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瓦屋山
2020-12-14抒情散文边看边走
我自己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初识瓦屋山,我却没有把它看成一座山。我无法忘情于山水的清幽,不能沉潜于植物的绿意,没有心情领略 “云霞荡胸襟,花竹怡性情”的韵致。我被它卓约的身影所感染,被它的孤独震慑了,它不是一座山,而是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孤独的
我自己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初识瓦屋山,我却没有把它看成一座山。我无法忘情于山水的清幽,不能沉潜于植物的绿意,没有心情领略 “云霞荡胸襟,花竹怡性情”的韵致。我被它卓约的身影所感染,被它的孤独震慑了,它不是一座山,而是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孤独的生命之灵。我与它的相遇,是早已注定的机缘,今天的见面,是冥冥之中,已经做好的安排。
瓦屋山,坐落于四川洪雅县境内。洪雅已经属于比较偏远的小县,而瓦屋山又偏居于洪雅一寓,确是人迹罕至之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说不清有多少令人神往的名山,远的不说,就在距瓦屋山仅几十公里,便有名闻天下的峨眉山。与它们相比,瓦屋山是渺小而可怜的。它甚至没有自己堂堂正正的名字,其名得自山的形状如当地老百姓的瓦屋,这应该是某位偶然路过的樵夫随便赐给它的吧。
我到瓦屋山,是因为单位开会,把地点选在了这里。
离开喧哗的城市向它靠近的行驶,很像赶赴一次早已约定却多次错过的约会。接近它的时候,已是天色朦胧的黄昏。冉冉升腾的雾霭可以忽略,路边绵密丰盈错落无致的植物可以忽略,层峦叠嶂青烟缭绕又由暗淡的光线渲染而出的静谧也可以忽略,但我不能忽略那浸淫于徐徐清风里拂面而来的独特气息。这是一种宽厚充盈且沉稳肃穆的灵气。或许,我可以为与这灵气的际会找出合适的理由,由于生性不好出门,缺少游览观光的兴致,偶然遭遇如此清幽之地,当然有一种新鲜别致的感受。但是,我的感受,确实不是“新鲜”一词能搪塞的。正是这无影无形无边无际的灵气,让我离开了身边的同伴和脚下的土地,让我像它一样扩张弥散,袅袅上升。
当我站在停车的平台,神思已经恍惚,瓦屋山就在我的面前,在我投向它的目光里,我看到了它注视我的眼神。挺拔、雄伟、险峻一类赞叹山的词汇与它无关,它更像一位阅尽人间万象、心地宽厚神情安详的老者,惓曲在这茫茫荒野。不是追逐劳顿后的小憩,亦非洞穿红尘后的逃遁,它生来就在这里。它的出现,或许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但我觉得更像是某位母亲一次无人察觉的分娩,这位心有隐情的母亲,匆匆把它遗弃在这里,从那时起,这一散落的生命,便经历了岂止千年万年与风雨为伴,同日月共寝的孤独的生长之旅。
次日晨起,我已顾不及饱吸“天然氧吧”的清爽空气,而急急忙忙向它进发。行走于长了苔藓的小径,穿越在幽深的密林,我无遐欣赏眼前人间仙境般的旖旎景色,只想早一点进入它的怀抱,从内部去探视其间的隐秘。
上得山来,在一块面积不大的平顶之上,一群参天古木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些古木,多粗壮挺拔,也有略细小的夹杂其间。它们分布很随意,可以说杂乱无章,但那种傲然独立的气势压迫着你,让人顿生景仰之意。这恐怕不是人为的栽种,应是造化任性的装点,其年代也无从亦不必考究,只知道不管看过多少飞鸟折翅、多少绿叶成灰,更不用说多少人事兴衰、朝代更替,它们始终镇静地倔强地站在苍茫大地,兀自挥洒生命的本能,与天空比高。在林中,有些古木很偶然地倒卧在同伴的身旁,无论是生命能量耗尽后的寿终,还是雷击的摧残,都显得坦然安详,有一种此生认命的无畏气魄和悲壮气概。与它们所显示出的悲壮气质相比,自以为乃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是极脆弱渺小,甚至萎琐可怜的。且不说天寒地冻对人的为难,也不说生老病死对人的困扼,仅仅为柴米油盐,就可以把人卷进纷争的漩涡随波沉浮,摧眉折腰,蝇营苟且,大多数人那短促的一生也被弄得干燥无趣,古往今来,有几人能挺直脊梁任性逍遥刚直壮烈而终其一生?
在瓦屋山某些僻静的角落,零星可见已残破颓废、荒草丛生的坟茔,透过其裂缝或破孔,可窥见主人空空荡荡阴暗潮湿的居室。休问它的主人活在何年何月,生在哪家哪户,姓甚名谁,有什么样的人生履历,那一旦激情澎湃热血流淌的身躯,早已零落成泥,所有在生的贵贱荣辱是非得失都随曾经沉重的肉身一起灰飞烟灭、无影无踪了。我才明白,为什么当初他们都选择了如此僻静之地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是因为与斯山相比,人的生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只能悄悄地融化在山的怀里。
回头一想,我之所以感知到瓦屋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可以与之对话的生命之灵,正是这些生命事物所给予的启示。我以我区区之躯行走在苍茫大地,那些已经经历的让我梦绕魂牵,那些即将来临的让我翘首期盼,把它们都纳入这山的背景来映衬,原来自以为神圣而坚守的一切,不过是瓦屋山打个盹就可以视而不见的一岁枯荣、一次成败、一场兴废。
瓦屋山的存在绝非等待我的到来。从亘古洪荒到我的出现,从我的消失再到天荒地老,瓦屋山依然风姿如故,依然镇定如故,我所谓赶赴约会,也只是自作多情而己。
我听归来者口传,每年五月,瓦屋山上杜鹃怒放,那红的、白的、黄的,色彩斑斓的花朵把孤独的瓦屋山点染得绚丽缤纷光辉灿烂。山也有山的魂啊,它超越了全部的苦乐悲欢,只按照生命的节律,谨守着与春天的约定,迎着明媚的阳光,渲泄它永不衰竭的生命潜能。
面对瓦屋山,我悲怆无言!
瓦屋山,坐落于四川洪雅县境内。洪雅已经属于比较偏远的小县,而瓦屋山又偏居于洪雅一寓,确是人迹罕至之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说不清有多少令人神往的名山,远的不说,就在距瓦屋山仅几十公里,便有名闻天下的峨眉山。与它们相比,瓦屋山是渺小而可怜的。它甚至没有自己堂堂正正的名字,其名得自山的形状如当地老百姓的瓦屋,这应该是某位偶然路过的樵夫随便赐给它的吧。
我到瓦屋山,是因为单位开会,把地点选在了这里。
离开喧哗的城市向它靠近的行驶,很像赶赴一次早已约定却多次错过的约会。接近它的时候,已是天色朦胧的黄昏。冉冉升腾的雾霭可以忽略,路边绵密丰盈错落无致的植物可以忽略,层峦叠嶂青烟缭绕又由暗淡的光线渲染而出的静谧也可以忽略,但我不能忽略那浸淫于徐徐清风里拂面而来的独特气息。这是一种宽厚充盈且沉稳肃穆的灵气。或许,我可以为与这灵气的际会找出合适的理由,由于生性不好出门,缺少游览观光的兴致,偶然遭遇如此清幽之地,当然有一种新鲜别致的感受。但是,我的感受,确实不是“新鲜”一词能搪塞的。正是这无影无形无边无际的灵气,让我离开了身边的同伴和脚下的土地,让我像它一样扩张弥散,袅袅上升。
当我站在停车的平台,神思已经恍惚,瓦屋山就在我的面前,在我投向它的目光里,我看到了它注视我的眼神。挺拔、雄伟、险峻一类赞叹山的词汇与它无关,它更像一位阅尽人间万象、心地宽厚神情安详的老者,惓曲在这茫茫荒野。不是追逐劳顿后的小憩,亦非洞穿红尘后的逃遁,它生来就在这里。它的出现,或许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但我觉得更像是某位母亲一次无人察觉的分娩,这位心有隐情的母亲,匆匆把它遗弃在这里,从那时起,这一散落的生命,便经历了岂止千年万年与风雨为伴,同日月共寝的孤独的生长之旅。
次日晨起,我已顾不及饱吸“天然氧吧”的清爽空气,而急急忙忙向它进发。行走于长了苔藓的小径,穿越在幽深的密林,我无遐欣赏眼前人间仙境般的旖旎景色,只想早一点进入它的怀抱,从内部去探视其间的隐秘。
上得山来,在一块面积不大的平顶之上,一群参天古木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些古木,多粗壮挺拔,也有略细小的夹杂其间。它们分布很随意,可以说杂乱无章,但那种傲然独立的气势压迫着你,让人顿生景仰之意。这恐怕不是人为的栽种,应是造化任性的装点,其年代也无从亦不必考究,只知道不管看过多少飞鸟折翅、多少绿叶成灰,更不用说多少人事兴衰、朝代更替,它们始终镇静地倔强地站在苍茫大地,兀自挥洒生命的本能,与天空比高。在林中,有些古木很偶然地倒卧在同伴的身旁,无论是生命能量耗尽后的寿终,还是雷击的摧残,都显得坦然安详,有一种此生认命的无畏气魄和悲壮气概。与它们所显示出的悲壮气质相比,自以为乃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是极脆弱渺小,甚至萎琐可怜的。且不说天寒地冻对人的为难,也不说生老病死对人的困扼,仅仅为柴米油盐,就可以把人卷进纷争的漩涡随波沉浮,摧眉折腰,蝇营苟且,大多数人那短促的一生也被弄得干燥无趣,古往今来,有几人能挺直脊梁任性逍遥刚直壮烈而终其一生?
在瓦屋山某些僻静的角落,零星可见已残破颓废、荒草丛生的坟茔,透过其裂缝或破孔,可窥见主人空空荡荡阴暗潮湿的居室。休问它的主人活在何年何月,生在哪家哪户,姓甚名谁,有什么样的人生履历,那一旦激情澎湃热血流淌的身躯,早已零落成泥,所有在生的贵贱荣辱是非得失都随曾经沉重的肉身一起灰飞烟灭、无影无踪了。我才明白,为什么当初他们都选择了如此僻静之地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是因为与斯山相比,人的生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只能悄悄地融化在山的怀里。
回头一想,我之所以感知到瓦屋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可以与之对话的生命之灵,正是这些生命事物所给予的启示。我以我区区之躯行走在苍茫大地,那些已经经历的让我梦绕魂牵,那些即将来临的让我翘首期盼,把它们都纳入这山的背景来映衬,原来自以为神圣而坚守的一切,不过是瓦屋山打个盹就可以视而不见的一岁枯荣、一次成败、一场兴废。
瓦屋山的存在绝非等待我的到来。从亘古洪荒到我的出现,从我的消失再到天荒地老,瓦屋山依然风姿如故,依然镇定如故,我所谓赶赴约会,也只是自作多情而己。
我听归来者口传,每年五月,瓦屋山上杜鹃怒放,那红的、白的、黄的,色彩斑斓的花朵把孤独的瓦屋山点染得绚丽缤纷光辉灿烂。山也有山的魂啊,它超越了全部的苦乐悲欢,只按照生命的节律,谨守着与春天的约定,迎着明媚的阳光,渲泄它永不衰竭的生命潜能。
面对瓦屋山,我悲怆无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