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六(原创)
2020-12-14抒情散文朱竹
马小六朱竹小时候,在松柏参天的古庙里上学,要读孔夫子的书,听孔夫子的话,做孔夫子的好孩子。不读书不听话,自然也就成不了孔夫子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有没有呢?有,我的同桌马小六。古庙学堂里有位老先生。老先生爱吃大白菜,吃前老先生总要在房根底下
马小六
朱竹
小时候,在松柏参天的古庙里上学,要读孔夫子的书,听孔夫子的话,做孔夫子的好孩子。 不读书不听话,自然也就成不了孔夫子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有没有呢?有,我的同桌马小六。 古庙学堂里有位老先生。老先生爱吃大白菜,吃前老先生总要在房根底下晒一晒,去去水分,做出来的菜好吃。马小六往老先生戳在墙根底下大白菜心里撒尿,撒完尿就翻墙而去-------我们扒上墙头望着马小六越来越小的背影,不无叹息不无心仪地喊道: “马小六又逃学了!”
我们坐在古色古香的庙堂里读书,读《千字文》,读《百家姓》,读《三字经》,读《论语》,读《中庸》,读《礼记》,读《大学》。马小六用不着读,不读书的马小六去干什么?—— 在绿油油的大平原里,去逮鱼,去摸虾,去掏鸟蛋------ 无论读什么书,老先生都要求一个字:背。背书时,老先生倒背着手来回踱步,手中有一根教鞭(一根姆指粗的藤条),随着老先生的踱步悠悠地荡------背书者不能背错一个字,背错一个字他也听得出来,听出来的老先生就会让那教鞭光顾你的头顶,让你的头顶隆起一个鸟蛋大的包。因此,大家背得十分起劲,十分认真,不敢有丝毫马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一种鸟叫知更鸟,每天晨曦一泛白,它就大抓撅大抓撅地叫个不停。(如今这种鸟已经消失殆尽。九十年代我在北京昌平沙河老牛湾看到过一只,仅仅是一只,呆呆地望着它,想听到它的一声“大抓撅”,但却不曾听到。在眼前一闪就消失了。)它把窝搭在很高很高的大树上,搭在很细很细的树梢上,用线头麻绳细草缠个结结实实。再大的风,也刮不掉它。所有的孩子都不敢掏知更鸟的鸟蛋,唯有马小六敢去掏,因为马小六能够像猴子一样,在树梢间悠来荡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啊!马小六一不小心,失手从树上掉下来,啪地一声砸在长满青草的河坡上。不,原来是老先生的教鞭,抽打在条桌上,条桌立刻腾起一片烟尘。烟尘下有一条蛇皮一样的花纹。 我被吓醒了!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膘了一眼他人;他人也正在膘我,也在缩脖子。 读书声戛然而止。整个教室一片沉寂。不等老先生点将,我知趣地站起来。 “背!”老先生从牙缝间吐出一个字,那字掷地有声,在地面砸了个小坑坑。那手中的教鞭不再悠悠地荡,被握得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背得是那样清晰自然流畅,铿铿锵锵韵味十足妙趣横生,有如神助。我已经似乎不是我,已是别样一个我。我似乎就是那老先生心目中可畏的后生。以至于使老先生握紧的手,又松弛下来;那被松弛的教鞭,又重新开始悠悠地荡------老先生又开始来回踱步,一声也不吭。 看来老先生有难言之隐,有想说而又不便于开口的话。此时此刻,教室里更是一个极大的静。“先生!”我的另一个同桌(一条长桌一条长凳坐着三个人)绰号为机灵鬼的赵小五,锃地一下子站起来,大声地说:“朱小七是好孩子,他听老师的话,他在梦中也背书。” 那时候不考试,背书是唯一衡量学好学坏的标准。谁能背得滚瓜烂熟,谁背得如流水,谁背得摇头晃脑情致翩翩,谁就是老先生心目中的才子,谁就是孔夫子的七十三弟子。 总而言之,我不仅免遭了一顿打,而且令老先生对我刮目相看,知道我是聪明绝顶的后生。 春节过后,村中的风俗是家家户户请先生。我的父亲第一个把老先生请到家中来。开宴之前,要向老先生行叩拜之礼;叩拜之前要手持《论语》高声朗读: “读孔夫子的书,听孔夫子的话,做孔夫子的好学生!” 宴罢,老先生为父亲留下墨宝。后来被父亲裱褂在中堂,颇有荣幸之感。因为老先生是很少为他人留下墨迹的。直到解放后,还被父亲一裱再裱,张挂在堂屋。到了文革成了红卫兵心目中如获至宝的四旧,被那小将七虎虎地拉拽下来,踏上一只脚,又踏上一只脚,直至焚之一炬。 然而马小六家是不请的。马小六家请老先生,老先生也不会去。这倒不是因为老先生的大白菜被马小六尿过,而是因为马小六家里穷,穷得煮马小六掏的鸟蛋吃。老先生无论如何是不会吃鸟蛋的。 是年我跟父母远走他乡,在异地求学积累知识,恰逢知试越多越会反动的时代,我作为“反动”者,也就屡遭磨难。而马小六呢,却成了响当当 造反英雄。因为那正是副统帅高举小红书,号召读毛主席的书(尽管马小六读不懂),听毛主席话,做毛主席好战士的时代。
朱竹
小时候,在松柏参天的古庙里上学,要读孔夫子的书,听孔夫子的话,做孔夫子的好孩子。 不读书不听话,自然也就成不了孔夫子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有没有呢?有,我的同桌马小六。 古庙学堂里有位老先生。老先生爱吃大白菜,吃前老先生总要在房根底下晒一晒,去去水分,做出来的菜好吃。马小六往老先生戳在墙根底下大白菜心里撒尿,撒完尿就翻墙而去-------我们扒上墙头望着马小六越来越小的背影,不无叹息不无心仪地喊道: “马小六又逃学了!”
我们坐在古色古香的庙堂里读书,读《千字文》,读《百家姓》,读《三字经》,读《论语》,读《中庸》,读《礼记》,读《大学》。马小六用不着读,不读书的马小六去干什么?—— 在绿油油的大平原里,去逮鱼,去摸虾,去掏鸟蛋------ 无论读什么书,老先生都要求一个字:背。背书时,老先生倒背着手来回踱步,手中有一根教鞭(一根姆指粗的藤条),随着老先生的踱步悠悠地荡------背书者不能背错一个字,背错一个字他也听得出来,听出来的老先生就会让那教鞭光顾你的头顶,让你的头顶隆起一个鸟蛋大的包。因此,大家背得十分起劲,十分认真,不敢有丝毫马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一种鸟叫知更鸟,每天晨曦一泛白,它就大抓撅大抓撅地叫个不停。(如今这种鸟已经消失殆尽。九十年代我在北京昌平沙河老牛湾看到过一只,仅仅是一只,呆呆地望着它,想听到它的一声“大抓撅”,但却不曾听到。在眼前一闪就消失了。)它把窝搭在很高很高的大树上,搭在很细很细的树梢上,用线头麻绳细草缠个结结实实。再大的风,也刮不掉它。所有的孩子都不敢掏知更鸟的鸟蛋,唯有马小六敢去掏,因为马小六能够像猴子一样,在树梢间悠来荡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啊!马小六一不小心,失手从树上掉下来,啪地一声砸在长满青草的河坡上。不,原来是老先生的教鞭,抽打在条桌上,条桌立刻腾起一片烟尘。烟尘下有一条蛇皮一样的花纹。 我被吓醒了!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膘了一眼他人;他人也正在膘我,也在缩脖子。 读书声戛然而止。整个教室一片沉寂。不等老先生点将,我知趣地站起来。 “背!”老先生从牙缝间吐出一个字,那字掷地有声,在地面砸了个小坑坑。那手中的教鞭不再悠悠地荡,被握得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背得是那样清晰自然流畅,铿铿锵锵韵味十足妙趣横生,有如神助。我已经似乎不是我,已是别样一个我。我似乎就是那老先生心目中可畏的后生。以至于使老先生握紧的手,又松弛下来;那被松弛的教鞭,又重新开始悠悠地荡------老先生又开始来回踱步,一声也不吭。 看来老先生有难言之隐,有想说而又不便于开口的话。此时此刻,教室里更是一个极大的静。“先生!”我的另一个同桌(一条长桌一条长凳坐着三个人)绰号为机灵鬼的赵小五,锃地一下子站起来,大声地说:“朱小七是好孩子,他听老师的话,他在梦中也背书。” 那时候不考试,背书是唯一衡量学好学坏的标准。谁能背得滚瓜烂熟,谁背得如流水,谁背得摇头晃脑情致翩翩,谁就是老先生心目中的才子,谁就是孔夫子的七十三弟子。 总而言之,我不仅免遭了一顿打,而且令老先生对我刮目相看,知道我是聪明绝顶的后生。 春节过后,村中的风俗是家家户户请先生。我的父亲第一个把老先生请到家中来。开宴之前,要向老先生行叩拜之礼;叩拜之前要手持《论语》高声朗读: “读孔夫子的书,听孔夫子的话,做孔夫子的好学生!” 宴罢,老先生为父亲留下墨宝。后来被父亲裱褂在中堂,颇有荣幸之感。因为老先生是很少为他人留下墨迹的。直到解放后,还被父亲一裱再裱,张挂在堂屋。到了文革成了红卫兵心目中如获至宝的四旧,被那小将七虎虎地拉拽下来,踏上一只脚,又踏上一只脚,直至焚之一炬。 然而马小六家是不请的。马小六家请老先生,老先生也不会去。这倒不是因为老先生的大白菜被马小六尿过,而是因为马小六家里穷,穷得煮马小六掏的鸟蛋吃。老先生无论如何是不会吃鸟蛋的。 是年我跟父母远走他乡,在异地求学积累知识,恰逢知试越多越会反动的时代,我作为“反动”者,也就屡遭磨难。而马小六呢,却成了响当当 造反英雄。因为那正是副统帅高举小红书,号召读毛主席的书(尽管马小六读不懂),听毛主席话,做毛主席好战士的时代。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