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广德年间,神鸟飞临草堂寺
2020-12-14抒情散文江阳公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5 编辑
都城长安,京师之地,大手笔自不必说了,桃红柳绿, 或者秋兴阑珊里都有着贵族的威仪和显赫。为外来人口设下的门槛要多高就有多高,想想都不禁后怕,属于漂一族的
都城长安,京师之地,大手笔自不必说了,桃红柳绿, 或者秋兴阑珊里都有着贵族的威仪和显赫。为外来人口设下的门槛要多高就有多高,想想都不禁后怕,属于漂一族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5 编辑 <br /><br />
都城长安,京师之地,大手笔自不必说了,桃红柳绿, 或者秋兴阑珊里都有着贵族的威仪和显赫。为外来人口设下的门槛要多高就有多高,想想都不禁后怕,属于漂一族的杜甫已经领教过了斯地所居大不易。可以肯定的是,唐时京师的规模数倍于今天的北京紫禁城,在这样的国际大都会里,杜甫落荒而逃了:长安北望绣成堆。此时此刻,一个书生落拓了。
嘉陵江上,阆水迂曲。生活在底层,奔逐在民间,而阆山巍然满含着翠色,一一君临草木的寿夭,蝉蜕,浩漫的历史和万物的激荡。偏居于乱世的安稳是片时而即刻的,得到的平静也深潜着长久的不安,多年来一直被恐慌和窘迫所折磨,杜甫从来没有得到过那来自神启的谶言,哪怕无意间泄露一鳞半爪的消息。
广德元年秋冬时节和广德二年的春三二月,一生游荡飘零惯了的杜甫并不知道自己只剩下七八个年头了。上一轮盛世刚刚离去,下一轮盛世还很遥远也依然要付出非同寻常的代价。譬如唐初的李世民,清人王夫之就存疑说:况太宗之以夺大位为心,有不可示人之巨慝乎?
盛世的回归和赢得尚且如此。因此,伟大的人物必有伟小的一面。
盛世的绚烂就像遭到蚊子叮咬之后形成的痈疽和脓包,在即将溃破之前总要呈现出粉色的红,美丽之至,艳若桃华。等一枝桃花斜刺里探出草堂寺墙头的时候,黄昏来临。一个人可以听到有羽翅拍动寒风的声音,一种阴影随即压过眉睫占据眼睛,瞬间黑暗灭顶而下淹没了所有在静夜里的翻阅。在语言的丛林里生长着思想的蘑菇,夜灯下的翻阅者和思想者都明白,最艳丽的蘑菇往往聚集着最浓重的毒素,等到嗜食者出现症状的时候已经晚了。读杜甫的诗歌,伟“小”的他写得真是好,墨迹淋漓的别样文字,还有被毒素破坏殆尽的中枢神经,一如阶沿树桩上爬满的锈蚀和斑驳。
粉饰,即是繁花茂叶之间闪赚的锦绣云霓,呼应着蘑菇鲜艳的色彩,永恒而持久地昭告着死亡的悲剧意义。一部二十四史,一部中国权术史。成者为王败则寇,秉笔者原本是要秉笔直书的,可惜不能。于是,文人放荡,有人乘势而上,有人激流勇退,有人闭上了乌鸦嘴。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凤凰是不存在的,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总有不安的文字一点点要在时间中得到必须的显现。草堂寺的上空,就有人看见一只神鸟飞临,一茎茎翎羽抖落,一粒粒黑色的文字集合着扇动世相的困厄。大地上,大时代无穷的幻象和作为个体生命的悲哀演绎着哀鸿遍野。黄昏之际,草堂寺周遭的景物烘托,使一个人的命运发出危险的光。
光的远处,无以数计的伟“小”和困顿悄然站立。
可是,就在最为熹微之处,有一个为人所熟悉的面孔突然得以显影,那愈来愈清晰的影像仿佛每一个登临者自己。然而,时光毕竟要腐朽物质设置的樊篱,一切都在变迁之中。草堂寺会毁,会在荒芜之上重构华堂或者蜗居——经过李家大院,听见有姐姐在昏黄的灯下唱周璇的《夜上海》——时空转换,朝代更迭。朱门酒肉,路有冻死,时代的悲伤和黎民的辛酸,商贾和权贵的淫荡以及舞女的媚笑兀自装点着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试看广德年间尚为南楼的华光楼,骄奢淫逸和奢侈糜费也从来就不是营构者滕王元婴的专有。
墙深廓高的阆中城里,广德年间的草堂寺隐藏在红楼绿槐的中间。
枪一枝同笔一枝么?一介书生的杜甫,他哪里有那燃犀烛怪的本事?!
那年那月,复杂的依存争竞使得诸多此消彼长成为可能和必须,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掌控着为我所用的平衡杠杆,或者说,一切都在被为我所用者为我所用着。等而下之,草堂寺和万寿宫,显然仅仅属于寺庙和道观的兴盛更替,只是不知道二者存在的先后,到底是杜甫来阆中之前呢还是之后。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的是广德元年九月九日至二十二日,杜甫正在急急赶往阆中的途中。
相对来说,唐朝不算坏,比如白居易还可以写他的《长恨歌》,但唐朝也并不缺乏狗仔队和娱记,他们大嘴一张,一味地唱着赞歌,投赠着高帽,凡事儿都捡好听的说,“小众”们对盛世肉麻无耻信口雌黄的赞美使杜甫领略到了大唐的尾声,而作为姗姗来迟的写作者,杜甫在喊。想来,杜甫到底不是百姓,但他却又无法进入高层,忙活了一生的他难道不明白诗歌不是刀枪,不是食粮,不能救民于水火吗?
赶赴阆中之时的杜甫已经散淡了庙堂多时,一路上的“羞见黄花”则是因为朋友房琯的灵柩停放在了不知是开元寺呢还是草堂寺的僧舍里面。当回过头翻阅杜甫的时候,会发现在诗歌里他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虽然他不能上鞍杀贼下鞍诗!
后来的人说,他是执迷者,他是觉醒者。
还说,他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失败者。
他要死了,死在一条船上。
……已经黄昏了。
黑犹如巨大的羽翅延展开来,诗歌在时间中拍动产生力量,神鸟啼叫着消失在风中……
万寿宫街和草堂寺巷呈曲尺形蜷缩在嘉陵江一桥的贫民区。
手指在刻有“万寿宫”三字的方砖上划过,凉凉的秋意升起来。
置身于草堂寺旧址,看见已非昔日草堂寺的事实,恍然间,穹窿宏阔的天宇中仿佛真有鸟儿拍动翅膀——那是杜甫的诗歌。杜甫在五十九岁上就死了,在死之前他的莅临阆中,无疑为斯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下去,六十二首诗歌当真是凤凰翎羽振振翔过阆中大地留下了不灭的光焰。五十九岁,他以诗人之心,或者说他以一颗真正的人之心,将心比心地投身社会,拥抱弱势,体恤民生,祈愿升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果真以为杜甫是飘飘的鸥鹭,那就错完了。
不置身底层,谁能够真正地进入杜甫的世界?
在嘉陵江岸边,说那些水鸡来去,牧童荡桨。在南津关渡口日日观察着锦屏山“江动将崩未崩”的崖石,杜甫在草堂寺住下了。透过表象看本质,阆中城中那些古建的翘角飞檐上,上弦月变成了下弦月。同样,对于唐王朝来说,一切都会进入夜色。或早或晚,一切都会让人看得见分晓。“三吏”让人看见愤恨,“三别”让人看见血泪……杜甫两度莅阆,缘自于他的途经秦州、同谷等地后一路到达成都的结果。漂泊西南时期的他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而在蜀中一住就是八年,因为离乱才又奔丧流亡至阆中。草堂寺阶沿长满了芜草,板壁的墙体四面透风。突然就记起,李笠翁在《闲情偶寄·序》中说:我思古人如子胥吹萧,正平挝鼓,叔夜弹琴,季长弄笛,王维为琵琶弟子,和凝称曲子相公,以至京兆画眉,幼舆折齿,子建傅粉,相如挂冠,子京之半臂忍寒,熙载之衲衣乞食,此皆绝世才人,落魄无聊,有所托而逃焉……
罗熠对古城人文有一份少见的责任和道义良知,也曾建言说,古城区万寿宫街原有草堂寺传为杜甫寓所,后人建寺以示纪念。寺早已拆毁,踪迹无寻,建议开发打造杜甫故居,增加杜甫生平及在阆事迹陈列,并将锦屏山碑林中《阆山歌》《阆水歌》石刻移于此。
其实,草堂寺还在,诗歌的草堂寺!
站在草堂寺旧址,用手在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楼房墙壁上,顺着凸凹纹理摩挲着刻有“万寿宫”三字的古砖。巷道墙垣上无名的野花繁星点点绽放出蓝色的光芒,细草微风,江的对岸秋草凄迷,此岸则是故城萧爽……新城是阆中的后庭,姐姐们偎着半张脸的生意还在一盏两盏红纱灯笼的映照下翻唱着周璇的老歌,而贡院门口早已冷场。
都走了,阳光妩媚而过,江水静静流淌。阆中城周苍山连列环拱,佳景层集,气象深远恢弘,草堂寺就像后人假托杜甫“应结茅斋著青壁”而在锦屏山凿崖建祠,以资纪念一样照例清冷,寒冽,枯寂。新城或者七里市政新区太威威赫赫了,就算市长或市委书记给安排下二百多平米的楼中楼,已经四、五十岁的杜甫似乎也不宜于居之。蜀中八年之后于荆、湘呆了三年,并辗转江陵、公安,到达岳阳,杜甫在生活的最后三年居然居无定所,而且多半时间是在船上度过!公元七百七十年冬,他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船上,死前仍作三十六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句子,继续以国家灾难为念。
裹挟着沉重的悲鸣,诗句穿越时光厚重的帷幕,字字千钧捶打着人心,人因此不可能无视事实的存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周流阆山阆水,从草堂寺出发,骑马骑驴或者于“天寒雨不开”的时候坐在往苍溪的船上,去看裴南部,与严二郎礼别,跟王阆州在一起喝酒送十一舅和二十四舅往青城,在严氏溪放歌,云台观赏览,在南池兴叹烟波浩淼,并继续关注战事关注人民。诗人在人群中竭力寻找偶尔能够碰到的熟悉目光,从前的某个夜晚碰到的某个熟人、朋友或者邻居,每个人都旁若无人地相互打量着。每当子夜时分,神鸟拍动羽翅的声音汇同草堂寺的晨钟、草堂寺的暮鼓,或激越或沉闷地响起。于是,一个人他在想念建功立业,想念伟大业绩的不能够实现,不曾实现的痛苦和痴心。在想念中翻开墨迹淋漓的书简,阅读鼠须兔毛或者狼毫书写的飞白。这种独白预示着他的短命,犹如文字和诗歌要安顿他短促如烟花的一生。
苦难造就了杜甫和他的诗歌。对他来说,诗歌是唯一的载体,并不是目的,他以为在诗歌之外可以做更加重要的事情,他爱人民。可他的呼喊没有人听,他在那两年里不辞劳苦地追前撵后为自己也为他的“明主”和大地上的人民……诗歌和漫长的信总是令帝王们感到不快。杜甫看到人民在风中的颤抖和饥饿,也看到士兵举起的火把照亮逐渐枯萎的容颜,短命的诗人在这时抛开手中的诗篇,把写给君王的简册扔进水中。船在漂浮,像一个人的命运不可测知,那是人臣的奏章,一封漫长的信总是忧心忡忡和直言不讳,并令那忧思和披肝沥胆一点一点在黯淡中应验着,却首先应验在诗人自己的身上——伟大、光荣、正确并不一定来自时代和大众的良心。同样,杜甫的不幸也正在于此。
背靠着两座山,一座姓贫,一座姓病。背靠着两座山,就可以听茅屋秋风,看苦雨路难……
——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杜甫醒了。
嘉陵江草滩上,羊儿悠闲地啃着成熟的草皮,安详。
当一个痛失爱子的母亲在哭诉,当一个爷爷一样老迈的老人长跪不起,谦卑的人子只能强忍着眼泪轻声说出无能为力。黑夜里对着天空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声音会落入深深的死寂,而兴和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苦难、耻辱和愤怒?卑湿之地,天阴返潮,瘴疠之境,风起云涌,杜甫只是在茯苓和芋子之间,在一束韭菜和友朋之间赖以度日。这时候,草堂寺灰色的瓦屋进入视线,家家户户夹院子的篱笆墙仍然青葱翠绿着藤本植物,院子外挨家挨户杂乱堆放着的零星皮革、猪鬃、生丝、醋、棉纱和外地运来的煤炭、药材、皮毛、木材,一些东西在阳光和雨水的关照下始终发出陈腐的气息。
屋外的土层夹杂着嘉陵江的波浪带来的泥沙被流水冲击形成台地,人踩在上面感觉柔柔的,像母性的胸怀召唤着一个人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记忆。
没有故乡的人,生命和命运总是不停地拐着弯。
回过头去,仅仅是思念或留恋?
老实说,盛唐是艺术的,生活的,一大群艺术和生活的人或早或迟,都赶赴到历史的前台,跳呵唱呵,缤纷绚烂的舞台极尽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离乱于江湖,历尽人生艰辛的杜甫乘上了最后的末班车,饱经忧患的诗人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了。那种人生的寒凉饥馑和命运的悲辛磨难继续着,一个伟大的时代就要演完了剧目,告一个段落拉上了帷幕。繁华委地,功业消散,雄心颓败,后来者迟到者坐在紧锁的彼时代大门的外面,叹息,感慨,寻找旧事前尘,寻找自己和汉文景,唐贞观,清康乾——据说,五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只有三个时期被定论为太平盛世!好日子一千年才得一个轮回,海晏河清以至天下朋友如胶漆始终是一种昙花的盛景,来得缓慢,去得相当迅捷。
阿尔贝·加缪说:他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相互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他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鼠疫》)。连年的战乱,大量的死亡和流离,使大片大片的田园荒芜。要知道,花开即为花落,生不逢世说的是书生功名,郁郁而不志使得中年后的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高丽也好,契丹也好,回纥也好,吐蕃也好,总之,盛极一时的大唐坍塌了。人民扶老携幼,人民远离皇宫内院的巨慝,盛世之树的枝头上累累挂满了苦涩的果实。
耿耿星河,天地千秋!后来的杜甫宛如一只无头的神鸟在天空里飞,飞过许多城市,城市里的黑夜,黑夜深处的文字闪现着痛切的忠贞。踩着古江阳郡弥漫着酒香的泥地,揖别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杜甫石,一个人来到阆中地面。如同每一个时代,人的停留和辗转何其相似,生活在别处并迷失于其中是一种完全负载却不能及时返回的时间界面,就像杜甫进入冥思但不能返回也不能抵达一个他曾经经历过的时间断面一样。许多人在出卖廉价的劳动力,收入菲薄生活没有保障却受到来自苛政的严厉管理,总是由于无产而往往无畏。有道是: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仪;有恒产者,有恒心。广德年间的杜甫有恒产么?不可说。杜甫终其一生都在想念他的君王,想念自己的“至君尧舜”而恰恰遗漏了要去粉饰那黑暗和肮脏的部分,结果闹到了最后竟然要以才华来安慰自己的书生英雄情结,颇像有一类人一直在寻求的所谓安慰与心灵镇痛。
公元七百五十九年辞官从秦州、同谷过来,杜甫就对政治彻底死心了。他是写诗的人,他是那个时代的悲鸣,他捅破了盛世的窗户纸,他一路上看到得太多,他的眼睛和笔触直接投向了社会和生活的最低层面——夜已经很深了,他还看见十二娘当地一站,然后傩戏乱舞,听巴腔巴调如泣如诉,并且面色庄重,热血奔涌。但是,广德二年春天不比上一年的秋冬季节差,蓬发飘飘的他站在汉城墙上,江风浩荡吹送鼓动着胸襟气魄。人的命运和国运律动到一起,诗歌的姿态和转变指向民间。
有草堂寺的片瓦栖身,已经算得上是安居乐业了,杜甫到阆中的时候完全是打烂帐。“打烂帐”是巴地方言,一个人混不走了,浑身上下前后左右都陷于了局促。蚯蚓上阶,蜗牛挂壁,蚓行若文,蜗涎如篆,盛世万象更加驳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想想,一个幕僚人物奔走在当时看见白日里农夫背镰,军卒催马,一种身份的认同难道不是深铭五内吗?在纷乱的大地上“东游西荡力实倦”是确实的,在草堂寺柱杖看嘉陵江上水鸡来去飞的杜甫是有些弱小,他出门总是头戴草帽脚穿麻鞋衣袖褴褛,他的雄心和豪气都消歇了,只需要朋友与诗歌!
草堂寺的瓦脊上,一只巨大的鸟缓缓降落,从容而淡定。
黑暗在周围流动……
华丽拟于宫苑的阆中城,雨水洗过青石板,湿气长期浸淫过的里弄、民居,青苔爬满墙壁、古井。在万寿宫和草堂寺构成的特定区域,时间不停地转换、轮流,即便草堂寺的改变只剩下了一棵树,一片草叶,这个地名也永远和他联系在一起。从草堂寺走过了,和一条土路、一条细小的泪水遭逢。在唐王朝的疆域和秦王朝的版图中就曾冠绝一时的阆中,或者更远在女娲伏羲时代就一度被世间的光照亮过。可杜甫在广德年间的离去,阆中人会有一丝隐疼与愧疚吗?阆中城中的写作者知道应该唱什么歌吗?阆中城中的居民还知道和记得草堂寺,一只神鸟飞起栖止过一段最为美丽的日子吗?
可惜这样的日子只有大半年,太短暂了。短暂得令很多的人了无所知!
一想到杜甫的凄凄惶惶,就要想到大唐的轰然倒塌。没有衣裳、没有饭吃、没有事情可做,生性拘谨不会风流,个人的苦衷,人类的忧伤,造化的捉弄,是在说路还没有找到而一生襟抱向谁开吗?如果注意到杜甫在阆中诗里的内容,如果相信草堂寺确实是一个人生活与感情的绝对真实,那么,广德年间的草堂寺对于诗人杜甫的意义,实在不应该继续为阆中人所忽视。
在阆中的杜甫,醒是醒了。
对于大时代,难道他不知道熟得过快的瓜肯定未破先娄吗?
崔九堂前的那些听闻令挽歌声骤然而起,岐王宅门口挥一挥衣袖揖别了一切,热爱王朝和人民的杜甫想要在热爱中完成忠诚,完成自己对生命的振拔,然而“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回想起来,广德二年春才是一个好时节,早在上年别家才三个月就得到一封家书,说是女病妻忧而归意急切。现在好了,他带着家人再度赶赴阆中,从阆中坐船沿嘉陵江而下重庆,正好按计划出峡北归。那些夜晚,嘉陵江边传来植物拔节的声音。白日里倚在一棵树干上,掐一朵野花放在膝头。花儿是蓝色的,由蓝色出发张开想象的翅膀。天光、云影、江水变成了蓝色,一颗星星过早地挂在了蔚蓝的天空,一只鸟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下。
曾经北渡黄河,始涉郇瑕,次岁南游,遍于吴越漫游使杜甫眼界日广,自视更高而生取功名如拾芥之心。然而,彼时的考试既“重权位,复尚虚名,人情请托,关节通行,开元之末其弊尤甚。”下第后的他复慨然壮游,省亲山东,再游齐赵皆未能成就理想中事业。几堆黄土在荒烟夕照中供后人讽咏谈笑,郁郁松揪面对着南山,气势雄伟如昔依然凭吊着高洁之风。至于渭滨烟树,曲江花月,韦曲樊川之丽,温泉雁塔之奇,更无一处不是权贵家物产。读书,吟诵别人的诗章,偶尔寂寞地写字,或在沉沉黑夜中醒来。有一种悲哀和疼痛力透纸背,清晨的时候诗歌的民间姿态会降低在下岗工人的木窗户外拍动着蒙尘的玻璃毛片,把良心惊醒。同样,活着的人还将继续构建古城的史话,不管是继续留下来,还是已经离开多年的人,他们都属于草堂寺,属于古城区,属于阆中城。因此,来自安徽的网络间诗人说:总得告诉别人,有一个美好的去处,那地方遥远,在虚无缥缈处,但能走到。只要有信念,还得选择路径,因为道路错综复杂,千百年来的套路也不能到达那个地方,而谋求幸福的权益最后总是落在别人的手上,生灵却在其中备受涂炭。
一切的俗世繁华都散了,朵朵后庭花袅着开不败的余响。是杜甫不知道政治的慝,还是明明知道却固执地要从那些动乱和穷困着的滟潋肉光里,因为自己的不名一文同掬一把泪而慨当以慷?
在草堂寺,黑夜黑如灰烬,暗徐徐孳生……
神鸟巨大的羽翅在时间中拍动,继续卷起来自大地内心的狂飚……
天会老,地会荒,人没了。七岁开口咏凤凰,十五岁扬名,二十岁以后就孟诸秋猎、琴台浩歌、南瞻芒肠、北望渤海。杜甫总是在深深的夜里造访后来的不眠者,他总是在不可预知的时辰来到曾经住过的茅屋、草堂……
记忆中,一滴金星啤酒,在瓶颈处闪烁着多年前的灯火,难得的是那一滴高光,一碰就没了。子夜时分慵懒而疲倦,独自把着一瓶劣质老白干,沉思那些古怪离奇的被人早已遗忘的传闻,轻轻咳嗽如同牙齿碰着牙齿的那种叩击敲打着木板房门,一只神圣的凤凰徐徐飞入房间收敛了飞翔,而凄风苦雨的末世情怀仅给落难的英雄提供了短暂栖居的一椽屋檐。仅在浩瀚的时间中留下声声长鸣,杜甫短促的一生像翅膀振动打开华贵尊荣的翎羽留下永世的风声……
20051015夜0:35由兮居
都城长安,京师之地,大手笔自不必说了,桃红柳绿, 或者秋兴阑珊里都有着贵族的威仪和显赫。为外来人口设下的门槛要多高就有多高,想想都不禁后怕,属于漂一族的杜甫已经领教过了斯地所居大不易。可以肯定的是,唐时京师的规模数倍于今天的北京紫禁城,在这样的国际大都会里,杜甫落荒而逃了:长安北望绣成堆。此时此刻,一个书生落拓了。
嘉陵江上,阆水迂曲。生活在底层,奔逐在民间,而阆山巍然满含着翠色,一一君临草木的寿夭,蝉蜕,浩漫的历史和万物的激荡。偏居于乱世的安稳是片时而即刻的,得到的平静也深潜着长久的不安,多年来一直被恐慌和窘迫所折磨,杜甫从来没有得到过那来自神启的谶言,哪怕无意间泄露一鳞半爪的消息。
广德元年秋冬时节和广德二年的春三二月,一生游荡飘零惯了的杜甫并不知道自己只剩下七八个年头了。上一轮盛世刚刚离去,下一轮盛世还很遥远也依然要付出非同寻常的代价。譬如唐初的李世民,清人王夫之就存疑说:况太宗之以夺大位为心,有不可示人之巨慝乎?
盛世的回归和赢得尚且如此。因此,伟大的人物必有伟小的一面。
盛世的绚烂就像遭到蚊子叮咬之后形成的痈疽和脓包,在即将溃破之前总要呈现出粉色的红,美丽之至,艳若桃华。等一枝桃花斜刺里探出草堂寺墙头的时候,黄昏来临。一个人可以听到有羽翅拍动寒风的声音,一种阴影随即压过眉睫占据眼睛,瞬间黑暗灭顶而下淹没了所有在静夜里的翻阅。在语言的丛林里生长着思想的蘑菇,夜灯下的翻阅者和思想者都明白,最艳丽的蘑菇往往聚集着最浓重的毒素,等到嗜食者出现症状的时候已经晚了。读杜甫的诗歌,伟“小”的他写得真是好,墨迹淋漓的别样文字,还有被毒素破坏殆尽的中枢神经,一如阶沿树桩上爬满的锈蚀和斑驳。
粉饰,即是繁花茂叶之间闪赚的锦绣云霓,呼应着蘑菇鲜艳的色彩,永恒而持久地昭告着死亡的悲剧意义。一部二十四史,一部中国权术史。成者为王败则寇,秉笔者原本是要秉笔直书的,可惜不能。于是,文人放荡,有人乘势而上,有人激流勇退,有人闭上了乌鸦嘴。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凤凰是不存在的,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总有不安的文字一点点要在时间中得到必须的显现。草堂寺的上空,就有人看见一只神鸟飞临,一茎茎翎羽抖落,一粒粒黑色的文字集合着扇动世相的困厄。大地上,大时代无穷的幻象和作为个体生命的悲哀演绎着哀鸿遍野。黄昏之际,草堂寺周遭的景物烘托,使一个人的命运发出危险的光。
光的远处,无以数计的伟“小”和困顿悄然站立。
可是,就在最为熹微之处,有一个为人所熟悉的面孔突然得以显影,那愈来愈清晰的影像仿佛每一个登临者自己。然而,时光毕竟要腐朽物质设置的樊篱,一切都在变迁之中。草堂寺会毁,会在荒芜之上重构华堂或者蜗居——经过李家大院,听见有姐姐在昏黄的灯下唱周璇的《夜上海》——时空转换,朝代更迭。朱门酒肉,路有冻死,时代的悲伤和黎民的辛酸,商贾和权贵的淫荡以及舞女的媚笑兀自装点着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试看广德年间尚为南楼的华光楼,骄奢淫逸和奢侈糜费也从来就不是营构者滕王元婴的专有。
墙深廓高的阆中城里,广德年间的草堂寺隐藏在红楼绿槐的中间。
枪一枝同笔一枝么?一介书生的杜甫,他哪里有那燃犀烛怪的本事?!
那年那月,复杂的依存争竞使得诸多此消彼长成为可能和必须,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掌控着为我所用的平衡杠杆,或者说,一切都在被为我所用者为我所用着。等而下之,草堂寺和万寿宫,显然仅仅属于寺庙和道观的兴盛更替,只是不知道二者存在的先后,到底是杜甫来阆中之前呢还是之后。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的是广德元年九月九日至二十二日,杜甫正在急急赶往阆中的途中。
相对来说,唐朝不算坏,比如白居易还可以写他的《长恨歌》,但唐朝也并不缺乏狗仔队和娱记,他们大嘴一张,一味地唱着赞歌,投赠着高帽,凡事儿都捡好听的说,“小众”们对盛世肉麻无耻信口雌黄的赞美使杜甫领略到了大唐的尾声,而作为姗姗来迟的写作者,杜甫在喊。想来,杜甫到底不是百姓,但他却又无法进入高层,忙活了一生的他难道不明白诗歌不是刀枪,不是食粮,不能救民于水火吗?
赶赴阆中之时的杜甫已经散淡了庙堂多时,一路上的“羞见黄花”则是因为朋友房琯的灵柩停放在了不知是开元寺呢还是草堂寺的僧舍里面。当回过头翻阅杜甫的时候,会发现在诗歌里他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虽然他不能上鞍杀贼下鞍诗!
后来的人说,他是执迷者,他是觉醒者。
还说,他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失败者。
他要死了,死在一条船上。
……已经黄昏了。
黑犹如巨大的羽翅延展开来,诗歌在时间中拍动产生力量,神鸟啼叫着消失在风中……
万寿宫街和草堂寺巷呈曲尺形蜷缩在嘉陵江一桥的贫民区。
手指在刻有“万寿宫”三字的方砖上划过,凉凉的秋意升起来。
置身于草堂寺旧址,看见已非昔日草堂寺的事实,恍然间,穹窿宏阔的天宇中仿佛真有鸟儿拍动翅膀——那是杜甫的诗歌。杜甫在五十九岁上就死了,在死之前他的莅临阆中,无疑为斯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下去,六十二首诗歌当真是凤凰翎羽振振翔过阆中大地留下了不灭的光焰。五十九岁,他以诗人之心,或者说他以一颗真正的人之心,将心比心地投身社会,拥抱弱势,体恤民生,祈愿升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果真以为杜甫是飘飘的鸥鹭,那就错完了。
不置身底层,谁能够真正地进入杜甫的世界?
在嘉陵江岸边,说那些水鸡来去,牧童荡桨。在南津关渡口日日观察着锦屏山“江动将崩未崩”的崖石,杜甫在草堂寺住下了。透过表象看本质,阆中城中那些古建的翘角飞檐上,上弦月变成了下弦月。同样,对于唐王朝来说,一切都会进入夜色。或早或晚,一切都会让人看得见分晓。“三吏”让人看见愤恨,“三别”让人看见血泪……杜甫两度莅阆,缘自于他的途经秦州、同谷等地后一路到达成都的结果。漂泊西南时期的他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而在蜀中一住就是八年,因为离乱才又奔丧流亡至阆中。草堂寺阶沿长满了芜草,板壁的墙体四面透风。突然就记起,李笠翁在《闲情偶寄·序》中说:我思古人如子胥吹萧,正平挝鼓,叔夜弹琴,季长弄笛,王维为琵琶弟子,和凝称曲子相公,以至京兆画眉,幼舆折齿,子建傅粉,相如挂冠,子京之半臂忍寒,熙载之衲衣乞食,此皆绝世才人,落魄无聊,有所托而逃焉……
罗熠对古城人文有一份少见的责任和道义良知,也曾建言说,古城区万寿宫街原有草堂寺传为杜甫寓所,后人建寺以示纪念。寺早已拆毁,踪迹无寻,建议开发打造杜甫故居,增加杜甫生平及在阆事迹陈列,并将锦屏山碑林中《阆山歌》《阆水歌》石刻移于此。
其实,草堂寺还在,诗歌的草堂寺!
站在草堂寺旧址,用手在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楼房墙壁上,顺着凸凹纹理摩挲着刻有“万寿宫”三字的古砖。巷道墙垣上无名的野花繁星点点绽放出蓝色的光芒,细草微风,江的对岸秋草凄迷,此岸则是故城萧爽……新城是阆中的后庭,姐姐们偎着半张脸的生意还在一盏两盏红纱灯笼的映照下翻唱着周璇的老歌,而贡院门口早已冷场。
都走了,阳光妩媚而过,江水静静流淌。阆中城周苍山连列环拱,佳景层集,气象深远恢弘,草堂寺就像后人假托杜甫“应结茅斋著青壁”而在锦屏山凿崖建祠,以资纪念一样照例清冷,寒冽,枯寂。新城或者七里市政新区太威威赫赫了,就算市长或市委书记给安排下二百多平米的楼中楼,已经四、五十岁的杜甫似乎也不宜于居之。蜀中八年之后于荆、湘呆了三年,并辗转江陵、公安,到达岳阳,杜甫在生活的最后三年居然居无定所,而且多半时间是在船上度过!公元七百七十年冬,他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船上,死前仍作三十六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句子,继续以国家灾难为念。
裹挟着沉重的悲鸣,诗句穿越时光厚重的帷幕,字字千钧捶打着人心,人因此不可能无视事实的存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周流阆山阆水,从草堂寺出发,骑马骑驴或者于“天寒雨不开”的时候坐在往苍溪的船上,去看裴南部,与严二郎礼别,跟王阆州在一起喝酒送十一舅和二十四舅往青城,在严氏溪放歌,云台观赏览,在南池兴叹烟波浩淼,并继续关注战事关注人民。诗人在人群中竭力寻找偶尔能够碰到的熟悉目光,从前的某个夜晚碰到的某个熟人、朋友或者邻居,每个人都旁若无人地相互打量着。每当子夜时分,神鸟拍动羽翅的声音汇同草堂寺的晨钟、草堂寺的暮鼓,或激越或沉闷地响起。于是,一个人他在想念建功立业,想念伟大业绩的不能够实现,不曾实现的痛苦和痴心。在想念中翻开墨迹淋漓的书简,阅读鼠须兔毛或者狼毫书写的飞白。这种独白预示着他的短命,犹如文字和诗歌要安顿他短促如烟花的一生。
苦难造就了杜甫和他的诗歌。对他来说,诗歌是唯一的载体,并不是目的,他以为在诗歌之外可以做更加重要的事情,他爱人民。可他的呼喊没有人听,他在那两年里不辞劳苦地追前撵后为自己也为他的“明主”和大地上的人民……诗歌和漫长的信总是令帝王们感到不快。杜甫看到人民在风中的颤抖和饥饿,也看到士兵举起的火把照亮逐渐枯萎的容颜,短命的诗人在这时抛开手中的诗篇,把写给君王的简册扔进水中。船在漂浮,像一个人的命运不可测知,那是人臣的奏章,一封漫长的信总是忧心忡忡和直言不讳,并令那忧思和披肝沥胆一点一点在黯淡中应验着,却首先应验在诗人自己的身上——伟大、光荣、正确并不一定来自时代和大众的良心。同样,杜甫的不幸也正在于此。
背靠着两座山,一座姓贫,一座姓病。背靠着两座山,就可以听茅屋秋风,看苦雨路难……
——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杜甫醒了。
嘉陵江草滩上,羊儿悠闲地啃着成熟的草皮,安详。
当一个痛失爱子的母亲在哭诉,当一个爷爷一样老迈的老人长跪不起,谦卑的人子只能强忍着眼泪轻声说出无能为力。黑夜里对着天空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声音会落入深深的死寂,而兴和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苦难、耻辱和愤怒?卑湿之地,天阴返潮,瘴疠之境,风起云涌,杜甫只是在茯苓和芋子之间,在一束韭菜和友朋之间赖以度日。这时候,草堂寺灰色的瓦屋进入视线,家家户户夹院子的篱笆墙仍然青葱翠绿着藤本植物,院子外挨家挨户杂乱堆放着的零星皮革、猪鬃、生丝、醋、棉纱和外地运来的煤炭、药材、皮毛、木材,一些东西在阳光和雨水的关照下始终发出陈腐的气息。
屋外的土层夹杂着嘉陵江的波浪带来的泥沙被流水冲击形成台地,人踩在上面感觉柔柔的,像母性的胸怀召唤着一个人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记忆。
没有故乡的人,生命和命运总是不停地拐着弯。
回过头去,仅仅是思念或留恋?
老实说,盛唐是艺术的,生活的,一大群艺术和生活的人或早或迟,都赶赴到历史的前台,跳呵唱呵,缤纷绚烂的舞台极尽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离乱于江湖,历尽人生艰辛的杜甫乘上了最后的末班车,饱经忧患的诗人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了。那种人生的寒凉饥馑和命运的悲辛磨难继续着,一个伟大的时代就要演完了剧目,告一个段落拉上了帷幕。繁华委地,功业消散,雄心颓败,后来者迟到者坐在紧锁的彼时代大门的外面,叹息,感慨,寻找旧事前尘,寻找自己和汉文景,唐贞观,清康乾——据说,五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只有三个时期被定论为太平盛世!好日子一千年才得一个轮回,海晏河清以至天下朋友如胶漆始终是一种昙花的盛景,来得缓慢,去得相当迅捷。
阿尔贝·加缪说:他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相互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他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鼠疫》)。连年的战乱,大量的死亡和流离,使大片大片的田园荒芜。要知道,花开即为花落,生不逢世说的是书生功名,郁郁而不志使得中年后的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高丽也好,契丹也好,回纥也好,吐蕃也好,总之,盛极一时的大唐坍塌了。人民扶老携幼,人民远离皇宫内院的巨慝,盛世之树的枝头上累累挂满了苦涩的果实。
耿耿星河,天地千秋!后来的杜甫宛如一只无头的神鸟在天空里飞,飞过许多城市,城市里的黑夜,黑夜深处的文字闪现着痛切的忠贞。踩着古江阳郡弥漫着酒香的泥地,揖别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杜甫石,一个人来到阆中地面。如同每一个时代,人的停留和辗转何其相似,生活在别处并迷失于其中是一种完全负载却不能及时返回的时间界面,就像杜甫进入冥思但不能返回也不能抵达一个他曾经经历过的时间断面一样。许多人在出卖廉价的劳动力,收入菲薄生活没有保障却受到来自苛政的严厉管理,总是由于无产而往往无畏。有道是: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仪;有恒产者,有恒心。广德年间的杜甫有恒产么?不可说。杜甫终其一生都在想念他的君王,想念自己的“至君尧舜”而恰恰遗漏了要去粉饰那黑暗和肮脏的部分,结果闹到了最后竟然要以才华来安慰自己的书生英雄情结,颇像有一类人一直在寻求的所谓安慰与心灵镇痛。
公元七百五十九年辞官从秦州、同谷过来,杜甫就对政治彻底死心了。他是写诗的人,他是那个时代的悲鸣,他捅破了盛世的窗户纸,他一路上看到得太多,他的眼睛和笔触直接投向了社会和生活的最低层面——夜已经很深了,他还看见十二娘当地一站,然后傩戏乱舞,听巴腔巴调如泣如诉,并且面色庄重,热血奔涌。但是,广德二年春天不比上一年的秋冬季节差,蓬发飘飘的他站在汉城墙上,江风浩荡吹送鼓动着胸襟气魄。人的命运和国运律动到一起,诗歌的姿态和转变指向民间。
有草堂寺的片瓦栖身,已经算得上是安居乐业了,杜甫到阆中的时候完全是打烂帐。“打烂帐”是巴地方言,一个人混不走了,浑身上下前后左右都陷于了局促。蚯蚓上阶,蜗牛挂壁,蚓行若文,蜗涎如篆,盛世万象更加驳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想想,一个幕僚人物奔走在当时看见白日里农夫背镰,军卒催马,一种身份的认同难道不是深铭五内吗?在纷乱的大地上“东游西荡力实倦”是确实的,在草堂寺柱杖看嘉陵江上水鸡来去飞的杜甫是有些弱小,他出门总是头戴草帽脚穿麻鞋衣袖褴褛,他的雄心和豪气都消歇了,只需要朋友与诗歌!
草堂寺的瓦脊上,一只巨大的鸟缓缓降落,从容而淡定。
黑暗在周围流动……
华丽拟于宫苑的阆中城,雨水洗过青石板,湿气长期浸淫过的里弄、民居,青苔爬满墙壁、古井。在万寿宫和草堂寺构成的特定区域,时间不停地转换、轮流,即便草堂寺的改变只剩下了一棵树,一片草叶,这个地名也永远和他联系在一起。从草堂寺走过了,和一条土路、一条细小的泪水遭逢。在唐王朝的疆域和秦王朝的版图中就曾冠绝一时的阆中,或者更远在女娲伏羲时代就一度被世间的光照亮过。可杜甫在广德年间的离去,阆中人会有一丝隐疼与愧疚吗?阆中城中的写作者知道应该唱什么歌吗?阆中城中的居民还知道和记得草堂寺,一只神鸟飞起栖止过一段最为美丽的日子吗?
可惜这样的日子只有大半年,太短暂了。短暂得令很多的人了无所知!
一想到杜甫的凄凄惶惶,就要想到大唐的轰然倒塌。没有衣裳、没有饭吃、没有事情可做,生性拘谨不会风流,个人的苦衷,人类的忧伤,造化的捉弄,是在说路还没有找到而一生襟抱向谁开吗?如果注意到杜甫在阆中诗里的内容,如果相信草堂寺确实是一个人生活与感情的绝对真实,那么,广德年间的草堂寺对于诗人杜甫的意义,实在不应该继续为阆中人所忽视。
在阆中的杜甫,醒是醒了。
对于大时代,难道他不知道熟得过快的瓜肯定未破先娄吗?
崔九堂前的那些听闻令挽歌声骤然而起,岐王宅门口挥一挥衣袖揖别了一切,热爱王朝和人民的杜甫想要在热爱中完成忠诚,完成自己对生命的振拔,然而“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回想起来,广德二年春才是一个好时节,早在上年别家才三个月就得到一封家书,说是女病妻忧而归意急切。现在好了,他带着家人再度赶赴阆中,从阆中坐船沿嘉陵江而下重庆,正好按计划出峡北归。那些夜晚,嘉陵江边传来植物拔节的声音。白日里倚在一棵树干上,掐一朵野花放在膝头。花儿是蓝色的,由蓝色出发张开想象的翅膀。天光、云影、江水变成了蓝色,一颗星星过早地挂在了蔚蓝的天空,一只鸟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下。
曾经北渡黄河,始涉郇瑕,次岁南游,遍于吴越漫游使杜甫眼界日广,自视更高而生取功名如拾芥之心。然而,彼时的考试既“重权位,复尚虚名,人情请托,关节通行,开元之末其弊尤甚。”下第后的他复慨然壮游,省亲山东,再游齐赵皆未能成就理想中事业。几堆黄土在荒烟夕照中供后人讽咏谈笑,郁郁松揪面对着南山,气势雄伟如昔依然凭吊着高洁之风。至于渭滨烟树,曲江花月,韦曲樊川之丽,温泉雁塔之奇,更无一处不是权贵家物产。读书,吟诵别人的诗章,偶尔寂寞地写字,或在沉沉黑夜中醒来。有一种悲哀和疼痛力透纸背,清晨的时候诗歌的民间姿态会降低在下岗工人的木窗户外拍动着蒙尘的玻璃毛片,把良心惊醒。同样,活着的人还将继续构建古城的史话,不管是继续留下来,还是已经离开多年的人,他们都属于草堂寺,属于古城区,属于阆中城。因此,来自安徽的网络间诗人说:总得告诉别人,有一个美好的去处,那地方遥远,在虚无缥缈处,但能走到。只要有信念,还得选择路径,因为道路错综复杂,千百年来的套路也不能到达那个地方,而谋求幸福的权益最后总是落在别人的手上,生灵却在其中备受涂炭。
一切的俗世繁华都散了,朵朵后庭花袅着开不败的余响。是杜甫不知道政治的慝,还是明明知道却固执地要从那些动乱和穷困着的滟潋肉光里,因为自己的不名一文同掬一把泪而慨当以慷?
在草堂寺,黑夜黑如灰烬,暗徐徐孳生……
神鸟巨大的羽翅在时间中拍动,继续卷起来自大地内心的狂飚……
天会老,地会荒,人没了。七岁开口咏凤凰,十五岁扬名,二十岁以后就孟诸秋猎、琴台浩歌、南瞻芒肠、北望渤海。杜甫总是在深深的夜里造访后来的不眠者,他总是在不可预知的时辰来到曾经住过的茅屋、草堂……
记忆中,一滴金星啤酒,在瓶颈处闪烁着多年前的灯火,难得的是那一滴高光,一碰就没了。子夜时分慵懒而疲倦,独自把着一瓶劣质老白干,沉思那些古怪离奇的被人早已遗忘的传闻,轻轻咳嗽如同牙齿碰着牙齿的那种叩击敲打着木板房门,一只神圣的凤凰徐徐飞入房间收敛了飞翔,而凄风苦雨的末世情怀仅给落难的英雄提供了短暂栖居的一椽屋檐。仅在浩瀚的时间中留下声声长鸣,杜甫短促的一生像翅膀振动打开华贵尊荣的翎羽留下永世的风声……
20051015夜0:35由兮居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