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我以我笔问良心

2020-12-14叙事散文杨义龙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44 编辑

       ——谨以此文悼念我崇敬的巴金老人10月17日晚,我在远离上海的大理打开电脑上网,一条醒目的消息赫然在目,巴金老人于19时06分走了,在这个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44 编辑 <br /><br />       ——谨以此文悼念我崇敬的巴金老人

  10月17日晚,我在远离上海的大理打开电脑上网,一条醒目的消息赫然在目,巴金老人于19时06分走了,在这个秋日的黄昏。尽管巴老已度过了101岁的生日,是一个长寿老人,但我还是感到了无尽的悲痛。
  作为一名生在僻远南疆的文学爱好者,我最早看到巴金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那时正是不谙世事的少年,高家大院中成长起来的觉新、觉慧们给了我许多启迪。黑白电影《家》则是在老家炼铁乡的那个露天电影院看到的,在影片的末尾,觉慧在轮船甲板上凝视着大海的形象激荡着我年少的梦。后来,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读到了《寒夜》等一些散文和小说。三十岁那一年,我买了《随想录》,这部150篇的散文集凝聚着巴老的智慧和真情,展示了一名中国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我特别喜爱《怀念萧珊》这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读着读着,泪水便洇湿了书页。
  就这样,我从这些饱蘸真情、浸透着良知的作品中认识了巴金,喜欢上巴金,崇敬着巴金。
  曹禺曾这样评价巴金:“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多对巴金有极高的评价。我想,对于这样一位世纪老人,再高的颂扬都不为过。他的正直善良,他的真诚友爱,感动着千千万万有良知的人,他不仅是文学大师,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说真话、写真情、做真人,这是他一生奉行的圭臬,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品和文品的汇聚。他一生著作等身,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翻译推介了许多优秀的外文作品,并在出版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秀。他积极筹建现代文学馆,在有生之年,为新中国的文学繁荣殚精竭虑。当他觉得自己的病弱之躯已经再也不能做什么时,他说,让我安乐死吧!他说,他活得很痛苦,他是为大家而活着。是的,只要巴老活着,他就如暗夜中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巴金奉献一生,却从来没有领过一文工资;相反,却将自己的稿酬拿出来,资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在巴老离去的几天来,我读着他的自传,被他的人格力量所折服,抚卷沉吟良久。先生生于成都一个官僚家庭,从小生活在二三十个上等人和二三十个下等人之间,他看透了封建家族中长辈们的伪善与自私,他感觉到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于是去了法国。听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他开始了小说创作,这就是最初的小说《灭亡》。回到上海后,他开始连载小说《家》,他说这部小说是为大哥写的,可是在连载的第二天却听到了大哥自杀的消息。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
  在上海的最初日子里,为了倾吐内心的声音,也为了生存,他夜以继日地写作,他感觉到许多人都借着他的手倾诉痛苦。于是,一部又一部的小说,一篇又一篇的译作出炉了。抗战爆发后,巴老辗转于上海和南方之间,后来又到西南。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从来不曾放下手中的笔,有时只带了一些纸和墨就出发,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为了他执着的文学事业,他四十岁才结婚,并与妻子萧珊相濡以沫地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我们可以从《怀念萧珊》中感受到他们那份深情。 “文革”中,巴老作为“大文霸”被关进了牛棚,十年中剥夺了一切公民权利和发表任何文章的自由。复出后,他以古稀之年重拾起手中的笔,写出了直指时弊与人心的《随想录》,在平实中见功力,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现代文学史上,巴老是硕果仅存的伟大作家之一,可他却非常谦逊。他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性,但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是的,巴老用他的完美人格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新浪网的一项调查,在“你认为巴金逝世对中国的影响”的问题中,有42.9%的网民选择了“文坛再无大师”,另有34.82%的人选择了“新文化时代彻底结束。”
  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有些黯然,为巴老的离去,也为中国文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