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清明之前瞎想

2020-09-17叙事散文fonyuan
那天晚上睡不着,突然想到一个词,遗嘱。当然不是特意想到的。凡人,常人,就算身患重疾也很难一时想到这个,虽说人皆有一死,然而死亡真正来临时,没人愿意就此死去。后来明白,这是因为睡前和一个朋友谈到清明节的习俗,由习俗又谈到各自所谓的“百年之后”

那天晚上睡不着,突然想到一个词,遗嘱。当然不是特意想到的。凡人,常人,就算身患重疾也很难一时想到这个,虽说人皆有一死,然而死亡真正来临时,没人愿意就此死去。

  后来明白,这是因为睡前和一个朋友谈到清明节的习俗,由习俗又谈到各自所谓的“百年之后”,也就是张中行说的“身后”。他在《顺生论》的最后,单列一章《身后》,细细讲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身后事如何安排,人们常常想到“遗嘱”二字。凡人两眼一闭,身后事也就一片空白了,其实就算“遗嘱”安排得再明白,也不过是给活着时的自己一点安慰。再说,儿孙晚辈逢年过节烧几张纸上几柱香,念几句阿弥陀佛,也不过是给外人看看,我们那里叫“掩活人眼目”,表示自己还有孝心,“异于禽兽”,仅此而已。因为数据调查显示,普通人死后十五年,就已经没人再想起TA了。TA来世上走的这一遭,就算彻底被抹干净了。   我们东北那里不怎么过清明节(至少我老家那里是这样),从小到大,我对清明节没什么印象,父亲去世三十多年我给他送纸钱的次数,屈指可数。现在蛰居东南沿海,这里的清明节比春节还重要还热闹。至少如何热闹,题外话不说了。

  然而对这个事,我近来常常在想。按年龄算,想这个事大约还早,但按身体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看,也应该想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想想这些看来遥远其实不远的事,有时也能解解当下的烦恼。

  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若要还魂转,海底捞明月。   《论衡》里这句话,大约是多数人对死亡本身的看法。总的来说,这是消极的,当然从科学的角度看也是积极的。但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对这件事都是相对积极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身后事不必费心,还是多多关心如何活着吧;活都活不明白,死后就更完蛋了。老子却说,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说死不可怕,可怕的是啥也没留下,白活。相比之下,佛家就聪明得多,这辈子好好活着(受苦受难),下辈子投胎转世,永生也。

  孔子积极如是,可最后看到灵鹿闪现,还是顿觉回天无力,停下手中之笔,不再续写《春秋》,成为千古遗憾。佛教虽然努力创造极乐世界,可也不过是为善男信女们描画了镜中花水中月,更可怜的是,为了到达那里,生的时候要忍受极端苦难……不珍惜生,却向往另一种死,现代人好像也无法理解。至少在孔子看来是“没活明白”。   唯有道家最好。生的时候极尽自我,无拘无束,死后升上九重天,成仙得道,还有美女佳酿相伴。   然而对这些古来的思想,凡人也就是想一想,乐一乐,或者说,自我安慰一下罢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真正面对死亡的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曾经鲜活的肉体藏着还在鲜活的灵魂,面对无法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死亡。可怜的是,多数时候,肉体老去,灵魂却还很年青。渡边纯一在《失乐园》里借久木之口就说:这种情况很痛苦。渡边是医生出身,一语道破人间痛苦之极。

  常去医院,也就常常看到面对护士针筒而呼天抢地的孩子。孩子弱小,面对成人世界的强势,又不得不依从,而且还要给自己胳膊上扎一针,进而流血……恐惧是大哭的原因。   真正那一针扎进去之后,小孩子发现其实并不痛,往往也就止了哭声,有些甚至还很好奇。我见过一个小姑娘,大约三四岁,排队的时候哭得梨花带雨,护士于是给她讲故事,趁她不注意一针下去,问她,痛吗?她一下子就不哭了,“不痛。”她乖巧又勇敢地说。   面对死亡,我想多数人也是这样吧。我们恐惧身后事,无非就是担心像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样:“所谓死亡,不过是做一场无尽的噩梦。”普通人由于智慧和学识的限制,古人才制作出很多死后的美丽景象,叫人们不再惧怕死亡本身。我想这才是唯一可能的解释。张中行也谈到了人们为什么重视“孝”,因为“孝”的礼制里很多是关于身后事的,面对死亡,人们想到后人如何对待自己,也就不怕死了。

  唯物主义者认为,死后一片空白,啥也没有了,人变成了一把灰,思想肉体都消失了。灵魂在死后到底如何,是否另有所住,这个事恐怕无人能晓。很多伟人哲人、科学巨擘面对死之将至,竟然重新相信上帝了,真正的原因在于寻求自我安慰,不必走得太难看。我是不信上帝的。我虽然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但我也明白,死后真的啥也没有。   我见过死亡。我亲眼看到至亲咽下最后一口气,盖上白布……再亲自把他推进火炉,变成一堆白灰,再按某种习俗装进盒子葬在山清水秀的地方。   就在那天——几年前的那天下午,那个炉工一边帮我收拾一边说,曾经有一人死前就说不留骨灰,不买任何盒子装,不要任何仪式,出了大门,骨灰随处撒到田野里就好了。亲人也完成了他的愿,一只红色的塑料袋子装了,出门撒了。我那时开始羡慕那个人,也佩服他的家人。我到了那天也要这样,来得偶然,活得不容易,死后的事可以自己做一回主了,干干净净的,不给别人添麻烦。

  许多人还是绕不过这个弯儿来。但我还是相信孔子的话最有道理,未知生,焉知死。好好活着,就比什么都好都强。什么是“好好活着”,人们常说“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可是他们眼里明明向往的是明天。直到有一天他们还在向往明天——那死亡之后的黑暗与空寂。   但是要是能做到老子的留下点什么——当然是精神财富,做到“死而不亡”,那也算本事。可惜绝大多数人没这本事。绝大多数人来这世上走一遭,还没等到想明白为什么而来,就已经怀着无限遗憾含恨而去。一如季羡林所说,“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我不想做那样的人,可是事已至此,至少能走得从容一些吧,相对来说,也就算可以了。   清明节前想到这些,又写下来,虽是个人观点,大约也不合时宜吧,也或许有一些人看了很觉得不妥。因为面对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学识、阅历、身世、机遇、修为等等这些东西都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采取的态度。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热爱生活,珍惜当下,不要总把这些话挂在嘴上,要实打实地去珍惜你身边的人,给TA温暖,给TA关怀,多一份笑脸,真心热爱你虽然清苦但仍然充满幸福的生活吧。人活一世不容易,不要等到清明节才想念亲朋的好,更不要期待后人能在百年身后的清明节还怀念你的好——除非你真的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