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WC
2020-12-14叙事散文宁风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25 编辑
以前住在胡同,毗邻鼓楼和后海,那里的四合院虽已破旧不堪,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但是鼓楼大街两边的民宅却被统一规划得整饬一新,有模有样。尤其是公厕,比民居
以前住在胡同,毗邻鼓楼和后海,那里的四合院虽已破旧不堪,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但是鼓楼大街两边的民宅却被统一规划得整饬一新,有模有样。尤其是公厕,比民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25 编辑 <br /><br /> 以前住在胡同,毗邻鼓楼和后海,那里的四合院虽已破旧不堪,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但是鼓楼大街两边的民宅却被统一规划得整饬一新,有模有样。尤其是公厕,比民居干净得多,也漂亮得多。
每到一所城市,我都会留意当地的厕所,结论是,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那里的公厕也越发达,经济越有活力的城市,那里的公厕越先进。于是我建议经济学家不妨设立一个WC指数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参考,同时这个指标也意味着当地的文化、卫生、教育各方面发展态势,一个有好公厕的城市必然是个好城市。这样想,WC指数几乎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民间尺度。
再琢磨一下,道理很简单。一所城市的日新月异靠什么体现?外人眼里不就是一座座建筑吗!可是高楼大厦推倒重来何其不易,不断树立新楼又要在土地资源容许并且建筑商获得审批的前提下进行,相对而言,推翻茅房就容易得多了。而且外地人到此,哪不去你也得至少去一趟WC吧?所以茅坑一定要被打倒,不断地打倒,革命,接受改造,重新做人。
杭州就是个典型的例证。这所城市就是一座大花园,随处是景,随处有游人。内急之时如何寻找最近的厕所?除了不起眼的标志牌之外,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寻找竹林。杭州的公厕和这个城市一样的幽雅、有文化气息,充满诗情画意。她的几乎所有公厕都伫立或潜伏在一丛竹林中,至少,厕旁一定要有一簇毛竹相伴。最开始我并非有意这样观察的,只是切身的几次经历反复验证了这个结论。后来有一回,陪一朋友逛花港观鱼,朋友忽然满面红光首尾相顾,我明白她的某某系统正在经受交通堵塞之虞,马上放眼四处逡巡,然后挥手伸向不远处。朋友事后连连道谢称奇:不愧是混在西湖的人,哪的厕所你都能闻到啊。我说哪里哪里,古诗说的好啊:借问公厕何处有,疯子遥指竹树林。
杭州就是雅。我开始还想不通,多么委屈花中四君子呀!当年杭州市长苏东坡地下有知,是否会把他那句"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改成"吃喝可无肉拉撒不可无竹"呢?但是如厕之时,小民阶级的我不能不附庸风雅了一番。蹲在宁静整洁的角落里,望着WC窗外的微风摇曳,竹影纷披,不知不觉间那些秽物早已随风潜入厕,落地细无声。事毕起身,踱到门口,一丛翠竹掩映下徐徐更衣裹束,哎,这就是文化啊!
还真就是文化。后来读到《荫翳的礼赞》,这本我所见过的关于厕所文化最优秀的书里面,充斥着日本人对如厕的悉心呵护和郑重讲究。比如,有的日本旅店把厕所建筑得高高在上,在野外搭台,离地三米甚至十来米,然后客人去如厕,如同腾云驾雾,排泄物飞流直下三千尺,犹如跳水运动员一般优美地落向地面,如厕者那感觉一定欲仙欲死,弄不好还会上瘾,下次不为美食,就冲着排泄这股爽劲,他一定会再来的,欲罢不能之。看毕不禁感叹:一直以来国人讳言不提、摆不上台面的公厕文化所遭受的冷遇是多么的不公啊,民以食为天是不争的箴言,至少我们也应该以大小解为地吧!
显然,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公厕建设,是进步和文明的体现。未必是我们没有这样的传统,其实老早就有了。那个最著名的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倪瓒,号云林居士,就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生活得非常有品位。他如厕必须在便器底下铺满厚厚一层蛾子的羽翅,这样排泄物落下之时才会深深地陷入柔软轻盈的好大一块棉花糖里,无声无味。可他手下那些拥人们就辛苦了,每年春季蛾子集体发情恋爱的时刻,也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刻:四处捕捉,采摘他们的翅膀。这得多少蛾子的羽翅,才铺得够倪老先生整整一年的新陈代谢啊?
不过倪老没有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朱元璋当上总统之后,强迫这位性情高洁的名士去给他提鞋,老爷子也执拗,结果得罪了人家,最后是被栓在马桶上,活活气死了。要是现在多好,老头还可以继续画他的画,虽然没有丫鬟和仆人满城市举着牌子收购蛾子翅,完全没必要,他可以尽情享受大城市的公共WC。
每到一所城市,我都会留意当地的厕所,结论是,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那里的公厕也越发达,经济越有活力的城市,那里的公厕越先进。于是我建议经济学家不妨设立一个WC指数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参考,同时这个指标也意味着当地的文化、卫生、教育各方面发展态势,一个有好公厕的城市必然是个好城市。这样想,WC指数几乎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民间尺度。
再琢磨一下,道理很简单。一所城市的日新月异靠什么体现?外人眼里不就是一座座建筑吗!可是高楼大厦推倒重来何其不易,不断树立新楼又要在土地资源容许并且建筑商获得审批的前提下进行,相对而言,推翻茅房就容易得多了。而且外地人到此,哪不去你也得至少去一趟WC吧?所以茅坑一定要被打倒,不断地打倒,革命,接受改造,重新做人。
杭州就是个典型的例证。这所城市就是一座大花园,随处是景,随处有游人。内急之时如何寻找最近的厕所?除了不起眼的标志牌之外,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寻找竹林。杭州的公厕和这个城市一样的幽雅、有文化气息,充满诗情画意。她的几乎所有公厕都伫立或潜伏在一丛竹林中,至少,厕旁一定要有一簇毛竹相伴。最开始我并非有意这样观察的,只是切身的几次经历反复验证了这个结论。后来有一回,陪一朋友逛花港观鱼,朋友忽然满面红光首尾相顾,我明白她的某某系统正在经受交通堵塞之虞,马上放眼四处逡巡,然后挥手伸向不远处。朋友事后连连道谢称奇:不愧是混在西湖的人,哪的厕所你都能闻到啊。我说哪里哪里,古诗说的好啊:借问公厕何处有,疯子遥指竹树林。
杭州就是雅。我开始还想不通,多么委屈花中四君子呀!当年杭州市长苏东坡地下有知,是否会把他那句"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改成"吃喝可无肉拉撒不可无竹"呢?但是如厕之时,小民阶级的我不能不附庸风雅了一番。蹲在宁静整洁的角落里,望着WC窗外的微风摇曳,竹影纷披,不知不觉间那些秽物早已随风潜入厕,落地细无声。事毕起身,踱到门口,一丛翠竹掩映下徐徐更衣裹束,哎,这就是文化啊!
还真就是文化。后来读到《荫翳的礼赞》,这本我所见过的关于厕所文化最优秀的书里面,充斥着日本人对如厕的悉心呵护和郑重讲究。比如,有的日本旅店把厕所建筑得高高在上,在野外搭台,离地三米甚至十来米,然后客人去如厕,如同腾云驾雾,排泄物飞流直下三千尺,犹如跳水运动员一般优美地落向地面,如厕者那感觉一定欲仙欲死,弄不好还会上瘾,下次不为美食,就冲着排泄这股爽劲,他一定会再来的,欲罢不能之。看毕不禁感叹:一直以来国人讳言不提、摆不上台面的公厕文化所遭受的冷遇是多么的不公啊,民以食为天是不争的箴言,至少我们也应该以大小解为地吧!
显然,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公厕建设,是进步和文明的体现。未必是我们没有这样的传统,其实老早就有了。那个最著名的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倪瓒,号云林居士,就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生活得非常有品位。他如厕必须在便器底下铺满厚厚一层蛾子的羽翅,这样排泄物落下之时才会深深地陷入柔软轻盈的好大一块棉花糖里,无声无味。可他手下那些拥人们就辛苦了,每年春季蛾子集体发情恋爱的时刻,也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刻:四处捕捉,采摘他们的翅膀。这得多少蛾子的羽翅,才铺得够倪老先生整整一年的新陈代谢啊?
不过倪老没有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朱元璋当上总统之后,强迫这位性情高洁的名士去给他提鞋,老爷子也执拗,结果得罪了人家,最后是被栓在马桶上,活活气死了。要是现在多好,老头还可以继续画他的画,虽然没有丫鬟和仆人满城市举着牌子收购蛾子翅,完全没必要,他可以尽情享受大城市的公共WC。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