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平沙落雁
2020-12-14叙事散文半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4 编辑
先是听古琴演奏的《平沙落雁》,断断续续听了几日,后听琴萧合奏的《平沙落雁》。通常是先带上耳机,开了计算机,幽静、沉稳的萧声悠悠荡荡传进耳边的时候,心
先是听古琴演奏的《平沙落雁》,断断续续听了几日,后听琴萧合奏的《平沙落雁》。通常是先带上耳机,开了计算机,幽静、沉稳的萧声悠悠荡荡传进耳边的时候,心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4 编辑 <br /><br />
先是听古琴演奏的《平沙落雁》,断断续续听了几日,后听琴萧合奏的《平沙落雁》。通常是先带上耳机,开了计算机,幽静、沉稳的萧声悠悠荡荡传进耳边的时候,心思就顿了顿,神情就呆了呆。
萧声悠扬起来的时候,竟然想起父亲来,是他第一次和自己谈论箫。
初中的时候,自己狂热般喜爱起流行歌曲来,那其实是青春激情的表现,瞬间就过去了,无关音乐。但过去的都留下了痕迹,现在喜欢民谣,戏曲,纯音乐,是这痕迹的变调呈现。昨晚,在一个论坛偶然听了听崔健的《一无所有》,就感叹起来,过去的痕迹都翻涌了上来。当时没有崔健的原声,听到的是成方园翻唱的。成方园的演唱和崔健相去甚远,仍然让我待在一家百货店的高音喇叭旁边,不去管上学是否会迟到,也不去管路人不解的眼光,就是听,就是喜欢,不是原汁原味也令我痴狂。母亲也听过,母亲不明白,她说,唱歌就唱歌好了,怎么还要那样拼命似的喊啊?儿子小学没毕业,就喜欢周杰伦,还有S.H.E.我也不明白过儿子,后,想起了我的“一无所有”症结,也释然,就是一首歌曲罢了,没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的。能够痴迷就是快乐的基础,快乐很多时候是想象的产物。现在,我累,做必须做的事情,说必须说的话,这些是生活的原样。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怀念曾经的青春和曾经的痴迷,它们去了,并没有死亡。
父亲对我谈起萧,也还是看见自己对于流行歌曲的痴狂后。他总是微笑的样子,说他也喜欢过乐器,还学过萧。“萧声太沉静,让人会陷进去”,他说了这话后,我感觉他就陷入了过去,我还感觉,他肯定也有过我曾经的青春和曾经的痴迷,那是他奢望的生活。他是老师,放学之余,却要去做农活,教师的工资养活不了他的三个儿子。生活的疲累,总是这样,将所有的冥思苦想都变质,呈尖和硬的状态,但却不是消泯。我对父亲的话懵懵懂懂,更重要的是,箫离我太远太远。当然,父亲吹萧的样子,到底是没有看过的,也就从来没有听过从父亲嘴里出来的萧音了。
萧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了,据说七千多年前就有骨萧,它的声音柔和典雅,和同是含蓄、委婉的古琴合奏,应是绝配。对于听觉我也有洁癖,同一首曲子,我只能反反复复听自己认可和喜欢的乐器的演奏。平沙落雁是仅有的例外。平沙落雁在中国古曲中也是少有的没有什么典故,没有什么曲情的曲子。《古音正宗》解题《平沙落雁》,也大体只是说了“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中国的古曲都是标题音乐,这是一个特点,大概和古人诗乐不分,乐歌不分有关。其实,音乐不可以解释的,所谓解题也仅仅是一种听觉的语言表述而已。比如平沙落雁就想成初春如何?就想成孟夏如何?我想,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你在听曲之中有感触,自己的,不以他人的解读影响,这就足够了。
我在听琴萧合奏的平沙落雁之前,曾经先看了一副也算解题的中国画,立时喜欢极了。昏黄的背景,天水浩淼,几笔激溅的白浪,几行大雁远飞,天地中只立一人,是我想象的隐士样子,端坐褐色渚岛之上,面向大江大河,沉思。我感觉,这画的意境贴切平沙落雁这曲子。平沙落雁是音乐平缓地起伏,甚至就是真着去,有韧性,没有暴风骤雨,没有愤怒,也没有歌颂;它真得有隐士气质,似一个人抛开世事,冥想状态,随意想点往事,想点向往过的理想境界,但这种境界到底没有实现,只存在于一瞬间,这个瞬间,就是你在听的现时,由此也感恩,不再奢望和强求。
中国人有归隐的传统,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却是难事,正如后来所谓的“终南捷径”,借归隐谋求更大利益,犹如一块坏肉,毁了归隐这锅鲜汤。父亲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总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不多言语。有的时候,我倒感觉他身上有隐士的影子,再想,他如果不需要为了生活奔波呢?他会云游四方,似画中的长衫隐士,闲看秋风落雁,逍遥自在吗?还是不会。世上太多的诱惑,人太多的欲望,谁都难以清心寡欲。还有一层意思,比如我自己的累,我自己向往的简单生活,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罢了,我以及任何人也未必做到。但内心中有点滴的奢望和向往,像曾经吹过箫的父亲,像自己在百货店高音喇叭旁边痴迷“一无所有”一样,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身上。这奢望和向往,不必去追究,它是自然发生的,在夜深人静的瞬间,在嗅闻到一丝香气的瞬间,在你呆了一呆,顿了一顿的瞬间。
平沙落雁说的基本就是这样一种奢望和向往的境界,古琴声音响起来或者再合着清幽的箫音,不喜、不悲,平缓,让你清心寡欲,弥漫在冥思中,感动于向往和追忆中。
先是听古琴演奏的《平沙落雁》,断断续续听了几日,后听琴萧合奏的《平沙落雁》。通常是先带上耳机,开了计算机,幽静、沉稳的萧声悠悠荡荡传进耳边的时候,心思就顿了顿,神情就呆了呆。
萧声悠扬起来的时候,竟然想起父亲来,是他第一次和自己谈论箫。
初中的时候,自己狂热般喜爱起流行歌曲来,那其实是青春激情的表现,瞬间就过去了,无关音乐。但过去的都留下了痕迹,现在喜欢民谣,戏曲,纯音乐,是这痕迹的变调呈现。昨晚,在一个论坛偶然听了听崔健的《一无所有》,就感叹起来,过去的痕迹都翻涌了上来。当时没有崔健的原声,听到的是成方园翻唱的。成方园的演唱和崔健相去甚远,仍然让我待在一家百货店的高音喇叭旁边,不去管上学是否会迟到,也不去管路人不解的眼光,就是听,就是喜欢,不是原汁原味也令我痴狂。母亲也听过,母亲不明白,她说,唱歌就唱歌好了,怎么还要那样拼命似的喊啊?儿子小学没毕业,就喜欢周杰伦,还有S.H.E.我也不明白过儿子,后,想起了我的“一无所有”症结,也释然,就是一首歌曲罢了,没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的。能够痴迷就是快乐的基础,快乐很多时候是想象的产物。现在,我累,做必须做的事情,说必须说的话,这些是生活的原样。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怀念曾经的青春和曾经的痴迷,它们去了,并没有死亡。
父亲对我谈起萧,也还是看见自己对于流行歌曲的痴狂后。他总是微笑的样子,说他也喜欢过乐器,还学过萧。“萧声太沉静,让人会陷进去”,他说了这话后,我感觉他就陷入了过去,我还感觉,他肯定也有过我曾经的青春和曾经的痴迷,那是他奢望的生活。他是老师,放学之余,却要去做农活,教师的工资养活不了他的三个儿子。生活的疲累,总是这样,将所有的冥思苦想都变质,呈尖和硬的状态,但却不是消泯。我对父亲的话懵懵懂懂,更重要的是,箫离我太远太远。当然,父亲吹萧的样子,到底是没有看过的,也就从来没有听过从父亲嘴里出来的萧音了。
萧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了,据说七千多年前就有骨萧,它的声音柔和典雅,和同是含蓄、委婉的古琴合奏,应是绝配。对于听觉我也有洁癖,同一首曲子,我只能反反复复听自己认可和喜欢的乐器的演奏。平沙落雁是仅有的例外。平沙落雁在中国古曲中也是少有的没有什么典故,没有什么曲情的曲子。《古音正宗》解题《平沙落雁》,也大体只是说了“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中国的古曲都是标题音乐,这是一个特点,大概和古人诗乐不分,乐歌不分有关。其实,音乐不可以解释的,所谓解题也仅仅是一种听觉的语言表述而已。比如平沙落雁就想成初春如何?就想成孟夏如何?我想,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你在听曲之中有感触,自己的,不以他人的解读影响,这就足够了。
我在听琴萧合奏的平沙落雁之前,曾经先看了一副也算解题的中国画,立时喜欢极了。昏黄的背景,天水浩淼,几笔激溅的白浪,几行大雁远飞,天地中只立一人,是我想象的隐士样子,端坐褐色渚岛之上,面向大江大河,沉思。我感觉,这画的意境贴切平沙落雁这曲子。平沙落雁是音乐平缓地起伏,甚至就是真着去,有韧性,没有暴风骤雨,没有愤怒,也没有歌颂;它真得有隐士气质,似一个人抛开世事,冥想状态,随意想点往事,想点向往过的理想境界,但这种境界到底没有实现,只存在于一瞬间,这个瞬间,就是你在听的现时,由此也感恩,不再奢望和强求。
中国人有归隐的传统,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却是难事,正如后来所谓的“终南捷径”,借归隐谋求更大利益,犹如一块坏肉,毁了归隐这锅鲜汤。父亲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总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不多言语。有的时候,我倒感觉他身上有隐士的影子,再想,他如果不需要为了生活奔波呢?他会云游四方,似画中的长衫隐士,闲看秋风落雁,逍遥自在吗?还是不会。世上太多的诱惑,人太多的欲望,谁都难以清心寡欲。还有一层意思,比如我自己的累,我自己向往的简单生活,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罢了,我以及任何人也未必做到。但内心中有点滴的奢望和向往,像曾经吹过箫的父亲,像自己在百货店高音喇叭旁边痴迷“一无所有”一样,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身上。这奢望和向往,不必去追究,它是自然发生的,在夜深人静的瞬间,在嗅闻到一丝香气的瞬间,在你呆了一呆,顿了一顿的瞬间。
平沙落雁说的基本就是这样一种奢望和向往的境界,古琴声音响起来或者再合着清幽的箫音,不喜、不悲,平缓,让你清心寡欲,弥漫在冥思中,感动于向往和追忆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