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梦里的敦煌

2020-12-14抒情散文汪少潭
梦里的敦煌有人说:“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因为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因为莫高窟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甘肃人而言,
      梦里的敦煌   有人说:“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因为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因为莫高窟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甘肃人而言,这个世界艺术家的圣地和十分吸引人的旅游胜地。曾经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那是一次意外的相逢!   我出差北京,对面硬卧上坐着两个日本青年,他们各自拿着一本旅游图,不时用生涩的汉语杂着日语,不停的夸赞着,我们甘肃的敦煌。   那时侯我20出头,本来吗,对于我这样一个看着《地雷战》、《地道战》和《铁道游击队》等爱国抗日电影长大的年轻人而言,对小日本是充满民族仇恨的,是眼里冒着怒火的。   可是,我却没有根据的对他们笑了。   不但笑了,而且对他们有了几分敬意。   当然,我不是想做汉奸,而是看到了我们的敦煌,已经成为世界的敦煌,还有因此而产生的人类文明与世界和平的象征意义。   几乎在同时,我也感到一种汗颜,从那时起,我就发誓一定要去敦煌。   谁知等到十年后,我才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这片土地。   敦煌风景区沿鸣沙山呈带状分布,有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馆、白马塔、白云观、阳关、渥洼池等众多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丰富,戈壁大漠特色鲜明。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在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石窟长约1600米,高50米,重重叠叠,密如蜂房。它保留了前后历经1000多年的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的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这些壁画的彩塑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都是惊人的。   莫高窟展现的是一个富丽多彩的图画世界。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楼台亭阁,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使这些神秘的洞里出现了一派“满壁风动,天云飘忽”的佛国风光。有的洞窟则使我们看到人们打猎、织布、建造房屋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人世间的画。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商旅,唐河西节度使张仪潮浩浩荡荡出行的队列,也出现在那些五彩缤纷的壁画中。   如果把莫高窟所有的壁画连接起来,长达50华里。在这样一个长和的画廊里,从十六国经隋唐到宋元,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有的富丽华艳,绚烂多彩。在艺术上,这些壁画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民族风格,而且吸取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国古代艺术之长,堪称是东、西方艺术的结晶。
  多少年来,有不少艺术家来到郭煌,为这座艺术宝库所吸引,宁愿放弃城市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在这个偏僻的沙漠小镇上住下,临摹壁画,向古代的艺术家学习,过着艰苦的生活,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大半辈子。   我曾经有幸作为一些报刊的特邀记者,专门采访过一些常书鸿先生的学生和同事,他们后来成了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和他们交流时,我问的最多的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那样执著,甘愿承受着与家乡巨大的反差和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与寂寞,可是,对于年轻时候所经受的磨难,他们几乎都是一笑置之。   在敦煌壁画中, “飞天”是公认的最美的形象。这些凌空起舞的“飞天”,早就出现在各种画册上,甚至被很多商品用为商标,其优美的形象,已为广大群众所熟悉,还有一个反弹琵琶的伎乐天的形象,随着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的演出,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有人专门研究了壁画中对于人物的手的造型和表情刻画。在美术界历来有“画人难画手”之说,而敦煌壁画中的手,其动作,千变万化,体现了人物的感情。在手的造型和表情刻画方面,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个仅乐天的手的动作就是极好的例子。莫高窟里的彩塑,躯体肌肉骨胳之准确,使你深信古代艺术家是很熟悉人体解剖的,艺术造诣之高,令人叹服。每一个洞窟中的画和彩塑,在布局和色调上,浑然一体,十分协调。   让我感到惊诧的是:不管是“飞天” 还是“反弹琵琶”,他们所占的位置并不重要,而且画面也很小,特别是“飞天”,他们地位很低,只是是佛讲经说法时出来在空中散花和播撒香气,属于奴婢类,所以只能画小。好在这并没有影响人民对他们的热爱,让我心里到底好受了许多。   在所有这些壁画中,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层次,往往一个壁画下面压着一个壁画,有三四层,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好多珍贵的壁画依然无法与世人见面,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当然,莫高窟的价值远远超出艺术范围。其壁画很多是表现当时生活的图景。如有一幅胡商遇盗图,生动地反映了中外交往的情景。壁画中,有关音乐舞蹈的场面是大量的。至于服饰,从北魏直到元代,男女老少、官宦、黎民,各个民族,应有尽有。   敦煌的洞窟中还有大批经卷、文书,这些文物不仅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校勘有很大价值,而且连同那丰富多彩的壁画,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民族历史,以及对外友往来、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批文物和敦煌艺术感到极大的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到了敦煌,鸣沙山是不能不去的。   鸣沙山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岭晴鸣”。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你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锦缎张挂沙坡,若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自古以来,由于不明鸣沙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   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汉代将军率军西征,一夜遭敌军偷袭,正当两厮杀难解难分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温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都埋入沙中,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至今犹在沙鸣则是两将士的厮杀之声。   据《沙州图经》载: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鸣沙山形状多变,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游人攀上沙丘,由山顶往下滑,沙砾随人体而落下,也会发出一阵阵轰响,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自古人们将这一景观传为一奇。   鸣沙山山体高达数十米,东西绵亘40多公里,南北纵横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铁背鱼、七星草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传说,过去月牙泉中产铁背鱼、七星草,吃了可以长寿,铁背鱼、七星草和鸣沙山上的五色沙,称为西北三宝。   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也许,这个问题在每个聪明的游客那里,已经有了各自的答案!可我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出来赞叹,出来喝彩,我不知道自己对于这样的奇观,还有什么话说,我找不到如何描摹自己内心感受的词句,的确有一种才尽敦煌的感觉。可我还是感到由衷地快慰,由衷地兴奋,由衷地自豪!   有朋友说,到月牙泉应该看日出,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了夕阳,那红色笼罩中的月牙泉,像一位花轿中的新娘,娇羞中依然是那样憨厚的形象,这让我到底有些暗恋起来。
  我想,如果下一次有机会,我一定要看日出的,我真的想看到,朝霞映衬下,她掀起盖头时的模样!

文章评论