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小沙包
2020-12-14抒情散文边看边走
儿子的小沙包儿子读小学二年级那年的一个周末,我按例回家探望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儿子告诉我,老师要他们各自制作一个玩具带到学校,供课余玩耍。儿子说,他想做一个小沙包,带去同小伙伴们扔着玩。我为他的这一想法感到惊喜,在他小小脑袋里,竟然有了
儿子的小沙包
儿子读小学二年级那年的一个周末,我按例回家探望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儿子告诉我,老师要他们各自制作一个玩具带到学校,供课余玩耍。儿子说,他想做一个小沙包,带去同小伙伴们扔着玩。我为他的这一想法感到惊喜,在他小小脑袋里,竟然有了集体主义意识。细细一想,才体会到,在他,不过是要借这样的玩具来驱除内心的寂寞罢了。
儿子的内心是寂寞的。
儿子一岁半时,他母亲考进北京一所大学去读研。她肯定难以忍心骨肉的分离,征询我的意见,打算放弃学业。我知道她单位有这方面的要求,也知道读研是她的宿愿,商量好把儿子送回几十公里外的奶奶家后,她带着内心的别恨踏上了进京的行程。这一去就是三年,虽然每年有两个假期,毕竟一年也有近十个月撕扯人心的牵挂。大人倒没什么,心疼归心疼,顶多暗自流它几场泪也就挺过去了。这一下,可苦了那颗初涉人世的心灵。
照我的想法,那么小的孩子应该没有多少记忆,到了奶奶家,有了爷爷奶奶的陪伴和精心呵护,也可以暂时忘掉他的母亲,照样沐浴着人间的温情茁壮成长吧。奇的是,他不仅没有忘掉,反而加深了他对母亲的记忆。每一次我去探他,从他惊喜加失望的眼神,我明白了,即使如我,也不能解除他对母亲的深深眷念。听他奶奶讲,一次走在街上,他看见前方走着一位同他妈妈背影相仿的长发飘飘的女子,竟不顾一切蹒跚着冲上去拽了人家的衣角不放。是啊,哪怕浓浓的亲情就在身边,这小家伙每时每刻却在茫茫人海里寻找那熟悉的身影和亲切的面容。一次,他持续高热不退,爷爷奶奶慌乱无神,我匆匆赶去陪他。熬过了不吃不喝的白天,到了深夜,他开始不停的哭喊:我要出去,要出去!任你如何讲道理,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出哪里去呢?他只不过是要把那绵绵无尽的思念哭出来喊出声而已。那时,最能让他安静的事,是由爷爷抱着到城外马路边去看川流不息的汽车,也许他以为这载走了他母亲的怪物,说不定也会突然把母亲送到他的身边。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观察汽车是他最大的兴趣之一,他关于汽车的知识,真能让人称奇。
据年长的人讲,孩子自小离开父母,容易养成某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嚼手指什么的。儿子倒没有啥坏习惯,但比所有坏习惯更让人揪心的是,他患了口吃。等到他母亲毕业,把他接回家,朝夕相伴之中,他说话也开始顺畅,但只要回一次奶奶家,结巴就要加剧。想来大概是那伤心之地,总要勾起他已经潜入意识深处的离愁悲苦,让他精神紧张。好在他有一位好母亲,当我们感觉到这只是幼年的伤痛给他带来的心理病灶,并没有求医问药,他母亲常去他的学校逐一告诉任课的老师,逐一告诉他的那些小同学,要求他们别学他也别嘲笑他。在家里我们也十分谨慎,尽量避免触动他内心的伤疤,总想努力抹去他对童年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的记忆。读到三年级时,他竟奇迹般地好了,说话再也没有了曾经口吃留下的任何痕迹。
可能是幼年的创伤,再加上口吃的毛病,使儿子的性格变得很孤僻。他不喜欢与人交往,对大人从来不招呼,对小朋友也很少接触,放学径直回家,就坐到小书桌前,不停地写呀画的。有时候别家大人带上小孩来串门,他也是不理不睬,只埋头摆弄自己的玩具,等到小孩主动上去搭讪,他惯常的做法也只是随手递给人家一个玩具,然后仍自顾自地玩耍。
当他提出要做一只小沙包,我和他母亲打内心里感到欣喜。因为我们清楚,借助这样一件道具,可以架起一座儿子与别人连接的桥梁,让他在嬉戏游乐中,用小朋友们的笑声和友谊,来填补留在心灵上的空洞。我答应他,要跟他一起来完成这件作品。
我带上他去买了针线,捧回来一把细沙。然后找出他母亲的旧裙,剪下两片布来,开始制作。我们先密实地缝好一个内袋,把沙子装进里面,然后再做一个外套缝紧,一个漂亮的小沙包就做好了。
我虽然是裁缝的儿子,但飞针走线并非我所长,这本是他的母亲可以干好的活,她却留到了周末要我来做。她求学归来,我又变动了工作,到了外地,短暂的天伦之乐后,一家人又要承受离别的悲苦。我的出走,对儿子没有太大的影响,有了母亲的陪伴,他很知足,况且我们相距不远,我一周回家一次,即便他想念父亲,我也会在他形成了规律的最为期盼的时候出现。
没有父亲的陪伴,虽不至于让儿子的内心像离开母亲的日子那般凄苦,但肯定也让他有一种失落感。毕竟,父亲的存在可以让一个小孩子有安全踏实之感。儿子遇事总有些胆小,每到晚上,他就把门关得紧紧的,我不在家的时候,还要弄些杂物来顶在门后。那次她随母亲去九寨沟,所要的礼物是一大一小两把匕首。我从这些看似无意的举动,看出了他内心的惶恐。她母亲留给我来做这只小沙包,意在让我把关爱缝进儿子的心里,在他童稚的心上,缝上父亲的力量。在我缝制的过程中,儿子一直依偎在我的身旁,我能感觉到他偶尔认真打量我的眼神,我相信我的形象正通过一种默然无声的暖流,潜入了他的心中,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驻扎在儿子的心上。
但是,算命的说,我是流浪的命,命运注定了我还要行走。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每周回家,除了雨天,总要带他去“探险”,他也爱好这类活动。我们往往到一些人群不易去的荒郊野岭,走没人走过的路,披荆堑棘攀沿而上,从残破的坟墓里取骷髅,于岩洞里寻“宝”。每一次都能让他激动得脸蛋通红,在小朋友面前津津乐道,以致于随他探险的小朋友也愈来愈多,每到周末,就有一只“探险队”从我家出发。
儿子是个有心人,那只小沙包,他妥善保存了好几年。现在,儿子已经10 岁,他已不再孤僻寂寞,不再胆小恐惧了。我不知道,我周末拒绝了一切交往,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就只陪他,我做的一切,是不是在对他进行补偿?
儿子的内心是寂寞的。
儿子一岁半时,他母亲考进北京一所大学去读研。她肯定难以忍心骨肉的分离,征询我的意见,打算放弃学业。我知道她单位有这方面的要求,也知道读研是她的宿愿,商量好把儿子送回几十公里外的奶奶家后,她带着内心的别恨踏上了进京的行程。这一去就是三年,虽然每年有两个假期,毕竟一年也有近十个月撕扯人心的牵挂。大人倒没什么,心疼归心疼,顶多暗自流它几场泪也就挺过去了。这一下,可苦了那颗初涉人世的心灵。
照我的想法,那么小的孩子应该没有多少记忆,到了奶奶家,有了爷爷奶奶的陪伴和精心呵护,也可以暂时忘掉他的母亲,照样沐浴着人间的温情茁壮成长吧。奇的是,他不仅没有忘掉,反而加深了他对母亲的记忆。每一次我去探他,从他惊喜加失望的眼神,我明白了,即使如我,也不能解除他对母亲的深深眷念。听他奶奶讲,一次走在街上,他看见前方走着一位同他妈妈背影相仿的长发飘飘的女子,竟不顾一切蹒跚着冲上去拽了人家的衣角不放。是啊,哪怕浓浓的亲情就在身边,这小家伙每时每刻却在茫茫人海里寻找那熟悉的身影和亲切的面容。一次,他持续高热不退,爷爷奶奶慌乱无神,我匆匆赶去陪他。熬过了不吃不喝的白天,到了深夜,他开始不停的哭喊:我要出去,要出去!任你如何讲道理,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出哪里去呢?他只不过是要把那绵绵无尽的思念哭出来喊出声而已。那时,最能让他安静的事,是由爷爷抱着到城外马路边去看川流不息的汽车,也许他以为这载走了他母亲的怪物,说不定也会突然把母亲送到他的身边。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观察汽车是他最大的兴趣之一,他关于汽车的知识,真能让人称奇。
据年长的人讲,孩子自小离开父母,容易养成某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嚼手指什么的。儿子倒没有啥坏习惯,但比所有坏习惯更让人揪心的是,他患了口吃。等到他母亲毕业,把他接回家,朝夕相伴之中,他说话也开始顺畅,但只要回一次奶奶家,结巴就要加剧。想来大概是那伤心之地,总要勾起他已经潜入意识深处的离愁悲苦,让他精神紧张。好在他有一位好母亲,当我们感觉到这只是幼年的伤痛给他带来的心理病灶,并没有求医问药,他母亲常去他的学校逐一告诉任课的老师,逐一告诉他的那些小同学,要求他们别学他也别嘲笑他。在家里我们也十分谨慎,尽量避免触动他内心的伤疤,总想努力抹去他对童年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的记忆。读到三年级时,他竟奇迹般地好了,说话再也没有了曾经口吃留下的任何痕迹。
可能是幼年的创伤,再加上口吃的毛病,使儿子的性格变得很孤僻。他不喜欢与人交往,对大人从来不招呼,对小朋友也很少接触,放学径直回家,就坐到小书桌前,不停地写呀画的。有时候别家大人带上小孩来串门,他也是不理不睬,只埋头摆弄自己的玩具,等到小孩主动上去搭讪,他惯常的做法也只是随手递给人家一个玩具,然后仍自顾自地玩耍。
当他提出要做一只小沙包,我和他母亲打内心里感到欣喜。因为我们清楚,借助这样一件道具,可以架起一座儿子与别人连接的桥梁,让他在嬉戏游乐中,用小朋友们的笑声和友谊,来填补留在心灵上的空洞。我答应他,要跟他一起来完成这件作品。
我带上他去买了针线,捧回来一把细沙。然后找出他母亲的旧裙,剪下两片布来,开始制作。我们先密实地缝好一个内袋,把沙子装进里面,然后再做一个外套缝紧,一个漂亮的小沙包就做好了。
我虽然是裁缝的儿子,但飞针走线并非我所长,这本是他的母亲可以干好的活,她却留到了周末要我来做。她求学归来,我又变动了工作,到了外地,短暂的天伦之乐后,一家人又要承受离别的悲苦。我的出走,对儿子没有太大的影响,有了母亲的陪伴,他很知足,况且我们相距不远,我一周回家一次,即便他想念父亲,我也会在他形成了规律的最为期盼的时候出现。
没有父亲的陪伴,虽不至于让儿子的内心像离开母亲的日子那般凄苦,但肯定也让他有一种失落感。毕竟,父亲的存在可以让一个小孩子有安全踏实之感。儿子遇事总有些胆小,每到晚上,他就把门关得紧紧的,我不在家的时候,还要弄些杂物来顶在门后。那次她随母亲去九寨沟,所要的礼物是一大一小两把匕首。我从这些看似无意的举动,看出了他内心的惶恐。她母亲留给我来做这只小沙包,意在让我把关爱缝进儿子的心里,在他童稚的心上,缝上父亲的力量。在我缝制的过程中,儿子一直依偎在我的身旁,我能感觉到他偶尔认真打量我的眼神,我相信我的形象正通过一种默然无声的暖流,潜入了他的心中,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驻扎在儿子的心上。
但是,算命的说,我是流浪的命,命运注定了我还要行走。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每周回家,除了雨天,总要带他去“探险”,他也爱好这类活动。我们往往到一些人群不易去的荒郊野岭,走没人走过的路,披荆堑棘攀沿而上,从残破的坟墓里取骷髅,于岩洞里寻“宝”。每一次都能让他激动得脸蛋通红,在小朋友面前津津乐道,以致于随他探险的小朋友也愈来愈多,每到周末,就有一只“探险队”从我家出发。
儿子是个有心人,那只小沙包,他妥善保存了好几年。现在,儿子已经10 岁,他已不再孤僻寂寞,不再胆小恐惧了。我不知道,我周末拒绝了一切交往,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就只陪他,我做的一切,是不是在对他进行补偿?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