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一座山 [原创]
2020-12-14抒情散文墨园堂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4 编辑
父爱是一座山,是一座非常厚重的山。与父亲在一起厮守了四十八年,记得的和不记得的,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生命之树的年轮上,想起那些完整的和不完整的经历,细细
父爱是一座山,是一座非常厚重的山。与父亲在一起厮守了四十八年,记得的和不记得的,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生命之树的年轮上,想起那些完整的和不完整的经历,细细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4 编辑 <br /><br /> 父爱是一座山,是一座非常厚重的山。
与父亲在一起厮守了四十八年,记得的和不记得的,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生命之树的年轮上,想起那些完整的和不完整的经历,细细品味那被爱、被呵护的感觉,内心里无限忏悔。
今天,看着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父亲,银发之中闪耀着岁月的光泽,皱纹之间记录着艰辛的日子,目光之中放射出对生活的眷恋。善谈的父亲此刻无语,那延续生命的药液,经过幽长洁白的管径,融进鲜红的生命隧道,注入父亲垂危的生命之中。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记得那是一张洋溢着热情的脸。大概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天和每次寒暑假,父亲都是要用自行车接我去他工作的乡下,走过几十里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来到那个十分神秘、陌生的大山里。
在那里,我常常学着父亲的样子,背着双手,跟在父亲和乡村干部的身后“视察”也或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漫步在一踩一个坑的田垄里、端坐在满屋子都是旱烟味的会场上。在那个神秘、陌生的大山里,有一群与我同样年龄的孩子,他们在一排简陋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有许多从山泉里流淌出来的小溪,溪水中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小鱼、小虾,我和那些脱得光光的乡下孩子一样,嬉戏在溪水里;有一座座仰头望不到顶的大山,山里蒿草没人,积雪没膝,怪石嶙峋,荆棘密布,我和那些伙伴们,常常为苦苦寻觅在追逐中消失的小动物,汗流满面,忘了回家;有幢幢山草苫盖的泥草房,大雪封门的时候,盘膝在土炕上,总是嚼不够“黑瞎子”烤出来的地瓜、土豆、苞米粒儿和黄豆粒儿散发出来的诱人芳香。这些时候,父亲大都不在我的身边,但是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像父亲一样亲切的乡下朋友。每当父亲来到我的身边,听完我的所见所闻时,总是亲切、热情地看着我,开心地笑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记得那是一张充满着激情的脸。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特意从乡下星夜回家,问我怎样选择?是跟大家一样去那吃住、交通条件都很好的城郊?还是去远离城市的贫困、艰苦、交通不便的山区?“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去条件较好的城郊,与我正“对口”。那时父亲在乡下工作,与我们两地生活,如果选择离家较近的城郊,就像守在母亲身边一样,既可以减少母亲的担心,还可以常回家看看。面对着父亲,我欲言又止,有些犹豫,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你应该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父亲的脸上充满着坚定,说话掷地有声,没有我再做选择的余地。那天父亲让母亲包饺子,全家人为我“上山下乡”“饯行”,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饺子的父亲,脸上充满了激情,侃侃而谈,而母亲却在偷偷地掉泪。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记得那是一张微笑的脸。我回城后,在装卸队做装卸工人。装卸工作固然很累,我不怕,自认为在乡下练就一身钢筋铁骨,但是那种别样的脏,我实在是无法忍受。炎炎的夏日里,七八个人卸完一车皮骨胶厂生产骨胶用的烂臭骨头,工作服两边的兜里、鞋坷里、头发里到处都爬满了蛹动的白蛆。有一年春节,年三十那夜,正逢我夜班,一车冻得死死的磷矿石,被我们四个人整整钎撬镐刨地卸了一夜。辞旧迎新的钟声敲起,焰火在夜空中绽放,值夜班的老主任陪着一个端饺子的老人,来到作业现场。老主任用颤栗的声音招呼我们:“歇歇吧!趁热先来吃饺子!”我们凑了过去,我惊喜地看见那位端饺子的老人,就是我的父亲,他正有信任的目光看着我。月光下,他的脸上挂着极不易察觉出来的微笑。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记得那是一张十分严肃的脸。晚年的父亲喜欢钓鱼,那年初秋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陪父亲“蹲宿儿”到水库钓鱼。子夜过时,我和朋友们在附近的青纱帐里掰来十几穗青苞米,燃起篝火煮鱼汤,烤青苞米和父亲一起吃“夜宵”。父亲默默地坐岸边,把目光从“鱼漂儿”那儿移到我的身上,招呼我到他的身边,严肃地责问我说:“你还有一点群众纪律没有!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吗?”他再也不看我们一眼。火光中,他剑眉紧蹙,表情如泥塑,那夜,他没有和我们说一句话。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看到的是一张劳累的脸。父亲,一位74岁的老人,他躺在病床上,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平静下来休息。但是,他还在内心里牵挂着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我们,牵挂着正在求学和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家族后人,他正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着。他拉过我的手,注视着我,我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瘦弱下来的身体,看着他密布着岁月沧桑的脸,用源于心灵的挚爱,呼唤着他生命的延续。
我们搀扶着父亲走出病房,沐浴在春天里的娇媚阳光下,向温馨的家走去。父爱如山,在大山一样厚重的父爱中,我们正和父亲一起走向秋色里,因为,在丰收的季节里,一切都是那样的丰盈!
2004年4月13日父亲七十四岁生日前夕于怡园
与父亲在一起厮守了四十八年,记得的和不记得的,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生命之树的年轮上,想起那些完整的和不完整的经历,细细品味那被爱、被呵护的感觉,内心里无限忏悔。
今天,看着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父亲,银发之中闪耀着岁月的光泽,皱纹之间记录着艰辛的日子,目光之中放射出对生活的眷恋。善谈的父亲此刻无语,那延续生命的药液,经过幽长洁白的管径,融进鲜红的生命隧道,注入父亲垂危的生命之中。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记得那是一张洋溢着热情的脸。大概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天和每次寒暑假,父亲都是要用自行车接我去他工作的乡下,走过几十里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来到那个十分神秘、陌生的大山里。
在那里,我常常学着父亲的样子,背着双手,跟在父亲和乡村干部的身后“视察”也或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漫步在一踩一个坑的田垄里、端坐在满屋子都是旱烟味的会场上。在那个神秘、陌生的大山里,有一群与我同样年龄的孩子,他们在一排简陋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有许多从山泉里流淌出来的小溪,溪水中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小鱼、小虾,我和那些脱得光光的乡下孩子一样,嬉戏在溪水里;有一座座仰头望不到顶的大山,山里蒿草没人,积雪没膝,怪石嶙峋,荆棘密布,我和那些伙伴们,常常为苦苦寻觅在追逐中消失的小动物,汗流满面,忘了回家;有幢幢山草苫盖的泥草房,大雪封门的时候,盘膝在土炕上,总是嚼不够“黑瞎子”烤出来的地瓜、土豆、苞米粒儿和黄豆粒儿散发出来的诱人芳香。这些时候,父亲大都不在我的身边,但是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像父亲一样亲切的乡下朋友。每当父亲来到我的身边,听完我的所见所闻时,总是亲切、热情地看着我,开心地笑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记得那是一张充满着激情的脸。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特意从乡下星夜回家,问我怎样选择?是跟大家一样去那吃住、交通条件都很好的城郊?还是去远离城市的贫困、艰苦、交通不便的山区?“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去条件较好的城郊,与我正“对口”。那时父亲在乡下工作,与我们两地生活,如果选择离家较近的城郊,就像守在母亲身边一样,既可以减少母亲的担心,还可以常回家看看。面对着父亲,我欲言又止,有些犹豫,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你应该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父亲的脸上充满着坚定,说话掷地有声,没有我再做选择的余地。那天父亲让母亲包饺子,全家人为我“上山下乡”“饯行”,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饺子的父亲,脸上充满了激情,侃侃而谈,而母亲却在偷偷地掉泪。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记得那是一张微笑的脸。我回城后,在装卸队做装卸工人。装卸工作固然很累,我不怕,自认为在乡下练就一身钢筋铁骨,但是那种别样的脏,我实在是无法忍受。炎炎的夏日里,七八个人卸完一车皮骨胶厂生产骨胶用的烂臭骨头,工作服两边的兜里、鞋坷里、头发里到处都爬满了蛹动的白蛆。有一年春节,年三十那夜,正逢我夜班,一车冻得死死的磷矿石,被我们四个人整整钎撬镐刨地卸了一夜。辞旧迎新的钟声敲起,焰火在夜空中绽放,值夜班的老主任陪着一个端饺子的老人,来到作业现场。老主任用颤栗的声音招呼我们:“歇歇吧!趁热先来吃饺子!”我们凑了过去,我惊喜地看见那位端饺子的老人,就是我的父亲,他正有信任的目光看着我。月光下,他的脸上挂着极不易察觉出来的微笑。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记得那是一张十分严肃的脸。晚年的父亲喜欢钓鱼,那年初秋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陪父亲“蹲宿儿”到水库钓鱼。子夜过时,我和朋友们在附近的青纱帐里掰来十几穗青苞米,燃起篝火煮鱼汤,烤青苞米和父亲一起吃“夜宵”。父亲默默地坐岸边,把目光从“鱼漂儿”那儿移到我的身上,招呼我到他的身边,严肃地责问我说:“你还有一点群众纪律没有!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吗?”他再也不看我们一眼。火光中,他剑眉紧蹙,表情如泥塑,那夜,他没有和我们说一句话。
当我疲惫的目光和他正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目光相碰撞时,我看到的是一张劳累的脸。父亲,一位74岁的老人,他躺在病床上,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平静下来休息。但是,他还在内心里牵挂着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我们,牵挂着正在求学和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家族后人,他正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着。他拉过我的手,注视着我,我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瘦弱下来的身体,看着他密布着岁月沧桑的脸,用源于心灵的挚爱,呼唤着他生命的延续。
我们搀扶着父亲走出病房,沐浴在春天里的娇媚阳光下,向温馨的家走去。父爱如山,在大山一样厚重的父爱中,我们正和父亲一起走向秋色里,因为,在丰收的季节里,一切都是那样的丰盈!
2004年4月13日父亲七十四岁生日前夕于怡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