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燕赵慷慨悲歌之村-焦庄户

2020-09-17叙事散文运涛涛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荡气回肠的一句话足以代表京津冀所在燕赵大地世世代代最显著的民风。古代“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侠士荆轲,诠释了千古见精爽的燕赵之神魂,“五四运动”的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诠释了“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的高尚情怀,几千年来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荡气回肠的一句话足以代表京津冀所在燕赵大地世世代代最显著的民风。
古代“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侠士荆轲,诠释了千古见精爽的燕赵之神魂,“五四运动”的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诠释了“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的高尚情怀,几千年来,燕赵大地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千古流芳,名垂后世。
但更多是无数普普通通的燕赵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走进北京市顺义区燕山余脉歪坨山下的龙湾屯镇焦庄户村,就感受到了这样的民风。
我是专程坐了两个来小时的公交车来焦庄户看地道的,可惜事前的准备工作不足,不知道周一、周二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休息,大门紧闭,“人民第一堡垒”的确把我给拒之堡垒之外了。
既然来了,也不能因为看不到地道就掉头回去,所以我便在村子里信步参观起来。
纪念馆的后门有副对联“地道建奇功难忘岁月,长城铭浩气共论英雄”,给人一种想穿越时空回到历史中去结识英雄的冲动。
或许真是“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我看到了村庄红色文化街的墙壁,整齐的红砖砌起的墙,上面宛如一幅幅连环画,用图画和文字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焦庄户村的前世今生。
焦庄户,明、清时期形成村落,皆因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徙焦、韩姓氏佃农,焦氏为多,而以焦庄户得名。以后又以马、李、萧等其他姓氏迁入,聚居繁衍至今。不像现在有公交车从市区直达这里面,民国初年,焦庄户地处偏远,穷乡僻壤,交通闭塞,形成了彪悍勇武的村风。
焦庄户最辉煌的一页书写于抗战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论述为指导思想,焦庄户人民融入到人民战争的洪流,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以民兵武装,与日本鬼子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建立党组织,建立村政权、民兵、妇救会、儿童团、战地小学,支前、护理伤员、参军参战,开挖地道,凝练出焦庄户精神:保家园,战死不丢人格;打江山,活得更有尊严!
日本鬼子在中国的罪行不止制造了一起南京大屠杀,而是在所有野蛮侵占的中国土地上都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屠戮,用尽一切气力在确定的步骤上准备一举灭亡中国,铁蹄下无一幸免,被侵略者践踏的焦庄户土地上同样洒满了热血。
焦庄户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是冀东盘山根据地的西北前哨,是盘山根据地与平北、平西、中晋察冀根据地交通线的重要节点,是日伪军阻隔我军联系、阻隔平原向山区根据地后勤保障的封锁线,是敌我争夺的焦点。
日本鬼子没有时下抗日剧中那样一副道貌岸然的彬彬君子模样,事实上是完全化身为魔鬼,驻扎在龙湾屯和王泮庄等据点的鬼子,就反复“清乡”“扫荡”,抓人抢粮,架设电线,挖“治安壕”……当知道焦庄户有抗日活动时,毫不迟疑到此清洗,先后杀死焦玉、焦俊发、韩整等十几名无辜村民,欠下了一笔又一笔血债。
村民焦克信在村东割草,被鬼子当活靶射杀。16岁的马文通,11岁的马文祥外出,从村南小山南头回来的路上,被鬼子用三八枪一阵追杀,子弹从马文祥的臀部射入,从大腿根部穿出,鲜血淋漓。
村民马文清的母亲,拼出性命与日本鬼子争夺自己的几件旧衣服,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挑死。
鬼子扫荡时,群众被追得漫山遍野乱跑,掷弹筒、机关枪、三八枪的枪弹像弹雨一样在头上飞,马文藻妻子,在山上“跑反”,踝骨骨折,被村民韩熟解救,扶上毛驴继续逃难。马福因为患感冒,没能逃脱,被敌人抓住强按头部朝下,憋得满头大汗,过后,气愤地解嘲:“没钱看病,倒把感冒治好了。”
肖永顺的父亲,被敌人一阵折腾,气愤地说:“老寒腿,被他们这么一折腾,不知道疼了,只能跟他们拼命了!”
日本人抓劳动、抓壮丁,在村南劫持青壮年,马文藻被敌人打得满头是血,装哑巴才脱离虎口。
有人说“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何止这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工人难道能安静出工,农民难道能安静种地吗?
抗战开始,为躲避日本鬼子扫荡、屠杀,群众在无组织的情况下,曾多次躲藏到自家挖的“白薯窖”里,因为没有回旋余地,一旦被敌人发现,只有死路一条。群众对此,极不踏实。
被毒打的群众难以计数,财产损失更甚。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忍受不了这样的耻辱。马福说,乡亲们,鬼子再逼,咱就抄家伙跟他拼!
1939年夏,正是日伪猖獗之时,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第三支队,到焦庄户村北老槐树下,手持纸筒子,宣传抗日主张,讲全面抗战的道理,群众越聚越多,把道理听进了心里。八路军战士,到群众的家里访贫问苦,嘘寒问暖。群众听到了最想听的话,见到了最亲近的人。人心是真情换来的,理解是尊重形成的,八路军与老百姓形成了血肉关系。老百姓明白了道理,心里透亮了,脸上开始放光了。
焦庄户开辟后,先废除了伪政权,把抗日的旗子举起来。群众心里豁亮了,不再受压抑,点燃了抗日的火焰。群众动员起来,几位年轻人带头加入队伍,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
在八路军的工作下,以苦大仇深、对敌人刻骨仇恨,在群众中威望高、组织能力强的马福,作为全村的主心骨,形成了领导核心。不久,马福加入了共产党。他说的是群众想的,做的符合群众利益,从保护家园开始,开展抗日工作。
群众明白了,支前搞了起来,大家都不富裕,马福、焦俊喜、韩伯忠、焦俊清等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硬是东家凑、西家添的,一把小米,一把杂粮的,攒起了粮食,供应部队。
焦庄户村,在支前和保护村庄的实践中,他们认识到,没有武装是不行的,在支前运输时,有意识地带上了古老的冷兵器,诸如:钩杆子、大刀、长矛、木棍、火枪、鸟铳等,一旦遇到敌人袭击,进行抵抗。 1939年夏的一天,村北关帝庙,来了一名伪警察,镇压抗日活动,一个八路军战士设伏,马福从中配合,这位名叫王三的八路军战士突然出现将其制服,缴获驳壳枪一支,演绎了一场“王三空手夺枪”的振奋人心故事。
于是,在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抵御强寇的进攻的号召下,焦庄户的人民团结起来,战斗起来了。在老村长马福布置下,于1941年开始试挖地道。由小九爷、焦铮、焦晶三人,自村西南老根爷家向村外开通。从村里向村外,形成了地道干线,直对敌人来的方向,洞口做了很好的掩藏。初步成功后,大家在讨论时,一般都局限在东西邻居沟通,地下穿墙。后来老村长马福说,与其两家,不如多家连起来。1942年,成规模的地道开挖工程开始了。
挖地道,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没有灯具,用破碗、瓦片;灯油没钱买,用菜籽油代替;镐头、铁锹磨损快,开炼铁炉自己作;地下运输,木匠发明了地车;土方量大,发动大家想办法,晚上挖地道的土,早晨就消失了。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群众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
最困难的是人力,没有任何报酬,吃不饱饭,还要长年累月地挖地道,动力何来?群众得到了尊重,符合他们的利益,这是根本。干部带头,党员带头,骨干带头,就是硬道理。挖地道可以弯腰,是为了做人不弯腰,为了更好地活。
战争锻炼了群众,也培养锻炼了少年,韩德足、韩凤友等人,十一二岁参加挖地道,解放后,相继担任了党支部书记,都有很好的表现。焦铮当年十二岁,参加挖地道,不久当了焦庄户第一任儿童团长。
1943年夏初,驻扎在王泮庄的日军一个小队,潜伏到村北金鸡泉下方的苇塘内,准备偷袭焦庄户。民兵中队接到报告,及时安排村民进入地道,基干民兵,一部分力量保护村庄,其余的十几名民兵,隐蔽接近了苇塘,对日军实行了突然的反袭击。民兵中队长马文藻带领马田、马勤、焦俊芳、韩德会、焦克生等人,靠着地形熟,突然出击,土枪、土炮、地雷、手榴弹,还利用鞭炮制造声势,把敌人打蒙了。芦苇塘里乌烟瘴气,焦庄户的游击健儿,很快转移进入地道。
不久,日伪军从村北偷袭,被站岗的民兵发现,狙击一阵,给乡亲们转入地道赢得时间,民兵也转入地道,在地道内拉动地雷,通过抢眼射杀敌人。日伪军魂飞胆丧,屁滚尿流地逃逸。
焦庄户的妇女也动员起来了,老主任(马文路妻子)、孙秀兰(马玉潭妻子)带头,她们缝军鞋、做军袜,护理伤病员。还是男人的好后勤。
1944年9月,三通顺联合县(包括河北省三河县和今北京市通县、顺义县部分地区)武装部长杨崇德、县教育科长徐进,到焦庄户指导开挖地道,介绍冀中的地道特点,使战斗的功能加强,并具有防火、防毒、防水,防止敌人进入地道,还有杀敌的功能。同时,地道内有贮藏室、会议室,还有监押俘虏的“死胡同”,名副其实的“一头堵”。自从有了地道,敌人多次攻进村庄,群众却少有人员伤亡。敌人如盲人瞎马,不知道哪里会射出复仇的子弹,不知不觉,身边的人就倒下了。使日伪军说起焦庄户的地道就害怕,就连同伙赌咒发誓都会说:谁要不够哥们,让他去焦庄户,尝尝地道的滋味。
焦庄户有了地道,多了一道保护的屏障。冀东14分区卫生2所在这里扎下根,长期住有伤病员。冀东西部地区,二区队队长李满盈、三通香办事处主任兼三通香支队政委纪心泉,三通顺联合县妇救会主任苏建,与日伪军作战负伤,都在这里疗好伤,重返前线。
民兵韩志先参加游击队,作战时,地道口被日军发现,敌人施放毒气,韩志先牺牲在地道里。所以,开挖和改造地道,一刻没有停止,焦庄户不仅延伸改建了地道,完善了功能,还与临近的村子从地下沟通,形成了23华里的地下长城。
焦庄户曾经在一天之间,包括从邻村,集中一百多头毛驴,抢运支前物资。夜晚,漆黑一团,一支长长的队伍,穿梭在山岭之中,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场景,是多么美丽的画面,是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
抗战,抗出了智慧,抗出了团结,抗出了力量,抗出了焦庄户精神,深刻地认识到,在强敌和外辱面前,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挺起腰杆,才能赢得做人的尊严!经历了生死考验,人格经受了洗礼,激发正能量,传播正能量;爱亲人,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高扬起一条红色的飘带。焦庄户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接了抗战胜利。
尽管我没有亲眼见到体现“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创造”的地道,但一路感受着铭刻在村庄深处的红色烙印,心海不由为英雄的燕赵人民而澎湃。
他们是燕赵大地上的普通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家乡,创造了“人民战争的伟力,战争史上的奇观”。1960年,老民兵肖永顺作为焦庄户民兵的代表,在北京出席民兵工作会议,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第一任民兵队长马文藻,1960年4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获得一支半自动步枪的奖励。1965年9月3日,参加首都各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大会,作为英模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就座。
肖永顺、马文藻也正如他们光荣的身份,是燕赵人民的代表,是充满阳刚的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这样的代表,古代有,现代有,焦庄户有,燕赵其他地方也有,只是,热播在屏幕的抗日神剧中却没有清楚表达出这种史诗壮歌般的精神,或许,有些事实,只有亲当矢石、目见耳闻才能知道真相。“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战争年代的焦庄户人民可以当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