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献给二十二年前大理师范73班毕业的全体同学——穷并快乐着[原创]
2020-12-14叙事散文wwmi0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2 编辑
谨献给二十二年前大理师范73班毕业的全体同学——穷并快乐着1981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大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对于我们这个只有一千多人口的,几年都没
谨献给二十二年前大理师范73班毕业的全体同学——穷并快乐着1981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大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对于我们这个只有一千多人口的,几年都没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2 编辑 <br /><br />谨献给二十二年前大理师范73班毕业的全体同学——穷并快乐着
1981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大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对于我们这个只有一千多人口的,几年都没有考上个大中专生的白族村子来说,不啻于听到了村里有一个人,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一般,除了让人惊喜外,还有一丝淡淡的妒忌。
总算跳出农门了,能有一本旱涝天灾人祸都保收的购粮本本了。亲戚和家里的人,那高兴劲就更不用描述了。父亲从来没有露过笑意,绷得像弯弓的脸,也有了几分舒展气。母亲自不用说,除高兴外,还不断地向村里人,传递着我考上大理师范的消息。
家里虽穷,还是请了十多桌客。当然也有亲友送点路费,或者嘱咐我卖几本书后塞点零花钱的。心里暖暖的,感恩的心情达到了想下跪地步,毕竟十年寒窗没有白苦。
那时刚刚恢复考试不久,大理师范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招收的也就是我们这档子农村穷孩子。都是些怕考不上大学,只好报个中专的胆小鬼。不过大家都还是非常满足的,有多少人还进不来呢!那时的大理师范,各方面的条件也还比较差,用的教材,有的是学校里自己找点东西,用老式打字机打出来的讲义,有时是用师专或师大的教材,反正我们这些回炉生,已经将高中的内容咀嚼得比较深透了,才进得了大理师范的。如果用的是中师教材,我们还懒得学呢!
最让人高兴的是进了大理师范后,学校有了一个简陋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对于爱书的我,真的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每天饭后课后,就泡在阅览室里,大家把个小小的旁边有个苹果园,背南朝北的图书馆兼阅览室的房子,每天都挤得满满的,那是何等让人回味的情景啊!这也是因为穷,没有别的去处,才有的动人“景观”。
那时我们都很穷,可我们都过得很充实。大多数人都穿有补丁的衣服,特别是裤子的屁股部位,都要戴上一付深度近视“眼镜”。每周末,我们的最好去处和最大乐趣,便是到离下关五六公里的温泉洗澡,有时便到那里的连1角钱的公共车费都花不起,我们就约几个要好的,大踏步向温泉走去。一路唱着歌,吹着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嗑子,往温泉那里赶。当然有个把女生同路一起去,那气氛更是热烈得多了。
最值得回味的是每年热闹的三月街。那是“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的盛会,是我们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节,还放假,这自然我们这些穷学生最为快乐的时候,只是大家身分文,也有些苦恼。为了节省5毛钱的车票,便大踏步地从下关走着到大理古城(30里之遥),不买什么,就图去凑凑热闹。一路上既可以欣赏大理苍山脚下的风光,还可以远眺洱海的神韵,甚至还拐个大弯子,去读当时很不出名的德化碑上的碑文。一路上穿白族村庄,进农家小院,不仅领悟出历史的积重感,还领略了一番那里的民俗、民风和民情。常言不也说:“穷有穷欢乐,富有富难处”吗?尽管我们穷,有时连五毛钱的车费都没有,可我们还是去赶那“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的“三月街”。到了街上,几个人也就这里转转,那里转转;那里瞄瞄,那里看看。主要是看希奇,看热闹,看民族风情。正如和我一样身无分文的穷友说:“谁会知道我们兜里没有钱呢?”
好在那时,学校每月还发十五六元的菜饭票,才使我们这群穷光蛋,免受很不光彩的饥饿之苦,顺利地完成了学业。那时讲吃风、讲穿风、腐败风、享乐风不像现在这样盛行,大家都想着,自己一走出大理师范校门,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了,还是静下心来,多学点有用的知识比较好,其它的事情也就被搁在一边了。
全班整整50个学生,也就只有10个女同学,谈恋爱的也极少,抽烟赌博更是没有,一心只想着要有一技之长,多数学生都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高境界。不管生活如何艰难,可心里有追求,有向善向美的愿望,大家都显得格外的精神和心地善良,同学之间也很有磨擦。
尽管在学校里只呆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可因为比在县上的学校,接触了更多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事物,思想成熟得也快,这使每个人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之情。
走出学校,踏上了工作岗位后。一伙人被分到了大大小小箐箐边边的山沟沟学校里,尽管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为艰苦,我还是相信那里的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回想起在大理师范学生活时,那穷得可爱的情景,一定还会感到快乐无比的。当然,也还会怀念那一帮子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老师们,特别是时刻在关心着我们成长的大理师范学校里的领导、班主任和各科作任老师。内心觉得非常内疚的是二十多年了,不知这些老师是否还健在?生活得如意不如意?记得我们73班的班主任是一位中年女教师——杨懋华老师,那是时大概和我现在的年纪差不多。心中的感激之情,也只有付诸这篇小散文了。
世事繁冗,人际复杂。可能使我洞穿繁冗复杂的,仍然是那个穷并快乐着的大理师范时的学生生活,我对母校所能报答和尽效的,只能做到不断为母校输送一大批优秀的生源。可在时代的冲击下,母校的办学越来越唯艰了,不过相信她会迎着改革的大潮,闯出一条新生的路来。
1981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大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对于我们这个只有一千多人口的,几年都没有考上个大中专生的白族村子来说,不啻于听到了村里有一个人,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一般,除了让人惊喜外,还有一丝淡淡的妒忌。
总算跳出农门了,能有一本旱涝天灾人祸都保收的购粮本本了。亲戚和家里的人,那高兴劲就更不用描述了。父亲从来没有露过笑意,绷得像弯弓的脸,也有了几分舒展气。母亲自不用说,除高兴外,还不断地向村里人,传递着我考上大理师范的消息。
家里虽穷,还是请了十多桌客。当然也有亲友送点路费,或者嘱咐我卖几本书后塞点零花钱的。心里暖暖的,感恩的心情达到了想下跪地步,毕竟十年寒窗没有白苦。
那时刚刚恢复考试不久,大理师范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招收的也就是我们这档子农村穷孩子。都是些怕考不上大学,只好报个中专的胆小鬼。不过大家都还是非常满足的,有多少人还进不来呢!那时的大理师范,各方面的条件也还比较差,用的教材,有的是学校里自己找点东西,用老式打字机打出来的讲义,有时是用师专或师大的教材,反正我们这些回炉生,已经将高中的内容咀嚼得比较深透了,才进得了大理师范的。如果用的是中师教材,我们还懒得学呢!
最让人高兴的是进了大理师范后,学校有了一个简陋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对于爱书的我,真的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每天饭后课后,就泡在阅览室里,大家把个小小的旁边有个苹果园,背南朝北的图书馆兼阅览室的房子,每天都挤得满满的,那是何等让人回味的情景啊!这也是因为穷,没有别的去处,才有的动人“景观”。
那时我们都很穷,可我们都过得很充实。大多数人都穿有补丁的衣服,特别是裤子的屁股部位,都要戴上一付深度近视“眼镜”。每周末,我们的最好去处和最大乐趣,便是到离下关五六公里的温泉洗澡,有时便到那里的连1角钱的公共车费都花不起,我们就约几个要好的,大踏步向温泉走去。一路唱着歌,吹着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嗑子,往温泉那里赶。当然有个把女生同路一起去,那气氛更是热烈得多了。
最值得回味的是每年热闹的三月街。那是“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的盛会,是我们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节,还放假,这自然我们这些穷学生最为快乐的时候,只是大家身分文,也有些苦恼。为了节省5毛钱的车票,便大踏步地从下关走着到大理古城(30里之遥),不买什么,就图去凑凑热闹。一路上既可以欣赏大理苍山脚下的风光,还可以远眺洱海的神韵,甚至还拐个大弯子,去读当时很不出名的德化碑上的碑文。一路上穿白族村庄,进农家小院,不仅领悟出历史的积重感,还领略了一番那里的民俗、民风和民情。常言不也说:“穷有穷欢乐,富有富难处”吗?尽管我们穷,有时连五毛钱的车费都没有,可我们还是去赶那“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的“三月街”。到了街上,几个人也就这里转转,那里转转;那里瞄瞄,那里看看。主要是看希奇,看热闹,看民族风情。正如和我一样身无分文的穷友说:“谁会知道我们兜里没有钱呢?”
好在那时,学校每月还发十五六元的菜饭票,才使我们这群穷光蛋,免受很不光彩的饥饿之苦,顺利地完成了学业。那时讲吃风、讲穿风、腐败风、享乐风不像现在这样盛行,大家都想着,自己一走出大理师范校门,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了,还是静下心来,多学点有用的知识比较好,其它的事情也就被搁在一边了。
全班整整50个学生,也就只有10个女同学,谈恋爱的也极少,抽烟赌博更是没有,一心只想着要有一技之长,多数学生都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高境界。不管生活如何艰难,可心里有追求,有向善向美的愿望,大家都显得格外的精神和心地善良,同学之间也很有磨擦。
尽管在学校里只呆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可因为比在县上的学校,接触了更多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事物,思想成熟得也快,这使每个人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之情。
走出学校,踏上了工作岗位后。一伙人被分到了大大小小箐箐边边的山沟沟学校里,尽管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为艰苦,我还是相信那里的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回想起在大理师范学生活时,那穷得可爱的情景,一定还会感到快乐无比的。当然,也还会怀念那一帮子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老师们,特别是时刻在关心着我们成长的大理师范学校里的领导、班主任和各科作任老师。内心觉得非常内疚的是二十多年了,不知这些老师是否还健在?生活得如意不如意?记得我们73班的班主任是一位中年女教师——杨懋华老师,那是时大概和我现在的年纪差不多。心中的感激之情,也只有付诸这篇小散文了。
世事繁冗,人际复杂。可能使我洞穿繁冗复杂的,仍然是那个穷并快乐着的大理师范时的学生生活,我对母校所能报答和尽效的,只能做到不断为母校输送一大批优秀的生源。可在时代的冲击下,母校的办学越来越唯艰了,不过相信她会迎着改革的大潮,闯出一条新生的路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