了青草。我奶奶在那个夜幕也不知道爷爷摔进了金沙江,她是半个月后知道的,爷爷被江水冲上岸,面目全非,是老家的人下宜宾发现的。我奶奶送走爷爷那天,回到家,她的左眼皮不停地跳,我奶奶预感到要出什么事,她担心爷爷,但她没想到爷爷会摔死在找一口饭的路上。我奶奶也许想到了,七十七岁的人,怎么翻越重重高山?我奶奶不愿去想,他盼望着我爷爷带着粮食平平安安回来。
第二年秋天,我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去的那几天,她不停地念着我父亲的小名。她说她没有别的愿望,就想见见我的父亲,看他一眼。我父亲没有听到奶奶的呼唤,他行走在四川的高原,为祖国寻找保藏。十月的高原已经在飘雪,在山上工作,突然就是一场大雪降临,躲避的地方都没有,有时是一场冰雹,乱箭一样扎在身上。我父亲,跟所有的地质队员一样,要忍受艰苦、寂寞、孤独,还要抵抗寒冷。我父亲和几个地质队员在飞雪中行走时,总是看到我的奶奶。奶奶那张皱纹满面愁容满面的脸在雪花中时隐时现,她想要说什么,欲言又止。我父亲想看真切一点,奶奶那张脸每次出现在雪花中都是模模糊糊。那几个晚上,我父亲睡觉总是梦见我奶奶。有一个晚上,他心慌意乱,心脏比什么时候都跳得快,折腾了一夜也没入睡,心里慌乱得很,他仿佛还听见了我奶奶的声音。我父亲心上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他从钢丝床上起来,点亮一盏马灯,给我的奶奶写信。奶奶没有读到父亲的信,父亲的信写好找不到发信的地方,二十五天后,有个队员得了急病,要连夜送县城的卫生站,第二天上午,我父亲写给奶奶的信才发了出去。我的奶奶已经入土了,那黄土堆积的坟包上有了几棵青草在寒风中飘荡,孤伶伶承受着冷寂的思念。
我奶奶死不瞑目,她是睁着一双老眼离开人世的,家里的人为了让她闭上眼睛,用手轻轻地合了无数次,那双眼睛也没有闭上。
11
我和他在大观楼玩了一天,说是玩,其实就是对着一湖清波享受宁静。远处是西山是滇池。滇池碧波荡漾,仿佛是在云天上翻滚。层层波涛涌进了彩云,奔涌着翻腾着。蓝天碧海。我们仿佛置身于天上,置身于云端。置身于一块清凉的水域。晓风拂扬,沙鸥鸣唱,涟漪重重叠叠。裙衫被清风吹皱了,心也被清风吹皱了,泛起层层涟漪。我们紧挨着并排坐在一起,没有言语。谁也不想打破宁静,谁也不愿说一句多余的话。心,静静地流淌。融入了蓝天融入了湖泊。阳光穿过垂柳,洒在我们身上。沙鸥不倦地飞翔,美丽的倩影在碧波里穿梭。我们不是鸟儿,我们也不是一只沙鸥。但我们愿意像一只沙鸥一样,栖息在这块净土上。我们不是,我们不是一只鸟儿,可以随便迁徙。
黄昏,我们很无奈地站起来,离开湖泊,走出了大观楼。
他知道我喜欢这样的地方,知道我是一个喜爱宁静的人,知道我在清净中内心有一种满足。坐在湖边时,望着对面那块陆地,他说,我打算搬到那里去住,我去考察过。我说,真有这样的打算?他说,准备下个月。我说,能住在这样的地方,是一种福分。他说,你来吗?我知道,他说这些,是想把我留住。我说,以后再说吧。他不再说什么,我看见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惆怅。这时,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奶奶的那些经书被焚烧后,奶奶再也没有摸过书籍。从小在家里养成的读书习惯终止了。奶奶读不成书就背书,经书上的好多文章和诗歌,她能倒背如流。黄昏,她抱着烟筒,喜欢坐在门槛上,一边吸烟一边看山上的景色。大山挡住了她的视线,她看见山顶上的云彩不断地飘呀飘,我奶奶不知道它们要飘向何方。我奶奶吸着烟,心里就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她觉得自己的心也像那些飘荡的云彩一样。我奶奶的心里就生出许多落寞。她的世界都在书里,她这一辈子饱读经书,但她从来没有走出大山,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她只能从古书里去游览世界。我奶奶坐在黄昏的门槛上,抱着竹烟筒吧嗒吧嗒吸烟,眼睛里有了一些水雾。水雾飘着散着,把我奶奶淋湿了,我奶奶很快就成了一个水人儿。她看见她未出嫁时,终日坐在书房里,静静地享受着文字里的世界。她在那个世界里寻找快乐寻找满足。同时,那个世界也给予她年青的心莫名的惆怅和愁绪。她看见她嫁到向家,头几年仍然过着小姐的生活,我爷爷是她的奴仆,对她百依百顺,出门是轿子。轿子在崎岖的山路上晃晃悠悠,她仿佛行走在云空中,她的那颗心也飘了起来。后来,家境一年不如一年,她也像一个家庭主妇一样做作琐碎的家务。她身上的书香气已经消失殆尽,没有了小姐的斯文和悠闲。她的身上不再是书香气而是烟火味。她在贫穷艰辛的生活中,一天一天把自己磨合成了一个纯粹的农妇。我奶奶从水雾里走出来,天色渐渐暗淡,山也阴暗阴冷,门槛上的奶奶是一团黑影,烟丝的燃烧如零星的星火。这时,我奶奶吸着烟开始背书,《诗经》上的风、雅、颂,她能一口气背出许多。
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
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
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
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勖寡人。
我奶奶一口气背了十几首诗,她就背着黑夜回屋睡觉了。
我奶奶劳累之后,靠烟筒和背诗打发日子。
我的心里也升起了一些水雾。我想他的心里也有些水雾,驱之不散的水雾。
彩云从我们头顶飘过。
大观楼前的浓荫覆盖着我们,我们在浓荫下坐到黑夜包裹了城市才离去。谁也不想说话。他不停地抽烟,脸色凝重。那些水雾在他的脸上飘着。漂泊的落寞让他有难以言说的惆怅。我看到了他的孤寂。但谁也帮不了谁。谁也救不了谁。来来往往的人群匆匆走过,有几个穿着旧式布衣的老太太我想不是昆明人。是从山里出来的?她们衣服的款式是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山区妇女的打扮,快跨入二十一世纪了,她们还坚守着自己的生活,连穿衣服多年来都不改变。我奶奶活着时是不是这身布衣?
灯火点亮城市时,他说,走吧。
我们从水泥凳上站起来,离开了大观楼前的浓荫。
我们的脚步有些散乱,像一对寻找家园的人。点点灯火使我们双眼迷茫,我们看到灯火里飘着的水雾弥漫城市。
我真的回到了我的故土?云南,真的是我的老家?我怎么像个游子一样?爱情,也不能使漂泊的心安宁。家,才是归宿。爱情,没有归宿。
12
长大一点,我们知道了结婚的含义,虽然我们偷偷跑出去玩了一场“结婚”,七岁的他,五岁的我,并不知道结婚是什么。我们以为婚姻就是一场游戏,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那次“婚姻”对我们来说已经遥远,但我们还记得。记得那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记得七星湖,七星湖上的白鹭。记得群山上的马尾松,记得掩映农舍的竹林,记得湖水里的蓝天白云。以至后来我离开家乡,总是重复着一个梦,梦见我坐着船穿行于绿水青山,我在青山在碧水中穿行,直到我梦醒。我不知道为什么重复着这样一个梦?年年重复。我喜欢这样的梦境,也愿意反反复复进入这样的梦乡。不花一分钱,我从城市一步跨入了山川。有了一次爽心悦目的旅游。我愿意沉浸在这样的梦乡中。这样的反反复复,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地方?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这样的山青水秀我是走过的。我不到两岁那一年,跟着我的父母我的外婆我的幺舅,从宜宾出发,坐木船到永善再走路到了我的老家。这是我的一次旅行,第二次旅行是他带着我从炎热的丘陵逃进了七星湖的群山脚下。怪不得我置身其中时那么亲切,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我的老家就似这样一个地方,虽然我不记得了,但它一直刻在我的脑子里,烙在了我的记忆中。记得当时我对他说,这里是我的家。我说我来过这个地方。他当然不相信。我的的确确没来过这里,但我回过老家,回过我的云南。我的云南就是这样的山青水秀、天高地远。我和我的父母我的外婆我的幺舅在山水中穿行了几天几夜才回到了我的云南。那年我不到两岁,唯一的一次回家,已经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他渐渐生分。我们不再一起玩耍。但他依然像大哥哥一样对待我,有时母亲忙不过来,他过来帮我们干活,干完活他回去,留他吃饭他也不吃。我内招进地质队那一年,他和母亲一起把我送到了宜宾。我们走路到锅巴溪坐下水船,不是木船,是两层的客轮。坐在船上,他说,四四,我们以后就不一样了。我说,怎么不一样了?他说,你是城市人,我是乡下人。我说,城市人和乡下人怎么就不一样?他说,你拿工资,有口粮,我们要自己在土里刨吃的。我们不再言语,一直到宜宾也没有说一句话。我们想起我们“私奔”那一年,天旱得一点火就会燃烧,那一年的庄稼可粒无收。国家发下的救济粮杯水车薪,人们四处借粮,就像当年我的爷爷四处借粮一样,只要能借到一口粮,不怕路途遥远。那一年我们半饥半饱,有时一天只有一顿饭,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干饭,稀饭都是清汤寡水,不一会儿就饿得心慌。我们一直处于饥饿中。
后来他结婚了,找了一个山里的姑娘。为了养家糊口,农闲,他也进城打工。他在建筑工地干活,一天十块钱。他一天花掉四块钱,吃最廉价的饭抽最廉价的烟,节约的钱他拿回家缴孩子的学费。后来他连最廉价的饭最廉价的烟也不能享用了,他死了,从七层楼摔在凌乱的工地上。他的死为他的家人换来了两千块钱。那一年他刚好三十岁。他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四年级。
她的妻子问老板,一个人死了,这点钱就打发了?
老板说,有这点钱也是我们发善心,这样的事多的是,我们管得着嘛!
她的妻子知道这些腰缠万贯的老板对鲜血对死亡对别人的苦难早以麻木不仁,他们就是这样发家的。她不再说什么,说也是白说。
我谈了无数次恋爱也没结婚,每次要进入结婚的程序我就厌烦对方了。我的爱情会突然消失。并不是我喜新厌旧,是男人们的表现令我失望,迫使我的感情降到零度。现在想起来,我和他的那一次“私奔”,和他在群山脚下在七星湖边举行的那场“婚礼”,是我迄今为止惟一的一次“婚礼”,它竟然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几许温馨,留下了一些美好的记忆。
那是我惟一的一次“婚礼”。
一九九八年,我回家探亲,独自去了七星湖,群山从上至下是一片茶林,找不到一棵马尾松。漫山遍野的马尾松消失了。人的力量真的是无穷无尽。我不得不叹服我们人类的力量……
山已经不是那座山,就像宜宾至云南的连绵起伏的群山,已经不是我回老家时走过的那些山。
那个穿行于青山绿水的梦,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我的梦境。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常常在梦中回到我的老家,回到我的云南。
13
二伯是我父亲的哥哥,一九四二年的夏天,他上山去砍柴,由于贪玩,走得远了点。在荒无人烟的山上,他被人绑架到了大凉山。从此,沦落为一名奴隶。他每天起早贪黑为奴隶主干活,还要挨饿受冻。冬天,没有毡子,没有鞋子。毡子和鞋子都是奴隶主享用的,而在大凉山,彝人的毡子就像汉人的被子一样,是用来保暖的。彝人出门睡觉都离不开毡子,毡子既是他们的棉衣也是他们的被子。我二伯是奴隶,是跟奴隶主干活的,我二伯不能像奴隶主那样生活,我二伯八年的奴隶生活没有披过一件毡子。我二伯还要像牛马一样没日没夜地干活。解放前的大凉山是封闭的,彝人不出来,汉人不进去,他们的生活也是半原始的。我二伯白天上山干活,夜晚,要为奴隶主的一家人磨粮食。五谷都是石磨磨出来的,我二伯就是那条拉石磨的牛,夜夜没有空隙。大凉山的奴隶主们靠大凉山和奴隶养活他们,粮食自己种,蔬菜自己种,药材和油菜也可以自己种。但大凉山不出盐,盐是种不出来的。盐又是生活中离不开的。由于大凉山的封闭,彝人和汉人互不来往,盐进了大凉山就极其珍贵。越是珍贵就越要享受,彝人有了盐,吃起来就像吃冰糖一样,一颗颗丢进嘴里,嚼得脆生生响。我二伯没有享受过吃生盐的滋味,他是奴隶,没有资格。他只能看着奴隶主们把晶莹透顶的盐一颗颗丢进嘴里,只能听着他们唏里哗啦的咀嚼声。我二伯觉得那声音很好听,仿佛泉水滴在青石上。大凉山解放,我二伯也解放了,他回到了永善。我二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生盐,他也学着那些奴隶主,把盐一颗颗丢进嘴里,像嚼冰糖一样,脆生生地嚼着。我二伯一口气吃下了半斤盐,八年的奴隶生活,他就盼着好好吃一顿盐。半斤盐像糖一样吃下,有半年时间,我二伯吃什么都是咸的。
我父亲说,解放后,彝人的生活和解放前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翻了身,不再过奴隶般的地狱生活,他们是彻底解放了。
我二伯回到永善,几年后他又离开了永善。一九七二年,他又拖家带口回到了永善,没再离开过,守着他儿子丢下的几亩地过日子。
我二伯的儿子我的大哥一九九一年去了昆明,他在昆明开了饮食店。一九九五年,我大哥回永善,要接走我的二伯。我二伯死活不愿意,还劝我大哥回来种地。我大哥说,在昆明卖小菜擦皮鞋都比种地强。我二伯说,不务正业,庄稼人有不种地的?为了几块地,我们的祖宗连命都不要!我大哥说,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像祖宗那样傻!谁还把土地看得比命重要!谁还死守着土地过穷日子!我大哥说服不了我二伯,我二伯也说服不了我大哥,我大哥又回了昆明。
我二伯房前屋后的山早荒了,只有几丛竹林给了大山一些生机。有劳力的人家,去很远的地方找柴烧。我二伯老了,走不得远路,烧柴成了一大难题。没有柴就煮不好饭,没有饭就要饿肚子。我二伯就跑到人家的竹林里捡干竹子,运气不好,被人家发现了,一个不满十八岁的男孩揍了他一顿,左腿留下了后遗症。没过多久,他煮饭时不小心,房子也烧了,我二伯搭了一个塑料棚住进去。我大哥几次接他去昆明,他仍然不去。我大哥死心了,随他一个人怎么过,每月借钱回去。我们都不理解二伯,为什么要一个人守着大山过穷日子?去昆明多好,不用为没有柴烧发愁,以至挨一个少年的毒打!
有些事,真的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吗?
就像我不理解我的父母,一大把年纪了,两个人守在宜宾的乡下,我父亲有七百多元的退休工资,到城里两个人也可以维持生活了,他们却还要坚持一年一年的种田种地。犁田耙田栽秧打谷都是请人,还得管饭,还要买农药买化肥,一年下来,收获的粮食折成价还不够请人。这样不划算吃亏的事,我父母却乐意连年去干。我父亲的身体又不好,腰上有毛病,住过院动过手术,他却不休息,从退休回到家那一天就在土地上劳动,没想过自己是拿工资的退休工人。我有次对他说,爸,你在地质队工作了三十年,但你的骨子里仍然还是个农民。我父亲说,你们懂什么!我们是不愿看着他们劳累,拿着钱不过清闲的日子,花了钱自己还受苦受累,叫他们住到城里他们也不愿意。于是近十年来,我们年年都在劝说他们不要再种田种地,这把年纪该享享清福了。我父母一年推一年,像哄小孩一样哄着我们,说今年做了就不做了。一直到现在,他们也丢不下那些土地。我说,那些土地,你们守得再牢,你们以后走了,也会落入别人手里,你们带不走,小弟也不会回来种田种地,何苦还这样劳累自己!只有小弟的户口还在乡下,但他从来没有下过田下过地,上高中,他就跟着别人做一些小生意,以至荒废了学历。高中毕业他四处打工,现在在宜宾自己经营着一个小店,生意红火,他哪会回家种地。父母听不进我们的话,春夏秋冬都在土地上劳作,我们真的是不可理解!又不需要靠土地维持生活,干吗要花钱受罪!我想起我们的祖宗,当县太爷再次问他要地还是要命时,他高亢地回答要地。他用性命保住了从彝人手上买下的十几亩地。我父亲我二伯不愧是向家的人,竟然继承了祖宗血脉里的一些东西,二十一世纪了,人人都想逃往城市,在城市里发财花天酒地生活,我父亲我二伯却依然把土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14
父亲一直念叨着想回一趟老家,他想看一看祖坟,祭祀一下爷爷奶奶。父亲念叨着一直没有走进云南。去年他打算要上路的,我妹妹妹夫给了他一千块钱路费,结果他的腰病发作,眼睛也疼痛。他的眼病是一九六四年落下的,那一年他们地质组在川西高原上探勘,四月天,海拔四千米的高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一片白茫茫,阳光照耀在雪山上,银光闪烁。我父亲就这样得了雪盲,落下了病根。他们的劳保是要发墨镜的,困难年代,物资匮乏,地质队拿着钱也买不到墨镜。腰不好眼睛看什么都困难,怎么回云南?我父亲说,想了几十年,怎么还是回不去?我说,不急,等我有时间了,陪着你回去。
我真的想陪着父亲回一趟老家,这样的愿望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拖家带口的人总有一些身不由己!我父亲也是身不由己,几十年了,他就没有想过要回去?他可能天天都在想着回去,但就是回不去!有好多次,父亲说他梦见回家了,说他梦见了家里的人,梦见了爷爷奶奶。梦见爷爷在抽烟,怀抱的那节烟筒比爷爷还长。一缕缕青烟四处飘散,笼罩了我爷爷。我爷爷被烟雾裹着,父亲怎么看也看不见了,但他知道爷爷就在烟雾中。梦见奶奶在读《诗经》,但她手上没有书。奶奶在背书。她的声音朗朗的,高亢中有一股苍凉感。我奶奶唱歌一般,一首接一首背着。我奶奶不知疲倦地背着,长声吆吆。我父亲记不得奶奶背了多少首风、雅、颂,他看见奶奶背出的诗都流成了河,奶奶从那条河上消失了。父亲每次对我们说他梦见回家时,他神色黯然,眼睛里有一团迷雾,眼神恹恹的,没有光彩。我知道父亲又想家了。几十年了,父亲是不是有一种漂泊感?他是不是有一种身在他乡的无奈?几十年了,但他就是,走不进,云南。也走不出,云南。
晚上,父亲看电视,中央台的新闻播完,他就看云南卫视,天天如此。看到电视上介绍云南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时,父亲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在电视上看到他的老家永善。但父亲知道永善在云南算不了什么,它那么偏僻、落后,不是风景区,也没有名胜古迹,像这样不知名的小镇子小村庄,在中国多的是,都是名不见经传。况且,父亲生长的地方离永善还远,更是名不见经传,哪会出现在电视上。父亲还是等待着盼望着,在他的心里,他的家乡永善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所有的风景名胜,名山大川都比不上他的家乡——永善。就像永善、宜宾在我的心里也是最重要的,它们都是我的家乡,我的故土。
很久以来,我就有一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梦想,一个情结,我想从我生长的宜宾出发,沿着金沙江,徒步往上走,这样可以走到我的老家永善,再走进西藏。不走路,坐船也可以,但水路在九十年代就荒废了。陆上交通发达,谁还走水路。就像明朝水上交通发达了,谁还去走丝绸之路。金沙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消失了,最先消失的是木船,消失的是纤夫沉重的脚步,悲凉的号子声,接着轮船也消失了。这世界,就是这样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徒步游历金沙江,进我的云南,进西藏,这个愿望多年来缠绕着我,我也是身不由己,脱不开身。当我多年以后能脱开身时,我还有没有体力?也许那时候也像现在一样,只能想想而已,就像我的父亲。
我再一次对父亲说,等我有时间了,陪你回云南。
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七十岁高岭的老人,他的腰上有毛病,视力也不好。
我说,我真的想陪你回云南,爸,什么时候,我和你一起回云南。
15
这天晚上,他没有回他的房间,我们坐在床上说了一夜的话。准确地说,是他对我说了一夜的话,我也乐意听。他跟我讲了一夜的腾冲。他到昆明主要是经营木材,他在腾冲有一个木材加工厂,昆明有他的办事处。他讲腾冲的历史、文化,讲腾冲的温泉、地理,讲腾冲的太阳、月亮,讲他怎么在腾冲工作的。他说,腾冲,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他还讲到缅甸,讲到了缅甸的翡翠,缅甸的风土人情。他讲得很生动,娓娓道来,让我生出许多遐想。他最后说,留下吧,我需要你。我知道,他跟我讲这些,就是要我留下来。我说,我那边的工作怎么办?他说,辞掉。我说,怎么行,那是我喜欢的一份工作。他说,留下,也可以干你喜欢的事。我说,那边,有我自己的事情。他知道说服不了我,不再说什么,不停地吸着烟。房间里越来越明亮。我说,我想睡一会儿。他说,我要出去办事,你好好睡,留不留下,你再好好考虑一下。
我很快人睡,不再去想留不留下来的事。
我被他从梦中摇醒。
他说,起来,吃饭了。
我问,几点了?吃早饭还是吃午饭?
他说,午饭的时间都过了,你真能睡。
我说,从来没熬过夜,要怪也怪你自己。
他说,想睡,吃了饭再睡吧。
他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拿起了我放在凳子上的衣服。
他说,快穿吧,我今天做了好吃的。
他说完出去了。
我不慌不忙穿着衣服。这个男人,就是这样体贴女人,他就是从这些细微处慢慢征服我的。
他抽着烟坐在椅子上等我。看见我出去,他一直看着我。我从卫生间出来,他仍然看着我。
我说,不认识?
他笑了笑,说,吃饭吧。
他斟了两杯啤酒,我们碰了杯。
他说,我做的鱼,好吃吗?
他说着夹了一块红烧鱼在我碗里。
他的菜真的烧得不错,如果去开馆子他也能赚钱。
我说,好吃,好久没吃鱼了。
他说,为你做的。
他说着深情地望着我,又跟我夹了一块鱼。
他说,希望鱼能把你留住。
我低头吃鱼,没吭声。
我说,我喜欢过一种安定、朴实、简单、宁静的生活,还喜欢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顿饭,我们吃了很久,喝光了五瓶啤酒。
黄昏,我们去吃了过桥米线。从过桥米线村出来,我和他漫步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我们走僻静的地方。我们不停地走着,不知穿过了多少大街小巷。幽暗的路灯,照着我们沉重又有些飘忽的脚步。谁也不想打破沉默,谁都知道对方的心情。明天,我要走了,而他,依然要留在这座城市,不知要留多久,也许是十年,二十年,也许是一辈子。谁知道呢?人,更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夜,有些沉寂了,我们在夜色下不停地走着,谁也不想回去。我听见了他的呼吸声,有些沉重。他的脚步,也有些沉重。我看见了他那颗漂泊的心很孤独。他承受不了的,是漂泊在异乡的孤寂。他那漂泊的灵魂不是金钱和忙碌能够安置的。他那孤寂的心无处安置。
只要我留下,就能安置他的灵魂。
他说,你不是一直想回老家吗?你就不能留下?
我说,你不是也远走他乡吗?
他说,你真的不愿留下?
我说,我愿意,但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
他说,我明白。
他也明白,我们两个不会有结果,我在这里守他二十年三十年,终归是要分手的。我也不会为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放弃我要做的事。为一个不能与我厮守终生的男人放弃我要做的事。再挚烈的爱情,都有冷却的时候。再相爱的情人,也有分手的一天。
我说,你要多保重,不要过度劳累。
我听他讲过,有个在腾冲打工的小伙子,帮老板押车。车上是加工好的木版。为了多挣钱,小伙子没日没夜在路上跑,结果死在了车上。那时汽车拉着一车木版,正行进在昆明的路上,司机还以为他睡着了。
他说,我知道。
我说,我帮不了你,漂泊中,我也很孤寂。
他说,我也帮不了你。
是呀,谁能帮谁呢?谁也帮不了谁。
我们不停地游走,大街上没有什么行人了,我们才回去。
又是一夜无眠。
16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似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呵哥呵哥呵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呵哥呵哥呵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这首云南民歌总是牵扯着我,让我想起家乡清亮的天空,清亮的流水,清亮的大山。夜深人静时,我喜欢独自坐在幽暗的灯光下,反复倾听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悠远的《小河淌水》。还有什么情歌比这首情歌更缠绵更深情呢?那几声“哥呵哥呵哥呵”喊得人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在纯正的女高音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老家的风在向我吹来,那是高原的风是峡谷的风,没有任何杂质,那么清凉,干净。我的小屋凉风绕绕,一轮清澈的山月挂在夜空,叮叮咚咚的流水穿越山山水水,从远方流来。民歌,我喜欢听原滋原味的,民歌改编成通俗的演唱已经走味了,失去了原有的意味。这首《小河淌水》,我也绝不听通俗演唱的,他们演唱时总是缺少了一种东西,传达不出原有民歌的韵味。我在黑夜里反反复复倾听,仿佛在观看一部纯真、缠绵的爱情故事。
这时,电话铃响了。这么晚,谁还挂电话?我拿起话筒“喂”了一声。
他说,是我,还没睡吧。
我说,你在昆明还是在腾冲?
他说,我在家里,刚回来。
我说,什么时候走?
他说,不走了。
我说,生意不好做?
他说,一言难尽。
自我从昆明回来,我们通电话,还没有见过面。算一算,已经有两年零五个月了。
他说,明天,出来喝茶,有时间吗?
我说,明天,正好有事,改天吧。
他说,那就,改天吧。
其实,明天,我什么事也没有,我就是不想再见他。也许我还爱他,但那份爱的激情已经被琐碎的生活消磨得所剩无几,残留下的一丝星火,照不亮别人,也照不亮自己。
我又沉醉在歌声中。
我看见我的爷爷奶奶从清风中走来。
我问他们,我真的回过云南?真的见过你们?
奶奶说,那时你太小,记不得了,我还跟你取了名字,向记南,你母亲嫌这个名字土气,重新取了一个名字。
我不能怀疑我回过云南回过永善,不管我记得记不得,我的的确确回去过,的的确确见过我的爷爷奶奶,这些,都没有留进我的记忆。
我对爷爷奶奶说,我会回来看你们的,父亲,也想回来看看你们。
什么时候,我再回云南,再回永善!
那个先锋女作家的小说也像云南一样神秘,读她的文字,像是在读着我们自己。没和她见过面,但我们在内心和精神上的体验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她又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和她,在精神上,就有了某种亲近。我和她通电话,是因为稿子。她说,有小说,可以寄给我。我一直想写出好的小说,就像我一直想回云南一样,这样的梦想,应该离我不远。
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回云南的愿望一直纠缠着我的父亲,也纠缠着我。回到宜宾,沿着金沙江徒步逆流而上,走出四川,走进我的老家永善,走进我的云南,这个梦想,离我也应该不远。
现在,我只能坐在我的小屋,在飞翔中漫游一次我的云南。
我的父亲,离开云南几十年了,他每年要漫游多少次云南?在他的遥望中。
回故乡的路,怎么就变成了一条人生的漫漫长路!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似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呵哥呵哥呵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小河里的水,还在淌吗?
我的云南!我的永善!
2003年4月14日完稿
2003年4月22日修改
地址[621000]:四川省绵阳市川西北地质队 向 燕
宅电:0816——6680374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