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恋[原创]
2020-12-14抒情散文强子
敦 煌 之 恋之一 开篇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九日清晨,当结束在敦煌一年的实习生活挤上拥挤的公共汽车,淡黄的朝阳正迎面从车窗里射进来。车沿着平坦的公路向东而去,在与莫高窟擦肩而过的刹那,我还是忍不住睁开潮湿模糊的双眼与她做最后的告别。我知道,错过
敦 煌 之 恋
之一 开篇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九日清晨,当结束在敦煌一年的实习生活挤上拥挤的公共汽车,淡黄的朝阳正迎面从车窗里射进来。车沿着平坦的公路向东而去,在与莫高窟擦肩而过的刹那,我还是忍不住睁开潮湿模糊的双眼与她做最后的告别。我知道,错过了那条拐向莫高窟的路口,我将完全走出了敦煌--我生命中可以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
我在敦煌整整生活了三百五十五天,一年还差十天,而一九九六年的下半年,都是在每日忧伤的思念和每夜梦回敦煌的恍惚中度过的。我知道有多少去过那儿的旅人,都曾心潮澎湃的写下回忆录,可是有多少人每一次站在黄昏的落日里,都可以听到血管里吹风似的沙鸣声和悠远呢喃的诵经声呢?我会。即使我只去过鸣沙山和莫高窟一次,但是那三百五十五天,每一天我都在与他们视线可及的地方用心交谈。 …..或者,某个清晨和下午,在佛的无限而深邃的目光里,一个人坐在顶楼的阳台上翻看柯云路的《孤岛》、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或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心里没有身无分文的悲叹和对世俗不公的愤恨,任凭一切身外的声响匆忙来去,心静如水,或者根本就无心,胸腔空无一物,在朝阳或夕阳的金色笼罩下安详的像那涅槃的释迦牟尼。 我对敦煌一开始并无任何狂热的想法,在酷热难耐的最初几天只是一味地想家,但我知道,从我走进佛的视线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开始抚慰我燥动的灵魂了。说实话,当时年少的我对敦煌的历史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莫高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代,绵延1600多年”的沧桑历史和飞天壁画出神入化的绝妙之处。然而佛却奇妙的如丝丝涓流渗透着我无知的躯体。一切随意,没有丝毫的强求和刻意。 我从低落和忧伤走出仅用了七天。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就是那鸣沙山的沙做的,流淌在敦煌的大街小巷、城市和农村,碰触了我说能接触她的任何一寸肌肤,饥渴的吸附了散落的每一滴水珠。那一年,莫高窟的佛对我说:你是个敦煌人了。 之二 到达敦煌的当天傍晚我们就驱车前往鸣沙山。 每一个到过敦煌的人都知道,走进敦煌一切楼群和建筑都是渺小的,人们的目光和心思都在南边那条蜿蜒的山梁上,因为那儿东南方是莫高窟,西南方就是鸣沙山和她环抱着的月牙泉。
因为一直就在眼中,所以五公里的路程眨眼就到。夕阳正从右侧斜斜的照过来,整个沙梁如一条金黄色的龙驯服而温顺地静卧着,它呼出的积聚了一整天的热浪扑打着每一双涉足的双脚。也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了,我们二十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就像脱缰的小马驹一样丢了鞋子狂奔过去。沙,厚实而松软,一脚踩下去,陷下去,看到沙子在脚趾缝里欢快的嬉戏,就感觉与鸣沙山有了最亲密的接触。游人很多,但是在偌大的沙梁上还是如点点的星星一样微小。虽然坡很缓可由于全是沙子,刚过了半山腰,二十多个“小马驹”都被沙舒适的松软和层层的热浪驯服的悄无声息。这时,远远的山顶有素不相识的游人欢跳着招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喊声像从天际传来。我抱着在天黑之前一定要看到月牙泉的信念,连滚带爬终于攀上了山顶。 粗粗的气还没有喘过来,就被眼前豁然展现的月牙泉而惊呆了。鸣沙山用两条沙臂轻轻的环抱着那弯清澈宁静的新月,像母亲轻哼着摇篮曲刚刚哄着心肝宝贝入睡,夕阳最后一抹红色正抚过婴儿恬静的面庞恋恋不舍地隐去……。 “清空不空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涟漪”---然而我知道看不透,说不尽的是那“倚沙而无尘,干旱而不枯竭”的千古奇性。 “一起去鸣沙吧”不知谁大声一喊,把我惊醒,想也没来得及想就随着大家纵身一跳。沙坡挺陡,但毫不担心会摔下去。跳一下再坐下来滑一段,就听到如吹风样的丝竹之声透过厚实的沙子从大地深处传来,如泣如诉,既而就轰轰隆隆如两军对垒厮杀。关于这个我知道有一个传说。传说汉代有一位将军带兵在此征战,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漫天黄沙掩埋了全部人马,从此就有了鸣沙山。鸣沙山在掩埋一段历史的同时又让这个故事千古传唱。不知道是不是与佛的旨义有关。
沙鸣又牵动我另一种怀念。我突然想起那穿过撒哈拉沙漠又来到敦煌的三毛,这个黄昏她又听到沙鸣了吗?月牙泉无尘、坚韧的泉水是否保留了她最后一滴眼泪呢?
]
下山后以最近的距离靠近月牙泉,要跨越围栏去尝一口泉水的冲动稍瞬即逝,在这里冲动简直是罪过,再说在这无尘的世界里谁又能够呢。
八年后的今天,一个人时常在夜里静听那首田震的《月牙泉》,我知道一切浮躁的冲动都是卑微的。
之三 每个夏天都在期待水果摊早早地摆上那光泽黄亮的李广杏,然而并不急切地买来品尝。在我心里它是那晶莹剔透的玻璃弹珠,从眼中落入就足以把一种相思的情结敲得叮咚作响。 我认为那酸甜适口的李广杏永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它光滑无毛,果皮金黄,果个匀称,味甜多汁,富有独特的香气,始终洁净如天生丽质“香妃”。就连它的名字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西汉年间,飞将军李广率部西征,正当将士饥渴难耐时甜杏仙子奉王母之命降下一片杏林,结出清香甘甜的黄杏,将士们争相食之,顿觉香入肺腑。之后,当时曾为李广解危救困的甜杏也随着李广大将军的威名而千古流芳。 我对敦煌农村的景色情有独钟。常在晚饭后沿着那条平坦的乡间小路踽踽独行。路两边做为防风固沙林带的白杨高大挺拔,俨然是训练有素的卫兵,走在这样的小路上比走在十里长安街上心情更踏实而惬意。天高云淡,风悠悠托着丝一样的云彩从莫高窟那边飘过来。小路的尽头有一片杏林,三十多棵杏树环绕着几间整齐的农舍,衬砌了的“U”型小渠里清水潺潺流过。第一次来这里时我还以为是误闯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唯有那高挂枝头的淡黄淡绿的李广杏提醒我确实身处敦煌。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李广杏最是香甜,尤其是淡绿淡黄还未全熟的那种,挂在树上就晶莹透亮的让人眼馋。一口咬下去,脆得舒畅,似酸非酸似甜非甜的滋味顿时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敦煌的农民勤劳而善良,在第一次闯入杏林短暂的闲聊后,主人家就豪爽地说,喜欢就常来吧,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以后每次去他们或在或不在,有时看他们一家在不远处辛勤劳作,我就摘几颗杏子坐在小渠边,边吃边看书,直到日落,从来都是很少说话,仿佛真的就淡漠的如一家人了。时至今日,我还在时常被那种淡漠的默契所感动,其实我真的还不习惯那种堆积的笑容和火一样的热情。
李广杏熟了,它给我带来亲人安康依旧般温暖的讯息。
之四
如果你去敦煌一定要逛敦煌的夜市,而且最好是秋天。 在阳光东路,有敦煌市最大的沙州市场。敦煌又称沙州,沙州市场因此而得名。每当夜幕降临,街上华灯齐放,各式各样的民俗摊点摆满街道两旁,琳琅满目。街上人群摩肩擦踵,因白天炎热而躲起来的人们似乎一下子全部涌上了街头,但街上并不烦乱,繁华而有序。外宾很多,走在街上不时会有各种陌生的语言和香水味道擦肩而过。 整个市场分风味小吃、工艺品、“三泡台”茶座及农副土特产品五大区域。那时候的我还是个身无分文的穷学生,不能去茶座悠闲的品茶闲聊,只是偶尔去品尝那味美而不贵的臊子面、浆水面或者馅儿饼和羊肉串,那个香呀!现在想起来都直流口水。吃完后也顾不得擦净嘴角的油水就结伴在工艺品区大饱眼福。敦煌特有的水晶石眼镜、水晶石首饰、丝毯、塑像壁画等制品以及夜光杯、古玩书画等让人眼花缭乱。聪明的商贩用洪亮的嗓音喊着那放之四海皆懂的“hello”招揽游人。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看商贩和外宾交易了。我们曾经也疑惑敦煌的商贩是不是都懂外语呀,否则那么多交易怎么就轻而易举的做成了。后来,看了几次终于懂了。 一旦外宾在“hello”声中停下脚步,商贩们就能察言观色看出他喜欢哪一件,并立即奉上。外宾说“money?”,摊主伸出五个指头。外宾摇头“No,No……”伸出两个手指头,摊主也摇头No,No,No……”,然后沉思十秒钟左右会痛下决心一样地伸出三个指头,脸上带着不容置疑的表情。这时候外宾通常会再仔细端详一阵物品,然后爽快地说“OK!”,这个交易就算成功了,我们这些还有点英语基础的女孩也终于茅塞顿开。与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拉锯一样的语言堆积过程完全不一样。所以好多商贩更喜欢招揽外国人,一来可以卖出好价钱,二来搞价过程简易。 敦煌城并不大,但敦煌的夜市绝对是一部反映敦煌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多少个夜晚我们流连忘返于街头,陶醉在这赋有神韵的“星光夜市”里,直到街上渐渐平静下来。那一年,大概沿街住的敦煌市民都曾烦恼过,因为深夜的街头上总是会传来一群疯丫头的说笑声惊醒他们的美梦,还有那模仿的阴阳怪气的“money?”和“ No,No,No……”的声音随着笑声渐渐远去。
之五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春天,沙尘暴开始刮进人们的眼睛,动摇了春天本是阳光明媚的温柔个性。张掖的沙尘天气实在让人窝火,像一张无孔不入的网,灰蒙蒙、死气沉沉,一连好几天,让人觉得连呼吸也要犹豫不决。这时候总有救护车“呜哇,呜哇……”载着心脏病突发的病人驶向医院。然而,敦煌的沙尘暴却会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 九六年春天,一个清风徐徐的下午,和同学相约去逛沙州市场。天气似乎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感觉到柏油马路分外的白---是苍白的那种,街上人很少。逛了还不到一个小时,就感觉风突然间大了,冷飕飕的。“怪冷的,有点不对劲儿,回吧。”有个同学说。大家都嘲笑她,说会有什么不对劲呢。可是风越来越大了,有了一种要把人吹倒似的猛烈。再看鸣沙山那边,大家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沙子像黑暗、凶猛的海水正从鸣沙山一浪一浪翻卷而起,并迅速向敦煌城席卷过来。“妈呀!”几个人同时惊叫一声不约而同撒腿就往回跑。可是,沙尘似乎也在狂奔,整个南边的天空眨眼间黑压压一片,沙尘像千军万马一样滚滚而来。我们几个黄毛丫头哪里见过这等场面,早已如丧家之犬发疯似得奔跑。天色越来越暗了,仅仅几分钟之内,天空已经是黑白对半,抬起头黑色的沙尘正翻滚着浪头从我们的头顶吞噬着另一半白色的天空。
所幸我们实习的市医院并不很远,加之我们狂奔的速度完全可以比骡马还快,十几分钟后在天色完全暗下来的一瞬我们同时跨进了宿舍,坐在床上才顾得上上气不接下气。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沙尘渐渐褪去,天色开始发白……。 一个多月后我们离开敦煌。六月我从新闻媒体上才知道五月二十九日敦煌发生了一次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沙尘暴,我才明白我们所经历的那次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序曲。
小Arial 蓝色
之一 开篇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九日清晨,当结束在敦煌一年的实习生活挤上拥挤的公共汽车,淡黄的朝阳正迎面从车窗里射进来。车沿着平坦的公路向东而去,在与莫高窟擦肩而过的刹那,我还是忍不住睁开潮湿模糊的双眼与她做最后的告别。我知道,错过了那条拐向莫高窟的路口,我将完全走出了敦煌--我生命中可以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
我在敦煌整整生活了三百五十五天,一年还差十天,而一九九六年的下半年,都是在每日忧伤的思念和每夜梦回敦煌的恍惚中度过的。我知道有多少去过那儿的旅人,都曾心潮澎湃的写下回忆录,可是有多少人每一次站在黄昏的落日里,都可以听到血管里吹风似的沙鸣声和悠远呢喃的诵经声呢?我会。即使我只去过鸣沙山和莫高窟一次,但是那三百五十五天,每一天我都在与他们视线可及的地方用心交谈。 …..或者,某个清晨和下午,在佛的无限而深邃的目光里,一个人坐在顶楼的阳台上翻看柯云路的《孤岛》、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或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心里没有身无分文的悲叹和对世俗不公的愤恨,任凭一切身外的声响匆忙来去,心静如水,或者根本就无心,胸腔空无一物,在朝阳或夕阳的金色笼罩下安详的像那涅槃的释迦牟尼。 我对敦煌一开始并无任何狂热的想法,在酷热难耐的最初几天只是一味地想家,但我知道,从我走进佛的视线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开始抚慰我燥动的灵魂了。说实话,当时年少的我对敦煌的历史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莫高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代,绵延1600多年”的沧桑历史和飞天壁画出神入化的绝妙之处。然而佛却奇妙的如丝丝涓流渗透着我无知的躯体。一切随意,没有丝毫的强求和刻意。 我从低落和忧伤走出仅用了七天。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就是那鸣沙山的沙做的,流淌在敦煌的大街小巷、城市和农村,碰触了我说能接触她的任何一寸肌肤,饥渴的吸附了散落的每一滴水珠。那一年,莫高窟的佛对我说:你是个敦煌人了。 之二 到达敦煌的当天傍晚我们就驱车前往鸣沙山。 每一个到过敦煌的人都知道,走进敦煌一切楼群和建筑都是渺小的,人们的目光和心思都在南边那条蜿蜒的山梁上,因为那儿东南方是莫高窟,西南方就是鸣沙山和她环抱着的月牙泉。
因为一直就在眼中,所以五公里的路程眨眼就到。夕阳正从右侧斜斜的照过来,整个沙梁如一条金黄色的龙驯服而温顺地静卧着,它呼出的积聚了一整天的热浪扑打着每一双涉足的双脚。也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了,我们二十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就像脱缰的小马驹一样丢了鞋子狂奔过去。沙,厚实而松软,一脚踩下去,陷下去,看到沙子在脚趾缝里欢快的嬉戏,就感觉与鸣沙山有了最亲密的接触。游人很多,但是在偌大的沙梁上还是如点点的星星一样微小。虽然坡很缓可由于全是沙子,刚过了半山腰,二十多个“小马驹”都被沙舒适的松软和层层的热浪驯服的悄无声息。这时,远远的山顶有素不相识的游人欢跳着招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喊声像从天际传来。我抱着在天黑之前一定要看到月牙泉的信念,连滚带爬终于攀上了山顶。 粗粗的气还没有喘过来,就被眼前豁然展现的月牙泉而惊呆了。鸣沙山用两条沙臂轻轻的环抱着那弯清澈宁静的新月,像母亲轻哼着摇篮曲刚刚哄着心肝宝贝入睡,夕阳最后一抹红色正抚过婴儿恬静的面庞恋恋不舍地隐去……。 “清空不空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涟漪”---然而我知道看不透,说不尽的是那“倚沙而无尘,干旱而不枯竭”的千古奇性。 “一起去鸣沙吧”不知谁大声一喊,把我惊醒,想也没来得及想就随着大家纵身一跳。沙坡挺陡,但毫不担心会摔下去。跳一下再坐下来滑一段,就听到如吹风样的丝竹之声透过厚实的沙子从大地深处传来,如泣如诉,既而就轰轰隆隆如两军对垒厮杀。关于这个我知道有一个传说。传说汉代有一位将军带兵在此征战,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漫天黄沙掩埋了全部人马,从此就有了鸣沙山。鸣沙山在掩埋一段历史的同时又让这个故事千古传唱。不知道是不是与佛的旨义有关。
沙鸣又牵动我另一种怀念。我突然想起那穿过撒哈拉沙漠又来到敦煌的三毛,这个黄昏她又听到沙鸣了吗?月牙泉无尘、坚韧的泉水是否保留了她最后一滴眼泪呢?
]
下山后以最近的距离靠近月牙泉,要跨越围栏去尝一口泉水的冲动稍瞬即逝,在这里冲动简直是罪过,再说在这无尘的世界里谁又能够呢。
八年后的今天,一个人时常在夜里静听那首田震的《月牙泉》,我知道一切浮躁的冲动都是卑微的。
之三 每个夏天都在期待水果摊早早地摆上那光泽黄亮的李广杏,然而并不急切地买来品尝。在我心里它是那晶莹剔透的玻璃弹珠,从眼中落入就足以把一种相思的情结敲得叮咚作响。 我认为那酸甜适口的李广杏永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它光滑无毛,果皮金黄,果个匀称,味甜多汁,富有独特的香气,始终洁净如天生丽质“香妃”。就连它的名字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西汉年间,飞将军李广率部西征,正当将士饥渴难耐时甜杏仙子奉王母之命降下一片杏林,结出清香甘甜的黄杏,将士们争相食之,顿觉香入肺腑。之后,当时曾为李广解危救困的甜杏也随着李广大将军的威名而千古流芳。 我对敦煌农村的景色情有独钟。常在晚饭后沿着那条平坦的乡间小路踽踽独行。路两边做为防风固沙林带的白杨高大挺拔,俨然是训练有素的卫兵,走在这样的小路上比走在十里长安街上心情更踏实而惬意。天高云淡,风悠悠托着丝一样的云彩从莫高窟那边飘过来。小路的尽头有一片杏林,三十多棵杏树环绕着几间整齐的农舍,衬砌了的“U”型小渠里清水潺潺流过。第一次来这里时我还以为是误闯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唯有那高挂枝头的淡黄淡绿的李广杏提醒我确实身处敦煌。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李广杏最是香甜,尤其是淡绿淡黄还未全熟的那种,挂在树上就晶莹透亮的让人眼馋。一口咬下去,脆得舒畅,似酸非酸似甜非甜的滋味顿时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敦煌的农民勤劳而善良,在第一次闯入杏林短暂的闲聊后,主人家就豪爽地说,喜欢就常来吧,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以后每次去他们或在或不在,有时看他们一家在不远处辛勤劳作,我就摘几颗杏子坐在小渠边,边吃边看书,直到日落,从来都是很少说话,仿佛真的就淡漠的如一家人了。时至今日,我还在时常被那种淡漠的默契所感动,其实我真的还不习惯那种堆积的笑容和火一样的热情。
李广杏熟了,它给我带来亲人安康依旧般温暖的讯息。
之四
如果你去敦煌一定要逛敦煌的夜市,而且最好是秋天。 在阳光东路,有敦煌市最大的沙州市场。敦煌又称沙州,沙州市场因此而得名。每当夜幕降临,街上华灯齐放,各式各样的民俗摊点摆满街道两旁,琳琅满目。街上人群摩肩擦踵,因白天炎热而躲起来的人们似乎一下子全部涌上了街头,但街上并不烦乱,繁华而有序。外宾很多,走在街上不时会有各种陌生的语言和香水味道擦肩而过。 整个市场分风味小吃、工艺品、“三泡台”茶座及农副土特产品五大区域。那时候的我还是个身无分文的穷学生,不能去茶座悠闲的品茶闲聊,只是偶尔去品尝那味美而不贵的臊子面、浆水面或者馅儿饼和羊肉串,那个香呀!现在想起来都直流口水。吃完后也顾不得擦净嘴角的油水就结伴在工艺品区大饱眼福。敦煌特有的水晶石眼镜、水晶石首饰、丝毯、塑像壁画等制品以及夜光杯、古玩书画等让人眼花缭乱。聪明的商贩用洪亮的嗓音喊着那放之四海皆懂的“hello”招揽游人。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看商贩和外宾交易了。我们曾经也疑惑敦煌的商贩是不是都懂外语呀,否则那么多交易怎么就轻而易举的做成了。后来,看了几次终于懂了。 一旦外宾在“hello”声中停下脚步,商贩们就能察言观色看出他喜欢哪一件,并立即奉上。外宾说“money?”,摊主伸出五个指头。外宾摇头“No,No……”伸出两个手指头,摊主也摇头No,No,No……”,然后沉思十秒钟左右会痛下决心一样地伸出三个指头,脸上带着不容置疑的表情。这时候外宾通常会再仔细端详一阵物品,然后爽快地说“OK!”,这个交易就算成功了,我们这些还有点英语基础的女孩也终于茅塞顿开。与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拉锯一样的语言堆积过程完全不一样。所以好多商贩更喜欢招揽外国人,一来可以卖出好价钱,二来搞价过程简易。 敦煌城并不大,但敦煌的夜市绝对是一部反映敦煌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多少个夜晚我们流连忘返于街头,陶醉在这赋有神韵的“星光夜市”里,直到街上渐渐平静下来。那一年,大概沿街住的敦煌市民都曾烦恼过,因为深夜的街头上总是会传来一群疯丫头的说笑声惊醒他们的美梦,还有那模仿的阴阳怪气的“money?”和“ No,No,No……”的声音随着笑声渐渐远去。
之五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春天,沙尘暴开始刮进人们的眼睛,动摇了春天本是阳光明媚的温柔个性。张掖的沙尘天气实在让人窝火,像一张无孔不入的网,灰蒙蒙、死气沉沉,一连好几天,让人觉得连呼吸也要犹豫不决。这时候总有救护车“呜哇,呜哇……”载着心脏病突发的病人驶向医院。然而,敦煌的沙尘暴却会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 九六年春天,一个清风徐徐的下午,和同学相约去逛沙州市场。天气似乎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感觉到柏油马路分外的白---是苍白的那种,街上人很少。逛了还不到一个小时,就感觉风突然间大了,冷飕飕的。“怪冷的,有点不对劲儿,回吧。”有个同学说。大家都嘲笑她,说会有什么不对劲呢。可是风越来越大了,有了一种要把人吹倒似的猛烈。再看鸣沙山那边,大家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沙子像黑暗、凶猛的海水正从鸣沙山一浪一浪翻卷而起,并迅速向敦煌城席卷过来。“妈呀!”几个人同时惊叫一声不约而同撒腿就往回跑。可是,沙尘似乎也在狂奔,整个南边的天空眨眼间黑压压一片,沙尘像千军万马一样滚滚而来。我们几个黄毛丫头哪里见过这等场面,早已如丧家之犬发疯似得奔跑。天色越来越暗了,仅仅几分钟之内,天空已经是黑白对半,抬起头黑色的沙尘正翻滚着浪头从我们的头顶吞噬着另一半白色的天空。
所幸我们实习的市医院并不很远,加之我们狂奔的速度完全可以比骡马还快,十几分钟后在天色完全暗下来的一瞬我们同时跨进了宿舍,坐在床上才顾得上上气不接下气。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沙尘渐渐褪去,天色开始发白……。 一个多月后我们离开敦煌。六月我从新闻媒体上才知道五月二十九日敦煌发生了一次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沙尘暴,我才明白我们所经历的那次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序曲。
小Arial 蓝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