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两千多年前的端阳

2020-12-14抒情散文余继聪
两千多年前的端阳一个隆重的端阳节,被中华民族执著地流传了下来,还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两千多年前的那一轮端端正正的太阳,带着香花野草的味道,飘绕着古典的衣饰,透着浓浓的诗意,就那么穿越了长长的历史,令人惊奇地照进今天来,就那么跨过数千里
          两千多年前的端阳
  一个隆重的端阳节,被中华民族执著地流传了下来,还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   两千多年前的那一轮端端正正的太阳,带着香花野草的味道,飘绕着古典的衣饰,透着浓浓的诗意,就那么穿越了长长的历史,令人惊奇地照进今天来,就那么跨过数千里的空间,由江汉流域的古楚地照到这滇西小镇楚雄来。
   
  “屈平……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是楚怀王时期,屈原开初凭其出众才能深得楚怀王信任,楚国也充满生机和希望,后屈原为小人所短,遭疏远流放,楚国也从此国运衰微国难重重。楚国的命运跟屈原的命运休戚相关。我感慨汉语词汇的伟大,“流放”和“流芳”竟然是同样的读音,我想这种巧合可能和屈原不无关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历史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扭曲和变态。于是,黄钟大吕一般的屈原被贬黜,而瓦釜一般的奸佞小人靳尚等人却慷慨得志耀武扬威。   正人君子的眼里是容不下任何一粒沙子,见不得任何一点卑鄙邪恶无耻的,于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公元前278年,楚将庄蹻“暴郢”,“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农历五月五日,再次被流放,已经展转流离在湘沅一带大概九年之久的屈原,“被(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矣?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江以死。”一个忧国忧民的忠臣从此消失,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文人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从此陨落。战国的历史星空中,本来因为有了屈原异常璀璨明亮,从此大大减色。   中国诗歌的天空中,屈原是李白之前最亮的一颗诗星,李白之后再也没有那么璀璨的星星。   李白敬佩屈原,学习了屈原的浪漫主义手法,但是李白没有学会屈原的脱俗的气节和高贵的精神,现实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屈原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入诗文,特别是“兮”字用得多,使诗歌有了鲜活灵动的形式和内容,开创了“楚辞”体新诗歌。屈原的作品,今存26篇,即《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和11篇《九歌》、9篇《九章》。   《离骚》,是《楚辞》的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文学史上,还常常“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屈原的人生路是万般曲折的,所以他在诗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大痛苦大执著大气魄遂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人用来自勉和激励别人。   屈原的诗,既根植于现实,又充满幻想色彩,大量吸收古代神话传说,想象大胆丰富,运用铺排手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创造了瑰丽奇特、绚丽多彩的浪漫幻想世界,艺术魅力强烈,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文的先河。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屈原跳进汨罗江时,是怀着万般孤独、寂寞、痛苦、无奈、凄凉的情怀,心灰意冷,他不会想到,从此整个中华民族都将记住他的名字,从此整个中华民族将年复一年执著地用一个万分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他。我为他感到欣慰。   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会给予一个诗人、一个爱国者如此高的荣誉和待遇。于是,这之后才有了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于谦、方志敏、闻一多……一拨又一拨的诗人、爱国者才效仿屈原,前赴后继,为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撒热血,于是又有了慷慨豪情和震撼人心的名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而自豪。   不知这位伟大的爱国者知道这些,会不会也象我一样欣慰。估计十之八九不会,因为他的理想并不在写诗,而在“美政”,即圣君贤臣,任人唯贤,振兴国家民族,而他的国家灭了,理想都已经成空。今天的我们,是把他当作伟大的爱国诗人来纪念,而当初他写诗并不是目的,却是手段,“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发发牢骚而已,并不想以诗名世。   屈原的诗辞中大量出现的江蓠、辟芷、秋兰、木兰、申椒、菌桂、蕙、荃等香花香草香木,在数千年之后的今天,在这西南边僻的小小楚雄,被人们大量采摘回家来,或者悬挂于门楣上,或者悬挂于门侧,或者悬挂于室内墙壁上,只为了驱邪避祟。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人们牢记得,屈原是一个与邪恶势不两立的、行得端走得正的人。屈原诗中,是用香花香草比喻正直的人、君子、贤人。“正”当然是压“邪”的,香花香草装饰的屋子,正人君子贤人聚集的地方,奸邪小人、疾病鬼魅当然就没有立足之地,当然就会逃遁远避。   两千多年前的那一轮端端正正的太阳,带着香花野草的味道,飘绕着古典的衣饰,透着浓浓的诗意,就那么穿越了长长的历史,令人惊奇地照进今天来,就那么跨过数千里的空间,由江汉流域的古楚地照到这滇西小镇楚雄来。

  两千多年后的端阳节,整个楚雄城里都挂满艾蒿、菖蒲,溢满艾蒿和菖蒲的清香,还有粽子香,两千多年前的那一个农历五月五日,屈原的内心是多么凄凉,气氛是多么冷清,可是现在,虽然没有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但是家家户户悬挂香草艾蒿菖蒲,采买粽子叶包粽子,比起任何其他民族传统节日更有特色。   这毕竟不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一个伟大的生命陨落了,不能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但是今天人们确实是喜气洋洋地来过这个节日的,喜庆中不乏对屈原的深深缅怀。我想,肯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这个伟大的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者的。当听到一位母亲、又一位父亲耐心地给他们的孩子讲过端阳节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者屈原的时候,我感动得快要掉下泪水。我想,屈原、文天祥、史可法、闻一多、方志敏等众多的爱国者如果泉下有知,也一定会感动的,那些正在或者准备着为国家民族贡献毕生心血甚至生命的华夏子孙,肯定也会感动得没热泪盈眶,更加坚定了信心的。   只因为有这么样一个端阳节,整个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执著地在纪念这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觉得,世界上没有那一个民族有中华民族这么样高压高贵,这么样知道感恩、知恩图报。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而自豪。   我曾经想过,如果屈原不是一位诗人,而只是一位忠臣,又或者只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不是一位爱国者,国人还会不会数千年持之以恒、执著地用这么隆重的一个节日、全民族来纪念他。看来不会。譬如,李白,同样是一位才气横溢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同样根植于现实,又充满幻想色彩,大量吸收古代神话传说,想象大胆丰富,运用铺排手法,把现实、历史、神话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创造了瑰丽奇特、绚丽多彩的浪漫幻想世界,艺术魅力强烈。可是为什么他不能享受到整个民族数千年用这么隆重的节日纪念的待遇呢?原因主要可能就是他没有殉国,不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那么,文天祥、于谦、史可法等以身殉国的伟大爱国者,又为什么不能享受到这种隆重的纪念方式呢?很明显,他们也有了不起的诗文才气,但是与屈原比较起来,才气明显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主要还是因为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文人、诗人,在这之前,中国文学只有神话传说、民间集体创作的民歌,和作者姓名不可考证的民歌。   原来,中国诗歌文曲星的天空中明显只能出现屈原这一颗璀璨夺目的星星。那些小人们,那些跳梁小丑们,秦国奸细张仪,楚国权臣靳尚、南后郑袖、令尹子兰等人,当时为收拾了屈原而自鸣得意,可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以为可以永远一手遮天的楚国权臣靳尚、南后郑袖、令尹子兰们,没有笑到最后,没有笑到今天,“身与名俱灭”了,而“正道直行”,被他们这伙小人折磨来折磨去、历经磨难的屈原却万古流芳了,应该他笑了,早就应该他笑了。现在,我要感谢那些小人们,是他们成全了屈原,没有他们设诡计,进谗言,一逼再逼屈原,中国可能就要失去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没有流放,屈原就可能写不出伟大的《离骚》和其他作品,没有这些小人们,屈原就不可能自沉汨罗江,也就难以万古流芳。如果我是屈原,如果我和我的这些敌人们都能够重生再会,我一定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成全了我,数千年来享受全世界这么独一无二、还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待遇。但是,我的国家被他们蛀空了,弄跨了,所以假设不可能成立,我不可能感激他们。   还是那一轮太阳,跟屈原跳进汨罗江那天一样,静谧地照在我生活的这一个西部边陲小城上,一大早,就有很多人上山采香草艾蒿和菖蒲了,一并采来无数的中草药、野花,不到正午,就摆满了大街小巷,二三百米的老街道怀象街、米市街甚至大型农贸市场和瑞祥、水闸口等,都弥漫着香草野花和中草药的芬芳。   还是那一个“暴(楚国都城)郢”的楚国大将庄蹻,叫屈原恨之入骨、却又无奈、只好自投汨罗江的庄蹻,攻占了滇国“昆弥”——今昆明一带,紧接着攻占了今楚雄一带,当时楚雄尚无名字,为了显示其功绩,庄蹻骄横地一指长鞭,说,此地就叫“威楚”吧,于是我这家乡就叫“威楚”。这竟然就成为了我生活的这个小城“楚雄”名字的由来(郭沫若诗“庄蹻通滇肇锡名,楚威远镇古边庭”),我感到自己与屈原好象有了更进一层的关系。可惜,搬起石头砸中了自己的脚,庄蹻攻占了滇国昆明以后,本打算撤兵回楚国,没想到屡经磨难的楚国不堪一击,被秦国灭掉了,庄蹻只好客死当时还很蛮荒云南。真是罪有应得,我在他客死在了云南,做了孤魂野鬼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感到开心,为屈原、为所有的正人君子和怀念屈原们的人们感到开心。   伟大的屈原,跨过了数千年,由小小的楚地走向整个大中国,使整个大中国的村村寨寨乡乡镇镇和各大都市都溢满了野花、香草、中草药和诗的香味。“试问诗意都几许?一街菖蒲,满城粽子,艾蒿、黄酒和枣子。”   每年端阳节,还隔着很多天,就有人买卖粽子、艾蒿和菖蒲了,健忘的我们终于又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见到此情此景,常常很感动很欣慰,我感激这些人们,诗意的生活总是被他们这么执著地创造出来。我是一个教师,必然要教给学生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屈原的《离骚》。整个民族这么隆重纪念屈原,必将能激发我的学生的爱国激情和对祖国文化的爱。   我很感动,家乡人执著地把这个节日叫做端阳节,既有屈原是一轮端端正正的太阳,照彻整个中华民族、中国历史的意思,又有把屈原这一轮光照华夏、光耀千古的太阳恭恭敬敬端出来让大家祭拜尊崇的意思。两千多年前的那一轮端阳,应该为自己曾经照耀过屈原而感到幸运,否则,都过去那么多年了,谁还记得呢?   我猜想,艾蒿、菖蒲无法真正驱邪除祟,但是,我还是每年都象其他同胞一样,执著地买回几束,郑重其事、恭恭敬敬地,怀着一腔对屈原的敬意和缅怀,怀着满腔对国人和民族的敬意和感动感激,牢牢地挂在门楣上。小小的几束香草马上使室内外充满芬芳,单调难看的门马上有了绿意生机,还有清洁空气、改善空气的作用。   据说从前人们做粽子,准备雄黄酒,不是拿来给自己吃,而是拿去丢进屈原沉进去的汨罗江中,喂饱江里的鱼虾水鬼,叫他们不要去吃屈原,去害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采摘艾蒿、菖蒲,也不是拿回自己家里来驱邪避害,而是同样拿去丢进汨罗江中,驱除江水里的鬼魅,叫他们无法加害屈原。我想,屈原一生以香花香草自比,只愿楚国到处只有香花香草一般的贤臣、正人君子,楚怀王周围也只有香花香草一般的贤臣、正人君子,实现他的“圣君贤臣”“美政”的理想,他不愿与淤泥小人同流合污,唯愿与香花香草正人君子为伍,国人知道这一点,所以抛入江中无数香花香草,表达对诗人的无限祝福和缅怀。后来,其他地方的人纪念屈原,就把这些东西准备好以后,投进当地的江中,表达对屈原的祝福敬意和缅怀。再后来,变成了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在门楣厅堂悬挂艾蒿,表达对屈原的敬意和缅怀。   我想,有这种整个民族团结一心,这种对正义的尊崇,对正义之士的敬爱和缅怀,中华民族必定真的能够驱邪避害,前途光明。有伟大人才的民族是很有希望和前途的民族,有了伟大人才并且知道尊崇的民族是最有希望前途最光明的民族!   我在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香草味中,对着端阳节的端阳,举起杯,向古楚国和汨罗江所在的东方,恭恭敬敬地给屈原敬三杯黄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