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啊,“佛 山”
2020-12-14抒情散文剑叩南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近几年来五马山突然沾了仙气,一下子神了起来,据通晓仙界的人说,降瑞苍岩山的神灵将于三月下旬仙临五马山,在此接受人间香火,赐福于民。此说一起,有人便在山上兴起了庙会,于是五马山便叫花子登了龙虎榜,令人刮目相看了。 闲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近几年来五马山突然沾了仙气,一下子神了起来,据通晓仙界的人说,降瑞苍岩山的神灵将于三月下旬仙临五马山,在此接受人间香火,赐福于民。此说一起,有人便在山上兴起了庙会,于是五马山便叫花子登了龙虎榜,令人刮目相看了。
闲暇之时,我终于有幸上山一游。
阳春三月,北方山区草木未苏,坡上荒寒之气未尽。五马山象个横卧的弥勒佛,弯弯山径象它伸出的瘦成一条筋的手臂,把一个个憨实的人拉向了它那并不温暖的怀抱。
庙会设在山腰,远远看去,人影绰绰,雾霭纷纷,虽不闻一声梵音寺鼓,却也见几分仙家气氛。
我随着人流缓缓朝前涌去。刚入山口,便见小商小贩们沿着山路两侧排成一拉溜长蛇阵,有卖点心的,有卖烧纸的,有打烧饼的,有炸油条的——那神霭仙雾原来是他们的杰作。而人们正是从他们设成的“蛇口”中慢慢被吞入蛇腹深处。不一会儿,我们便看到佛坛了——原来佛坛竟和摆摊一样设在路边,步步摆了开去,又散了开来,致使步步有佛,处处有佛,万佛汇萃。这些佛坛神宇也五花八门,讲究点的,用一些石片垒成四五尺高的“佛龛”,马虎点的仅用三五块石头搭成尺把高的石窑,中间贴张“某某佛在此”、“某某神之位”的黄纸,诸神终仙便不揣浅陋在此登坛就位了。有些心计的,谋高一筹,还在石窑中摆了佛像,这是为了招徕更多的香火信徒。这些佛像,或是石凿,或是木刻,或是泥捏,或是面蒸,也有的用市场上买来的布娃娃的,其技艺低下,手工粗糙,实在不超过一个十岁的精明孩子,真真难登大雅之堂。虽值得庆幸的是这里并无大雅之堂,但叫人看了总有点亵渎神灵之感。
尽管如此,我对一些人于山形地势的利用还是渐渐地佩服起来。这些人也真是机关算尽,筹划精当,他们充分利用了山上的一地一物:凡是石窑石坎,便令神佛伏焉,甚至连一个浅不过三尺的石洞或深不盈二尺的土坑都不放过,也贴上了“某某龙王在此的黄纸。更精细妥帖的是这些人还纷纷划出了自己的“佛界”,分别写上“某某村佛地”,“某某庄神邸”,使各路神仙分地而治,互不有犯。
今天,山上的石人、石马也风光起来。那些被孩子们掀倒在地往头上撒尿的石人,现在被大人扶了起来,披上十字大红,站在路边,变得威威赫赫;那个已被人砸去脑袋的石马,半截脖子上也被挂起了二尺红布,竟似超凡脱俗——但终因失去脑袋,叫人看了未免丧气。
最热闹处有两间石屋,虽盖得不如村里得牛棚马舍多多,但屋顶上面却用弯弯曲曲的酸枣树枝挑着一面三角蓝旗,旗上用很不工整的字写着“大殿”。我猫腰从低狭的门口钻进,见昏暗的光线下,一个破门板当了供桌,上面燃着两支“流泪的红蜡烛”,那萤火之光,更使屋内显得朦胧神秘。一个40多岁的妇女跪在香案前听另一个50多岁的妇女唠唠叨叨地说着什么,其虔诚之态令人感动。那五十多岁的妇女在香案上把手一挥,掌内便魔术般地有了一点香灰样的粉面,然后她便用纸包了起来。那跪着的妇女便小心的接过纸包,从怀里掏出五元钱,恭恭敬敬地放在案前地纸箱里。
“如果病好了,秋后再送十元钱的香火钱,好不了就算了。”原来神仙也是爱钱的。电视剧《西游记》里不是连佛祖都向钱看了么,何况其徒子徒孙呢!
从“正”殿出来,我又钻入一个土屋,只见用石板支起的香案下,一个老妪正将人们供奉的饼干、蛋糕等点心分类装袋打包。同伴悄悄告诉我,这些还要送给摊主拿去卖给那些上香的人们,有些小摊主和他们是一路的。我不由一愣,偶然瞥见了香案上的佛像,那佛像的作者大约对泥塑技艺修炼的不够,所塑佛像头的比例过大,两只眼也画的不甚均匀,左眼比右眼大了近一倍,且长得十分靠上,挤掉了额上的地盘。上翻的眼睛,是对眼前情形不屑一看,还是不愿一看?
突然,我听到一阵奇异的鼓乐声,忙出殿一看,原来是几个妇女在打扇鼓,这“扇鼓”形如团扇,略大,扇面是羊皮做成,扇把上穿着一串铁圈之累(据所说原来是古代的铜钱、铁钱,现在那些都成了古董,大约来之不易了),挥动起来嚓嚓作响。几个妇女每人一把,一边挥打,一边踏着节拍跳“8”字,嘴里还咿咿呀呀唱——这是当地巫婆们的一种祭祀舞蹈,也叫跳神。几个妇女跳得十分卖力,尤其哪个年近七旬的老太,走起路来似已吃力,可跳起神来却象换了一个人,令人惊异;而另一个30多岁的妇女虽跳姿不错,但那一头卷发似与这种旧式舞蹈不大协调,使人看了别有一股滋味在心头……
五马山,在宋代曾是马扩兄弟抗金的根据地,在抗战时期又是八路军抗日的根据地,现在却成了一些人摆佛的场地——这真是惊人的进化!
每当我看到这一排排“摆佛”的人,便想到摆摊的人。摆佛——摆摊,都是一种生意,摆法不同,殊途同归。在做生意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高招。而今,有些地方摊派集资多多,群众负担重重,叫苦不迭,尽管如此,一些人还是向佛神掏出了自己的腰包,其心诚可感可叹!
佛山啊,佛山!这每尊佛不就是压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一座山么?!好在中国人苦惯了,背上早背了那么多山,又岂在乎这一尊佛乎!
据说,狼养的孩子是狼孩,具有狼的特性,熊养的孩子是熊孩,具有熊的特性,五马山养的孩子呢?
下山时,一位正在修庙的主持人请我为他题副楹联,我沉吟了一下,挥毫为他写下:
五马山前奉香火,抚今追昔,虔诚有孰沾仙气;
三分地里种庄稼,想后思前,勤快唯吾得收成。 正是: 大殿雄风今未阑,
摆摊小贩起狼烟。
佛神不晓黎民苦,
反替他人乱数钱!
闲暇之时,我终于有幸上山一游。
阳春三月,北方山区草木未苏,坡上荒寒之气未尽。五马山象个横卧的弥勒佛,弯弯山径象它伸出的瘦成一条筋的手臂,把一个个憨实的人拉向了它那并不温暖的怀抱。
庙会设在山腰,远远看去,人影绰绰,雾霭纷纷,虽不闻一声梵音寺鼓,却也见几分仙家气氛。
我随着人流缓缓朝前涌去。刚入山口,便见小商小贩们沿着山路两侧排成一拉溜长蛇阵,有卖点心的,有卖烧纸的,有打烧饼的,有炸油条的——那神霭仙雾原来是他们的杰作。而人们正是从他们设成的“蛇口”中慢慢被吞入蛇腹深处。不一会儿,我们便看到佛坛了——原来佛坛竟和摆摊一样设在路边,步步摆了开去,又散了开来,致使步步有佛,处处有佛,万佛汇萃。这些佛坛神宇也五花八门,讲究点的,用一些石片垒成四五尺高的“佛龛”,马虎点的仅用三五块石头搭成尺把高的石窑,中间贴张“某某佛在此”、“某某神之位”的黄纸,诸神终仙便不揣浅陋在此登坛就位了。有些心计的,谋高一筹,还在石窑中摆了佛像,这是为了招徕更多的香火信徒。这些佛像,或是石凿,或是木刻,或是泥捏,或是面蒸,也有的用市场上买来的布娃娃的,其技艺低下,手工粗糙,实在不超过一个十岁的精明孩子,真真难登大雅之堂。虽值得庆幸的是这里并无大雅之堂,但叫人看了总有点亵渎神灵之感。
尽管如此,我对一些人于山形地势的利用还是渐渐地佩服起来。这些人也真是机关算尽,筹划精当,他们充分利用了山上的一地一物:凡是石窑石坎,便令神佛伏焉,甚至连一个浅不过三尺的石洞或深不盈二尺的土坑都不放过,也贴上了“某某龙王在此的黄纸。更精细妥帖的是这些人还纷纷划出了自己的“佛界”,分别写上“某某村佛地”,“某某庄神邸”,使各路神仙分地而治,互不有犯。
今天,山上的石人、石马也风光起来。那些被孩子们掀倒在地往头上撒尿的石人,现在被大人扶了起来,披上十字大红,站在路边,变得威威赫赫;那个已被人砸去脑袋的石马,半截脖子上也被挂起了二尺红布,竟似超凡脱俗——但终因失去脑袋,叫人看了未免丧气。
最热闹处有两间石屋,虽盖得不如村里得牛棚马舍多多,但屋顶上面却用弯弯曲曲的酸枣树枝挑着一面三角蓝旗,旗上用很不工整的字写着“大殿”。我猫腰从低狭的门口钻进,见昏暗的光线下,一个破门板当了供桌,上面燃着两支“流泪的红蜡烛”,那萤火之光,更使屋内显得朦胧神秘。一个40多岁的妇女跪在香案前听另一个50多岁的妇女唠唠叨叨地说着什么,其虔诚之态令人感动。那五十多岁的妇女在香案上把手一挥,掌内便魔术般地有了一点香灰样的粉面,然后她便用纸包了起来。那跪着的妇女便小心的接过纸包,从怀里掏出五元钱,恭恭敬敬地放在案前地纸箱里。
“如果病好了,秋后再送十元钱的香火钱,好不了就算了。”原来神仙也是爱钱的。电视剧《西游记》里不是连佛祖都向钱看了么,何况其徒子徒孙呢!
从“正”殿出来,我又钻入一个土屋,只见用石板支起的香案下,一个老妪正将人们供奉的饼干、蛋糕等点心分类装袋打包。同伴悄悄告诉我,这些还要送给摊主拿去卖给那些上香的人们,有些小摊主和他们是一路的。我不由一愣,偶然瞥见了香案上的佛像,那佛像的作者大约对泥塑技艺修炼的不够,所塑佛像头的比例过大,两只眼也画的不甚均匀,左眼比右眼大了近一倍,且长得十分靠上,挤掉了额上的地盘。上翻的眼睛,是对眼前情形不屑一看,还是不愿一看?
突然,我听到一阵奇异的鼓乐声,忙出殿一看,原来是几个妇女在打扇鼓,这“扇鼓”形如团扇,略大,扇面是羊皮做成,扇把上穿着一串铁圈之累(据所说原来是古代的铜钱、铁钱,现在那些都成了古董,大约来之不易了),挥动起来嚓嚓作响。几个妇女每人一把,一边挥打,一边踏着节拍跳“8”字,嘴里还咿咿呀呀唱——这是当地巫婆们的一种祭祀舞蹈,也叫跳神。几个妇女跳得十分卖力,尤其哪个年近七旬的老太,走起路来似已吃力,可跳起神来却象换了一个人,令人惊异;而另一个30多岁的妇女虽跳姿不错,但那一头卷发似与这种旧式舞蹈不大协调,使人看了别有一股滋味在心头……
五马山,在宋代曾是马扩兄弟抗金的根据地,在抗战时期又是八路军抗日的根据地,现在却成了一些人摆佛的场地——这真是惊人的进化!
每当我看到这一排排“摆佛”的人,便想到摆摊的人。摆佛——摆摊,都是一种生意,摆法不同,殊途同归。在做生意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高招。而今,有些地方摊派集资多多,群众负担重重,叫苦不迭,尽管如此,一些人还是向佛神掏出了自己的腰包,其心诚可感可叹!
佛山啊,佛山!这每尊佛不就是压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一座山么?!好在中国人苦惯了,背上早背了那么多山,又岂在乎这一尊佛乎!
据说,狼养的孩子是狼孩,具有狼的特性,熊养的孩子是熊孩,具有熊的特性,五马山养的孩子呢?
下山时,一位正在修庙的主持人请我为他题副楹联,我沉吟了一下,挥毫为他写下:
五马山前奉香火,抚今追昔,虔诚有孰沾仙气;
三分地里种庄稼,想后思前,勤快唯吾得收成。 正是: 大殿雄风今未阑,
摆摊小贩起狼烟。
佛神不晓黎民苦,
反替他人乱数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