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端午粽子

2020-12-14叙事散文云水苍茫
我愚笨的头脑常常被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击中:为什么一种食品的制作和食用会演变成一种隆重的仪式?这里面附加了怎样的意义?而在这复杂的意义背后,又隐含了怎样的感情?粽子又称“角黍”,做法是把粽叶即芦苇叶或竹叶泡湿,糯米发开,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
  我愚笨的头脑常常被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击中:为什么一种食品的制作和食用会演变成一种隆重的仪式?这里面附加了怎样的意义?而在这复杂的意义背后,又隐含了怎样的感情?   粽子又称“角黍”,做法是把粽叶即芦苇叶或竹叶泡湿,糯米发开,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蒸煮熟而食之。粽子出现的很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粽,芦叶裹米也。”晋初周处《风土记》:“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东晋初范汪《祠制》:“仲夏荐角黍。”这些记载虽未说明粽子的特定含义,但从浓灰汁可以杀菌这一点看,它大概和驱疫有关。   在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粽子起源于对屈原的悼念。据南朝梁吴均《齐谐记·五花丝粽》载,战国时楚国屈原于夏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后,民众哀之。以后每逢这天,人们争相用竹筒贮米投江,作为献给他的祭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食粽”的记载,但归入“夏至节日”的风俗。该书对“粽”的形制及其所寓意义的解说是:“民斩新竹笋为筒粽,练(楝)叶插头,五彩缕(之),投江,以为辟水厄。”有人因此提出“角黍”或“筒粽”的本来作用,是投之江河镇厌禳解以避水患,是一种原始的巫术。   有人认为,粽子的形成大体经历了筒粽、角黍和馅粽三个阶段。最早出现的是筒粽,所谓“筒粽”,就是仿效图腾祭时,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于树叶中,用火煮熟。《说文》:“粽,芦叶裹米也。”就是指这种较为原始的粽子。魏晋以后,此物从吴越、荆楚地区流向中原和北方地带,其制作方式有了很大改进,由于北方主要产麦和黍,因而改用黍米来包粽子,并称之为“角黍”。再往后,又发展成在米中裹杂有各种馅料的“馅粽”。准此,粽子的原型原义就是图腾祭祀之物了。又有人据《古今图书集成》释端午节“兵罐”之制,推测粽子的原型是“兵罐”。其文曰:“桃符、兵罐二物,船人临赛掷之以祈胜……兵罐中所以贮者,米及杂谷之属。”由此可知古代南方人在举行划船竞赛前,有一种掷“兵罐”以祈求获胜的仪式,“兵罐”的形制可能就是竹筒,后来再演变为“角黍”。   还有一种观点,以为粽子与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密不可分,是一种依托龙出雨降神话而出现的农事祈禳习俗,也是时令的特殊象征。它本用于从龙舟上抛撒江河,其隐义“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粽子的制法是用菰叶包入糯米、豆枣之类,菰叶为阴,因其卷起后中空可放米为阴象;粽米为阳,因其形带尖角,角为“阳气动跃”之象。用象征阴阳合抱的粽子投河,目的在于启示潜藏的蛟龙,使之感天地时令之阴阳而相合施雨。准此,粽子的原始文化功能似与惑龙降雨的巫物有关。   湖南有一种吃祖婆粽的风俗:由老年妇女主持,全体妇女参加,把男子排斥在外。首先用艾、菖蒲煮一锅水,进行沐浴,清洁身体,然后请已婚妇女上楼包粽子祭祖先。开始包粽子时妇女们必须站立,由主祭人包十二个,称“揹妹粽”,它由两个枕头大的粽粑合在一起,象征祖婆,也象征多子。接着包十二个角粽,这时妇女们才坐下,大家包粽子。她们不能说“粽子”,而称“祖婆”,称包粽子为“给祖婆穿衣”,煮粽子为“给祖婆烧水洗澡”,认为这样妇女才能生育。   不难看出,在“揹妹粽”仪式中,人们以艾、菖蒲汁洗浴、净身,是为生育提供条件。而“揹妹粽”正是一种交媾巫术,经过交媾的粽子才有繁殖能力。正因为如此,妇女才争吃祖婆粽。这显然是求子巫术。   约自隋唐以来,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物,用于祀神、进献、馈赠等。粽子的形制和佐料多种多样,风味也因地区而异,惟以叶裹米、煨煮而食的制作方式基本是一致的。   小小的粽子就像一条船,这条船上负载的东西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让人一时之间不好贸然置喙,因为有点老虎吃天不好下口不知道从哪个地方说起而且不大好说明白,可也正是这些不知从何说起而且不大好说明白的东西,常常让人内心深处不由升腾起一股浩然荡然的大气,而这股大气又一代一代陶醉了磕磕绊绊前行的泱泱中华,鼓舞着华夏子孙满怀希望奔向前程,你说这事怪也不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