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用柳条串起的童年
2020-12-14叙事散文葛瑞英
用柳条串起的童年昨日上街吃早点,正四下寻着要吃什么,一股熟悉的香味飘然入鼻。顺着香味走过去,惊奇地发现阔别多年的家乡小吃——油馍头。忙问摊主:“你们老家是哪里的?来这里卖了多长时间?”听摊主回答:“老家是山东菏泽的,来这里有半年了。”那纯
用柳条串起的童年
昨日上街吃早点,正四下寻着要吃什么,一股熟悉的香味飘然入鼻。顺着香味走过去,惊奇地发现阔别多年的家乡小吃——油馍头。忙问摊主:“你们老家是哪里的?来这里卖了多长时间?”听摊主回答:“老家是山东菏泽的,来这里有半年了。”那纯正的乡音、亲切质朴的笑容。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浓浓思恋,唤醒了对往事五味杂陈的遥感,以及那用柳条串起来的甜蜜童年。
可叹,这种油馍头已在这卖了半年,我今天却第一次见。是因为我很少出去吃早点,老公说,街上的不卫生,坚持自已做。每天清晨,洗漱完毕,就和儿子坐在桌前,吃老公做好的热气腾腾的早点。日子就在这种安逸、温馨中流逝着。只顾着享受眼前幸福的生活,往事好象都已淡漠。
有天,打开爱伦堡的著作《人、岁月、生活》。开篇有句话是这样写的“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庆幸自已的笨拙,记事晚,小时候的事情大多已不记得。后来又读到了列宁的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又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你又有什么资格?拥有了现在的幸福,就忘记了陪伴你成长的岁月。
看着这家乡的油馍头,思绪真是情不自禁的跳到了那些曾经的岁月里。不再模糊,不再朦胧,从来没有过的清晰。这种油馍头形状圆圆的,我小时候给了它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真象刚屙出来的牛屎”。为这还让妈妈捶得我直吐舌头,责怪我小姑娘家家的说话不雅。不过,见过它的人,不得不说我的比喻是很恰当的。油馍头的味道,和现在的油条差不多,制作工艺也大同小异。奇怪的是现在再买来吃,却怎么也找不回原来的那种感觉了。
问起摊主,只说是用的油和原来不同了。原来我们吃的油馍头,是家乡的棉籽油炸制的。那个时候,老家的主要经济作物就是棉花,收获的棉籽就用那种老式的压榨机压制出棉油,剩下的棉饼用来喂猪。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去城里“淘金”了,没有人再肯花力气去种棉花,即便是有,也是谁家儿子娶媳妇、姑娘出嫁,种上一点留着做被子用的,当时很便宜的棉油现在也卖不到了。
就连包装也换成了城里人用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那时剥了皮用来串油馍头的白柳条再也找不见了。那个时候,每当大人去赶集,我们姐妹就在家眼巴眼望地等着。大老远就能看到妈妈的自行车把上,挂着那用柳条串起来的金黄色的油馍头。随着乡村小路的颠簸,悠来荡去的。弟弟眼尖,总是第一个喊:“瞧!妈妈赶集回来了,还买了油馍头呢!”。跟着弟弟的喊声,我们几个蜂拥而上。妈妈就笑眯眯的停下自行车,一边责骂:“瞧这帮没出息的孩子馋的,一个个光长了个吃的心眼。”一边从车把上摘下油馍头,小心地拧开柳条的接口,一个个的取下来发给我们,一般都是每人两个,剩下的不论多少就都归了小弟弟。我们吃着手里的,眼睛瞟着弟弟手里提着的柳条串上还有好几个,就不约而同的撅起了小嘴,抱怨妈妈“心长偏了”。
隔三差五的集市,成了我们最高兴,最期盼的日子,每次逢集都能吃上油馍头,可就是从来没有吃得过隐过。有一次,我不知从哪里得来了一元钱,那时候一元钱能买二十来个油馍头。又到了赶集的日子,妈妈前脚刚走,我就和弟妹们合计开了,“你们在家乖乖的听话,我去给你们买油馍头,我会赶在妈妈之前回来,这样等妈妈回来再买了,我们就可以吃双份的。”
弟妹们高兴地直拍手,可我还不知去集市的路怎么走,就远远地跟着妈妈。到了集市上,我看到妈妈去买别的东西了,急忙就去找卖油馍头的。集市好大,第一次去怎么也找不到,叔叔阿姨的问了老长时间才找到了卖油馍头的。当我递过钱去,等着卖油馍头的伯伯一个个用柳条串好递给我时。一抬头却发现了妈妈也在买油馍头。我提起油馍头撒腿就跑,结果还是被妈妈追上了,揍了一顿屁股,还批评我说:“你这小妮子,咋这不听话呢?让你在家看弟妹,你敢偷偷地跑出来买油馍头,妈妈每次都给你们买,还吃不够吗?”“就是吃不够嘛!你每次都给弟弟那么多,他咋还没吃够呢?”我委屈地掉着泪和妈妈顶嘴。妈妈俯下身子,把我搂在怀里,替我擦干了眼泪,自已却哭了,当时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哭。
现在想想,在当时那种艰难的岁月里,哪来的钱,能每集给孩子们买为数不多的油馍头,他们已经是节衣缩食了。那时候小,老想着自已吃得少,挺委屈的,却从来没在意过爸爸妈妈一个也没舍得吃过。
今天买了好多,带回去给儿子,儿子拿起一个尝了一口,小嘴一撇说:“妈妈,你这是买的什么玩意?这么难吃。”我无奈地摇摇头,给他讲起了用柳条串起的童年故事,谁知讲到一半,他笑得哈哈的,权当笑话听了。孩子无法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就象我当时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流泪一样。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