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散文之“散”想

2020-12-14叙事散文敬一兵
每每闲遐无事就斜靠在床上,信手翻阅报刊杂志,眼光自然是奔着散文而去。读到好的散文,便会口腔生津,耳边起歌,于是,遐思也就没有了尽头。散文之“散”在精神上造成的强力冲击,难以自持,以至于室内灯开亮之后的情景都变得不真实了。貌似混乱,疆界模糊,
  每每闲遐无事就斜靠在床上,信手翻阅报刊杂志,眼光自然是奔着散文而去。读到好的散文,便会口腔生津,耳边起歌,于是,遐思也就没有了尽头。   散文之“散”在精神上造成的强力冲击,难以自持,以至于室内灯开亮之后的情景都变得不真实了。貌似混乱,疆界模糊,甚至毫无时空秩序的氛围里,一个个文字就是一个个灵魂。呐喊之中,我仿佛觉得那些吃补药和减肥的人就是同一批人,或许只有精美的散文,才是一付将其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的良药,因为开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在童年里,流连忘返。我开始钟情于“散”这个字眼了。毕竟,精美属于凤毛麟角,大慨是“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祖传观念浸润太深太久,远离自由的呆板成了身上本分的烙印,所以关于“散”的情节被忽略了,这一方面出自于习惯上的回避,另一方面源于本质上的胆怯。   时下,散文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甚至可以说是到了面临枯竭与祖传观念被人为拼命克隆而泛滥的时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从众心理和力争减少争论张力的双重作用下,散文便已经浸淫在无边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框架里,泛滥的所谓情感体验缠缠绵绵地贴在老掉牙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定律中,如同酵母拼命繁衍和克隆。这还不过瘾,还有一些权威胡乱跑上讲坛,大模大样地给散文制造无数定义定律和法则,硬生生地将“勾股定律”嫁接到散文之中,倘若有人逾越,便会遭至“黑哨”。散文之“散”意被逻辑的意识强奸,无数灵动的新颖遐思自然也就惨遭扼杀。如果爱因斯坦没有看见《卡拉玛佐夫兄弟》,还会从时间的弯曲面上窥视到相对论的真谛吗;如果根兹堡没有读过歌德的散文诗,还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冒出无数的思绪吗。科学之所以能够受惠于散文之“散”意,原因就在于散文可以用不合逻辑而充满浪漫色彩的方法,为善于进行严密逻辑思维的科学家提供了灵智的基础和氛围。   既然散文不需塑造人物性格,不需讲述完整故事,不需编造起伏跌宕的情节,所以作者只需挣脱个性上的桎梏,做到在文字中从容飘荡,任意东西,找回生活的本来灵性,用独特语言表现独特的思想,感受和想象,然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一些心理描绘、人物刻画或是哲理思索,便会使作品产生独特的魅力。因此,大凡越是新颖,真切和随意,自然就会是雅俗共赏的好文。诚如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象,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判别一样,几乎与自然脉搏跳动相贴近的散文,其优与劣自然也就没有一个标准的区别,熟是熟非,全取决于各人的胃口。然而,有人却硬性要对行文随意自如,构思亦不拘一格,一切所思所悟所感皆从心底自由自在地流淌出来的散文,套上绮丽、豪放、简练、淡远这四种束缚的框架,并将淡远定义为最高形式,而 唯美是最低层次,于是两相比较得出了唯美作品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词藻过于华丽、堆彻,飘渺而没有实在意义。窃以为,“罗卜青菜,各有所爱”,按照上述错误观点来看,《海燕》和《荷堂秋色》且不远远逊色于质朴语言写就的其他散文了?   其实,在文化兴盛的时代里,对散文这种充满了自由色彩的文体提出各自的观点,甚至是批评本不足为奇,但是如果是从肤浅或曲解的角度给散文烙上个人的意识,甚至是为了迎合某位名人权威的胃口,装出一幅有知识和鉴赏力的样子,以表示自己也象衣服的口袋那样颇具深度地对散文指手划脚,显然是不可取的。倘若不能够对写作散文的风格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相信散文之路是会越走越窄的。比如在法国,原来很有影响力的龚吉尔文学奖,就因为手握砍刀的掌门人以自己的爱好为取舍标准,以至失误和不公正的情况频频发生,最终沦为众矢之的而走上了湮灭的道路,在上路前,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已经“惨死”在砍刀下。难怪法国人不无幽默地说,你知道塞林纳,西姆农,格诺,齐奥诺还有莫里亚克这些大作家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吗?那就是他们都未曾获得过龚吉尔奖。   如果说散文是作者反映自然最为得心应手的文学体裁,我想一点也不为过。从散文之“散”的角度我们把眼光放开去,不难发现自然原本也是这样的。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从空中掠过,机身后面会出现一条醒目的白色烟迹,无论你想用任何意念之力对其约束,烟迹终将会愈来愈弥散而至消失,诸如此类的现象就称为自组织现象。自组织现象表明,一个系统只有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通过自身元素的作用和运动,形成的结构才是最佳的。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过多的限制和约束,只会将创造的灵感彻底扼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