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国旗下矗立的老人

2020-12-14叙事散文葛瑞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15 编辑

国旗下矗立的老人 一 又迎国庆。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那位国旗下矗立的老人。很早就想写他。他不是名人,不是英雄,是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农民。想写他,是他历尽苍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15 编辑 <br /><br />国旗下矗立的老人
                   
      一
  又迎国庆。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那位国旗下矗立的老人。很早就想写他。他不是名人,不是英雄,是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农民。想写他,是他历尽苍桑,依然荣辱不惊,散淡本真的生活及一腔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的感动着我。
  他叫朱传方,一位白发苍苍,黑黑瘦瘦的老人,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苦难中降生,在战火中成长,在磨难中前进!
  1926年冬,一个黑沉沉,冷冰冰的深夜。伴着一声嘹亮的啼哭,体重只有五斤的朱传方降生到了山东沂蒙老区。此时的国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传方八岁时就成了地主家的长工,历尽生活的磨难。他像生长在崖缝中的松柏,恶劣的环境铸造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 在动荡不安的岁月变迁中,历经风吹雨打,倔强地成长着。由一个枯瘦的山娃子,长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面对国难当头,他眼睛里燃着一团火,身体里张扬着铮铮铁骨。恨不得举起手中的镰刀斧头,亲手杀几个不共戴天的小鬼子。
           二
  1944年,华夏疆土,烽火连连。
  十八岁的朱传方热血沸腾。仿佛疆场上有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他。激情燃烧着他火一样的青春。他和同村的几个穷兄弟参加了地方游击支队。据他回忆当时还是“散八路”,只在地方上打鬼子,打得一点儿都不过瘾。于是做梦都想痛痛快快的与敌人干一仗。不久,他们被新四军收编。他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真八路。辗转于苏、鲁、豫、皖地区,在与敌人的周旋中,没少打死日本鬼子。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纠集45万人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所谓的“重点进攻”。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第74师由于骄横冒进,被华东野战军采取中间突破,两翼钳击的战术,分割包围于孟良崮地区。
  朱传方随部队参战,当时他担任重机枪排的排长,负责在济南打阻击战,主要打敌人的增援部队,不让敌军靠近孟良崮。由于敌军火力太猛,我军寡不敌众,眼看敌人步步逼近,离孟良崮还有四五里地的时候,身为排长的朱传方象是下命令又象是誓师似的高喊“一定要誓死保卫阵地,决不后退半步。”。在他的激励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拚命冲杀,终于完成了任务。这场战斗打了七天七夜,于5月16日接近尾声。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路边的小河成了血河,十分骇人。
  朱传方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伴着稀疏零落的枪炮声,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一所房子跟前,隐隐约约听到房子里有说话的声音,朱排长问道:“喂!屋里是哪一部分的?”屋内的敌人怯怯地回答:“五路军”(中央军的代称)朱排长又问:“里面有多少人”里面回答:“正好一个班,十二个人”了解情况后,朱排长一声断喝:“缴枪不杀,我们是解放军。” 说着把机枪口别进了门缝。此时他已是七天七夜滴水末进了。
  敌军也是精疲力竭,无心再战,为首的班长带头先扔出了枪,挑朱排长拾起刚扔出来的枪对着天放了两枪,吼道:“快点,统统把枪交出来,我们不杀俘虏。”“嘭嘭,等十二支枪全缴齐,他想扛起枪,压着俘虏走,可试了试扛不动,急中生智,挑了一支较新的枪,压上子弹,自己扛着。把其他卸下枪栓的战利品连同和自己一样饿着肚子的机枪让俘虏兵扛着,很神气地向我军指挥所走去。
  这场战斗中,重机枪排排长一人俘虏一个班的佳话在当地流传开来。朱传方也因此立了一等功,这场战斗以济南的解放而告终。
  浸沉在胜利的喜悦中,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没来得及休整,朱排长又随队南下。1948年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方军华东野战军第三,八纵队打响了解放开封的战斗。此次战斗打得虽然很被动,朱传方依然立了二等功。在接下来的淮海战役中,朱传方被敌人突袭的炮弹震聋了双耳。
  
  
        三
  解放战争结束后,伤痕累累,双耳失聪的排长朱传方解甲归田。
  血气方刚的战斗英雄成了双耳失聪的农民青年。家乡人为他扼腕。可他从不抱怨,一直保持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军人风格。从容地扮演着自已的农民角色。他十分珍惜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换来的新中国。从互助组、合作社到生产大队,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他一直是劳动模范。他听不到别人说的话,可别人常听到他说的总是那句话:比起当年战场上的打拚,这点活儿算得了什么!。在乡亲们的眼里,朱传方依然是英雄。
  转眼,朱传方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向来对生活没有过高要求的他与一位寄居在山东亲戚家的东北姑娘结了婚。姑娘腿有残疾。结婚那天,朱传方一眼就瞅见了新媳妇挎着的红布包裹。心想,“这下我做国旗可找着红布了。”当晚,新媳妇娇羞的坐床头等他。他却匆匆忙忙地打开了红包裹。新媳妇知道他耳朵不好使,就走到他跟前和他说,这都是我娘家给带的随身衣。他嘿嘿笑笑说,我就稀罕你这红布。能借给我用用吗?新媳妇娇嗔地白他一眼说,这都一家人了,还啥玩意儿借呀借的。这红布你要它做啥用?俺娘说咧,以后生了娃娃给娃娃做个红布衫穿上吉利。这可是俺娘攒了老长时间的布票才买来的。他嘿嘿傻笑,俺有急用,孩子用时再说吧。俺想用它做个红旗。做梦都想,可家里穷,买不起红布。你可知道现在飘扬在天安门上空的红旗是用什么换来的嘛?接着他给新媳妇讲述了他亲历的一个个战争的场面。给新媳妇看了他身上的一块块伤疤。
  心底善良的新媳妇听得眼泪汪汪。她抚摸着朱传方伤痕累累的身体,每处伤疤的背后都掩藏着一段血火洗礼的岁月流程。内心深处浮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感动。她小心翼翼地展开红包裹,拿来剪刀和针线,在新婚之夜做起了国旗。
  朱传方浸沉在凄美的回忆中,他的耳边又响起了久违了的枪炮声。不知不觉他酣然入梦。睡梦中喊着:“同志们,冲啊………”被新媳妇用力摇醒。他睁开朦胧的睡眼。一把抢过媳妇手中刚刚完工还没来得及剪断针线的红旗,大喊:“冲啊!”一下子跳下床冲出了屋门。媳妇在后面一步一跛地喊他不应。过了好久,朱传方才不好意思地笑着回了新房。瞧新媳妇说:“别笑话俺,俺夜里老做当年打仗那梦。”新媳妇善解人意,眼里涌出一层亮晶晶的感动。把头埋在了英雄的胸口。自打他们结婚起,每年的十月一日,他们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升国旗。 开始是挂在树上,后来朱传方干脆在自家院子里立了个杆子。
  一年后,两个苦命人有了爱的结晶。朱传方给漂亮如花的女儿取名爱国。妻子说小女孩叫这样的名不好听。朱传方说这名有意义,比什么花呀叶儿的要好听得多。小爱国咿呀学语时,朱传方教给她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不是妈妈,而是国旗。没事就指着媳妇做的红旗给孩子说:“看到了吗?这就是国旗,你知道这面旗帜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有多么的不易。”小爱国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国旗。随着小爱国的出生,他们家升旗的人也有两个变成了三个。
  爱国三岁的时候,母亲在做饭,没注意她什么时候从灶里抽出了一截带火的柴火进了堂屋。火苗呼呼迅速地蔓延。小爱国吓得哇哇大哭。听到女儿哭声的母亲,冲进屋子把女儿推出门外,拿起扫苕就进了屋。小爱国哭着跑到在院子里劈柴的父亲面前。晃动着父亲的胳膊,用小手指着了火的堂屋。朱传方这才发现家里失了火。迅速冲进屋里去抢他的国旗。国旗完好无损地被抢了出来。屋子里的火却越着越旺。闻迅赶来的街坊四邻手忙脚乱地帮助灭火。看着哭喊着妈妈的小爱国,朱传芳才想起了妻子。他把国旗塞到小爱国手中,再次冲进滚滚浓烟,背出的妻子早已窒息身亡。朱传方悲痛欲绝,和女儿哭成一团。再看看女儿手中紧紧攥着的国旗,好象此时更红了,上面又多了妻子的鲜血。
  妻子匆匆地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和他的战友一样,永远活在他的心中。小女儿爱国成了他生命的根须。他既当爹又当娘,拉扯着小爱国一天天长大。每年的十一,这个只有父女两个人的农家小院里仍会飘起那面鲜艳的国旗。国歌也在朱传方的心里庄严有力地回响着。
  女儿小爱国很争气,197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首都的一所军事院校。在外求学的女儿脑海里魂牵梦绕的就是父亲的国旗情结。每当想到小院里老父亲一个人孤独地矗立在国旗下的身影。她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痛。一直有个小小心愿,一定请老父亲到天安门亲眼看着国旗迎着旭日冉冉升起时的情景。
  祖国迎来了50周年华诞。在北京工作的女儿。通过种种努力。把父亲请到了北京天安门的世纪大阅兵现场。当他看到海陆空三军斗志昂扬地出现在天安门前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高高耸立的国旗和他手里挥舞的自家的那面国旗交织着在他的眼前迎风飘扬,他那布满幸福泪花的沧桑的脸象一朵怒放的菊花………………
  激动得一夜没睡的老人,第二天天未亮就在女儿的带领下,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他       第一次近距离注目五星红旗迎着东方的第一缕晨曦高高升起,老人蠕动的嘴唇似乎在说:“今生死而无憾了!”他转而健步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立正敬礼,端详着威武雄壮的纪念碑,目光从碑身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落到了碑座上的英雄浮雕。在老人的心里,此时此刻,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英雄们都像一面面鲜红的旗帜。迎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烈烈地飘扬在祖国上空。七十多岁的朱传方老人仰望着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矗立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