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年》
2020-12-14抒情散文浇洁
团 年·浇洁小时候的年是从母亲手上开始的。过了腊月十五,母亲的手就像纺车,不停地织出我们所要的幸福。先挑了个农历逢单的日子扫灰。找出早已备好的细竹叉、老丝瓜瓤或到溪边拔几束百节草,戴上遮灰草帽,套好扎袖,便开始呼儿唤女大干一场。犄角旮旯
团 年
·浇洁
小时候的年是从母亲手上开始的。过了腊月十五,母亲的手就像纺车,不停地织出我们所要的幸福。 先挑了个农历逢单的日子扫灰。找出早已备好的细竹叉、老丝瓜瓤或到溪边拔几束百节草,戴上遮灰草帽,套好扎袖,便开始呼儿唤女大干一场。犄角旮旯、瓶瓶罐罐、洗门刷壁,连鸡埘笼都翻出来清洗了一遍,垫上了新稻秆。母亲的手由乌变白、由白转肿、由肿到开皲,就差房中地没搬出去洗净,家中一切清清爽爽,喜待团年(家乡把“过年”称“团年”,取其团圆之意)。扫完灰,母亲又开始充分利用田中所长、地里所种:糯米、芝麻、麦芽、红薯、豆子、谷子、菜籽油、红糖等,煎、炸、蒸、烹、炒、熬、筛、拌、氽等十八般武艺,做成结花散(用糯米粉搓成条做成花,放滚油中炸成的老家永康传统小吃)、酥麻片(把薯粉、糯米粉搅拌芝麻蒸熟、拍平、切片、晒干,再用细沙热炒或放滚油中泡开)、氽糖豆、圈米糖、米花糖片,还有炒花生、炸麻花绞…… 日子穿梭过,转眼就到了小年边,父母拈香送王爷上天,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紧接着在村里左一声右一声小孩玩鞭炮的喜气里,家中又忙着熏年猪,一年到头养猪出栏不就为团个好年么?猪头称元宝,猪耳叫顺风,猪舌为招财,猪肝、猪肠等猪杂留着正月待客,猪肉四邻八舍左十斤、右十斤地卖掉,留下的切成刀条状腌进大瓷缸,家境好时,母亲会卸下整条猪腿制成火腿。猪脚骨、面颊骨、背脊骨统称为宝,放在平时用来煮猪食的大锅里熬,用小火焖上一整天,一家人或左邻右舍围着香气四溢的锅剔肉嘬骨,是村人唱“快团年 罗,有肉吃 罗!”的最好体现。 熏猪忙了两天,就到了年二十八九。父亲忙着购年货、打糯米糍粑,团年糍粑尊称糍公。每块糍公上盖有醮染红素印成的“满堂红”四方章。一个糍公、两个猪油饼曾是极像样的拜年礼品。母亲则杀鸡宰鸭,除夕夜打了爆竹后、正月有好几天不能杀生,因为生畜也要团年。 母亲连年夜吃的薯粉肉丸都炸好了,我们馋得偷吃时,见母亲喊父亲到一角,悄声问:“我们还借了邻舍啥么?”团年,什么都要还清的。外面还有欠着父亲手艺工钱的,父亲想起便趁机走家串户讨回。我们则不管三七二十一,追在母亲脚边问新衣裤做好没有。母亲于是又急忙忙一天三趟往裁缝家赶。此时的裁缝废寝忘食忙得眼红手肿,缝纫机旁仍有几个母亲在催:“年三十夜八点前一定拜托做妥!团年没新衣我那个细崽真会闹死人 罗……”左催右促,母亲直站在裁缝边说了一背篓好话,衣服的扣眼还是没得闲锁成。母亲仍喜滋滋、乐颠颠把新衣捧回了家。 终于盼到年三十了!大清早母亲就提了几刀新鲜肉放到大锅里煮。父亲到供销社买了七八张大红纸请村里的洪老师写对联。洪老师早已义务为村人写了近一星期对联了,到团年时常忙得忘了拟自家对联。父亲千恩万谢从洪老师家取回对联,又忙着打草纸钱。打好后用红纸包成一长条贴到屋柱头、猪栏、牛栏、谷仓、鸡埘笼上,给柱神、猪神、谷神等做压岁钱。母亲抽空剪年画,中镶“招财进宝”“福禄寿喜”的字样,吩咐我们涂粥饮浆贴对联、贴门神,把年画贴到大门梁上。 吃中饭不久才二三点钟,村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团年爆竹。家家户户争早时,为早团早发。母亲愈发忙得心急。我和弟妹们早已洗涮完备,换上了渴望已久的新衣,被厨房的肉香勾得馋诞欲滴。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动筷,要谢过年后才能吃。父亲把铺了红布的八仙桌移至厅堂正中,围上绣有龙凤的红桌围,桌上摆了元宝、整鸡鸭、红纸肉块、果品等要我们对着拜了三拜。丰盛的年夜饭终于开始了!吃年夜饭时,家人一个都不能少,如有人没赶回,仍要摆好碗筷、空好桌位。桌上一定有芋圆,意为“芋(易)长芋(易)大”;红烧鲤鱼,即“年年有余”;还有一碗井锅里 文得喷香稀烂的四方肉。井锅就是灶边如深井的小锅。有一谜道:“一个伢崽墨墨乌,爬起天光搔搔肚”,猜的就是它。团年的每碗菜,我们都要说“好吃”,父母总是教会我们许多禁忌,为尊“年”。细想来,当年丰盛的年夜饭也只不过是“一碗肉来一碗鱼,三碗竹子四碗薯。”
“忙煞三十夜,嬉煞初一朝”。父母好不容易在红红火火的火盆边歇下,和我们一起守岁。小孩守岁守得越晚,来年越健康平安。我们早已讨到二毛二分压岁钱,满意地疲着打盹。母亲为给我们提神,讲起了她小时候团年的情景:“那时穷,一双缝了袼褙安好底的新袜子要穿三年,除夕夜正月初一穿一下,就叠放藏好留待明年团年穿。团年每人一张薄薄的糖麦饼。小孩脖子上挂吊红头绳拼成的‘八卦’形铜钱,上拼五个,下串三个,祈祝小孩成才发家,遍身穿金衣……”我们仍熬不住困边听边睡。父亲又想出一招:“猜中一个谜,奖二分钱!”父母有一肚子谜,我们怎么猜都猜不完:“头戴珍珠脚踩泥/天上皇帝没我大/皇帝没我不登基。”(稻谷)“正二三月抽枝拔节/四五六月长花短节/七八九月白如霜雪/十一二月上如胎盘,取了名节。”(乌桕籽)“青篷篷,篷篷青/田里壁岸挂山灯/只好诱小孩/不可做人情。”(俗称红妞即野草莓)……听着猜着,闻到了刺鼻胶臭!原来不小心谁一双新鞋被炭火烘熔了胶底。我们吓得大气不敢出。看了心疼,母亲溜到嘴边的骂“败时货”咽了回去,父亲抬起高高的巴掌放了下来,以一年中从没有过的忍耐力抢着笑道:“越熔越发……越熔越发……” 摸摸压岁钱还在,刚放心睡去。接二连三的新年开门爆竹又噼哩啪啦响起,也就清晨三四点钟鸡叫头遍,真是早起早发!父亲到床头强行把弟弟唤醒。我和母亲是“女人带厌”,可赖一会床。弟弟跟着父亲出大门,拜东西南北四方大神,边拜边念:“足踏四方,四方恒通,方方大利……” 一年到头,只有正月初一这天,母亲可安然赖在床上,任由父亲烧火做饭在厨房忙碌。男人早起打天下,女人起床享太平。正如俗话说的:“男人外出打好鱼,女人在家拿鱼篓。”但等父亲点好火,母亲还是起来蒸细米饭(由糯米拌红豆蒸的新年吉祥饭)。 正月初一,我们早想出门看伙伴穿啥新衣。母亲却叮嘱我:“女孩子家不要到处乱跑,要玩到院场上玩。”父亲则教我们新年礼节,见左右邻舍都要称呼,拜早年:“大爷大妈婶婶娘娘……恭喜发财添福添寿……”我们却怎么都记不住,分不清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为叔叔还是伯伯。有一年,小弟撞见一邻舍夫妇,情急之中叫出:“丈人丈婆(岳父岳母)天福天寿!”小弟正等着摸头夸奖:“小波大了一岁真懂事!”没想他们愣了一会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这个笑话成为村中经典一直流传至今。 正月初一不外出拜年,正好玩。大人围成一桌打竹兜牌,“梅长板斧喜”地叫。小孩在一起玩“剁角子”游戏。角子即实心铜钱,老寺堂边的苎麻园或菜园里可找到。把二块砖叠在一起,另一砖斜放在二砖上成斜坡,先放角子在砖坡上滚动,然后第一人剁第二人的角子,第二人剁第三人的……谁剁中了,就赢得一分二分钱。也有三五一伙四六一群在一起放小炮、下“鼓子棋”“跳蚤棋”、打铍子、翻纸板……反正玩得天花乱坠、不亦乐乎! 母亲洗了一上午衣服,下午则搬条凳坐在门神映衬的门廊上,和婆娘们聊即将在老寺堂上演直到元宵的家乡戏“三角班”:《古井记》、《鱼王会母》、《乌金记》、《半边剪刀》等,唱起三角班,三餐不吃饭!立马就有一个戏谜唐婶,嗓子发痒唱了起来:“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有家门/丰城县有个罗坊村/直接长房石接礅……一公子布了锦/二公子连科进士身/三公子读书成名士/四公子读书点翰林/五公子在金溪贩骡马……”见这里唱得欢,缺了几个门牙曾上台演过三角班的老王伯到里屋拿出二胡,擦了擦,边拉边摇头晃脑地唱:“干妹妹啊,一个鸡蛋二个黄,何个不想尝一尝?……拿起那个针线补衣裳,下嵌上,上嵌下,缝得那个裤子叮叮 当……”母亲见他唱得兴起,嘻嘻笑道:“王癫子,还不快把你的假牙补上!”婆娘们见母亲这么一说,越发开心得东倒西歪笑成一团。
·浇洁
小时候的年是从母亲手上开始的。过了腊月十五,母亲的手就像纺车,不停地织出我们所要的幸福。 先挑了个农历逢单的日子扫灰。找出早已备好的细竹叉、老丝瓜瓤或到溪边拔几束百节草,戴上遮灰草帽,套好扎袖,便开始呼儿唤女大干一场。犄角旮旯、瓶瓶罐罐、洗门刷壁,连鸡埘笼都翻出来清洗了一遍,垫上了新稻秆。母亲的手由乌变白、由白转肿、由肿到开皲,就差房中地没搬出去洗净,家中一切清清爽爽,喜待团年(家乡把“过年”称“团年”,取其团圆之意)。扫完灰,母亲又开始充分利用田中所长、地里所种:糯米、芝麻、麦芽、红薯、豆子、谷子、菜籽油、红糖等,煎、炸、蒸、烹、炒、熬、筛、拌、氽等十八般武艺,做成结花散(用糯米粉搓成条做成花,放滚油中炸成的老家永康传统小吃)、酥麻片(把薯粉、糯米粉搅拌芝麻蒸熟、拍平、切片、晒干,再用细沙热炒或放滚油中泡开)、氽糖豆、圈米糖、米花糖片,还有炒花生、炸麻花绞…… 日子穿梭过,转眼就到了小年边,父母拈香送王爷上天,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紧接着在村里左一声右一声小孩玩鞭炮的喜气里,家中又忙着熏年猪,一年到头养猪出栏不就为团个好年么?猪头称元宝,猪耳叫顺风,猪舌为招财,猪肝、猪肠等猪杂留着正月待客,猪肉四邻八舍左十斤、右十斤地卖掉,留下的切成刀条状腌进大瓷缸,家境好时,母亲会卸下整条猪腿制成火腿。猪脚骨、面颊骨、背脊骨统称为宝,放在平时用来煮猪食的大锅里熬,用小火焖上一整天,一家人或左邻右舍围着香气四溢的锅剔肉嘬骨,是村人唱“快团年 罗,有肉吃 罗!”的最好体现。 熏猪忙了两天,就到了年二十八九。父亲忙着购年货、打糯米糍粑,团年糍粑尊称糍公。每块糍公上盖有醮染红素印成的“满堂红”四方章。一个糍公、两个猪油饼曾是极像样的拜年礼品。母亲则杀鸡宰鸭,除夕夜打了爆竹后、正月有好几天不能杀生,因为生畜也要团年。 母亲连年夜吃的薯粉肉丸都炸好了,我们馋得偷吃时,见母亲喊父亲到一角,悄声问:“我们还借了邻舍啥么?”团年,什么都要还清的。外面还有欠着父亲手艺工钱的,父亲想起便趁机走家串户讨回。我们则不管三七二十一,追在母亲脚边问新衣裤做好没有。母亲于是又急忙忙一天三趟往裁缝家赶。此时的裁缝废寝忘食忙得眼红手肿,缝纫机旁仍有几个母亲在催:“年三十夜八点前一定拜托做妥!团年没新衣我那个细崽真会闹死人 罗……”左催右促,母亲直站在裁缝边说了一背篓好话,衣服的扣眼还是没得闲锁成。母亲仍喜滋滋、乐颠颠把新衣捧回了家。 终于盼到年三十了!大清早母亲就提了几刀新鲜肉放到大锅里煮。父亲到供销社买了七八张大红纸请村里的洪老师写对联。洪老师早已义务为村人写了近一星期对联了,到团年时常忙得忘了拟自家对联。父亲千恩万谢从洪老师家取回对联,又忙着打草纸钱。打好后用红纸包成一长条贴到屋柱头、猪栏、牛栏、谷仓、鸡埘笼上,给柱神、猪神、谷神等做压岁钱。母亲抽空剪年画,中镶“招财进宝”“福禄寿喜”的字样,吩咐我们涂粥饮浆贴对联、贴门神,把年画贴到大门梁上。 吃中饭不久才二三点钟,村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团年爆竹。家家户户争早时,为早团早发。母亲愈发忙得心急。我和弟妹们早已洗涮完备,换上了渴望已久的新衣,被厨房的肉香勾得馋诞欲滴。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动筷,要谢过年后才能吃。父亲把铺了红布的八仙桌移至厅堂正中,围上绣有龙凤的红桌围,桌上摆了元宝、整鸡鸭、红纸肉块、果品等要我们对着拜了三拜。丰盛的年夜饭终于开始了!吃年夜饭时,家人一个都不能少,如有人没赶回,仍要摆好碗筷、空好桌位。桌上一定有芋圆,意为“芋(易)长芋(易)大”;红烧鲤鱼,即“年年有余”;还有一碗井锅里 文得喷香稀烂的四方肉。井锅就是灶边如深井的小锅。有一谜道:“一个伢崽墨墨乌,爬起天光搔搔肚”,猜的就是它。团年的每碗菜,我们都要说“好吃”,父母总是教会我们许多禁忌,为尊“年”。细想来,当年丰盛的年夜饭也只不过是“一碗肉来一碗鱼,三碗竹子四碗薯。”
“忙煞三十夜,嬉煞初一朝”。父母好不容易在红红火火的火盆边歇下,和我们一起守岁。小孩守岁守得越晚,来年越健康平安。我们早已讨到二毛二分压岁钱,满意地疲着打盹。母亲为给我们提神,讲起了她小时候团年的情景:“那时穷,一双缝了袼褙安好底的新袜子要穿三年,除夕夜正月初一穿一下,就叠放藏好留待明年团年穿。团年每人一张薄薄的糖麦饼。小孩脖子上挂吊红头绳拼成的‘八卦’形铜钱,上拼五个,下串三个,祈祝小孩成才发家,遍身穿金衣……”我们仍熬不住困边听边睡。父亲又想出一招:“猜中一个谜,奖二分钱!”父母有一肚子谜,我们怎么猜都猜不完:“头戴珍珠脚踩泥/天上皇帝没我大/皇帝没我不登基。”(稻谷)“正二三月抽枝拔节/四五六月长花短节/七八九月白如霜雪/十一二月上如胎盘,取了名节。”(乌桕籽)“青篷篷,篷篷青/田里壁岸挂山灯/只好诱小孩/不可做人情。”(俗称红妞即野草莓)……听着猜着,闻到了刺鼻胶臭!原来不小心谁一双新鞋被炭火烘熔了胶底。我们吓得大气不敢出。看了心疼,母亲溜到嘴边的骂“败时货”咽了回去,父亲抬起高高的巴掌放了下来,以一年中从没有过的忍耐力抢着笑道:“越熔越发……越熔越发……” 摸摸压岁钱还在,刚放心睡去。接二连三的新年开门爆竹又噼哩啪啦响起,也就清晨三四点钟鸡叫头遍,真是早起早发!父亲到床头强行把弟弟唤醒。我和母亲是“女人带厌”,可赖一会床。弟弟跟着父亲出大门,拜东西南北四方大神,边拜边念:“足踏四方,四方恒通,方方大利……” 一年到头,只有正月初一这天,母亲可安然赖在床上,任由父亲烧火做饭在厨房忙碌。男人早起打天下,女人起床享太平。正如俗话说的:“男人外出打好鱼,女人在家拿鱼篓。”但等父亲点好火,母亲还是起来蒸细米饭(由糯米拌红豆蒸的新年吉祥饭)。 正月初一,我们早想出门看伙伴穿啥新衣。母亲却叮嘱我:“女孩子家不要到处乱跑,要玩到院场上玩。”父亲则教我们新年礼节,见左右邻舍都要称呼,拜早年:“大爷大妈婶婶娘娘……恭喜发财添福添寿……”我们却怎么都记不住,分不清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为叔叔还是伯伯。有一年,小弟撞见一邻舍夫妇,情急之中叫出:“丈人丈婆(岳父岳母)天福天寿!”小弟正等着摸头夸奖:“小波大了一岁真懂事!”没想他们愣了一会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这个笑话成为村中经典一直流传至今。 正月初一不外出拜年,正好玩。大人围成一桌打竹兜牌,“梅长板斧喜”地叫。小孩在一起玩“剁角子”游戏。角子即实心铜钱,老寺堂边的苎麻园或菜园里可找到。把二块砖叠在一起,另一砖斜放在二砖上成斜坡,先放角子在砖坡上滚动,然后第一人剁第二人的角子,第二人剁第三人的……谁剁中了,就赢得一分二分钱。也有三五一伙四六一群在一起放小炮、下“鼓子棋”“跳蚤棋”、打铍子、翻纸板……反正玩得天花乱坠、不亦乐乎! 母亲洗了一上午衣服,下午则搬条凳坐在门神映衬的门廊上,和婆娘们聊即将在老寺堂上演直到元宵的家乡戏“三角班”:《古井记》、《鱼王会母》、《乌金记》、《半边剪刀》等,唱起三角班,三餐不吃饭!立马就有一个戏谜唐婶,嗓子发痒唱了起来:“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有家门/丰城县有个罗坊村/直接长房石接礅……一公子布了锦/二公子连科进士身/三公子读书成名士/四公子读书点翰林/五公子在金溪贩骡马……”见这里唱得欢,缺了几个门牙曾上台演过三角班的老王伯到里屋拿出二胡,擦了擦,边拉边摇头晃脑地唱:“干妹妹啊,一个鸡蛋二个黄,何个不想尝一尝?……拿起那个针线补衣裳,下嵌上,上嵌下,缝得那个裤子叮叮 当……”母亲见他唱得兴起,嘻嘻笑道:“王癫子,还不快把你的假牙补上!”婆娘们见母亲这么一说,越发开心得东倒西歪笑成一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