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雨中的张谷英
2020-12-14抒情散文葛取兵
雨中的张谷英○葛取兵拜谒张谷英,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这个隐居在群山环抱之中,朴素而古雅的建筑群就这样落落大方地绽现我的眼前。山苍苍,林莽莽,只因有了雨,便有了空蒙,使张谷英有了浩浩渺渺的神秘之感。蓦然间,“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唐诗
雨中的张谷英
○葛取兵
拜谒张谷英,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
这个隐居在群山环抱之中,朴素而古雅的建筑群就这样落落大方地绽现我的眼前。山苍苍,林莽莽,只因有了雨,便有了空蒙,使张谷英有了浩浩渺渺的神秘之感。蓦然间,“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唐诗绝句给这幅江南水粉画作了最好的眉批。
石狮坐卧的祠堂门幽幽深深地洞开着,门楣上苍劲的“文魁”金匾,带着久远而古朴的原始气息,带着历史遗风遗韵的痕迹,于这烟雨迷离之间向世人呈现岁月尘封的黯黯银色。
跨过高高的石门槛,我的思绪就已经融入了张谷英的历史,恍然间,鹤发童颜的张老夫子峨冠博带,慈眉善目踱出来,让我这个后生小辈受宠若惊。他柔韧而有力的手挽着我,穿巷道,越天井,过高堂,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绵绵延延。看到是屋宇绵亘,檐廊衔接,听到的却是张谷英村的百年沧桑。
屋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屋内的我却似闲庭信步。看琳琅满目的雕画,看禀实厚重的石刻,精致流畅的木雕演绎的是丰收详和的太平景象,这何尝的浅显辄止民俗风景,折射出的是张谷英百年先辈勤劳的精髓。祖先堂的萧穆,应该让每一位游人的心灵沉重起来,不然又何以有儒生叠出呢?分明感觉到了夫子如矩的目光,让我如刺在背。“户外五株柳,墙头几树花;路人遥指点,此是读书家。”张谷英19代孙张涯潜随意挥洒的学子启蒙诗,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点了一下,却让我看到了一幅学风濡厚的山水画。
走出祖先堂,往右过几许廊檐,有河如玉带,。河名渭溪河,迂回曲折,穿屋而过。我惊叹张谷英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水为村之魂,大屋人企望的是这条玉带水给村人带来灵气。河畔有井,虽近在咫尺,却互不干涉,河水涨,井水亦涨。河水浊,井水却清澈如镜。玉水村中过,麻石搭为桥。河中多桥,百步三桥便是一景。石桥、青石板路、廊檐,交相衔接,相映成趣,使大屋有了江南水乡的秀丽姿色。“人行十里过观四坳,水流百步过三桥”的诗句便是生动的写照。
走得累了,随意在一天井坐下来。品一杯清茶,回味着观景时的心境。茶雾深处,张谷英手执古书,淡啜香茗,浑然教子的姿态跃然而出。一位老婆婆絮絮刀刀地讲述张绍昆割肉为娘治病的故事之余,竟依旧能朗朗而清晰地背诵“劝善书多皆切记,我劝为人从孝起。堂前父母大如天,须知万善孝为先”的《劝孝歌》,孝友家风至今可见一斑。这是张家大屋的传家至宝、度世金针。
雨依旧在下,走出大屋,上龙形山,但见千山叠翠,云烟苍茫,而张谷英大屋状如飞鸟凌云,势如卧龙欲腾。古屋院墙高筑,青砖碧瓦,典型的明清遗风。“天街小雨润如酥”,仿佛这眼前的美景,便是诗中的境界了。
沿着一条蜿蜓曲折的林间小径,走向张谷英墓。山路默默的,有如思绪的触角,一直伸向远处山坡之上茂密的森林中。墓茔静静的,在空蒙的烟雨中,呈现出一种迷离。我立于墓碑之下,有鸟鸣声在风雨中轻轻荡漾,一切那么平静,那么真实。当年躲避战乱的张谷英似乎想到几百年后有那么多生灵来叩拜他?或许他应该感谢孔孟之道,才有了今日的辉煌。
走出张谷英村,回头看那山那屋,山也朦胧,屋也朦胧,于是生出许许多多关于山,关于屋的遐想,有淡淡的山歌萦绕,有浅浅的水墨画渲染,更有历史的烟雨浸润,渐渐地酥了筋骨,迷了魂魄,差点儿让我醉倒在斜风细雨中不知归路。
(通联:湖南省临湘市人事局414300)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