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川人在我老家
2020-12-14抒情散文马霁鸿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1 编辑
??老家那条临江的小街上,早先就有几位川人的,不过,他们已经“川”得不地道了。还在民国时候,他们就或躲兵,或流浪,或闯江湖,从川地来这儿落了脚,安了家。
??老家那条临江的小街上,早先就有几位川人的,不过,他们已经“川”得不地道了。还在民国时候,他们就或躲兵,或流浪,或闯江湖,从川地来这儿落了脚,安了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1 编辑 <br /><br />??老家那条临江的小街上,早先就有几位川人的,不过,他们已经“川”得不地道了。还在民国时候,他们就或躲兵,或流浪,或闯江湖,从川地来这儿落了脚,安了家。“安”的那家,他们当不了顶梁柱,只是“上门”的阶前石,大气不敢出,主意不得拿,一个个只知干活吃饭背娃娃,蔫头耷脑做着“萎奴公”。就连那富有特色的川腔,也被时光的潮水冲刷得滑调走板,成为无棱无角的“浪水柴”了。解放后,他们虽然翻了身,笑出了主人公的模样,但身上的特点既已被同化,便无法还原到起初的位份了。更何况天天与大伙干一样的活路,开一样的大会,纵然有些异于本地人的手段,又到哪里施展去呢。
??见到真正的川人,是我十来岁的时候。有几天,轰隆隆驶来很多汽车,呼啦啦跳下来很多生人。原来,家乡的这一段江面要开辟新航道,走汽船。这些人就是从四川的哪个船厂开来这里造汽船的。没事了,我们就跑到江边,朝那铁丝网里头的工地瞧热闹。只见这些人个个短小精悍,人人圆头圆眼。话也特别多特别响亮,似乎怕嘴巴吃了亏,或者闲钝了,一天到晚嘀嘀嘟嘟讲个没完没了,不像我们本地人,半天也难得吭上一声。最有趣的是,他们干起活来,手脚使力不说,还歌不歌话不话地猛喊,一会一人独喊,一会众人合喊,脖子胀得老粗,脸膛绷得通红,一如引亢高叫的老公鸡小公鸡!喊些什么,听不懂,只记住了两句衬词:打头的喊一声“嗨呀啁——!”众人就合一句“啁呀呢——!”听着听着,就想,这些节奏极强似唱非唱的“话歌”,只怕就是书上说的“劳动号子”了。再想,便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平时大人们对川人的称呼,原来是“川号子”,而不是小娃娃所理解得的“川耗子”呢。
??这些年,一开放,一流动,川人便如风如潮般涌到我们边地来了。前面来的如大青树的气根苍耳子的绒球一般落地生根,后面又过江之鲫似的一拨一拨压了过来,颇有些“前赴后继”的势头哩。先前是,哪里有城镇,哪里有集市,哪里就有川人开的铺面,哪里就有川人摆的摊子。而现在,则已蔓延到哪里有村落,哪里有人烟,哪里就有或短小精悍或小巧玲珑的身影,哪里就有或高亢嘹亮或清脆尖嫩的川声,俨然在众多的土著民族之外,又速生出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大族——川族。以至有行吟诗人咏叹道:树上飘落三片杜鹃花瓣,必定有一瓣歇在川人头上。
??老辈人说,川人不长个儿,专长心。看了这些年,信然。
??说不上是什么时候,老街上挂出了“川味饭馆“的招牌。起初,光临尝鲜的不过一二司机三五闲人。吃了出来,嘴巴一抹,就说,辣得好,麻得好,味道好极了。名声一传开,五颜六色许多人便跃跃欲试,想着去麻辣一回,似乎家里的花椒也不麻了,辣子也不辣了。渐渐地,上那川味去的人就如蜂,如蚁,如七月里稻田上空的蠓子。那开馆的川兄,原本就笑笑的,这下更眯眼翘嘴笑成一尊佛了。嘴巴也就甜了再甜,动作也就巧了又巧。过路的车辆,还不到歇息的时辰,经不住他门口一招手,司机就嘎然一声刹了车。挨肩而过的一对小恋人,说好了要去吃甜汤圆的,绷不住他一声招呼,也就钻进了他的热情里去麻辣一顿。
??日子一长,他就觉得光招待散客还不过瘾,便重新写了招牌,隔出雅座,承办筵席。生意自是火上加火。
??一花引来百花开。土人几天不上街,再过街心时,就见这里那里地打出了铺面,铺面上花里胡梢地亮出了川地特色:山城酒家,成都酒楼,绵阳火锅,宜宾山庄,乐山水寨……左边走过去是川味,右边转回来也是川味,整条街都被熏得川川的了。就让人疑心,啥时候边地搬家到了“蜀国”,还是“蜀国”将这里割成了一块领地。
??其实,川人所用的原料,样样都是我边地的出产。米不用说,肉不用说,油盐酱醋也不用说,就是那麻辣二味的特色吧,无不出自我边地山岗的花椒,出自我边地田园的辣子。连那锃亮如镜的铜火锅,也是我边地铜匠用边地出产的铜打制的呢。川人啥也没背来。啥也没背来的川人,就地取材,一样一样找拢来,便把我边地的土产“炮制”成了川味。这“川味”,又无人不叫它川味,无人不承认它是川味。这“川味”,实则是川人的风格与手艺,川人的灵性与敬业精神呵。正是看上了这个,一家一家川味馆子的老板被尊为大师傅,本地公家开大会了,本地私人办红白喜事了,就备了诚意,拎了恭敬,去请他们来瞧火色,调味道,司灶掌厨。
??大大小小的川味馆子之间,那些新近翘起来的房檐,那些明清遗留下来的板壁,也仍然被川声川气熏染着呢。大些的房子,川人开了家具店。小些的门面,川人设了缝衣铺。房门前,坎沿下,川人摆了补鞋摊。
??我们这块地方的土人,其实也土不到多远去——其先民大都是明朝年间屯垦戍边调卫而来的内地人,至今操着四声齐全的北方方言,比川腔“正规”多去了。汉文化一脉相传至今,就某个区域某个范畴而言,民众的开化程度并不比内地低了多少。家具店,缝衣铺,补鞋摊什么的,本地人早就亮亮堂堂摆出了自己的手艺,手艺还着实不错。川人也打探了,也瞧见了,可他们就是蹭着你的肩膀踢脚撂手,班门弄斧。
??原来,羊屎果不用搓,各有各的圆法哩。川人的“圆法”,就是苦得,多出产品,薄利多销;就是脸盘子好,皮鞋来了也点头,草履来了也开笑;就是灵便,大活也做,小活也接,送来块“朽木”也要雕一雕;就是诚信——不掼嘴,不拖延,不草草打发人。那女孩明日就要成亲了,今天试婚装,才觉得它不合身,需要改一改。送去川铺子吧,人家像晴雯夜补雀金裘一样通宵不合眼,也误不了你明早起来当“新姑娘”的。
??川人“苦得”,勤快,不怕劳累,是有十分口碑的。而你要是向他翘翘大拇哥,他就做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搓搓手说:干啥子活路不苦哦,吃饭还要累出满头汗嘛!
??既然将苦累当作吃饭一般,那末,那些手上不带技艺,怀中不藏绝活的川人到得边地,操练起粗笨活路来,也就滋滋味味地乐在其中了。建筑工地当小工,滴下的汗水将灰浆拌得如揉面一般均匀。筑路工地打炮眼,墩实精壮的身子猿猴一般蹿来悠去,声声号子砸得火星乱溅。深深的掌子面上挖煤,天黑尽了还舍不得出洞,反正外面天也黑,里面洞也黑,索性就“黑”着多干它一气。上山伐木去,听身旁溪水在响,看头上云彩在飞,就禁不住大张了嘴巴,川味十足地吼上一嗓:“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啰喂!手拿板斧朗朗扯——咣扯!去开山啰——啰喂!”
??设若今天没有工作,就空手捉蚂蚱——出门去现找“东家”。干什么活儿不管,收入高低也不去细论,反正开弓没有回头箭,出得门去,就非要整圆了肚皮才归“家”。而早先已盘回来的票子,断不能抽矮一张的。这就难怪那咸鸭蛋的故事流传甚广了:说的是某川人千里迢迢披星戴月到了边地,家里带来的一个咸鸭蛋却还剩半边。怎么吃的呢?每顿饭用火柴棍挑上一点点,咂咂味道就又包在汗巾里紧紧揣起来了哩。
??有一部分川人,在家是种田的好把式,种不过瘾了才出门的,到了边地,现学一门技术反而费事,干重活又力气不足,便扬长避短,到乡间去租上一片田地,干起老本行来。扶犁踩耙,挑粪打药,大模大样如在家中伺弄他的责任田。一人扎下了根,陆续又把“屋里人”接来,把娃儿子接来,或向主人家借间屋子,或自己搭个棚棚,团团圆圆过上了康乐日子。
??举家搬来边地的川人,眼见得愈来愈稠。仗着边地人头较稀,仗着川人的机敏伶俐,即使找些拾遗补缺的零碎活儿做做,生活也比在家乡好“淘”得多。有人系上白围裙,卤开了猪脑壳猪脚杆。有人端着小簸箕,摞出了豆腐干豆腐皮。有人摊开塑料布,堆起了炒豌豆煮花生。有人当街支起石碓木臼,吭哧吭哧舂上了辣子面花椒面草果面。有人挑起大木桶,穿街游巷叫卖豆浆豆花。有人推上平板车,把“晌午”送到柴市送到菜场送到水果摊。就像饭馆一样,本地人的厨艺并不差,而钻川馆的篾帽毡帽就是要多几顶。川人无论操持什么行当,生意总是好做一些。是他们嘴巴灵巧(有人说他们连树上的麻雀也哄得下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还是别的什么缘由?而有一点则是对比鲜明反差极强的:两个布匹摊子并排摆着,川人见着过路的便扯声曳气地吆喝,本地人常常就只是守株待兔当着“抱手子”。
??让边地人百思不解的还有,本地人在外面有官不做,有福不享,有高薪不拿,有美人不要,哪怕回来啃红薯喝冷泉蹲草窝,也要靠着祖坟才熨帖,才安逸。川人怎么就舍得离乡别井,餐风饮露,脚跟打着后脑勺地往外跑呢?
??有一对小夫妻,成了“新人”没几天,就嫌那洞房窄小,手牵手来到边地打天下。县城里找了间房子住下,却没手艺开张。小俩口也不犯愁,去浙江客那里批发了些尼龙绳子塑料盆,便兵分两路投入“战斗”:媳妇守阵地,汉子打游击。守阵地者,在百货公司门口摆开了地摊,打游击者乘着班车去乡镇赶转转街,哪里有集市就到哪里,反正每日都有逢着街子天的地方。几年下来,不但从银行领回来了几张死沉死沉的存单,还在门槛下喂壮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存折——生下的小崽子已经满地跑了呢。一日,汉子的父亲从川地来看望他们,见一小孩熟门熟路地蹦进来,进来楞一楞,就用土话亮亮地喊他:“爷爷!”他忙夸:“这隔壁家的娃儿真乖!”儿媳妇在一旁就赧颜了:“老人家,他是您的孙子呢!”摸摸小崽子的头,又说:“这娃儿样样都好,就是不肯学川腔!”
??边地如一方偌大的磁铁,一级是淳朴厚道的土著民族,一级是明净秀逸的山光水色,强劲的磁场,远远吸来了又紧紧吸住了一个勤劳多艺的“川族”。边地人得到川人帮助,受到川人的启迪,聪慧的心灵便多开了几窍。川人在忠厚的边地人中劳作与生活,又日日受着灵山秀水的熏陶,机灵的品性遂添了几分舒展几分从容。两地人优势互补,融洽相处,补着处着便浑然一家了。逢年过节,川人也大多不回乡井,置办些年货节品,就地迎接新的日月。入夜,高高挑起的红灯笼,映得一副新贴的对子红红通通:
??????
??????窗含千竹,风摇竹色三餐秀;
??????门迎万花,莺啼花韵四季香。
??
??横额由我细细点来,也不知当也不当,曰:
??????
??????乐不思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见到真正的川人,是我十来岁的时候。有几天,轰隆隆驶来很多汽车,呼啦啦跳下来很多生人。原来,家乡的这一段江面要开辟新航道,走汽船。这些人就是从四川的哪个船厂开来这里造汽船的。没事了,我们就跑到江边,朝那铁丝网里头的工地瞧热闹。只见这些人个个短小精悍,人人圆头圆眼。话也特别多特别响亮,似乎怕嘴巴吃了亏,或者闲钝了,一天到晚嘀嘀嘟嘟讲个没完没了,不像我们本地人,半天也难得吭上一声。最有趣的是,他们干起活来,手脚使力不说,还歌不歌话不话地猛喊,一会一人独喊,一会众人合喊,脖子胀得老粗,脸膛绷得通红,一如引亢高叫的老公鸡小公鸡!喊些什么,听不懂,只记住了两句衬词:打头的喊一声“嗨呀啁——!”众人就合一句“啁呀呢——!”听着听着,就想,这些节奏极强似唱非唱的“话歌”,只怕就是书上说的“劳动号子”了。再想,便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平时大人们对川人的称呼,原来是“川号子”,而不是小娃娃所理解得的“川耗子”呢。
??这些年,一开放,一流动,川人便如风如潮般涌到我们边地来了。前面来的如大青树的气根苍耳子的绒球一般落地生根,后面又过江之鲫似的一拨一拨压了过来,颇有些“前赴后继”的势头哩。先前是,哪里有城镇,哪里有集市,哪里就有川人开的铺面,哪里就有川人摆的摊子。而现在,则已蔓延到哪里有村落,哪里有人烟,哪里就有或短小精悍或小巧玲珑的身影,哪里就有或高亢嘹亮或清脆尖嫩的川声,俨然在众多的土著民族之外,又速生出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大族——川族。以至有行吟诗人咏叹道:树上飘落三片杜鹃花瓣,必定有一瓣歇在川人头上。
??老辈人说,川人不长个儿,专长心。看了这些年,信然。
??说不上是什么时候,老街上挂出了“川味饭馆“的招牌。起初,光临尝鲜的不过一二司机三五闲人。吃了出来,嘴巴一抹,就说,辣得好,麻得好,味道好极了。名声一传开,五颜六色许多人便跃跃欲试,想着去麻辣一回,似乎家里的花椒也不麻了,辣子也不辣了。渐渐地,上那川味去的人就如蜂,如蚁,如七月里稻田上空的蠓子。那开馆的川兄,原本就笑笑的,这下更眯眼翘嘴笑成一尊佛了。嘴巴也就甜了再甜,动作也就巧了又巧。过路的车辆,还不到歇息的时辰,经不住他门口一招手,司机就嘎然一声刹了车。挨肩而过的一对小恋人,说好了要去吃甜汤圆的,绷不住他一声招呼,也就钻进了他的热情里去麻辣一顿。
??日子一长,他就觉得光招待散客还不过瘾,便重新写了招牌,隔出雅座,承办筵席。生意自是火上加火。
??一花引来百花开。土人几天不上街,再过街心时,就见这里那里地打出了铺面,铺面上花里胡梢地亮出了川地特色:山城酒家,成都酒楼,绵阳火锅,宜宾山庄,乐山水寨……左边走过去是川味,右边转回来也是川味,整条街都被熏得川川的了。就让人疑心,啥时候边地搬家到了“蜀国”,还是“蜀国”将这里割成了一块领地。
??其实,川人所用的原料,样样都是我边地的出产。米不用说,肉不用说,油盐酱醋也不用说,就是那麻辣二味的特色吧,无不出自我边地山岗的花椒,出自我边地田园的辣子。连那锃亮如镜的铜火锅,也是我边地铜匠用边地出产的铜打制的呢。川人啥也没背来。啥也没背来的川人,就地取材,一样一样找拢来,便把我边地的土产“炮制”成了川味。这“川味”,又无人不叫它川味,无人不承认它是川味。这“川味”,实则是川人的风格与手艺,川人的灵性与敬业精神呵。正是看上了这个,一家一家川味馆子的老板被尊为大师傅,本地公家开大会了,本地私人办红白喜事了,就备了诚意,拎了恭敬,去请他们来瞧火色,调味道,司灶掌厨。
??大大小小的川味馆子之间,那些新近翘起来的房檐,那些明清遗留下来的板壁,也仍然被川声川气熏染着呢。大些的房子,川人开了家具店。小些的门面,川人设了缝衣铺。房门前,坎沿下,川人摆了补鞋摊。
??我们这块地方的土人,其实也土不到多远去——其先民大都是明朝年间屯垦戍边调卫而来的内地人,至今操着四声齐全的北方方言,比川腔“正规”多去了。汉文化一脉相传至今,就某个区域某个范畴而言,民众的开化程度并不比内地低了多少。家具店,缝衣铺,补鞋摊什么的,本地人早就亮亮堂堂摆出了自己的手艺,手艺还着实不错。川人也打探了,也瞧见了,可他们就是蹭着你的肩膀踢脚撂手,班门弄斧。
??原来,羊屎果不用搓,各有各的圆法哩。川人的“圆法”,就是苦得,多出产品,薄利多销;就是脸盘子好,皮鞋来了也点头,草履来了也开笑;就是灵便,大活也做,小活也接,送来块“朽木”也要雕一雕;就是诚信——不掼嘴,不拖延,不草草打发人。那女孩明日就要成亲了,今天试婚装,才觉得它不合身,需要改一改。送去川铺子吧,人家像晴雯夜补雀金裘一样通宵不合眼,也误不了你明早起来当“新姑娘”的。
??川人“苦得”,勤快,不怕劳累,是有十分口碑的。而你要是向他翘翘大拇哥,他就做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搓搓手说:干啥子活路不苦哦,吃饭还要累出满头汗嘛!
??既然将苦累当作吃饭一般,那末,那些手上不带技艺,怀中不藏绝活的川人到得边地,操练起粗笨活路来,也就滋滋味味地乐在其中了。建筑工地当小工,滴下的汗水将灰浆拌得如揉面一般均匀。筑路工地打炮眼,墩实精壮的身子猿猴一般蹿来悠去,声声号子砸得火星乱溅。深深的掌子面上挖煤,天黑尽了还舍不得出洞,反正外面天也黑,里面洞也黑,索性就“黑”着多干它一气。上山伐木去,听身旁溪水在响,看头上云彩在飞,就禁不住大张了嘴巴,川味十足地吼上一嗓:“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啰喂!手拿板斧朗朗扯——咣扯!去开山啰——啰喂!”
??设若今天没有工作,就空手捉蚂蚱——出门去现找“东家”。干什么活儿不管,收入高低也不去细论,反正开弓没有回头箭,出得门去,就非要整圆了肚皮才归“家”。而早先已盘回来的票子,断不能抽矮一张的。这就难怪那咸鸭蛋的故事流传甚广了:说的是某川人千里迢迢披星戴月到了边地,家里带来的一个咸鸭蛋却还剩半边。怎么吃的呢?每顿饭用火柴棍挑上一点点,咂咂味道就又包在汗巾里紧紧揣起来了哩。
??有一部分川人,在家是种田的好把式,种不过瘾了才出门的,到了边地,现学一门技术反而费事,干重活又力气不足,便扬长避短,到乡间去租上一片田地,干起老本行来。扶犁踩耙,挑粪打药,大模大样如在家中伺弄他的责任田。一人扎下了根,陆续又把“屋里人”接来,把娃儿子接来,或向主人家借间屋子,或自己搭个棚棚,团团圆圆过上了康乐日子。
??举家搬来边地的川人,眼见得愈来愈稠。仗着边地人头较稀,仗着川人的机敏伶俐,即使找些拾遗补缺的零碎活儿做做,生活也比在家乡好“淘”得多。有人系上白围裙,卤开了猪脑壳猪脚杆。有人端着小簸箕,摞出了豆腐干豆腐皮。有人摊开塑料布,堆起了炒豌豆煮花生。有人当街支起石碓木臼,吭哧吭哧舂上了辣子面花椒面草果面。有人挑起大木桶,穿街游巷叫卖豆浆豆花。有人推上平板车,把“晌午”送到柴市送到菜场送到水果摊。就像饭馆一样,本地人的厨艺并不差,而钻川馆的篾帽毡帽就是要多几顶。川人无论操持什么行当,生意总是好做一些。是他们嘴巴灵巧(有人说他们连树上的麻雀也哄得下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还是别的什么缘由?而有一点则是对比鲜明反差极强的:两个布匹摊子并排摆着,川人见着过路的便扯声曳气地吆喝,本地人常常就只是守株待兔当着“抱手子”。
??让边地人百思不解的还有,本地人在外面有官不做,有福不享,有高薪不拿,有美人不要,哪怕回来啃红薯喝冷泉蹲草窝,也要靠着祖坟才熨帖,才安逸。川人怎么就舍得离乡别井,餐风饮露,脚跟打着后脑勺地往外跑呢?
??有一对小夫妻,成了“新人”没几天,就嫌那洞房窄小,手牵手来到边地打天下。县城里找了间房子住下,却没手艺开张。小俩口也不犯愁,去浙江客那里批发了些尼龙绳子塑料盆,便兵分两路投入“战斗”:媳妇守阵地,汉子打游击。守阵地者,在百货公司门口摆开了地摊,打游击者乘着班车去乡镇赶转转街,哪里有集市就到哪里,反正每日都有逢着街子天的地方。几年下来,不但从银行领回来了几张死沉死沉的存单,还在门槛下喂壮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存折——生下的小崽子已经满地跑了呢。一日,汉子的父亲从川地来看望他们,见一小孩熟门熟路地蹦进来,进来楞一楞,就用土话亮亮地喊他:“爷爷!”他忙夸:“这隔壁家的娃儿真乖!”儿媳妇在一旁就赧颜了:“老人家,他是您的孙子呢!”摸摸小崽子的头,又说:“这娃儿样样都好,就是不肯学川腔!”
??边地如一方偌大的磁铁,一级是淳朴厚道的土著民族,一级是明净秀逸的山光水色,强劲的磁场,远远吸来了又紧紧吸住了一个勤劳多艺的“川族”。边地人得到川人帮助,受到川人的启迪,聪慧的心灵便多开了几窍。川人在忠厚的边地人中劳作与生活,又日日受着灵山秀水的熏陶,机灵的品性遂添了几分舒展几分从容。两地人优势互补,融洽相处,补着处着便浑然一家了。逢年过节,川人也大多不回乡井,置办些年货节品,就地迎接新的日月。入夜,高高挑起的红灯笼,映得一副新贴的对子红红通通:
??????
??????窗含千竹,风摇竹色三餐秀;
??????门迎万花,莺啼花韵四季香。
??
??横额由我细细点来,也不知当也不当,曰:
??????
??????乐不思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