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元宵节里的温馨

2020-09-17叙事散文湛社琴
元宵节里 “吃汤圆” “打灯笼”中国节庆文化中,吃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元宵节吃汤圆是我最大的念想,民以食为天吗?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北多数地方还处于饥饿状态,哪个不为嘴呢!元宵节就该吃汤圆了,传统节日习俗嘛。关于“吃元宵(
元宵节里 “吃汤圆” “打灯笼”

中国节庆文化中,吃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元宵节吃汤圆是我最大的念想,民以食为天吗?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北多数地方还处于饥饿状态,哪个不为嘴呢!元宵节就该吃汤圆了,传统节日习俗嘛。

关于“吃元宵(汤圆)”的传说很多,和西安有关的是汉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汉武帝时长安未央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禁宫,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一次在御花园准备投井自杀时,被大臣东方朔救下,东方朔并决心帮助她。东方朔为汉武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善辞赋,不但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善良,又能言机敏,诙谐有趣的人物,被誉为“智圣”。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


于是,东方朔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此劫很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宫中的“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吃汤圆习俗,因为做汤圆的宫女叫“元宵”,吃汤圆也被叫成“吃元宵”。


传说很美,但不能全当真。专家考证元宵节“吃元宵”始于宋明两代。元宵叫汤圆,历史上别称很多“面茧、粉果、浮圆、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元宵称为“汤圆”,还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映在水中。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一首民歌唱的:“一碗汤圆圆又圆,吃了汤圆好团圆。”


宋代诗人姜白石有一首《咏元宵》的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初始的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在西安老市民的记忆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传着一个把元宵称“烧心蛋”的滑稽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当年有一个逃荒到西安的小伙子到西大街老关家甜食店要饭,店主施舍一碗元霄,饿极了的穷汉娃,头一回吃元宵。一口囫囵吞下,没咬,烧得直喊:“啥元宵?烧心蛋!”还有,逃荒的小伙子吃了元宵,过十多天又登门要饭,时值夜晚,正遇老关家关门,而店主正下饺子,听这小伙子说,一天都没吃个啥啥。店主召呼伙计,并说看娃可怜的,快给端一碗。逃荒小伙子一见有点儿诧异:“我的神呀!这烧心蛋(元宵)咋长耳朵咧?”于是,小时候西安不少人把元宵叫“烧心蛋”。


记得小时候,外婆教过我几首与元宵节有关的儿歌,好像从卖汤圆的吆喝声移值过来的,当时不少孩子会唱。“高楼高,高楼高,高楼底下卖汤圆。汤圆圆,元汤圆,汤圆不圆不要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城内,卖元霄的唱的数元霄也歌,也好听,他边唱边数元霄:“一个的五咧,五个的十,十个的十五咧,听好了数,二十个够咧,包上咧个请。”其中“听好了数”即叫你听好了复核再数一下;“包上咧个请”则是给你把元霄包装好了,“请”即请走好,送客了。语言筒练干脆,富含节奏韵味,温馨舒服。而卖元霄的每次唱数不一样,唱词也在变,总之唱数时,卖元霄的似乎很高兴,沉浸在小生意做成的乐趣中。“唱数”应该是最惬意的吆喝了。


记忆里,另一首有关正月十五的童谣,与“灯笼”有关:“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咧回家睡。”还有西安民俗讲究正月十五前舅舅给外甥送灯。有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以此引出的一首童谣也不错,“打灯笼,照舅舅,俺舅藏在门后头。干啥呢?吓娃呢!把娃吓得叫舅呢!”


物质贫乏的年代,买一盏灯笼不容易,舅舅送给外甥的灯笼彰显着亲情的珍贵。现在满街的灯笼装点着城市的美丽,改革四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