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那些记忆里的元宵节

2020-12-14叙事散文若荷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元宵佳节。古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挂大红灯笼于门庭之上,大街小巷,普天同庆,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逛灯会、猜灯迷、跑龙灯。至元宵节这天,人们吃元宵,观花灯、赏焰火,将年的最后一天推向整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元宵佳节。古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挂大红灯笼于门庭之上,大街小巷,普天同庆,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逛灯会、猜灯迷、跑龙灯。至元宵节这天,人们吃元宵,观花灯、赏焰火,将年的最后一天推向整个节日的高潮,所以,我们又叫它“灯节”。   灯节延续到七十年代,跑龙灯、猜灯迷、逛灯会等活动被当成“四旧”“破除”了。但是,尽管这样,那些辛苦了一年的人家,却仍然在这一天里,将胡萝卜切成大小不等的小段,在一面掏一个小坑,中间插上捻了棉芯的火柴棒,点燃了放到家中阴暗的地方,比如院子里的石磨上,锅台上,屋门角,一直摆到大门口,两边各放一对,灯火闪闪烁烁,煞是好看。   我的童年时的元宵节,几乎都没有逛灯会、猜灯迷、跑龙灯这些活动了。记忆里最大的乐趣,是在元霄节这一天放烟花,吃汤圆。那时候,因了父母的原故,我们随着他们在乡村到处落户安家。尽管这样,对山村里的民俗却了解的并不多,一是我们谨从父母教诲,在这些日子里很少到老乡家里去:人家全家团圆,你去做什么?二是当时的乡下非常穷困,村子里很少在这些节日里将那盛大的民俗节目拿出来,热闹一下。在那些日子里,村里的人家,能吃上一顿好饭就不错了。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同桌同学还在这一天里哭着走进学校,他因没有得到和弟弟一样的待遇——吃到一平碗的水饺而委曲,用哭泣来反抗他的“偏心”的父母。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们家,条件似乎比一些同学家要好一些。在这一天里,我可以有一部分烟花来放。那是一种短短的,只出火花却不炸响的烟花,因为可以握在手里而没有危险,我们女孩子都叫它“手花”。做烟花的纸都是用旧年画做的,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好像它本来就是专门为女孩子而制作。   那些烟花,我们是不用买的,母亲的堂弟,我的一个表舅就是做烟花的。他的家乡人人都会做鞭炮,男的女的,大人小孩齐上阵,有滚筒的,有捻芯的,工种轻重搭配,一个家庭就是一个鞭炮作坊。到了新年的跟前,全家出动拿到集市上去卖。在老家,数表舅家做的烟花最好,质量高,远近都知道他是做鞭的高手,所以好卖些。在家乡的集市上赶完集,他总会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这里的乡镇与他家相隔有二百多里,可这么远的路程却都没能难倒他。一到腊月二十八年集这一天,天还朦朦亮,表舅的洪门大嗓就在我家门外不远的集市上响起了   一个外乡人,穿越百里山路到我们这里来卖花,也许是不容易的事吧,我经常看到他的自行车上,到处是冰雪泥水。因为天冷,他自己呼出的热气,将眉毛胡子都弄的花白的,挂着一层冰碴。他到我们这里来卖花,是从来不进我家吃饭的,只是把车子往我家一靠,就赶往早集上去了。往往是,我父亲早上打开门,院子里已经看不到人了,只有他骑来的满身泥水的车子,还有一件破得不能再破的老黑棉袄,还有他特意放到我家门前,给我们的五六盘的烟花、鞭炮。   那些鞭炮是要在年三十的时候早放了的,烟花却要等到正月十五的那天。就像我们吃东西,把不好的先吃掉,单留好吃的慢慢享用。那时的烟花,在我的心目中也是如此——比好东西还好东西。到了十五,鞭炮是早已没有了,拿它们出去燃放的当然到不了我的手,我还有一个淘气的哥哥,因为是男孩子,他便得到了分享燃放鞭炮的权利。那么,烟花就是我的了。母亲在分那些烟花的时候,就是这样想这样分的,鞭炮归他,烟花归我。谁让我是女孩子呢?   到底是我高兴的时刻来了!我一边兴奋地守着那些让我排了队的,用各色纸张做成的烟花,一边拿眼睛瞥羡慕地望着它们的哥哥。可是,到了真正放烟花的时候,却又没有我的份了。母亲说,十五的晚上,女孩子“只能玩灯,不能动火,如果动了,会在新年里尿床”。于是,那些烟花,便重又递到哥哥的手上,母亲则叫上我,用五分的硬币一点一点的去挖胡萝卜。挖完了,插上绵芯,倒上陈年的花生油,还要我帮她挨个角落里去送灯。送时动作要慢,如果赶上个风雪的天气,很怕那些风雪把灯给打灭了。在送灯的过程中,母亲嘴里还要念念有词,好像是一些希望来年“全家平安,团团圆圆,去除邪气”之类的话语。等我帮母亲送回灯来,那些所谓的我的烟花,早已消灭在哥哥的手中了。   我从小在那些山村里长大,到十五岁都没有吃过无宵。第一次吃元霄是在哥哥的岳母家。那年他刚订了婚,母亲在这个初进家门的城里嫂子的红包里,很大方地放进了一大笔的见面礼,这让哥哥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沉重感。因为那时我父母的身体都不好,老家还有一个奶奶需要他们照顾,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但是为了哥哥,母亲还是悄悄几乎不能承受地给了她,这让哥哥非常感动。大概就是因为这个,那年的元宵节,我在城里上学没有回家,哥哥从学校里把我带去嫂子的娘家吃元宵。嫂子是南方人,她们家年年做元宵,并且做的很讲究,很地道。   那是我第一次吃元宵,从来没有见过元宵的我,看到新嫂子的娘家桌子上摊了一张新报纸,报纸上摆着白白圆圆的小东西,觉得新奇极了。嫂子的妈妈,一个略有些弯腰的带着病态的老太太,把半铝锅的清水烧开后,将它们依次放进水去。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煮熟,急得嫂子上前直看。我记得哥说那火不够用,可能是老太太烧火炉的技术不太好,把炉子烧灭了。   费了好大的功夫,元宵还是做熟了,一人一碗地分到面前。我看到碗里的元宵,原来硬棒棒的它们,经过了半天的滚煮,一下子变得软软的、滑滑的了。元宵在每人的碗里,有六个,当这六个元宵盛到碗里时,它们一下子就滑挤到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圆”,犹如围抱在一起的亲亲热热的兄弟姊妹,浑然分不出单独的来,这就是正月十五月圆时份吃元宵的真正寓意吧?   这就是我第一次的吃元宵了。   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裕,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习俗不仅流传不衰,而且越来越红火热闹,各地根据自己的民俗又增加了不少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但是,不管现在的它们再怎么纷繁,我还是经常怀念童年放烟花的日子,回味第一次吃元宵时带给我的那份喜悦。   放烟花的心情已经淡了,元宵在超市里也天天有的卖,随便你什么时候吃,吃什么样的花样和品牌。然而,屋内悬灯挂彩、屋外烟花起落,全家人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还是在正月十五这天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节日的形式,在我们的精神的追求上,也应是一种“团圆美满,丰收和睦”的吉祥的象征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