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散文几篇,请斧正!

2020-12-14叙事散文吴兰保
9月29日这一天,离开十五年了。十五年前这一天,父亲离去。这一天,父亲撒手人寰,离开他日盼夜想的四个孩子。这一天,夺去一个家庭的温馨。这一天,四个孩子没有了父爱。
1989年的这一天,身体本来健壮的父亲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父亲是1987年
  9月29日这一天,离开十五年了。十五年前这一天,父亲离去。这一天,父亲撒手人寰,离开他日盼夜想的四个孩子。这一天,夺去一个家庭的温馨。这一天,四个孩子没有了父爱。
1989年的这一天,身体本来健壮的父亲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父亲是1987年11月2日住院,身患肝腹水,两年不到的时间,父亲的身体彻底夸了下来。   在企业上班的父亲,区区几十元工资,不能养家糊口。孩子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各种花费加起来,父亲的工资收入,对一个家庭生活最普通的支配都相当拮据。父亲幼年在农村吃过苦,有捕鱼的经历。工作之余,父亲背一把撒网和工友往农村的河塘叉拐的地方捕鱼。一把撒网拾余斤重,撒到水里,网纲的铅坠子抓住泥底。网顶是尼龙的,很细,用两手抓着,一把一把往岸上拽。网纲上的铅坠子紧紧抓着泥土,水里草、杂物、鱼都被拉了上来。空网居多。沾水的撒网份量重了,较之先前,增加了几倍。如果水里的斜坡大,收网时更吃力。如果水里淤泥厚,起网就更难,一网用上吃奶的劲。若撒到一个大点的鱼,鱼在网中的动静,通过网顶绳能感觉到,是下水用手摸或在水里用双手掐上来。一天要撒多少网,没有准确计算过。通过父亲出门一身劲,回到家里,步子都迈不动,步履蹒跚。体力消耗可想而知。中午时分,肚子饿了。父亲拿出带来的馍头、咸菜,就着水壶里的凉水,垫饱了肚子。算一顿饭,下午二三点钟,要回家了。父亲担一根小扁担,一头挑着鱼网,一头挑着鱼篓,匆匆往家赶。和早晨天没亮赶第一班早班车一样。挤上公共汽车,经过一至二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颠簸,来到家门口刚上人的菜市,把一天的辛劳卖掉,换回孩子们成长的营养和家庭最基本的开销。父亲没穿过一件好衣服,没有吃过一顿好菜。斜斜的网眼,象珍珠、玛瑙,一把渔网是收藏丰富的宫殿。这是父亲利用业余时间编织的、上万个网眼是包罗生活万象的窗子,人生的多姿多彩蕴含其中,可以看见有清风细雨,现出韵致来。
捕鱼的光景,渔网被水里的石头硬物挂住,父亲要下到比人深的水里,把鱼网取上来。个子矮小的父亲要比旁人多费一些周折。父亲的手脚经常被玻璃、铁丝、荆棘刮夏。若鱼网没有清理干净,一截巴根草,缠住网眼,撒出去的鱼网能挣烂,或是不规则的形状,捕不到鱼。父亲换上打鱼穿的工作服、黄球鞋。这种鞋、工作服比一般的要寿命长。但经水泡过,穿不出原先的时间。这些防护,保护不了父亲的手脚。网顶绳是尼龙做的,一次次用手来回,收网是几十至上百斤的重量,对双手是个超强锻炼。一网撒出去,腰要旋起来,是个全身心的疲累。到最后,是一个人的毅力体现。因为毕竟体力有限。父亲的双手被尼龙绳磨出一层厚厚的趼。如刚开始撒网,双手被尼龙绳打磨得又红又肿,吃不下苦的人,手摸到尼龙绳都发怵,早绝了当渔夫的念头。父亲坚持了下来。因为父亲的劳碌,家里的生活有所改善,父亲的劳碌,家里隔三差五能吃上晕腥。   一年只有冬天,父亲能歇下来。冬天鱼能打,河塘干枯,哪有鱼的踪影,鱼都藏到深水御寒,出去的次数少,但有时父亲也出门。春天渐暖,父亲挑着渔网出门了。终年劳累,体力的透支,没有营养的结果,父亲的身体浮肿,手指一按一个印窝。父亲你没有歇息,仍出去捕鱼,没有及时去医院检查病情,耽误了治疗。父亲的肚子越来越大,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到医院一查,确诊为肝腹水晚期。   一瓶瓶输液,一个个疗程。父亲胳膊的血管收缩了,又在双腿吊水。父亲全身的血管看不见,找不到吊水的地方。针头插到身上,身上鼓起一个包。医生连着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但坚强的父亲挺了过来。父亲身上的肌肉萎缩了,胳膊、腿关节凸出,肋骨根根,肚子大且圆,父亲没了人形。他牵挂着孩子,延缓了父亲生命的历程。   父亲不能吃饭了,吃稍微硬点的东西,食道都划破出血,需紧急救治加上输血才能渡过危险期。父亲只能吃流质,渡过住院的一天。劳累了一辈子的父亲,在医疗受尽折磨。
这一天上午9点钟,父亲的体温逐渐下降,父亲睁着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天,已经整整经过十五年。所幸,孩子没有忘掉这一天。因为父爱时刻伴着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
          山 芋 馍
                      前一阵,都市里出售山芋馍,深受市民青睐。以至每个馍摊前摆着长长的求购队伍,这是多年不遇的景观。
我刚上小学五年级,每月仅肆拾几元工资的父亲养活不了没有工作的母亲和四个孩子,便写信和北方哥哥商量,让小学没毕业的我去他那里过一段日子,以缓解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父亲将我送上长途汽车,一阵风掀开我一件新衣下破旧棉衣里的棉絮露了出来,车窗外父亲也被这阵风吹得更见瘦小,这个冬天我带着关注离开合肥。   车到阜阳站,北方在大雪覆盖之下,苍茫且巍峨。乘班车到达枣庄区老庙镇,沿着弯弯的乡路步行到公平乡毕海行政村吴庄生产队,我两眼沾着厚厚的泥巴。在这里我上完小学五年级最后一年课和初中一年级课程,在公平学校一间简陋教室。这里是父亲出生地,给我许多爱勉的地方继续接受教育。   这里吃得最多是山芋馍。初来,觉得口感新鲜,便顿顿吃饱。每顿饭烧火时我还将山芋干放在火边,锅里山芋馒头熟了,灶下山芋干有时烧糊了。大伯家里屋子矮没有烟囱,烟缕缭绕呛得人鼻涕横流。这种刀耕火种生活方式,让人缅怀藏在里面的幸福宁静。身处庸庸都市,才觉得故土珍贵,没有什么有替代它们,尽管高楼立,栉次鳞比。   大伯劳碌归来,吃饭开始了,一会儿我就下肚三个馒头,又吃几片带着糊味山芋干,味道比南方稀饭干饭要好。可时间一长,对吃惯稀饭干饭的我留恋徒增。大伯似乎知道这些,从集市买来米,让我和山芋馍和山芋干交换着吃,我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北方孩子象山芋一样朴实,能进学堂念书不多,一个村子一个庄子有不少男孩女孩不能读书,求知年龄整天喂羊割草,跟他们相比我很幸运。大伯知道不念书,人一辈子没出息,这种支持帮助了经济困窘的父亲。大伯个子不高壮壮实实,自幼没上过学,但讲话干脆有力认准道理。我们象垄上山芋,济济一堂,在一根根木板搭成的课桌上,一天天过着求学的日子,没有浪费有限的求学时光。
秋天,北方画卷多了些苍凉遒劲。犁犁开酥软土地,红红山芋和土壤两边分开,景致分明。这种成熟非常诱人,田野里触目处都是人,家家户户劳力全到田间地头。用一柄快镰将山芋削成一片一片,晒几个太阳,山芋片就成山芋干,山芋干放在机器里碾成粉,就可做成当今都市人人爱吃的山芋馍。   如今,都市人对山芋馍的热度已有所降底,但还没有湮灭对它们的热情。但我始终如一,一刻也没有它的关爱、无私、和奉献,象北方给我的博大。           魏 市 长
                    11月24日是魏安民市长离开我们的日子,1989年11月24日魏安民市长逝世,至今已整整十五年。   魏市长在合钢工作期间,认识了我父亲。父亲吴登华是一名普通工人,工作勤劳诚恳,认准的道理从不改变。父亲的秉性确定了父亲一生做事情的道理,而且不会错。   魏市长在文革那场“史无前例”的日子,被批斗达三年之久,关过牛棚,戴过1米高的帽子,脖子上挂过上百斤重的铁牌子,坐过特制的钢刺“轿子”,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父亲和相信魏市长的工友一道,冒着生命危险,偷偷给魏市长送饭送菜,这保证了魏市长的健康,不至于在无休止的批斗游街中身体垮下来。   魏市长在1963年10月调来合钢任副厂长,不久任党委书记。魏市长住在钢北生活区平房,住地离生产厂区走半个小时的路。无论上班下班,魏市长都是步行,不要车接送,提前赶到工作岗位。魏市长经常走到炼钢炉旁和轧钢机旁和工人师傅促膝谈心,了解生产情况,发现不利生产的情况,立即制止并纠正,有的职工对魏市长又惧又爱。   魏市长调来合钢伊始,企业连年亏损,生产上不去,职工情绪低落。魏市长深入车间工厂,找干部职工了解情况,掌握了造成此局面的第一手资料。魏市长殚精竭虑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企业摆脱了亏损局面,开始盈利,钢种也从现有的60多种发展至100多种,钢材合格率99.15%,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经济效益不幅度增长。这个时期的合钢被誉为“魏安民时期”。 魏市长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方法赢得了全厂职工的敬戴。   父亲吴登华1957年全国大办钢铁时从阜阳农村来到工厂,魏市长给企业带来的变化,父亲是受惠者之一,父亲和众多工友认准魏市长是一个好人,一个领导有方的领导。父亲相信魏市长,父亲只是数千职工中最普通的一员。   后来,魏市长因政绩卓著调任合肥市任市长。魏市长托人带话找我父亲,父亲才找到魏市长家。魏市长住两层小楼,园中花香怡人,家里四季绿色常青,古色古香。父亲和魏市长在一起有讲不完的话。父亲提出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户口要解决。孩子要上学就业,妻子有病要治疗。当时的户口被喻为龙门,很难解决。解决了对工作求学有莫大帮助。魏市长记了下来。不久在魏市长的过问下,母亲和我们四个孩子的户口批了下来。但父亲不知道。父亲又找到魏市长,魏市长说解决了。父亲又找到相关单位发现,户口被人顶替了。   父亲又找到魏市长,魏市长嘱父亲重新准备材料。父亲把材料准备好后,魏市长已从市长岗位上退了下来。但魏市长仍在材料上批了字,下面的部门却不给办理。说市长退了没有权了。父亲又找到魏市长,魏市长又打电话找时任省委副书记的杨永良同志。杨副书记说,市长批示算数要解决。在杨副书记的督促下,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户口在1985年3月批了下来。户口解决前,父亲带着我给魏市长带去了五斤豆油作礼物,看望市长。魏市长没有收下,豆油原封未动的带了回来,魏市长还给了父亲许多糕点,价值比豆油贵重许多。   母亲的工作在魏市长的关照下,转为大集体工人,虽只有几十元的工资收入,却减轻了父亲为家庭付出的重担。家里的生活较之先前有所好转。母亲和父亲闹离婚,束手无策的我,找到魏市长,魏市长电话打到法院,又用专车送父亲和母亲到法院撤了起诉书,在魏市长的劝说下,父亲母亲和好如初。   1987年11月3日,我正式走上工作岗位。1987年11月2日,我身穿着崭新的蓝色工作服,脚蹬牛皮老保鞋,来到魏市长面前,向魏市长报告,在魏市长的关怀下,我明天就工作了。魏市长很高兴说了一句话:“要好好工作,要好好学习。”简单的话,蕴含期望。
家里一棵魏市长遗赠的君子兰,常年郁郁葱葱,每年春天都开十几朵花炫艳春光。我知道这是魏市长给我工作前说的一句话一样,这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做人的要求。   开追悼会给魏市长送行的那天,殡仪馆里外人山人海。大家神情肃穆,一一从魏市长身边走过。魏市长在党旗的覆盖下慈祥如旧。人们最后一眼看人民的公仆,眼中含泪。魏市长的骨灰安葬在小蜀山公墓。这里苍松翠柏林立,绿水环绕如提,支幔舒卷如画。墓碑上刻着魏市长一生“为人民服务”不讲回报光辉磊落的襟怀,鞠躬尽瘁无私的历程。文字朴实无华,一如魏市长不曾逝世的音容,栩栩如生。谨以此文为祭。  
            自信
                     我一般很少吊水,有个头痛脑热的,忍忍或者吃点口服药什么的,三五天也能过去。杨菊芳是第一个给我吊水的人,一个护士,她的名字我记住了,不能忘记。徐盛松医生把后背的囊肿手术切除后,换了一个多月的药,终于病愈。手术中的疼痛难耐,我挺了过来,虽比不上关公疗骨的勇气,却也可叹不脸红。   我身体不算好,跟自幼在农村营养不良,有极大关系。到城里后,没安稳几年,父亲便常年卧病在在床,直至去世。不久母亲又住院治疗,将常年劳累至坏的左肺切除后,经过多日调养才全部康复。在医院的日子,也看到许多身体不好致病的。对医生、护士打着笑脸,说着好话的表情,想要医疗精心治疗,盼着护士热情周到护理,以便身体早日康复,告别医院,这个不情愿又不得不来的地方。看得多了心里便有底了。如果身体好,就可以不来这里,可以干许多身体力所能及的事,否则,常年躺在医院,什么都耽搁殆尽。   我给自己压了担子,头天晚上伏案勿论多迟,第二天早上起来都要练练俯卧撑,洗冷水脸,全身活动活动。练俯卧撑起先胳膊痛,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习惯了。冬天洗冷水脸可谓记忆犹新。春夏秋,水温对皮肤刺激不大,冬天可不一样了,双手捧水几下,手指就冻麻木了,歇一会,捧水洗脸一百多次,老完成任务,三九寒冬从没间歇。我身体渐渐地比原来明显改观,很少生病,患个感冒什么的,几天就能如初。不用去医院,给医生、护士添麻烦。
后背手术后,医生嘱咐我多休息,少活动,身体少出汗,勤换药,伤口愈合快点。手术的第二天,我坚持练俯卧撑,几十次下来,伤口出了血,将衣服染得血迹斑斑。我没有停止锻炼,熟人有新闻稿,我将稿子连夜赶好后,顶着烈日送到几家报社,一一发了出来。我没有让身体娇贵,伤口愈合得慢了一点,以至后来还感染了。医生将伤口重新打开,两天一换药,一个多礼拜后终于全愈。
父亲母亲劳累了一辈子,为了抚养子女,吃得是最一般的饭菜,穿得是最普通的衣服。孩子长大了,他们的身体却跨了下来,住在医院,一瓶瓶吊水输液,尤其是父亲临终前,全身的血管都扎满了针眼,骨瘦如柴。父亲睁着双眼离开了他的子女,是一只陌生的手,合上了父亲的眼睛。   父亲母亲常年劳累,且谈不上营养调养身体。我经常锻炼身体,弥补了营养不良给身体带来的缺憾。身体比父亲母亲好多了,医院去得次数较少,成了一件可以骄傲的事情。当市场经济大潮的春风吹遍生活的角角落落,各行各业的雍容华贵,经受不住无情的磨洗冲击,现出艰难,步履蹒跚,人们的生计面临抉择的时候,身体给了我自信。
          导向、风向标
                 
  读2004年8月13日安徽日报副刊刊登的严凌志老师的长诗《车辙深深》,深受感染,很少时间没有读到这样的好诗了,有高兴,有遗憾。   一首诗可以给人感动,给人启迪。给人思索,也可以给人遗忘,给人联篇浮想。严老师这首诗打开了历史的画框,朝代的更叠,纵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各个时期的片段在这首诗里都有精彩的印迹。诗歌语言的高度浓缩,文字的洗练是严老师的诗歌特征,也是打动读者的奥妙所在。严老师的这首诗在读者群中产生巨大反响,人们互相传阅,莫名的欣喜在传达、流动。这首诗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影响。在文字被市场经济大潮的重压日渐边缘的人人背离文学的今天,严老师的这首诗无异起了导向、风向标的作用。这在文坛沉寂无声年代,无异于普罗米修斯带给人间的火种。
现在的某些人,急功近利,不能沉下心来读书,不能专注写一些自己独到的感受。而是浮在一个层面,自高自大自弃,象浮萍被风吹到任何地方都不知道。最重要的是,而且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泱泱大国有多少灿烂锦丽的诗歌闪烁着时代不落的辉煌。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往昔——唐诗、宋词、楚辞、汉赋、诗经,已经没有人读了,没有人走进它们铅华无匹的圣殿,体味各种人生的纯美。可惜!严老师的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不要忘记这些。也告诉了我们严老师博学多才。走进中国古典文学,才有自己辽阔的无地,可以耕耘,可以翱翔。   某些很好的刊物杂志,因为某些人没有一个方向,把刊物杂志搞得乌烟瘴气,没有人订阅,没有人阅读。严老师的这首诗告诉了这些人,应该走的办刊方向和定位。   文学是寄承的,源远流长,没有承袭,也就没有今天。徐志摩、戴望舒、老舍、曹禺、鲁迅,读他们的作品,也读到古典文学,丰富了古典文学,也给中国文学的发展添了瑰丽一笔。   诗是人生酸甜苦辣的再现,若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一味模仿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知识的欠缺,只能遗人笑柄。把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漠视,不继承发扬,怎么能写出人民需要、时代需要的精品,办出人们爱看、喜爱的刊物。某此人一味标榜自己是异类,是先锋派,是探索诗人,其实是一种无知。而且这种无知,导致许多人不愿看诗、读诗、远离文学,这种祸端已经严重得无以复加,不能不引起人们应有的警觉。   严老师的这首诗,令我思想振奋,读后如浴甘霖、如饮甘泉。而且觉得自己这些年所走的文学之路,没有青春虚掷,在一个个方格子里寄存、延续和再现。   一朵小花,给人安慰;一缕微风,给人怀想;一枚绿叶、给人希望;一颗星星,给人歌唱。   “轮驰九州/禹平洚水/万物生息/皇天无私/后土博爱/先哲茂兮/民生厚朴/安康中兴/吾夏复煌/桀奔南巢/殷纣无道/周武挥鞭/……”这一段是《车辙深深》中的一段。连用典故,平仄押韵,一气呵成,读来荡气回肠,给人无尽遐想,这遐想来自诗歌深处的冀望。
         同学
                    
  同学已今非昔比了,升了官,吃财政饭,生活没有身在企业人员的虞忧。工作轻闲,业余时间喜邀同学聚聚,即使住地和相隔几十里远。   我不是羡慕人家,人人想谋得一个好职位,福利待遇不少拿,又有权力。众人皆盼着之事,几人又能如愿。同学如愿了。同学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同学原身在农村,在城里求学,学习成绩一般。要想考个好学校,跳出龙门,很难。同学父亲为了孩子们前途,调到司法部门。同学的户口也顺理成章地迁到城里。不久同学在父亲单位招干,也端上了和他父亲一样的饭碗。   家门口几个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俩最近。同是来自农村的缘故,且班上桌子距离甚近,若左右邻,相处莫腻。我很木讷,没有同学的机缘,只在工厂上班。工作之余便骑着一辆加重自行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同学单位。同学住处与单位仅几步之遥,抬脚便到。在同学单位四周逛遍后,便来到同学家吃饭。一条长长的堤坡边是茫茫的巢湖,睛天可见远处帆影、鸥鸟和影影绰绰的捕鱼人在风上波浪,小船摇且晃荡。天气不好,看不见湖心景致,一片片白帆,躲进风浪中,也觅不着鸥鸟和数不清的驾船捕鱼人。这时,同学还没有成家,和父母住一起,同学父母很热情,张罗酒菜。饭桌上,一杯、二杯、数杯酒常报我喝醉。有几年时间,我经常跑到同学这里,吃过很顿蹭饭,同学父母也从不把我当外人,同学父亲很善良。后来工作忙了,身上的事情多了起来,去同学处的次数少了,渐渐的没有了一点空闲,想想觉得欠了同学父母许多。   同学单位在市中心盖了宿舍,同学父亲分了一套位于六楼的住房。同学这时和单位领导的女儿谈上了恋爱,这位领导看不上同学,领导的女儿冲破重重阻力和同学结了婚。婚宴在市中心的饭店举行,同学们都出席了。婚礼场面热闹隆重,婚宴上同学父母笑得合不拢嘴。一时间同学之事在同学之间传为美谈。我为他们祝福。
同学不久添了一个儿子,同学又分得了一大套住房,装修华丽,小家庭其乐融融。同学也从工作一线调入单位主持财务工作,天天和钱打交道,我也说了应该注意的话。同学之间时隔不久总要聚聚,在一起聊东聊西,仿佛回到学校课堂。但话题里已经没有学生时代的朴实,数不清的话句里,没有建设祖国的青春朝气,更不见立足岗位搞好工作的想法。多是些对社会不良风气、陋习的再现批判和感叹,跟校堂说出来的话有天壤之别,沉重、无奈、凄凉,许是步入社会日久,学校里的天真烂漫和无虑,随着年月的流水,一点一点失去,工作中日益增加的难度,磨消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本质和抱负。社会的今天,需要这些。我们每一个人,一点一滴兢兢业业,在不同的岗位奉献着青春才智,把青春韶华化作滴滴汗水倾洒,就有绿荫、图画,上面是国家。记得一个乡村少年来到城里求学的初衷,用学得的知识丰富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我们的脚印,一步一步应该扎根固有的领地,一个乡村少年的追求,决不仅仅是舒逸。他的身后,有很多目光看着他,其中,祖国的目光最深清。         白菜的回忆
                         冬天,最爱吃的是白菜。一顿饭在配个荤腥并对搭一顿饭了。
下过严霜后的白菜,可爽口了。这之前,白菜,人们还不喜欢。菜市,菜农挑来的白菜,一般都卖不完。现在挑来的白菜,不一会便售罄。
“冬天的白菜赛羊肉”,这可见人们的喜欢。羊肉的价钱是白菜的数倍。说明白菜的价值也可与羊肉媲美。也只有冬天,才知道这谚语的准确包含一种称赞。白菜也是荤菜,但花的钱只是荤菜的多少分之一。而菜市常见羊肉无人问津。
孩提时生活在农村,顿顿饭离不开白菜。这时见到白菜就饱,吃饭也没食欲,就想吃点荤菜,但总吃不到。炒一碟白菜油放得很少。但到了冬天,情况就不一样了。一碟白菜就不够吃了,即使炒得白菜油放得再少,也顿顿碟底朝天,连汤也不剩下。下顿饭时间未到,便饿得前心贴后心。营养缺乏,弟妹几个,个个面黄肌瘦,但身体结实。这时白菜是每顿饭的主菜,隔个十天半月,父亲从城里带点鱼肉回家,才能打点牙祭,那个馋劲,今天真值得怀想。
到城里工作后,顿顿饭离不开白菜的陋习也似乎变不了。虽生活不怎么富裕,顿顿饭却可炒个荤菜,炖个汤什么的。可吃过饭后,这一顿饭没有白菜,总觉得少点什么。白菜成了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上顿到下顿,胃里的饭菜还没有消化掉,又到了吃饭的时间,炒白菜用的油能做镜子。这让人十分怀念农村的时光,油水虽不够,人却很少生病。顿顿吃白菜的肠胃,功能十分好,消化力很强。现在成了鲜明对比,身体差常生产,肠胃功能差。单位的园子荒芜着,父母和我把它翻土施肥,拾掇成菜园,栽上了一畦白菜,一个冬天能省不少钱,一年四季就更可观了。对一个经济不怎么宽裕的家庭,这菜园也是自助。后来菜地被砌成花池,四周种上花草树木,立体的花园不见了白菜的身影。但一棵棵白菜生根的地方,也是花园,芳菲盎然,是和人生紧密联系的红花绿叶。
         亲戚
  和亲戚无话可说了,形同路人。亲戚在乡村务农,因地贫民瘠,实挣不了几个钱养家糊口,便寻思到城里卖点手艺,以图个衣食无忧。母亲在亲戚衰求之下,乘我不在家,将空落的园子让亲戚搭成简易住房。亲戚有了落脚的地方。母亲催我写个报告,以母亲的名义在菜市谋个摊位,办上执照。亲戚做早点生意。   亲戚的手艺着实不敢恭维,做的早点粗糙难咽,卖不过邻居推位。母亲和我劝过亲戚,早点要做好点,多练手艺,衣着干净点,顾客看此情景会越来越多的,生意会好点。亲戚做的“狮头”特别硬,牙齿肯不动,“麻团”歪歪扭扭的粘牙,样子极不美观。顾客在邻居摊位找不到位子了,邻居的早点售罄了,才到亲戚的摊位光顾。亲戚从不讲究早点手艺。   在母亲的帮助下,亲戚的生意上轨道了,弟妹去亲戚面前吃点早点,亲戚也要收钱了,喝碗汤、吃点什么,亲戚记得一清二楚,只有母亲例外。   亲戚在城里住下后,从不注意邻里休息,说话大大冽冽,尤其是早晨、中午。卖早点要起早,夜里三、四点正是人们睡觉的时候。亲戚做早点的响声把邻居惊醒,一天、二天,天天如此,邻居颇有怨言。亲戚的生意还没有做好便要改行,亲戚卖了几天猪肉,因掌握不了卖猪肉的各种窍门,在亏本的情况下又回到早点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笑柄。发财致富是每个人都梦想的,但没听说改行能快速致富的,亲戚很幼稚。亲戚干过泥瓦匠活,而且走南闯北。我几次修葺房屋,亲戚没帮一点忙。亲戚的心里都是心意,一角、二角买去了人间应有的亲情。这不能不说是悲哀。   家里来人散客后,剩多少菜肴都被亲戚收拾个一干二净。亲戚缺这个东西,从家里拿,缺那个东西,母亲去求人帮他取来。亲戚心里从没有我们一点。这不怪亲戚,谁叫我们是亲戚呢?我晚上伏案至深夜,天没亮便被亲戚吵醒,长期没有休息好的我,生病了,到医院看了多日还没治好。   厨房和园子连在一起的,园子被亲戚占居后,厨房一直不能维修,墙壁开始剥落了,实属危险,母亲和我叫亲戚搬走,以便把厨房重新翻修。亲戚就是不愿,前后拖延了两年多。这时亲戚在附近的农村置上了产业,房屋很大,还不愿搬走。争执起来后惊动了公安机关,在公安机关的处理下,在我住房的边上给亲戚盖了房子,又拖延数天,总算把园子让了出来。   这盖的房子给我带来了莫大难题。不自觉的亲戚在半夜三更准时打开磨豆浆机,豆浆机的轰鸣声扰得四邻不能入睡,邻居个个找我算帐,说,这样下去不行。搞得我见到邻居便陪着笑脸,说着不是。   那年夏天我翻修厨房,亲戚一天闹了几次,我打110,派出所出警,在干警威严斥责下,亲戚没了声音。没有几天,亲戚又来打闹,母亲和亲戚说理,被亲戚打伤,我也被打伤。   亲戚的意思,我厨房不能翻修,园子他要占着,不能给他盖房子。亲戚的孩子在面前从很小长到人高了,孩子也和亲戚一道撒波胡闹,惹得旁人围观,知道事情原委的人都摇头叹嗟。也怪母亲善良,想帮助亲戚,帮出如此结局。   物业管理部门知悉此事,拆除了亲戚盖的房子。家里,恢复了久违的宁静。        卖冰棒的少年   黄昏,来影院来看电影的人,络绎不绝。在入场处剪票口的旁边,坐着一位卖冰棒的少年。   电影院生产甚好,一千四佰零六个座位的影院,场场座无虚席。炎热天,这么多的人挤在一起,头上的几个老式吊扇也降不了多少温度。整个影院热烘烘的,看着电影的人一般受不了这种闷热,便到外面买根冰棒降温。   冰棒只有两种,一个是豆沙冰棒,一个是香蕉冰棒,不象现在有这么多品种供人选择,很单调。豆沙冰棒卖5分钱一支,香蕉冰棒卖3分钱一支。在电影放映前的一个多小时去冷冻房,将冰棒进回来。   一只木箱不大,木箱里用厚厚的棉絮包裹着两包到三包冰棒,防止冰棒融化。适时放映的都是国产黑白影片,没有彩色影片,没有电视、录像、VCD冲击。人们很满足这种现状,花上壹角伍分钱买一张票,就能在电影院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电影票很紧俏,长长的购票队伍中,人们也是笑逐颜开,嘴里含着根冰棒。也不嫌经常买不到票,没有怨言什么。   有时这点冰棒在众人面前,很快售罄。男男女女来到电影院,从冰棒单一的品种中体会一种乐趣、简单。工余的人们结伴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笑一笑,哭一哭,以缓解一天工作的沉重疲乏。附近的居民、农民、学生来到这里,一场电影,简单的夜生活,丰富了他们生活的内容。黄昏,微风丝丝的电影院,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一分、二分、五分、角币在木箱角落,用小布袋盛着。除去本钱,一支冰棒能赚1分到1分5厘钱,一包冰棒是60支,去掉损耗,一场电影能挣几元钱。只有二三元,数额不是很大,但它是生活的帮助。   天上有许多星,电影院传来阵阵笑声掌声歌声。少年很想进去,加入他们行列,坐在他们旁边,体味生活暇意的一面,可一声声“香蕉冰棒”、“豆沙冰棒”的吆喝,是少年生活的全部。   这种赐与,少年知道了人间冷暖,对成长的莫大之助。十几年前的景况和少年的亲密,不见稀疏。每当看到都市里豪华的冰柜旁边,漂亮的太阳伞下,浓香的流行音乐中,坐着穿着时髦的卖冰棒人,闲雅适度。十几年前的一幕便在眼前重现:依然是来电影院川流不息的人,“香蕉冰棒3分钱一支”、“豆沙冰棒5分钱一支”,清脆的叫卖声和谐韵致,在耳边回响,卖冰棒的少年忽然发现,卖冰棒少年的位置,正演绎着许多人似曾相似的人生。               奶奶   奶奶八十有四,家住郊区沈福村。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家境寒贫的结果,儿子都快三十好几了,还没娶上媳妇,奶奶急得成天唠叨,求东求西,盼星星盼月亮,媳妇终于一个个进门了,奶奶却成了媳妇恶弃的人。   父亲在影剧院服务员岗位,奶奶的女儿是我的母亲。奶奶应该喊外婆才对,但奶奶喊惯了。举家蜗居电影院后台化装室里。冬天室外寒风凛冽,室内塑漠悠悠,彻骨寒冷。在中学求学的我,还不知道父母这种为求生存付出的艰辛,哺育我们成长,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临近期终考试,整天胆颤心惊,怕父亲责怪。刚考完便偷摸几件换洗衣服,乘着夜色也步行到农村的奶奶身边,这样就逃掉了父亲的一顿责骂。然后在自如的天地里摸鱼捉虾,皮肤晒成黑色,忘了成绩忘了父亲的严厉。奶奶用鸡呀蛋呀犒赏顽皮的我,儿时的难兄难弟同学们相聚一堂,欢跃如雀。欢乐时间短,日子过得飞快,假期转眼过了。心里害怕起来,实挨不过时日了,便在奶奶佑护下回到城里,父亲见状,要我把成绩赶上来。奶奶免去了我的一顿棍棒。   后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家里的景况好转起来。农村的奶奶年事已高,日子更不好过了。媳妇想尽用各种办法折磨奶奶,顿顿粗茶淡饭不见一点晕腥,奶奶身体被拖得日渐衰弱。无形中把奶奶往我们这里撵。我抽空回乡带点鱼肉糕点给奶奶,为这种不平事跟奶奶媳妇吵得心烦且难堪。往往奶奶在我们这里住上十天半载,脸色就红润起来,与来时憔悴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挨至农村媳妇又要奶奶回去,说农村忙不过来。这时老人又是有重要的作用了。我们也将吃用的东西给奶奶带着,奶奶前心后背着两大包东西,不情愿地回乡了。这些东西可以讨好媳妇,换得一点好脸色。住在城里的奶奶走门串户,和东边的李奶,西邻的王奶熟识起来。村里的各种趣事,儿媳的无情被一一说了出来,门口老人很同情奶奶界遇,为奶奶打抱不平。   奶奶气管炎越来越严重了,冬天离不开药。我到医院找熟人开药,一个冬天没有停过。一个冬天就这样对搭过来了。回想起来这种时光着实太短暂了,如果长一点,也是一种祈求的幸福。   其实老年人只想多吃一口,多睡一觉,平平静静的过一天天日子。穿着好坏一般不计较。奶奶几十年如一日穿着一套蓝布裤褂似乎没有改变过。老人将家里的锅碗瓢刷得干净,地扫得无尘,不也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资产吗?可许多老人伤心。   1996年春天,跌伤的妹妹在医院救治,乡里送信来奶奶病危,想见我最后一面。母亲和我商量,母亲叫我先回去,母亲守着医院,看着妹妹。我骑上自行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奶奶床前。奶奶眼睛睁不开了,嘴张得很大不能合拢,大声喘息着瘦得尽是骨头。这就是累了一生的奶奶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辛酸遍布全身,心情异常沉重。我喊了一声“奶奶”,眼泪掉了下来。奶奶弥留之际醒来,睁不开眼睛,闭着眼睛,还听出我声音,“伢啦!”痛爱之情溢出言表,眼角两行清泪长长流了出来,止不住。我给奶奶喂了几口水。   这是我和奶奶,最痛我最爱我的奶奶,见得最后一面,听到得最后的声音。虽然悲痛,也是一种意义上的完美崇高。因为奶奶一生的结局,如种子在我的词句里生根成长孕育出,奔放昂扬奋进的旋律,讴歌生活的芬芳,奶奶是土壤。        学 生 时 代   和科大的学生在一起,学生的逗语、率趣、天真,一种久违的感觉,扑面而来,似乎令我回到了久违的学生时代。   音乐沙龙在科大西区活动中心举办音乐会。学生们闻讯后,纷至沓来,坐满了会场,连走廊上也站满了人。这一个现象令人感动。人满为患的会场极其安静,只有音乐的旋律在每个人的心中流淌,没有阻挡,一泻千里。   学生非常年轻,少年居多,语言稚气、质朴,有问不完的话题,挂在嘴上。书卷气很浓,提出的问题涉猎面广,与实际年龄不怎么相称。这些生活中的骄子,学习刻苦且自觉,成绩拔尖,令人羡慕。   沈福小学在郊区大圩乡沈福村,学子的我们来自附近的村庄,一身田野的质朴齐聚课堂。沈自耕、王华香、黄典笑、王华艳、王华元、沈训政……一群玩起来不知道疲倦的孩子,整天乐哈哈的,上课做着小动作,交头接耳,但成绩参差不一。我语文课很好,数学成绩最差,每次考试数学分都刚及格,有时不及格。沈训政数学好,语文成绩一般,课余同学互相辅导,学习成绩相对提高。   同学们在一起,象麻雀一样,叽叽喳喳,无忧无虑,谁家有事,全力相帮,从不讲什么报答,心肠都很热。同学小强,后母常虐待他,不给饭吃。轻则骂重则打,同学们知悉此情后,义愤填膺,找其凭理。小强后母见这么多同学兴师问罪,吓得躲在门后,不敢出来。不承认有这些事发生,语气委婉恳切,答应同学们以后对小强好点。得胜的我们满心欢喜,高歌而回。这时的我们,知道善恶,知道美丑。   旱季来了,我一声招呼,同学们聚将而来,用脸盆、小锅从塘里攉水,甘甜的塘水顺着沟渠缓缓流到田地,一上午时间秧苗便在碧悠悠的水中摇曳, 缓解了干涸。乐得奶奶舒心地笑了。   一道高高的田埂,围着万顷良田。这是我们的乐园。春天,我们象蜜蜂一样,在田间飞舞,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风中起伏着季节的画卷。田埂上是路,步走、骑车、拉开、开拖拉机、汽车,蜿蜿蜓蜓苍茫之中,广袤博大,四季交替着不同的轴画。这里是合肥的粮仓,这里盛产的稻子、小麦、菜油供应着市民生活之需,为城市发展做过巨大的贡献。我们在其中淌过汗水,田间的绿色给过我们启迪,成长的日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不可多得。
后来到了城里,同学们也奔波在各自的生活之路。有的至今没有一点联系,经历生活的波折。经过岁月的洗礼,心灵不由自主的刻上各种印痕。那种稚气,无欲无求,古道热肠,无忧的欢乐,减退了许多,甚至不见了踪影。和科大的学生在一起,似乎回到了沈福小学的课堂。室外鸟鸣不绝,室内余音静袅,两排数间平房围成的四合院,院中几棵稀疏的树参差不齐,一个乒乓球台,一樘进学校的门,一樘出学校的门,老师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倍感亲切。风光无限的田野,在学校四周诱惑,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仍没有长大,象这些学生一样,这种短暂中的回忆,给人安慰。没有距离太久,只是生活过于匆忙罢了,没有停下来仔细体味,已经双鬓如霜。   音符摊开的绮丽不绝,绵绵淼淼,抒情优美深刻。包含着人间失落的真挚的情感和对明天冀望的厚菲,书写着凝重和美丽。我想给学生说一句话,保留这一份质朴,一颗音符是开不败的花蕾,放进心里,就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