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说 酒
2020-12-14抒情散文汪少潭
说起酒,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茅台、五粮液,想到人头马、白兰地等等等等。然而,酒之为酒,却留下了不少优美动人的故事,也制造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人生悲喜剧,酒好酒坏,一言难辨。酒的历史,大概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当果品采集和粮食生产出现剩余
说起酒,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茅台、五粮液,想到人头马、白兰地等等等等。然而,酒之为酒,却留下了不少优美动人的故事,也制造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人生悲喜剧,酒好酒坏,一言难辨。
酒的历史,大概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当果品采集和粮食生产出现剩余时,由于这些含糖物质堆积在一起,在一定的温度与湿度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自然发酵而形成了酒。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酿酒就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我国古代史籍中也屡屡提到人工酿酒产生于文明时代开始前的传说。如战国时期成书的《世本•作篇》中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战国策•魏策》出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最早发明酿酒术的人是在大禹时期的一个叫仪狄的妇女,大禹饮了她进贡的酒之后觉得很甘美,便说:“后代中肯定有因为贪杯而遗误国家社稷的人。”后来大禹出就有意疏远了仪狄,再也不饮酒了。 大禹虽然戒了酒,但他的后代还是不幸被他言中,夏朝末代的君主桀就是这样,刘向在《烈女传》中汜录他的罪行时主要的一条就是大肆酗酒。称他成天与宠妃妹喜饮酒“无有休时,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干人,犄头而饮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正是因为如此挥霍放纵,所以商汤灭了夏朝,这也许是酒色亡国住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见证。
除仪伙作酒之外,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杜康造酒的传说。相传,杜康为夏朝第五代国王相的儿子,从小帮外公牧羊。—次杜康放羊时突然遇大雨,便急忙赶着羊群回家,而把盛在竹筒里的秫米饭忘在一棵树上。等到雨过天晴,杜康再次来到这座山上放羊时,发现以前遗留忘的秫米饭已变得芬芳诱人了,特别是筒里的饭汁,更是甜美可口,于是,杜康认识到了米饭发酵的作用,后来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酿出了能醉人的甜酒。
其实,关于仪狄造酒还是杜康造酒的说法,现已无从考证。但考古事实证明到了殷商时代,我国的酿酒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由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发展,贵族们用谷物酿酒十分普遍,而宫廷中已能用各种粮食酿制出醴(用稻麦酿成、比较淡)、鬯(chang用黑黍酿成、掺有香草所煮的汁水)等不同品种的酒来,鬯在当时是王室中最高级的酒,多用于王室盛宴、祭神,或用于君王赏赐臣下。在著名的毛公鼎和大盂鼎铭文中均有锡鬯的记载。这一史实从正面告诉我们今天的酒厂和经营者,在产品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档次,当然这是后话。也许正是有了如此发达的酿酒术,所以在夏桀之后,殷纣王酗酒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这样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有了商纣王的这种“率先率范”,自然就有了王室贵族没日没夜地喝酒,而且日大呼小叫,没有一点节制。商代王室贵族阶层沉湎于酒的事实从考古中也得到了印证,因为,在商代贵族的墓室之中,青铜酒器的数量与品种之多,可谓超古绝今。更令人惊异的是,1987年河南信阳商代墓地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卣内,密封良好,经河南省食品工业研究所抽样色谱测试,该古酒每百毫升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酯,并有果香气味。这种酒虽经过三千多年的水解、醇解和氨解等一系列的变化,但仍然保存着浓郁型香洒的成分,与甲骨文记载中的鬯相吻合(见《人民闩报》1987年12月24日《三干年前古酒尚飘香》一文)。
到了秦汉时期,酒的酿造把酿化与发酵结合起来,使酒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就是后来广泛应用,至今仍被沿用的以制曲技术为主的“复式发酵发”,酿造技术的逐步提高,使酿酒走上了科学的途径,并因此产生了大量名酒。从时间上来看,最早出现的酒属于浊酒,其特点是制造时间短,曲少米多,成酒稠浊,其味稍甜,略带酒味,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只能算是一种甜饮料,如醴、醪等,与现在生产的稠酒、醪糟差不多。后来又出现了清酒,清酒的酿造时间长,度数高,滋味醇厚,酒液清澈。属于这类酒的有酎、醇等,是白酒的原型。为了提高酒的浓度,到唐宋时期,还出现了“烧酒”,也就是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而制造出的蒸馏酒。蒸馏酒的出现,是酿酒技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关于葡萄酒条目中记载:“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太平御览》中也提到唐太宗破高昌国后,不但把马乳葡萄种植在御苑里,不亲自过问马乳葡萄造酒之事,并用酿成的酒大赐群臣。这说明葡萄酒的生产在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纵观历朝历代,均是以嗜酒而亡,以戒酒而兴,可见“酒之为害久矣”。然而东汉孔融却另有看法,他说:“酒之德,久矣。古先哲王炎帝礼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尧不干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菩功于汉;由是观之,洒何负于政哉!”可见.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下是有一定的正面作用的。我们甘肃的洒泉,相传就是霍去病犒赏三军,将酒倒人泉中与士兵共饮而得名。而千占名篇《水浒传》中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成了梁山好汉就能够聚集山林,与朝廷抗衡的上要动因和最高理想。
当然,酒也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在我们平常所说的酒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与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三国时曹操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定出了多少文人从政的远大抱负;而李白”斗酒诗百篇”又道出了诗人何等的情怀,乃至于他在《将进酒》中竟然提出“五花马、干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真是酣畅淋漓。杜甫也是写酒的高手,他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示的一览无余。杜牧的《清明》至今为人们传颂,其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已经成了广告词。而绍兴的女儿酒也被写成了歌,谱成了曲,流行—时。《贵妃醉酒》的题目不仅写成戏、做成曲、绘成图,而且派生出许多文学作品来,《红楼梦》是更是酒文章不断,刘姥姥、史湘云、宝黛钗几乎全都有酒为名,可见酒文化之深。与此同时,还产生了酒俗。据传商代就有酒官,就有酒令,如今猜拳行令已是“大街小巷相闻”,结婚的、送葬的、开业的、告别的、迎新的、洽谈业务的、甚至是搬了新房的、发了奖金的、领了稿酬的,都要拿酒侍候,也许这正应了中国人“无酒不成席”的老话。
过去,酒是男人们的专利。相传,西方人制造酒也是专供男人和祭祀用的,但男人不能每天都守着自己的酒缸酒坛子,也不能将酒走那儿带那儿,所以每次外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凑到女人的嘴边,闻闻有没有酒气。这也就是“接吻”的来历。现在社会男女平等,女性中不乏酒中豪杰,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所以她们今天在尽情享受美酒之时,用不着担心背上偷酒的罪名。说到这儿,还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夫妻均好洒,家中的花费均因酒而捉襟见肘,于是二人一合计,酒的利润很高,不如自己边卖酒边喝酒,以酒养酒,两全其美。于是,他们倾其所有,先购得名洒一坛,零售一杯一元的话,售完后刚好对半得利。巧的是买酒刚好剩下了一元钱,丈夫拿着,他便对妻子说:“我先开个张,一元钱给你,我来—杯。妻子收了钱,给了丈夫一满杯,丈夫接酒后一饮而尽。见到此情此景,妻子再也忍不住了,她把钱交给丈夫,说,我也来一杯,就这样,一坛子洒很快就喝完了,夫妻俩手中仅剩下当初的—元钱。
一元钱的酒生意,自然是做不厂去了。但酒绝不会因夫妻店的关门而溜之大吉,相反,洒的家族越来兴旺,抛开洋酒不说,单是国产酒已是生产厂家星罗棋布、品种花色日新月异,昔日宫廷琼浆,今朝百姓佐餐。同时,我们发现酒的消费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无疑给酿酒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酒的消费低度化、营养化和饮酒方式的健康化、文明化等趋势,不能不引起各界的关注。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酒的真假优劣问题。由于酒的消费量与日俱增,假冒伪劣横空出世,造成了接二连三的人身伤亡事故。尽管酒家包装经常换,防伪天天变,可仍然逃不脱被假冒的命运。假酒之害,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方,我们除了呼吁“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制假者赶紧住手之外,也希望通过加大打击力度,整顿市场秩序来还老百姓一个放心的酒。
当然,除了饮用,酒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用途,比如医用,做菜等,对经济而言,酒的贡献就更大,所以酒的好处依然多多,所以酒的故事依然流传,所以酒的文化依然发展,所以关于酒的争论依然还会争论下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