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的小镇,我的忧伤
2020-12-14叙事散文李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16 编辑
我的小镇,我的忧伤
文/李云关于小镇,我在一篇小文中写过几句这样的话,它是一粒灰尘,像植物的果核一样藏于大山深处,鲜为人知。虽不是十分准确,但至少可以说
我的小镇,我的忧伤
文/李云关于小镇,我在一篇小文中写过几句这样的话,它是一粒灰尘,像植物的果核一样藏于大山深处,鲜为人知。虽不是十分准确,但至少可以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16 编辑 <br /><br />我的小镇,我的忧伤
文/李云
关于小镇,我在一篇小文中写过几句这样的话,它是一粒灰尘,像植物的果核一样藏于大山深处,鲜为人知。虽不是十分准确,但至少可以说明,尽管它像一位水色极佳的女人,却无奈命苦,没嫁到一个好的老公。所以它的美丽也就无人欣赏了。它自顾自乐地长在深山幽谷,花开花谢,秋月春风。
不过现在情况也许有点儿变了。小镇出名是近年来的事情。大约在N年前,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佬有一天突然莅临小镇,像外星人一样令人惊奇。人们不知道他是从哪个洞里冒出来的,驾驶着一辆越野车,车身上沾满泥浆。一下车便取出长镜头的相机不停地拍照。房屋,街道,山峰,河流,还有赶集的人群,什么也逃不出他的眼睛。更令人惊奇地是这个叫什么马克的洋鬼子居然还会说汉语,普通话说得比当地人还流利。他咧着嘴对人大笑,向镇上的人问东问西,伸出大拇指对镇上的风景赞不绝口,不住地说“OK”。人们请它品尝本地酿造的醇香浓烈的白酒,他必口到杯干,酒量之好令人称奇。他说,他喜欢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美丽的地方。他把花花绿绿的名片散发给人们,临走时扔下一句话,明年春天桃花开的时候还会来此。
其实在洋鬼子走进小镇之前,省内多家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影家早就多次来此,他们说小镇明清之际的建筑群是西南地区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群之一。电视剧《龙头老大》曾把这里作为主要的拍摄基地。持续一个多月的拍摄,让大家一饱眼福,小镇像过年一样热闹,人们目睹了一部电视剧诞生的全部过程,然后就笑,说电视上的东西假得屁虚(他们往往用这个词来否定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的事物)。这样看来小镇上的人们不完全像外界所理解的那样孤陋寡闻,事实上有不少人曾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阿Q精神,他们对外来的东西往往不屑一顾。
每年暑假,你会看到许多外地来的学生娃背着书包,画夹,在街上走来走去,用他们的笔将小镇的模样画在画布上,吸引不少老人和小孩驻足观看。小镇人一直十分不解的是,这么一个破烂的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感兴趣。假如你告诉他们这里环境优美,建筑有特点,他们会满脸惊奇。美吗?不觉得。他们只关心一日三餐,美对他们来说太抽象。有的人住在破破烂烂的房子里,早就不耐烦了,朝思暮想要将烂房子拆掉,变成砖瓦房。还有的人会这样告诉你,如果让你长时间住在这里,你就不会认为她美了。说不定那时,你过多看到的是它的苦难。我就是一个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因为我在镇上已经生活多年了。它的全部色彩,声音,气味,早已在我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我从二十多岁开始住在镇上,在此之前我一直住在乡下,被镇上人优越的目光鄙视的乡下。童年的时候我一直对它充满敬畏。我不敢一个人到镇上去,怕镇上的男孩子欺负我。有几次我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哭着回家向母亲诉苦。母亲也毫无办法,只是叹口气说,以后躲着他们就是了。我被小镇光洁的青石板路面,高大的木质楼房,琳琅满目的杂货吸引,但一看到打过我的男孩子就吓得胆战心惊,躲在母亲身边不敢远走一步。对镇上男孩子的畏惧,长久地影响着我对小镇的热爱。直到有一天我成了镇上的一名老师,我才开始近距离地观察它并尝试着融入到它的内心深处,但直到今天我也还是一个生活在其间的外地人。这样说并不是指责小镇人排外,而是说有的东西是你永远无法深入的。像两个血型不同的人,其中一个永远无法向另一个输送生命的密码。小镇上长久以来生活着两大家族,张姓和李姓。我虽然姓李,却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这两个庞大的家族没有瓜葛。我是被移植到这里开出的另类的花。
有段时间我开始寻觅小镇的历史。但能读到的文字几乎没有。在张姓李姓的家谱中倒是有一些记载,不过我无缘读到。只能从镇上老人的口中略为知道一些。后来我发现小镇的历史根本就没有人能说得清,它是一个有待破解的迷。解放前的一些事情,倒还有人记得。那时此地是土匪盘踞的天下,我疑心小镇后人身上所保留的匪气与此有关。人们永远铭记的是,1950年一队解放军的征粮队伍从此地经过遭遇匪首李玉光袭击,工作队指导员赵云忠,战士孙炉桂、张更寿、张金全、刘惠敏、常玉财、张光福等七人被杀害,在本地县志上清清楚楚写着七烈士的名字。你到古镇去,还有老人会带着你到当年烈士牺牲的地方,小镇后面的一座铁索桥,向你讲述当年土匪残忍杀害解放军的经过。据说当时一名战士身中数弹,用手紧紧抓住桥上的铁索,几个土匪见状跑到桥上,用草鞋下面的铁钉使劲往战士的手上踩去,一下,两下……鲜血淋漓,最后那个小战士的身体像树叶一样落入波涛汹涌的花溪河,被水流冲到很远的地方。这段悲壮的历史一直清晰地留在镇上人们的记忆中。没事的时候,我常常一个人走到那里,站在铁索桥上,前后左右上下张望,桥下的河床堆积着一些巨大的鹅卵石,像史前动物下的蛋。左边透过树叶的罅隙是一座座鳞次栉比比的楼阁,看上去像宋朝一样虚幻。河的下游,一条公路曲折地通向远方,它的看不见的尽头,隐藏着一些不见面目的村落。有人在路上来来去去,几个人力三轮车夫执著而焦急地在等人。桥头上一处肮脏的垃圾引来苍蝇四处乱飞,大煞风景。小镇的脸面在这里暴露无遗。所有这些构成我对小镇的印象,真实虚幻,遥远而颓废。时间久了,我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沿铁索桥走回去,街道两边到处都是人,闲暇的人们。从外表看镇上的人们似乎生活优越,不愁吃不愁穿,殊不知有的人家正穷得叮当响,连下锅的米都成问题。他们的生活像你所看到的那些充满了腐烂霉味气息的房屋一样糟糕。住在木房子的人家有百分之八十没有一份正当的工作,他们的收入来源极其有限。但天生乐观,永远是一副满不在乎,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的架势。外地人很容易被他们脸上笑眯眯的表情所迷惑,以为他们家里藏有万贯家私似的。
那些房子看上去千篇一律,一家挨着一家,连成三条主要街道。无论哪一座房子至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木质楼房,青瓦檐角,饰有花纹的窗户,斑驳的门面,甚至屋檐上的上了年头的青苔,在这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流逝的踪迹。几进深的天井,随便推开一扇门走进去,一股古老的气息迎面扑来,间或你会遇上一些弯腰驼背的老人,像突然出现的幽灵,在感官上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你会觉得新鲜刺激,极有入画的效果。只有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明白他们守望的是什么,那些无法言说的生命的秘密,关于命运,关于爱情。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暗暗在心中将这个地方比作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的边城。
我在这幽深,阴暗,潮湿,带着木质腐朽霉味的房子里住了很长时间,渡过了大部分的青春时光。后来我搬出去,但那里至今仍留有我的体味。我的家本不在这里,有一天我母亲完成了所有的使命后,忽然想换一个环境,于是我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乡村。在小镇上买了房子。我对我的新家没丝毫好感,不光破烂,狭小,且价钱贵得惊人,比起在乡下敞亮的房子来丑陋多了。那个在城里买了房子的房东,看出我们急需房子的意图,狠狠橇了我们一竹扛。母亲说,管它的,买下吧,好歹一家人总算住在一起了。母亲慢慢适应了镇上的生活,摆了一个小摊,用勤劳的双手继续创造财富。失去了土地的奶奶不知所措。她每天从东头走到西头,向着老家的方向凝望。奶奶死后,我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我知道不管有多么风光也无法抚平她心中失去家园的痛楚。我们把她送回去,葬在老宅后面的一个山坡上,那里青草葳蕤,长势凶猛,奶奶那方矮矮的坟墓很快被淹没了。我像一个空心人,世界就这样告终。
我看到镇上的人在不断死去,像夏天赤身裸体的人一个个扑通扑通坠入黑暗的深渊。问题是有不少人还远不到离去的时候。在一个个忧郁的日子里,我的耳边不时传来煤矿出事的消息。那些罪恶的煤炭,夺去了多少年轻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从改革开放以来死于井下事故的人数不下于200人。意味着小镇和周边乡下200多个家庭中,白发老人失去儿子,年轻的妻子失去丈夫,稚嫩的孩子失去父亲。这个残忍的数字是小镇内心的暗疾,200多个年轻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它像类风湿关节炎一样时时牵扯出新的疼痛。我庆幸还有一份比较安全的工作,不需要像镇上的一部分年轻人一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然而我又是多么羞愧。
但小镇人永远不会被生存的威胁所吓倒,不分场合地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赌博之风浓烈炽热,如同毒雾笼罩在小镇上空。即使是路边挑葱卖菜的大娘也敢于走进茶馆去赌一把。赶集的日子,赌馆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有人敢于将身上所有的钱悉数押下,不留余地,赢了欢呼雀跃,乘胜追击,永不满足;输了眉头也不皱一下,转身离去,找本钱再来,其潇洒之态无与伦比。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赢得发笑,也有人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因赌博引起的纠纷不计其数,血案惨案,时有发生。一个赌博脾气很大的女子,因欠下别人高利息借款,被人逼债,无力偿还,被迫远走他乡,好几年不敢在小镇露面。尽管教训多多,但人们还是喜欢赌博,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缺少。有一段时间我也迷恋上了这东西,输了不少钱,浪费了不少光阴。整天想着如何去把输了的银子找回来,结果输得越来越多。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母亲为我心痛,朋友也为我担心。好在我后来幡然醒悟,及时从悬崖边上退了回来。至今想来仍觉得十分汗颜,尤其对不起老婆和孩子。
每到周末,我会沿着小镇周围的乡村公路走上一圈。不断遇到熟识的人,心上仿佛有什么东西静静流过。我非常平静地打量一切,在悠悠的时光中发散心中的几缕情思。小镇附近的极乐寺是我常去的地方。建在一个山坡上,可以全方位鸟瞰小镇全貌。门前有两棵千年古树,枝繁叶茂,它高擎着手臂将小寺揽在怀里。只有它们才是小镇历史风云的见证者,可什么也不向世人吐露。寺很小,只有两个年老的和尚陪着清灯古佛,聊以度日。站在这里我才能对小镇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似乎触摸到它的一丝脉搏。远望建在山坡上的小镇,一排排楼房,新的旧的,像一个个蜂窝。向上,向上,锯齿形的山峰将小镇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天那么蓝,草那么亮,小镇静寂无声,这是一幅被时光收藏的剪影,黑白的。给我力量,然后给我黑夜。我在小镇的行走没有多大意义。
有人不断地从小镇走出去又走回来,背叛或逃离都是宿命,生活是坚硬的石头。但我多么愿意变成一滴水,随它一道沉浮。
李云
四川洪雅县高庙中学
邮编:620365
文/李云
关于小镇,我在一篇小文中写过几句这样的话,它是一粒灰尘,像植物的果核一样藏于大山深处,鲜为人知。虽不是十分准确,但至少可以说明,尽管它像一位水色极佳的女人,却无奈命苦,没嫁到一个好的老公。所以它的美丽也就无人欣赏了。它自顾自乐地长在深山幽谷,花开花谢,秋月春风。
不过现在情况也许有点儿变了。小镇出名是近年来的事情。大约在N年前,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佬有一天突然莅临小镇,像外星人一样令人惊奇。人们不知道他是从哪个洞里冒出来的,驾驶着一辆越野车,车身上沾满泥浆。一下车便取出长镜头的相机不停地拍照。房屋,街道,山峰,河流,还有赶集的人群,什么也逃不出他的眼睛。更令人惊奇地是这个叫什么马克的洋鬼子居然还会说汉语,普通话说得比当地人还流利。他咧着嘴对人大笑,向镇上的人问东问西,伸出大拇指对镇上的风景赞不绝口,不住地说“OK”。人们请它品尝本地酿造的醇香浓烈的白酒,他必口到杯干,酒量之好令人称奇。他说,他喜欢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美丽的地方。他把花花绿绿的名片散发给人们,临走时扔下一句话,明年春天桃花开的时候还会来此。
其实在洋鬼子走进小镇之前,省内多家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影家早就多次来此,他们说小镇明清之际的建筑群是西南地区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群之一。电视剧《龙头老大》曾把这里作为主要的拍摄基地。持续一个多月的拍摄,让大家一饱眼福,小镇像过年一样热闹,人们目睹了一部电视剧诞生的全部过程,然后就笑,说电视上的东西假得屁虚(他们往往用这个词来否定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的事物)。这样看来小镇上的人们不完全像外界所理解的那样孤陋寡闻,事实上有不少人曾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阿Q精神,他们对外来的东西往往不屑一顾。
每年暑假,你会看到许多外地来的学生娃背着书包,画夹,在街上走来走去,用他们的笔将小镇的模样画在画布上,吸引不少老人和小孩驻足观看。小镇人一直十分不解的是,这么一个破烂的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感兴趣。假如你告诉他们这里环境优美,建筑有特点,他们会满脸惊奇。美吗?不觉得。他们只关心一日三餐,美对他们来说太抽象。有的人住在破破烂烂的房子里,早就不耐烦了,朝思暮想要将烂房子拆掉,变成砖瓦房。还有的人会这样告诉你,如果让你长时间住在这里,你就不会认为她美了。说不定那时,你过多看到的是它的苦难。我就是一个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因为我在镇上已经生活多年了。它的全部色彩,声音,气味,早已在我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我从二十多岁开始住在镇上,在此之前我一直住在乡下,被镇上人优越的目光鄙视的乡下。童年的时候我一直对它充满敬畏。我不敢一个人到镇上去,怕镇上的男孩子欺负我。有几次我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哭着回家向母亲诉苦。母亲也毫无办法,只是叹口气说,以后躲着他们就是了。我被小镇光洁的青石板路面,高大的木质楼房,琳琅满目的杂货吸引,但一看到打过我的男孩子就吓得胆战心惊,躲在母亲身边不敢远走一步。对镇上男孩子的畏惧,长久地影响着我对小镇的热爱。直到有一天我成了镇上的一名老师,我才开始近距离地观察它并尝试着融入到它的内心深处,但直到今天我也还是一个生活在其间的外地人。这样说并不是指责小镇人排外,而是说有的东西是你永远无法深入的。像两个血型不同的人,其中一个永远无法向另一个输送生命的密码。小镇上长久以来生活着两大家族,张姓和李姓。我虽然姓李,却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这两个庞大的家族没有瓜葛。我是被移植到这里开出的另类的花。
有段时间我开始寻觅小镇的历史。但能读到的文字几乎没有。在张姓李姓的家谱中倒是有一些记载,不过我无缘读到。只能从镇上老人的口中略为知道一些。后来我发现小镇的历史根本就没有人能说得清,它是一个有待破解的迷。解放前的一些事情,倒还有人记得。那时此地是土匪盘踞的天下,我疑心小镇后人身上所保留的匪气与此有关。人们永远铭记的是,1950年一队解放军的征粮队伍从此地经过遭遇匪首李玉光袭击,工作队指导员赵云忠,战士孙炉桂、张更寿、张金全、刘惠敏、常玉财、张光福等七人被杀害,在本地县志上清清楚楚写着七烈士的名字。你到古镇去,还有老人会带着你到当年烈士牺牲的地方,小镇后面的一座铁索桥,向你讲述当年土匪残忍杀害解放军的经过。据说当时一名战士身中数弹,用手紧紧抓住桥上的铁索,几个土匪见状跑到桥上,用草鞋下面的铁钉使劲往战士的手上踩去,一下,两下……鲜血淋漓,最后那个小战士的身体像树叶一样落入波涛汹涌的花溪河,被水流冲到很远的地方。这段悲壮的历史一直清晰地留在镇上人们的记忆中。没事的时候,我常常一个人走到那里,站在铁索桥上,前后左右上下张望,桥下的河床堆积着一些巨大的鹅卵石,像史前动物下的蛋。左边透过树叶的罅隙是一座座鳞次栉比比的楼阁,看上去像宋朝一样虚幻。河的下游,一条公路曲折地通向远方,它的看不见的尽头,隐藏着一些不见面目的村落。有人在路上来来去去,几个人力三轮车夫执著而焦急地在等人。桥头上一处肮脏的垃圾引来苍蝇四处乱飞,大煞风景。小镇的脸面在这里暴露无遗。所有这些构成我对小镇的印象,真实虚幻,遥远而颓废。时间久了,我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沿铁索桥走回去,街道两边到处都是人,闲暇的人们。从外表看镇上的人们似乎生活优越,不愁吃不愁穿,殊不知有的人家正穷得叮当响,连下锅的米都成问题。他们的生活像你所看到的那些充满了腐烂霉味气息的房屋一样糟糕。住在木房子的人家有百分之八十没有一份正当的工作,他们的收入来源极其有限。但天生乐观,永远是一副满不在乎,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的架势。外地人很容易被他们脸上笑眯眯的表情所迷惑,以为他们家里藏有万贯家私似的。
那些房子看上去千篇一律,一家挨着一家,连成三条主要街道。无论哪一座房子至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木质楼房,青瓦檐角,饰有花纹的窗户,斑驳的门面,甚至屋檐上的上了年头的青苔,在这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流逝的踪迹。几进深的天井,随便推开一扇门走进去,一股古老的气息迎面扑来,间或你会遇上一些弯腰驼背的老人,像突然出现的幽灵,在感官上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你会觉得新鲜刺激,极有入画的效果。只有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明白他们守望的是什么,那些无法言说的生命的秘密,关于命运,关于爱情。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暗暗在心中将这个地方比作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的边城。
我在这幽深,阴暗,潮湿,带着木质腐朽霉味的房子里住了很长时间,渡过了大部分的青春时光。后来我搬出去,但那里至今仍留有我的体味。我的家本不在这里,有一天我母亲完成了所有的使命后,忽然想换一个环境,于是我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乡村。在小镇上买了房子。我对我的新家没丝毫好感,不光破烂,狭小,且价钱贵得惊人,比起在乡下敞亮的房子来丑陋多了。那个在城里买了房子的房东,看出我们急需房子的意图,狠狠橇了我们一竹扛。母亲说,管它的,买下吧,好歹一家人总算住在一起了。母亲慢慢适应了镇上的生活,摆了一个小摊,用勤劳的双手继续创造财富。失去了土地的奶奶不知所措。她每天从东头走到西头,向着老家的方向凝望。奶奶死后,我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我知道不管有多么风光也无法抚平她心中失去家园的痛楚。我们把她送回去,葬在老宅后面的一个山坡上,那里青草葳蕤,长势凶猛,奶奶那方矮矮的坟墓很快被淹没了。我像一个空心人,世界就这样告终。
我看到镇上的人在不断死去,像夏天赤身裸体的人一个个扑通扑通坠入黑暗的深渊。问题是有不少人还远不到离去的时候。在一个个忧郁的日子里,我的耳边不时传来煤矿出事的消息。那些罪恶的煤炭,夺去了多少年轻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从改革开放以来死于井下事故的人数不下于200人。意味着小镇和周边乡下200多个家庭中,白发老人失去儿子,年轻的妻子失去丈夫,稚嫩的孩子失去父亲。这个残忍的数字是小镇内心的暗疾,200多个年轻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它像类风湿关节炎一样时时牵扯出新的疼痛。我庆幸还有一份比较安全的工作,不需要像镇上的一部分年轻人一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然而我又是多么羞愧。
但小镇人永远不会被生存的威胁所吓倒,不分场合地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赌博之风浓烈炽热,如同毒雾笼罩在小镇上空。即使是路边挑葱卖菜的大娘也敢于走进茶馆去赌一把。赶集的日子,赌馆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有人敢于将身上所有的钱悉数押下,不留余地,赢了欢呼雀跃,乘胜追击,永不满足;输了眉头也不皱一下,转身离去,找本钱再来,其潇洒之态无与伦比。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赢得发笑,也有人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因赌博引起的纠纷不计其数,血案惨案,时有发生。一个赌博脾气很大的女子,因欠下别人高利息借款,被人逼债,无力偿还,被迫远走他乡,好几年不敢在小镇露面。尽管教训多多,但人们还是喜欢赌博,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缺少。有一段时间我也迷恋上了这东西,输了不少钱,浪费了不少光阴。整天想着如何去把输了的银子找回来,结果输得越来越多。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母亲为我心痛,朋友也为我担心。好在我后来幡然醒悟,及时从悬崖边上退了回来。至今想来仍觉得十分汗颜,尤其对不起老婆和孩子。
每到周末,我会沿着小镇周围的乡村公路走上一圈。不断遇到熟识的人,心上仿佛有什么东西静静流过。我非常平静地打量一切,在悠悠的时光中发散心中的几缕情思。小镇附近的极乐寺是我常去的地方。建在一个山坡上,可以全方位鸟瞰小镇全貌。门前有两棵千年古树,枝繁叶茂,它高擎着手臂将小寺揽在怀里。只有它们才是小镇历史风云的见证者,可什么也不向世人吐露。寺很小,只有两个年老的和尚陪着清灯古佛,聊以度日。站在这里我才能对小镇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似乎触摸到它的一丝脉搏。远望建在山坡上的小镇,一排排楼房,新的旧的,像一个个蜂窝。向上,向上,锯齿形的山峰将小镇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天那么蓝,草那么亮,小镇静寂无声,这是一幅被时光收藏的剪影,黑白的。给我力量,然后给我黑夜。我在小镇的行走没有多大意义。
有人不断地从小镇走出去又走回来,背叛或逃离都是宿命,生活是坚硬的石头。但我多么愿意变成一滴水,随它一道沉浮。
李云
四川洪雅县高庙中学
邮编:620365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