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木乡读树 之 杉树
2020-12-14叙事散文官舟寨
总题记:我的家乡是一个林区小县,有“广木之乡”、“楠竹之乡”的美誉。我观察到杉树冷峻的美。杉树举着一盘又一盘枝,枝又分枝,枝的两边对列针叶,整齐,密集,像篦子。每片叶子都是一枚针,片片尖锐,叫人不敢接近。一株就是一座尖塔,一株就是一柄剑,株
总题记:我的家乡是一个林区小县,有“广木之乡”、“楠竹之乡”的美誉。
我观察到杉树冷峻的美。杉树举着一盘又一盘枝,枝又分枝,枝的两边对列针叶,整齐,密集,像篦子。每片叶子都是一枚针,片片尖锐,叫人不敢接近。一株就是一座尖塔,一株就是一柄剑,株株直指天空,直指风雨雷电。杉树们列队于山坡上,剑丛塔林,肃穆,如冷冷的兵器。
肃穆的更有它们的色彩。墨绿,杉树保持着它们的本色。干,枝,叶,终年墨绿。只有那些新吐的嫩叶是淡淡的翠绿,像喜欢穿黑衣服的瑶族姑娘在头上别几朵小花,以作小小的点缀。这样的墨绿挤满山野,将山山岭岭弄成墨玉。
木头=杉树,在我的家乡官舟寨,木头的概念与字典里不同,说木头就是指杉木,砍木头就是砍杉树了。 研究这个词义很有意思,不过除我之外,还没有谁表述过我的家乡为何要把木头这个词给杉树专用,而不是别的树,比如松树,比如枫树。 不偏不倚,杉木信仰的是中庸之道。它不过于笨重,也不轻飘,青?比它沉得多,大了让人难以搬动;泡桐比它轻得多,搁在哪里不沉实,易吸水腐烂。它不过于坚硬也不过于脆弱,椆木太坚硬,难以加工;松树太脆,易碎。它长得不快也不慢,长成材要二十来年,苦楝长得过快,纹理的细密性不够,难以将之加工得光滑,楠木长得太慢,生长周期太长,难以有足够的数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杉树的中庸之道,让人们特别喜欢它。做房屋、家具、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这些重任都交给它。 杉树是木材的老大。于官舟寨而言,在人们生活的舞台上,它是永远的木材主角,其他树木永远是配角。木头像一顶皇冠,不是随便哪个可以戴的,除了杉树,其他树不能有非分之想。
有钱置田存谷,有钱买山栽树;存谷吃饭,栽树用钱。这是官舟寨旧时铁的定律。要栽树当然大多栽杉树,杉树何等重要。 家乡的大地主蒋荣早的发迹,仅仅是顺利地做成了几次木头生意。他将山里的木头收购起来,扎排,放下两百多里,送到沅水边的洪江出售。雪球滚起来,本金不断生崽,他一下子就成了财主。然后置田买山,田里当然雇人种稻,山上当然请工栽杉,或者买的山本来就是有育好杉树的青山。据说,他在洪江赚了太多的银子,怕强盗抢劫,便雇人用棺材把银子抬回家,对外称他在押送木排快到洪江时,不幸落水而亡。富起来后,他出入坐大轿、骑高马,县太爷也要不时到他家拜门子。他的身上无形中刻着两个字:威风。 财富,木头实在是财富。那时候,它是山里少有的几种重要财富之首。 蒋荣早骑在马上奔驰的时候,两边往后飞逝的山和树木,一定幻化成为一根根木头,他感到生活在木头中间的快感,这类似某些人生活在美女中间。蒋荣早烧纸焚香敬祖先、神灵和天地的时候,他一定会敬杉树神。他闭目,念叨,合掌,鞠躬。没有人告诉他:有没有杉神,杉神是什么模样。他在心灵肯定杉神的存在,并描绘着给他幸福的杉神形态:以墨绿的杉叶为衣,微笑着,给他一种亲切感。每次,他要沉醉许久。
我们细伢仔细妹仔喜欢把杉树当作伞,这是我们感到它亲切的原因。这杉树能不能变成钱,能不能给予人们蒋荣早那样的财富和幸福感,并不重要,它只是一把伞就已经让我们感到幸福了。 放牛,砍柴,菜蘑菇,我们上学之余大多在山野亲近自然。无所谓捉弄不捉弄,也无所谓照顾不照顾,老天按着自己的个性办事,要阴就阴,要晴就晴,要雨就雨。 暴热加以暴晒,折磨得我们唇焦口燥、浑身冒汗,在我们我体内注入太多的酸,全身每个部位酸软。我们坐到杉树的阴凉里,这种阴凉是一种特殊的水,把我们一切不适洗去,赠给我们足够的享受。我仰望杉树,它实在是一种多层的伞,一盘又一盘,密集的枝叶层层叠叠,让我看不清它到底有多少层、到底有多高。天空在外,看不见,阳光不能透进一丝。杉树让我们迅即从夏天退回春天,这是一妙不可言的享受。 在外痴迷地做事的时候,老天突然泼下大雨,让我们措手不及,抬头一望,我们看见了伞,哦,那些可爱的杉树撑着巨大的伞在不远处。奔跑,我们像发现了扑来的老鹰一样,直奔杉树的怀抱。杉树伸展翅翼,像老母鸡遮笼小鸡一样护佑着我们,大雨这只老鹰,只能在外面逞强。我们在杉树的晴空里看着大雨的无奈,唱起了童谣: 毛伢仔懒又懒,出门不带伞; 老天爷落起雨,雷公高敲鼓打火闪; 毛伢仔泪汪汪,杉神送来一把伞; 毛伢仔擦了泪,露笑眼。 我们哈哈大笑,笑声在山间回荡。 那时,我们官舟寨的木屋没钱买瓦盖,盖的是杉木皮。扛柴走累了,坐在官舟寨背后的山腰上,看着那些上了青苔的杉皮屋顶,那种青青的绒,让我感到一种生机和古朴的美。我想起了山上的杉树,我在它们下面歇过凉躲过雨,享受过关怀。这杉皮盖的木屋,官舟寨称木皮屋。望着木皮屋,我在出神。望着望着,就觉得它也是一把大伞:外面烈日似火,里头凉爽如春;外面大雨如泼,里头一片晴空。这时,我不再感到劳累,扛着柴向属于我家的那把大伞走去。
杉树没少扎过我。 满身是刺,杉树有个怪脾气,不惹它,它少言寡语,甚至连摇头摆尾都很少;若要惹了它,一把针刺得你又痛又痒。 那时候没钱买鞋,仅有的一双胶底鞋要留着冬季的雨天穿,母亲做的布鞋一般是在冬天在屋里或晴天出去穿。去砍柴,总是光着脚,一不小心就会应踩在被遗弃在地的杉木刺,许多针狠狠插进皮肤,令人痛痒难耐,却又叫人看不真切,无法取之出来。尤其是那种半干的杉木刺,可能有毒性,让人特恶痒恶痛,要到化浓才开始好。 读小学高年级时,学校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每年要放假让学生去打杉木籽交学校,每人交两斤,多交按价付钱,少交按价补钱,学校把杉木籽卖给供销社。杉木籽在杉球的鳞状瓣里,要把杉球采摘来晒干,杉籽才出得来。杉球成为对我的诱惑。杉树像面对小孩的大人对我开玩笑,把那些杉球高高地举起,让我够不着。我背着竹篓、柴刀爬上杉树,枝干上的针叶不断刺着我,我顾不得那么多,忍着痛,突破了它一道道防线,爬到了树顶,小心地采摘杉球,够不着的,用柴刀将之勾落,等下地后再去捡。一天下来,我的脸、手、脚被杉叶刺得花花的,很是难看,浑身痒痛交加。而最终的结果是我采的比别人少。不是别人特别努力或者能干,是他们很狠心。他们把杉枝从上砍到下,又快又多地采到了杉球。那些只剩下顶部一点枝叶的杉树,像一个个被扒光衣服、砍断四肢的人,痛苦地站在坡上。它们再也长不大了,我说,一遍又一遍地说。望着它们,我有一种痛。我痛恨打杉木籽,我痛恨学校,我痛恨这样打杉木籽的所有的人。
其实打杉木籽本来是很好玩的事。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复述一回书了,因为自我记事起,一些美丽的风俗已经风化掉了,我记得没有亲眼见过这样场面。前些天,我清理书柜,翻了翻我们县几位作者合著的已经发黄的《山乡风采》一书,在其中看到了采杉籽的民俗:后生子们用布帕缠头,芒鞋护脚,绑带扎腰,腰插一柄锐亮的钩刀,选定杉果累累的树,双手抱住树干,两脚互蹬,迅即攀上杉树,钩果采下。腰篓一满,便嗞溜滑下树,倒果入箩,再爬上杉树。在杉林密集的地方,一棵采完,并不下树,而用手中的钩刀钩过邻树之梢,如猿猴般呼地荡到另一棵树上。姑娘上山采杉种,像去赛歌,要在出屋前打扮一阵:头戴花手帕,腰围花围襟。她们各人手执一根长长的竹钩,来到杉树下,把杉球钩下,轻巧,优美,是一种劳动的舞蹈。 年轻男女在富有诗意的劳动中,肯定会触动心中的琴弦,唱山歌是自然的了。 “一对斑鸠飞这边,杉木球哟溜溜圆。 摘筐杉球送阿妹,问声妹妹啊你愿不愿?”
“油茶花开白闪闪,茶泡好吃甜又酸。 哥把杉球送阿妹,不知是酸还是甜。”
“杉木叶子像尖针,阿哥受妹是真心。 阿妹要是不相信,满山杉木做证人。”
“哥是笔直杉一根,妹做软软一根藤。 青藤绕在杉树上,风吹雨打不能分。” 爱情在劳动中产生了,诗意的劳动让爱情很美,爱情让劳动有滋有味。回家的时候,后生们、姑娘们的箩筐里满满的,沉甸甸的杉木球让扁担一路欢跳和歌唱。夕阳染红了他们的归程。
我的祖考文达公被木头搞得很惨,那就不只是被针叶扎几下这样简单了。 文达公只读过三年私塾,算盘打得飞溜,能做到双手一遍清,字也写得跟柳贴相象。凭着这两点,他在县衙谋得个差事,职位名称是什么没有留传下来,我想大概就是跟县大爷搞财会和缮写吧。
这本是一个养家糊口、轻松闲适的差事,但见着别人将木头扎排放到洪江就发了财,成了大户人家,他眼红心动,幻想着要做大户。凭着在县衙当差建立的关系,跟那些木商借了一些钱,回官舟寨买了一批木头,排还没放到洪江就逢上渠水河上突然涨水,洪峰把排冲散,自由漂走。文达公负债累累,要帐的几乎踏烂了堂屋门口的青石板。 因为文达公在当地的声旺,大地主蒋荣早伸出了一只手来扶他,叫文达公的儿子租他的田种,让文达公跟着宝庆来的石匠一起为他修祠堂。文达公学到了石匠手艺后,自己开了岩场,打石碑、石磉、石磨、石臼、石碾出售。逐步积了点钱,先后买了些田和山,山上种油桐、油茶,短期获得丰收。然后,再买了一些山,栽上杉树,保证长期有收益。这一招让文达公获得成功,使全家温饱无忧。 败也木头,成也木头。木头在文达公心里肯定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概念。
笔直笔直的,向一根伸到云里头的避雷针,我们细伢仔三个人合抱它不过来,站在它下面要看它有多高,腰都反痛了,还看不真切,我怀疑它有七八层楼那么高。这样高大的木头,是蓄了三五十年的,官舟寨叫它做“大木”。 “禁大木”是我们官舟寨的习俗,这“禁”字是禁止砍伐和人畜破坏的意思。官舟寨的人进了二十岁,就要在山上选一株圆直而长势好的杉木,留起来让它长到不怎么长了才砍,砍下来做寿木,也就是棺材木料。“禁”的方式是结草标,就是用草在它的干上捆一圈。“标”是侗家的安民告示,树上结了草标,表示有人选定了这棵树,别人不得砍伐,不得破坏,也要管好牲畜不破坏。 “禁”了三五十年,这杉木高高大大,长成很好的材料。主人六十岁时,就要做寿器。把棺材叫做寿器,是很有意思的,不仅可以避免死的忌讳,还说明通过做棺材来冲喜,延长寿命,可见大多数人是极怕死的,也是极不愿意说死的,总是要避讳和设法冲掉它。一截大木可锯之为二,一个寿器只需用两截共四块,上下左右各一块,两头则用杉树蔸。夫妻二人只需用二截大木,一棵大木绰绰有余。 我记事起,就见到我家正屋和偏厦之间的巷子里用木架支着两副寿器,那是爷爷、奶奶早早准备的。黑乎乎的,两副寿器给我一种威力,让我感到了巷子里凝重、威严、冷峻、恐惧,有一种死的气息在游动。每天,我必须一趟一趟经过这个巷子,每次经过我都是提着心、摒住呼吸、轻手轻脚。 爷爷、奶奶先后走了,他们带走了他们的寿器。人来到世上,其他的带不走,也不求带走,唯一要带走的是几块木头,至少在我的官舟寨是这样的。 我是官舟寨的游子,早已过了二十岁的年纪,可是我连大木也没有禁一株,死后也注定是要火化的,存放骨灰的盒子只用到一点点木材,很可能不是杉木,但我希望是。 (约4200字) 2005年4月1-5日陆续写之
yhanli@126.com
木头=杉树,在我的家乡官舟寨,木头的概念与字典里不同,说木头就是指杉木,砍木头就是砍杉树了。 研究这个词义很有意思,不过除我之外,还没有谁表述过我的家乡为何要把木头这个词给杉树专用,而不是别的树,比如松树,比如枫树。 不偏不倚,杉木信仰的是中庸之道。它不过于笨重,也不轻飘,青?比它沉得多,大了让人难以搬动;泡桐比它轻得多,搁在哪里不沉实,易吸水腐烂。它不过于坚硬也不过于脆弱,椆木太坚硬,难以加工;松树太脆,易碎。它长得不快也不慢,长成材要二十来年,苦楝长得过快,纹理的细密性不够,难以将之加工得光滑,楠木长得太慢,生长周期太长,难以有足够的数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杉树的中庸之道,让人们特别喜欢它。做房屋、家具、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这些重任都交给它。 杉树是木材的老大。于官舟寨而言,在人们生活的舞台上,它是永远的木材主角,其他树木永远是配角。木头像一顶皇冠,不是随便哪个可以戴的,除了杉树,其他树不能有非分之想。
有钱置田存谷,有钱买山栽树;存谷吃饭,栽树用钱。这是官舟寨旧时铁的定律。要栽树当然大多栽杉树,杉树何等重要。 家乡的大地主蒋荣早的发迹,仅仅是顺利地做成了几次木头生意。他将山里的木头收购起来,扎排,放下两百多里,送到沅水边的洪江出售。雪球滚起来,本金不断生崽,他一下子就成了财主。然后置田买山,田里当然雇人种稻,山上当然请工栽杉,或者买的山本来就是有育好杉树的青山。据说,他在洪江赚了太多的银子,怕强盗抢劫,便雇人用棺材把银子抬回家,对外称他在押送木排快到洪江时,不幸落水而亡。富起来后,他出入坐大轿、骑高马,县太爷也要不时到他家拜门子。他的身上无形中刻着两个字:威风。 财富,木头实在是财富。那时候,它是山里少有的几种重要财富之首。 蒋荣早骑在马上奔驰的时候,两边往后飞逝的山和树木,一定幻化成为一根根木头,他感到生活在木头中间的快感,这类似某些人生活在美女中间。蒋荣早烧纸焚香敬祖先、神灵和天地的时候,他一定会敬杉树神。他闭目,念叨,合掌,鞠躬。没有人告诉他:有没有杉神,杉神是什么模样。他在心灵肯定杉神的存在,并描绘着给他幸福的杉神形态:以墨绿的杉叶为衣,微笑着,给他一种亲切感。每次,他要沉醉许久。
我们细伢仔细妹仔喜欢把杉树当作伞,这是我们感到它亲切的原因。这杉树能不能变成钱,能不能给予人们蒋荣早那样的财富和幸福感,并不重要,它只是一把伞就已经让我们感到幸福了。 放牛,砍柴,菜蘑菇,我们上学之余大多在山野亲近自然。无所谓捉弄不捉弄,也无所谓照顾不照顾,老天按着自己的个性办事,要阴就阴,要晴就晴,要雨就雨。 暴热加以暴晒,折磨得我们唇焦口燥、浑身冒汗,在我们我体内注入太多的酸,全身每个部位酸软。我们坐到杉树的阴凉里,这种阴凉是一种特殊的水,把我们一切不适洗去,赠给我们足够的享受。我仰望杉树,它实在是一种多层的伞,一盘又一盘,密集的枝叶层层叠叠,让我看不清它到底有多少层、到底有多高。天空在外,看不见,阳光不能透进一丝。杉树让我们迅即从夏天退回春天,这是一妙不可言的享受。 在外痴迷地做事的时候,老天突然泼下大雨,让我们措手不及,抬头一望,我们看见了伞,哦,那些可爱的杉树撑着巨大的伞在不远处。奔跑,我们像发现了扑来的老鹰一样,直奔杉树的怀抱。杉树伸展翅翼,像老母鸡遮笼小鸡一样护佑着我们,大雨这只老鹰,只能在外面逞强。我们在杉树的晴空里看着大雨的无奈,唱起了童谣: 毛伢仔懒又懒,出门不带伞; 老天爷落起雨,雷公高敲鼓打火闪; 毛伢仔泪汪汪,杉神送来一把伞; 毛伢仔擦了泪,露笑眼。 我们哈哈大笑,笑声在山间回荡。 那时,我们官舟寨的木屋没钱买瓦盖,盖的是杉木皮。扛柴走累了,坐在官舟寨背后的山腰上,看着那些上了青苔的杉皮屋顶,那种青青的绒,让我感到一种生机和古朴的美。我想起了山上的杉树,我在它们下面歇过凉躲过雨,享受过关怀。这杉皮盖的木屋,官舟寨称木皮屋。望着木皮屋,我在出神。望着望着,就觉得它也是一把大伞:外面烈日似火,里头凉爽如春;外面大雨如泼,里头一片晴空。这时,我不再感到劳累,扛着柴向属于我家的那把大伞走去。
杉树没少扎过我。 满身是刺,杉树有个怪脾气,不惹它,它少言寡语,甚至连摇头摆尾都很少;若要惹了它,一把针刺得你又痛又痒。 那时候没钱买鞋,仅有的一双胶底鞋要留着冬季的雨天穿,母亲做的布鞋一般是在冬天在屋里或晴天出去穿。去砍柴,总是光着脚,一不小心就会应踩在被遗弃在地的杉木刺,许多针狠狠插进皮肤,令人痛痒难耐,却又叫人看不真切,无法取之出来。尤其是那种半干的杉木刺,可能有毒性,让人特恶痒恶痛,要到化浓才开始好。 读小学高年级时,学校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每年要放假让学生去打杉木籽交学校,每人交两斤,多交按价付钱,少交按价补钱,学校把杉木籽卖给供销社。杉木籽在杉球的鳞状瓣里,要把杉球采摘来晒干,杉籽才出得来。杉球成为对我的诱惑。杉树像面对小孩的大人对我开玩笑,把那些杉球高高地举起,让我够不着。我背着竹篓、柴刀爬上杉树,枝干上的针叶不断刺着我,我顾不得那么多,忍着痛,突破了它一道道防线,爬到了树顶,小心地采摘杉球,够不着的,用柴刀将之勾落,等下地后再去捡。一天下来,我的脸、手、脚被杉叶刺得花花的,很是难看,浑身痒痛交加。而最终的结果是我采的比别人少。不是别人特别努力或者能干,是他们很狠心。他们把杉枝从上砍到下,又快又多地采到了杉球。那些只剩下顶部一点枝叶的杉树,像一个个被扒光衣服、砍断四肢的人,痛苦地站在坡上。它们再也长不大了,我说,一遍又一遍地说。望着它们,我有一种痛。我痛恨打杉木籽,我痛恨学校,我痛恨这样打杉木籽的所有的人。
其实打杉木籽本来是很好玩的事。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复述一回书了,因为自我记事起,一些美丽的风俗已经风化掉了,我记得没有亲眼见过这样场面。前些天,我清理书柜,翻了翻我们县几位作者合著的已经发黄的《山乡风采》一书,在其中看到了采杉籽的民俗:后生子们用布帕缠头,芒鞋护脚,绑带扎腰,腰插一柄锐亮的钩刀,选定杉果累累的树,双手抱住树干,两脚互蹬,迅即攀上杉树,钩果采下。腰篓一满,便嗞溜滑下树,倒果入箩,再爬上杉树。在杉林密集的地方,一棵采完,并不下树,而用手中的钩刀钩过邻树之梢,如猿猴般呼地荡到另一棵树上。姑娘上山采杉种,像去赛歌,要在出屋前打扮一阵:头戴花手帕,腰围花围襟。她们各人手执一根长长的竹钩,来到杉树下,把杉球钩下,轻巧,优美,是一种劳动的舞蹈。 年轻男女在富有诗意的劳动中,肯定会触动心中的琴弦,唱山歌是自然的了。 “一对斑鸠飞这边,杉木球哟溜溜圆。 摘筐杉球送阿妹,问声妹妹啊你愿不愿?”
“油茶花开白闪闪,茶泡好吃甜又酸。 哥把杉球送阿妹,不知是酸还是甜。”
“杉木叶子像尖针,阿哥受妹是真心。 阿妹要是不相信,满山杉木做证人。”
“哥是笔直杉一根,妹做软软一根藤。 青藤绕在杉树上,风吹雨打不能分。” 爱情在劳动中产生了,诗意的劳动让爱情很美,爱情让劳动有滋有味。回家的时候,后生们、姑娘们的箩筐里满满的,沉甸甸的杉木球让扁担一路欢跳和歌唱。夕阳染红了他们的归程。
我的祖考文达公被木头搞得很惨,那就不只是被针叶扎几下这样简单了。 文达公只读过三年私塾,算盘打得飞溜,能做到双手一遍清,字也写得跟柳贴相象。凭着这两点,他在县衙谋得个差事,职位名称是什么没有留传下来,我想大概就是跟县大爷搞财会和缮写吧。
这本是一个养家糊口、轻松闲适的差事,但见着别人将木头扎排放到洪江就发了财,成了大户人家,他眼红心动,幻想着要做大户。凭着在县衙当差建立的关系,跟那些木商借了一些钱,回官舟寨买了一批木头,排还没放到洪江就逢上渠水河上突然涨水,洪峰把排冲散,自由漂走。文达公负债累累,要帐的几乎踏烂了堂屋门口的青石板。 因为文达公在当地的声旺,大地主蒋荣早伸出了一只手来扶他,叫文达公的儿子租他的田种,让文达公跟着宝庆来的石匠一起为他修祠堂。文达公学到了石匠手艺后,自己开了岩场,打石碑、石磉、石磨、石臼、石碾出售。逐步积了点钱,先后买了些田和山,山上种油桐、油茶,短期获得丰收。然后,再买了一些山,栽上杉树,保证长期有收益。这一招让文达公获得成功,使全家温饱无忧。 败也木头,成也木头。木头在文达公心里肯定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概念。
笔直笔直的,向一根伸到云里头的避雷针,我们细伢仔三个人合抱它不过来,站在它下面要看它有多高,腰都反痛了,还看不真切,我怀疑它有七八层楼那么高。这样高大的木头,是蓄了三五十年的,官舟寨叫它做“大木”。 “禁大木”是我们官舟寨的习俗,这“禁”字是禁止砍伐和人畜破坏的意思。官舟寨的人进了二十岁,就要在山上选一株圆直而长势好的杉木,留起来让它长到不怎么长了才砍,砍下来做寿木,也就是棺材木料。“禁”的方式是结草标,就是用草在它的干上捆一圈。“标”是侗家的安民告示,树上结了草标,表示有人选定了这棵树,别人不得砍伐,不得破坏,也要管好牲畜不破坏。 “禁”了三五十年,这杉木高高大大,长成很好的材料。主人六十岁时,就要做寿器。把棺材叫做寿器,是很有意思的,不仅可以避免死的忌讳,还说明通过做棺材来冲喜,延长寿命,可见大多数人是极怕死的,也是极不愿意说死的,总是要避讳和设法冲掉它。一截大木可锯之为二,一个寿器只需用两截共四块,上下左右各一块,两头则用杉树蔸。夫妻二人只需用二截大木,一棵大木绰绰有余。 我记事起,就见到我家正屋和偏厦之间的巷子里用木架支着两副寿器,那是爷爷、奶奶早早准备的。黑乎乎的,两副寿器给我一种威力,让我感到了巷子里凝重、威严、冷峻、恐惧,有一种死的气息在游动。每天,我必须一趟一趟经过这个巷子,每次经过我都是提着心、摒住呼吸、轻手轻脚。 爷爷、奶奶先后走了,他们带走了他们的寿器。人来到世上,其他的带不走,也不求带走,唯一要带走的是几块木头,至少在我的官舟寨是这样的。 我是官舟寨的游子,早已过了二十岁的年纪,可是我连大木也没有禁一株,死后也注定是要火化的,存放骨灰的盒子只用到一点点木材,很可能不是杉木,但我希望是。 (约4200字) 2005年4月1-5日陆续写之
yhanli@126.com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